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是一种发生于颈部浅表或深部软组织内的良性肿瘤,是梭形细胞、上皮细胞和脂肪细胞混合形成。无明显临床症状,完整切除预后好。自1982年Smith等[1]首先报道4例相似病例,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内的梭形细胞具有肌上皮分化,电镜检测梭形细胞具有上皮性分化,表明肿瘤成分是由上皮和肌上皮组成。并认为可能起源于鳃囊。至今国内外报道近50例左右。本研究回顾分析2例  相似文献   

2.
狄岩  曹玄林 《河北医药》1994,16(3):170-171
胸腺瘤的治疗现状与展望050021河北省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狄岩曹玄林审胸腺上皮细胞瘤简称胸腺癌,在临床中不多见,但是前纵隔中最常见的肿瘤,胸腺瘤与胸腔其它恶性肿瘤区别在于其病程表现堕性特征,而细胞形态学上无恶性特征表现。现重点介绍放疗及采用顺铂...  相似文献   

3.
具有基底细胞样表型的乳腺化生性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邵牧民  徐华  何沁  余学问 《安徽医药》2008,12(10):921-923
目的探讨具有基底细胞样表型的乳腺化生性瘙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观察分析3例具有基底细胞样表型的化生眭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并利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化标记检测ER、PR、CerbB-2、CD10、SMA、p63、CKS/6、CK14、EGFR蛋白的表达。结果组织学类型分别为梭形细胞化生性癌、腺鳞癌(浸润型)、腺鳞癌(囊内型)。组织学特征表现为乳腺癌伴有梭形细胞化生或鳞状上皮化生,细胞较大,部分异型性较明显,多伴有坏死,核分裂象常见;有囊腔形成及导管内上皮内肿瘤成分。免疫组化结果:CK5/6、CK14、po3、p53均阳性表达;EGFR 2例阳性表达;E—Cadherin 2例阳性表达;1例PR 20%阳性表达,其余2例均不表达;ER、CerbB-2、CD10、SMA均不表达。结论乳腺化生性癌具有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特有的免疫表型特征,其临床预后宜参照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  相似文献   

4.
对65例小儿重度退化胸腺的网状上皮细胞进行了观察,在光镜下可分为四种类型,即肥大、增生、梭形化及消减等。通过PAS染色及KeratinVimentin标记,我们认为,肥大、增生是细胞功能活跃的表现,而梭形化是一种退化性改变,前者在感染性疾病中较明显,后者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WHO组织学分型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86例胸腺上皮性肿瘤根据WHO(2004)胸腺瘤分类标准进行了分类,并进行Masaoka分期,结合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CK、CD5、TDT进行研究.结果 胸腺瘤A型6例(7.0%),AB型21例(24.4%),B1型9例(10.5%),B2型26例(30.2%),B3型10例(10.6%),胸腺癌14例(16.5%).Masaoka分期Ⅰ期7例,Ⅱ期34例,Ⅲ期33例,Ⅳ期12例.86例胸腺上皮肿瘤上皮细胞均表达CK,4例(40%)B3型胸腺瘤和12例(75%)胸腺癌上皮细胞CD5( ).A型、AB型、Bl型及B2型胸腺瘤淋巴细胞均TDT( ),2例(20%)B3型胸腺瘤TDT( ).组织学分型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 WHO组织学分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胸腺上皮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结合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可对胸腺瘤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丛状纤维黏液瘤(PF)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胃PF患者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胃PF胃镜下主要表现为息肉状或隆起性肿物;组织学特征为肿瘤呈多结节状生长,瘤细胞梭形,间质富含小的薄壁血管和黏液样基质,核呈短梭形或卵圆形。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SMA强阳性,CD10局灶弱阳性。结论胃PF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间叶性肿瘤,诊断需与胃肠道间质瘤、侵袭性纤维瘤等间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胸腺上皮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分类(WHO),对胸腺上皮性肿瘤进行分型,初步研究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达特点,筛选有效的鉴别诊断标记物。材料方法:收集可疑为胸腺上皮性肿瘤27例进行HE染色形态学分类和CD45RO,CD20,CK1(细胞角蛋白低分子量)、CDh(高分子量),EMA(上皮细胞膜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某些需鉴别诊断加染了CgA(嗜铬素),Syn(突触素),S-100,CD5,TdT(末端转移酶)等。镜下观察对比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依据WHO分类,27例中胸腺瘤为17例(A型1例,AB型2例,B1型1例,B2型6例,B3型7例);胸腺癌5例(上皮样角化型癌3例,基底细胞样癌1例,透明细胞癌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类癌);生殖细胞肿瘤1例(精原细胞瘤);淋巴组织增生1例;恶性淋巴瘤2例(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1例,纵隔硬化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胸腺瘤中,除胸腺小体和部分梭形上皮外,基本上不表达EMA,而各型上皮对CKh有较强的表达。胸腺癌中,EMA表达有所增强。胸腺瘤中淋巴细胞大多数为CD45RO阴性,部分胸腺瘤中有CD20阳性细胞。17例胸腺瘤中9例伴有重症肌无力,发病率为52.9%,胸腺癌中发病率为0。结论:①胸腺上皮性肿瘤多见于成人。②在鉴别胸腺瘤与其他非上皮性肿瘤时,CKh比较理想,EMA基本无用。③ 出现B淋巴细胞的胸腺瘤与重症肌无力有较高的相关性;胸腺癌与重症肌无力无关。  相似文献   

8.
对65例小儿重度退化胸腺的网状上皮细胞进行了观察,在光镜下可分为四种类型,即肥大、增生、梭形化及消减等。通过PAS染色及Keratin Vimentin标记,我们认为,肥大、增生是细胞功能的表现,而梭形化是一种退化性改变,前者在感染性疾病中较明显,后者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患。  相似文献   

