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抗感染药学》2017,(2):352-354
目的:分析某医院传染科患者抗感染类药物致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抗感染类药物致患者ADR报告75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和给药途径、抗感染药物种类以及涉及ADR损害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相关因素。结果:50~59岁患者用药ADR发生率较高,占25.33%;男性多于女性;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为最高,占70.67%;抗感染类药物中抗菌药物引起ADR占88.00%;而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和利福霉素类引发ADR分别占21.33%和22.67%;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40.00%。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的比例、引发ADR抗感染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损害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要合理分析总结ADR引发的相关因素,加强药物使用的管理和ADR的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57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和分析抗感染药物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9年11月我院在应用抗感染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情况、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给药途径、抗感染药物种类、抗感染的类型及因果关系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57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中,以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例数最多(114例,占31.93%);其次为头孢菌素类(67例,占18.77%)。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162例,占45.38%),其次是消化系统(93例,占26.05%)。抗感染药用于抗感染以呼吸系统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最多(152例,占42.58%),其次是术后抗感染(79例,占22.13%)。结论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医疗机构应重视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我院近年来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方法对2010年2013年近3年间上报的180例药品不良反应通过上报人、给药种类以及给药途径和患者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80例报告中上报人主要为护士和医师,占总上报人数的72.78%;药品种类主要为抗感染药类药物,占总例数的81.67%;静脉滴注的给药途径所引发的不良反应数量最多,占总例数的73.33%;患者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用药过敏,占了总例数的62.22%。结论临床用药中抗感染药物的滥用以及静脉滴注的给药途径较容易引发药品不良反应,医护人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临床用药种类以及给药途径的把握和管理。  相似文献   

4.
310例抗感染药物AD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度收集的310例抗感染药物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及诱发ADR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310例抗感染药物ADR中,女50.65%(157/310),男49.35%(153/310);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率为35.81%(111/310);涉及14类59种药品,其中发生率最高为头孢菌素类29.35%(91/310),其次是喹诺酮类23.87%(74/310);静脉给药ADR82.58%(256/310);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8.84%)。结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减少ADR对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及其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间诊治的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70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患者不同年龄段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种类、用药剂量、给药途径以及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和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各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不同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同用药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与类型等。结果:70例服用头孢菌素患者中,年龄>45~55岁、>55~70岁以及≤1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头孢他啶,用药途径发生率最高为静脉滴注,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过敏反应。结论:服用头孢菌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常为小孩及中老年人群,静脉滴注给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根据头孢菌素的作用特点给药,才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六安市人民医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搜集2008年1月-2017年1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543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利用回顾性分析手段对患者基本情况、抗感染药物分类、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543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71、272例;大于65岁年龄段发生率最高,占23.94%;共涉及12大类56种抗感染药物,其中不良反应例数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218例,40.15%),其次是喹诺酮类(81例,14.92%);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231例,42.54%),其次是消化系统(173例,31.86%);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滴注(313例,57.64%),其次是口服(213例,39.23%)。结论 六安市人民医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有关,医疗机构应重视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加强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监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并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5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记录研究对象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类型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等方面,并对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器官-系统以及不同给药方式造成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本次研究中有33例患者出现变态反应(66.0%),有8例患者出现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16.0%),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的有9例(18.0%)。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第一、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明显更多。本次研究中仅有3例患者为口服用药,其余均为静脉滴注给药。结论在临床中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时,应选择适宜的给药方式、合适的药物品种,并在患者用药前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理变化,一旦发现可疑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到的176例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所属科别、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引发ADR的前10位药品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6例ADR报告涉及17大类药物,其中抗感染药物的例数最多;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占84.66%:ADR发生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损害。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以减少ADR的发生;临床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特别是静脉滴注给药时,要严密监测,有不良反应征兆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更严重的ADR。  相似文献   

9.
