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分析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到的167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比例、引发ADR的抗菌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涉及11类36个品种。167例ADR中,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是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为82.63%;ADR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ADR监测报告工作,推动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研究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14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归纳总结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结果 140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中,≥60岁发生率最高占52.86%;静脉滴注给药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92.86%);头孢菌素类药物(30.00%)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25.00%);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1.43%),其次是消化系统(17.14%)及神经系统(12.86%)损害。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该院2009-2011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和分布情况。方法对该院抗菌药物ADR报告102例按性别年龄分布、抗菌药物种类、ADR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并分析其发展趋势。结果 102例抗菌药物ADR报告中涉及的抗菌药物有9大类,29个品种;其中,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是喹诺酮类;以静脉给药为主;主要ADR损害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及其ADR的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抗菌药物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进行临床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临床各科室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03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对抗菌药物引发的ADR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ADR涉及15类抗菌素50个品种,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ADR以皮肤损害多见;严重ADR有7例。结论临床科室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和防范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38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本院近2 y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对本院2008~2009年涉及抗菌药物386例ADR利用Excel建立相关表格,分别对报告所涉及的患者性别与年龄、引起ADR药物的种类、名称、给药方式、原患疾病、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 在386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给药引起ADR最多;抗菌药物种类及病例数统计中,共涉及10类44个品种;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神经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等. 结论医疗机构必须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减少或避免ADR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院612例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6月自发呈报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6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致ADR以β-内酰胺类最多,其次为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和喹诺酮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有319例(占50.47%),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有97例(占15.35%)。结论:抗菌药物致ADR与多种因素有关,医院应规范抗菌药物应用,加强ADR监测,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和分析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近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3年该院的7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引发ADR抗菌药物种类、ADR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引起ADR的抗菌药物品种涉及8类16种,头孢菌素类最多(66.2%),青霉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次之;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57.6%),其次为消化和神经系统。结论:抗菌药物ADR的发生与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个体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需进行ADR监测,探讨抗菌药物ADR发生的易感因素,尽可能安全、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井华  刘俊 《安徽医药》2014,18(2):393-396
目的了解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现状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为保证抗菌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2010—2012年某院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37份,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性质、转归及临床表现、报告人员职业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37份ADR报告中,男性发生比例高于女性;41~50岁年龄段为ADR发生的主要人群,但老人及儿童发生的比例也较高;ADR以一般反应为主,严重的和新的ADR分别占总例数的3.80%和1.26%;静脉滴注为引发ADR为主要的给药途径,占总例数81.01%;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后31~60 min;抗菌药物以喹诺酮类为主,占总例数29.12%,其次为大环内酯类(28.27%)和头孢菌素类(26.16%),其中阿奇霉素为57例,占总例数24.05%,其次为左氧氟沙星(56例,23.63%);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102例,43.04%);护师ADR报告率68.35%。结论深入开展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郑海燕 《首都医药》2012,(24):37-38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1年5月我院各科室上报的27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统计并分析抗菌药物所致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分析不同给药途径ADR发生的情况,比较各类抗菌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对人体系统的损害和临床表现。结果抗菌药物所致ADR中男137例(49.6%),女139例(50.4%),男女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R在10岁以下的儿童和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分别为30.1%、39.5%。引起ADR的抗菌药物中,前三位分别为头孢菌素类(约占43.1%)、喹诺酮类(约占25.4%)、林可霉素类(约占14.9%)。结论抗菌药物会引发人体各大系统的损害,医院应该加强抗菌药物的监管,减少抗菌药所致的ADR。  相似文献   

10.
余爱霞 《抗感染药学》2013,10(3):237-239
目的:分析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125例抗菌药物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引发ARD的抗菌药物品规例数、给药途径以及涉及ADR损害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讨论。结果: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涉及8大类27种药品38个品规,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静脉给药引发ADR占82.50%;其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和附件损害为最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全身损害等。结论:ADR主要由抗菌药物引起,在ADR中占首位,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及ADR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ADR)。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文献报道的736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样本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36例中,神经系统损害最多,其次是光毒性、消化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等;多数ADR可治愈并对原患疾病无影响。结论老年人及特殊人群应慎重选择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慎重选用静脉滴注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12.
茂名地区2007-2009年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茂名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2007-2009年茂名市ADR监测中心收集的各医疗单位呈报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1495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排序列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最高,有1380例(占92.31%);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有704例(占45.74%)。结论:抗菌药物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ADR的监测,以达到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探讨其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8年12月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库中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病例和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同期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涉及到不同年龄,男性多于女性,静脉注射最容易引起ADR。发生ADR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以左氧氟沙星最多,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导致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临床应用时应该注意不良反应的监测,合理用药,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227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7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6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高(40.53%);以喹诺酮类最多(42.29%),其次为-内酰胺类(24.67%);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38.77%),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25.55%)。结论:医院应重视抗茵药物使用管理,加强ADR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间上报的95例临床抗菌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ADR发病率高于男性,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总例数的51.8%;抗菌药物ADR品种以新一代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为主,占总例数的56.9%。结论:因此,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执行力度,减少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10年1~12月蚌埠地区上报的74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头孢氨苄和头孢拉啶;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7.48%;1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性调查136例抗菌药物药物不良反应(ADR),并对抗菌药物引发的ADR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DR涉及8类31个品种,喹诺酮类药居首位,其次为头孢菌素类;ADR以皮肤损害多见;严重ADR 11例。应合理使用抗经物,减少和防范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9年收集的1 174例不良反应报告汇总,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结果 1 174例ADR中,女性及60岁以上年龄段患者占比例较高;静滴给药途径引起ADR的比例较高;涉及的药品绝大多数为抗菌药物类。结论抗菌药物类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应加强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和重点药物的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方法:对我院2011-01~2012-12收集的静脉滴注抗菌药物80例ADR报告,分别从年龄、性别、使用抗菌药物种类、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致ADR的抗菌药物共7类22种,ADR的发生率:头孢菌素类为36.25%;青霉素类为22.50%;其他类为37.50%。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荨麻疹为主。结论: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重视静脉滴注抗菌药物ADR的监测,注意密切观察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尽量避免抗菌药物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中医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6—2020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中医医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05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进行整理,从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5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比例略高于男性,患者年龄≤10岁和>60岁年龄段发生率较高,分别占32.38%、24.76%;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发生ADR例数最多,占25.71%,其次为青霉素类,占21.90%;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51.91%;静脉滴注为发生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95.24%。结论 应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