9.
椎管内原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观察(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期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复习2例椎管内原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其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2例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23岁和32岁,临床表现为局部神经压迫症状。MRI示椎管内髓外硬膜内占位。组织学特征为梭形、卵圆形细胞呈束状、波浪状或旋涡状排列,富于胶原纤维及伴有分支状薄壁血管。细胞未见异型性和核分裂像。免疫组化示瘤细胞Vimentin( ),CD34( ),CD99( ),Bcl-2( ),AACT(-),Actin(-),S-100(-),EMA(-),GFAP(-),CD68(-),CD117(-),SMA(-),NF(-)。结论椎管内原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并应与椎管内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胸腺瘤是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是临床最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胸腺瘤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对周围器官的压迫和肿瘤本身特有的症状,早期肿瘤较小多表现为无症状的胸部肿块,随着瘤体的增大可出现胸痛、胸闷、  相似文献   

11.
<正>胸腺瘤为前纵隔最常见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发病率最高,儿童青少年少见。胸腺瘤发生于未退化的胸腺组织,组织学上分3型:①以上皮细胞占优势的上皮细胞型;②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型;③两者混合型。胸腺瘤有着明显的恶性倾向,而影像学在鉴别良恶性方面存在较大困难[1]。笔者收集2005-2012年来自本院7例胸腺瘤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影像学表现及相关鉴别诊断,旨在提高对本病认识。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治疗及预后等.方法 对l例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病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体检B超发现右肾肿瘤,无临床症状;双肾CT及核磁共振检查示肿瘤巨大,但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病理检查:光学显微镜下见肿瘤无包膜,瘤细胞成梭形,排列成管状,漂浮于黏液样基质中;免疫表型:小管状和梭形细胞显示CK8/18(+)、Viminten阳性.病理诊断为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手术切除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结论 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类较罕见的低度恶性肾上皮性肿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18例侵袭性胸腺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就本院CT检查的18例胸腺瘤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侵袭性胸腺瘤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本组侵袭性胸腺瘤18例 ,其中男13例 ,女5例 ,年龄31~81岁 ,平均50岁。按病理组织学类型分 :上皮细胞型3例 ,淋巴细胞型9例 ,混合细胞型4例 ,梭形细胞2例。其中6例合并重症肌无力 ,3例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 ;2例有胸痛、胸闷 ,6例无症状。1 2方法 :所有病例作常规胸部CT扫描 (平扫和增强 ) ,CT机为SOMATOMPLUS4 ;层距和间距均为10mm ;发现肿块后 ,以肿块为中心 ,作层距为3m…  相似文献   

14.
食道梭形间叶细胞肿瘤主为平滑肌源性间质瘤[1]自1985年提出作为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已有不少研究报道,但大部分研究为胃和肠道内的间质瘤的研究,食道梭形细胞间叶肿瘤(包括食道间质瘤)研究不多.本文对11例食道梭形细胞间叶肿瘤(含1例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运用免疫组化以探讨其免疫病理特性及与临床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齐燕辉  鲁刚 《天津医药》2006,34(3):205-206
胸腺瘤起源于未退化的胸腺组织。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多见于成年人,仅凭胸腺瘤的形态很难区别其良恶性,主要依靠局部侵袭性或转移来鉴别其性质。关于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文献报道较少。笔者报告我院2000-2004年26例经手术证实的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纵膈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后纵膈胃肠道外间质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以梭形细胞为主,无异型性,核分裂相(1~2个/50HPF)。免疫组化:梭形细胞CD117(+)、CD34(+)、vimentin(+)、CD68(-)、S-100(-)、desmin(-)、SMA(-)。结论胃肠道外间质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梭形细胞肿瘤,罕见于纵膈,其生物学行为高于胃肠道间质瘤,预后比胃肠道间质瘤差。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未见报道过,其应注意与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前纵隔肿瘤的CT图像特征,探讨CT在前纵隔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0例前纵隔肿瘤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及密度,与周围脏器毗邻关系及强化方式等,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胸骨后甲状腺3例,畸胎瘤8例,淋巴瘤2例,胸腺瘤5例,其中非侵袭性胸腺瘤3例,侵袭性胸腺瘤2例,误诊2例。结论前纵隔肿瘤具有典型的CT图像特点及强化方式,而且可以较直观的了解肿瘤对周围脏器浸润情况,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胸腺瘤是位于前纵隔的一种肿瘤。占纵隔障肿瘤的19.3%。Plabody氏等分析855例纵隔肿瘤,其中胸腺瘤占10%,中国医学科学院曾分析90例纵隔肿瘤中,胸腺瘤占8.9%。胸腺瘤可分良性与恶性两种,Plabody氏报告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的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MF)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AMF的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进行分析,结合各类文献报道总结AM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肿瘤边界清楚,瘤细胞呈梭形或圆梭形,由细胞密集区和稀疏区交替出现,血管丰富,瘤细胞多围绕血管生长。结论 AMF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女性生殖器官的浅表部位的良性软组织肿瘤,主要与深部血管粘液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20.
<正>胸腺瘤是胸外科治疗中常见的前上纵隔的原发肿瘤,约占所有纵隔肿瘤的20%~40%,是纵隔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目前对胸腺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不清楚,认为胸腺瘤的发生与人体自身免疫有关,40~50岁人群多发,常并发重症肌无力。目前对胸腺瘤的研究中发现早期的胸腺瘤同样具有侵袭和转移的能力,仅仅通过组织学检查不能确定胸腺瘤的良恶性。临床学者认为30%~40%的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