《抗感染药学》2017,(1):95-97
目的:分析医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7月间医院临床治疗中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患者用药期间的临床表现、累及器官以及涉及的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等。结果:发生药物不良反应94例,其中65岁以上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43例占45.74%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其累及消化系统症状的临床症状表现占51.06%高于其他累及器官的临床症状;抗菌药物类所致不良反应患者40例占42.55%;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用药占72.34%。结论:临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增强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意识,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谢建翔 《中国药业》2011,20(19):44-45
目的了解医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07年至2009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年龄段以40~59岁最高(32.63%),静脉给药的发生率(88.20%)最高,发生率前3位为头孢菌素类(39.62%)、喹诺酮类(31.31%)和大环类酯类(10.94%);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46.09%),其次为消化系统(22.64%);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和皮疹为主。结论临床医生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需要高度警惕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合理选用药物和给药途径,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2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临床科室上报的286例ADR报表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发生频率、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分类及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6例ADR中,男性ADR发生率略高于女性;ADR发生率,0~10a婴幼儿(29.72%)和60a以上老年人(22.72%)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89.16%)和口服给药(9.09%)为主;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频率高。头孢菌素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及青霉素类药物的ADR发生频率占抗感染药物前3位;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以及全身性损害为主;引发ADR例数前3位的药物为头孢曲松、五水头孢唑啉、头孢替安;新的及严重的ADR占8.04%。结论:应重视与加强ADR监测与报告工作,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分析抗感染药物静脉滴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的各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77例抗感染静脉滴注引起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7例不良事件涉及药物55个品规,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原因涉及单次给药剂量过大、药物浓度过高、滴注速度过快、配伍不合理、患者既往药物过敏史不详等;发生不良事件最短时间为5 min,而31~40 min有45例(58.4%);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 抗感染药物静脉滴注时应严格按照药品的说明书给药,加强药学监护,针对引起不良反应/事件的因素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深入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上报的33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及其品种数和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131个品种,发生人群集中在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41.12%,以女性患者居多;静脉滴注给药占88.46%;涉及抗感染药物82例,占24.26%;中成药74例,占21.89%;单品种以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最多,共41例,占12.13%;涉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34.83%。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及中成药,加强对肠外营养药物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该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该院16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对所涉及的药物品种进行分类整理。结果 165例不良反应中40岁以上患者占多数(55.2%),女性多于男性,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给药后30min内(68.2%),共涉及12类66种药物,以静脉给药为主要用药途径的占总数的83.0%。由头孢菌素类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排前2位(20.0%、10.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有8例占总数的4.8%。结论该院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静脉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应按适应证选药,加强监护,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我院13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医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月上报的132例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报告人职业分布,患者性别、年龄分布,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引起药品不良反应药品类别分布,可疑抗感染药物分布及药品不良反应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2例报告中,女性发生率略高于男性;7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率(28.79%)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损害以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胃肠系统损害占较大比例;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68.94%)和口服给药(28.03%)为主;抗感染药物和中成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多.抗感染药物中氨基苷类、林可霉素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频率较高,居前3住的药物为依替米星、克林霉素、头孢唑林钠;新的及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占16.67%.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是医院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医、护、药、管各类人员共同努力,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08~2010年收集的138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8例ADR中,抗感染药占60.87%,妇科用药占21.01%.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对中药制剂的质量检测和使用规范,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陆惠平  严晓沁  顾正平  王斌 《中国药房》2012,(22):2084-208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以我院2009-2011年585例ADR为研究对象,从年龄、性别分布、报告人职业、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ADR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中,≥6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涉及的药品有108种,其中抗感染类药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2.05%,生物制品引起的次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占37.09%,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促进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我院2017-2018年收集的348例儿童ADR报告,分别从患儿性别与年龄、药品种类、发生时间、ADR累及系统/器官分布、临床转归等方面进行Pareto最优分析。结果:348例儿童ADR中,1~12岁患儿累计构成比为77.59%(A类因素),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药、呼吸系统及抗肿瘤药引起的ADR累计构成比为77.87%(A类因素);涉及的抗感染药主要为头孢菌素和大环内酯类(65.22%),药品剂型主要为注射剂及粉针剂(77.59%),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67.24%),发生ADR时间主要为用药后2 d内(79.60%),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和胃肠系统(77.78%);临床转归主要为好转(62.07%)。结论:我院儿童ADR涉及的药品种类主要为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药、呼吸系统及抗肿瘤药,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胃肠系统紊乱。在ADR监测时应重点关注1~12岁儿童,同时应掌握合理的用药方式、强化监护环节,尽可能减少ADR的发生,以确保儿童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我院肿瘤患者2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燕芬  庞廷媛  程国华 《中国药房》2012,(26):2470-2471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药物使用中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2009-2011年间收集的我院287例住院肿瘤患者用药的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品种、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发生率在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中较高(占47.39%);抗肿瘤药发生率最高(占32.06%),其次为维生素及营养药(15.68%)及抗感染类药(11.85%);92例抗肿瘤药致ADR中,以铂类和植物来源类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53.26%;ADR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症状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115例,占40.07%。结论:肿瘤专科医院应重视并做好ADR的监测、分析、评价工作,特别是抗肿瘤药、营养药及抗感染3类药物的ADR监测,以保证肿瘤患者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1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临床表现,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124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24例ADR报告涉及药物42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首位,占70.42%,静脉给药产生ADR最多占73.24%,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不良反应的分类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分别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反应。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因素、药物因素及给药途径有关。应加强ADR蓝测工作,确保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