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近10年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变化及剖宫产对母婴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剖宫产率逐年升高,1995年为 36.4%,2004年上升为86.2% ②1995~1999年剖宫产指征以难产为第一位,而近5年社会因素占第一位.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主要为无医学指征行剖宫产术增多所致,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的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2.
剖宫产率上升原因及2456例剖宫产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宁娅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8):1339-1340
目的 探讨近年来妇产科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分析剖宫产手术的指征的变化。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5年来2456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头位难产、臀位、胎儿窘迫、脐带绕颈、妊娠合并(并发)症、相对性头盆不称为主要指征。结论 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与难产妇和母婴并发症上升有一定的关系,正确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胡慧 《中国实用医药》2013,8(5):134-136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以及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的4932例孕产妇的分娩方式及剖宫产病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逐年升高,由十年前的17.37%上升至58.33%。胎儿窘迫,脐带绕颈,瘢痕子宫,剖宫产史,社会因素等均逐年上升,其中以社会因素最为明显。结论剖宫产率升高的最主要原因为社会因素,降低剖宫产率不但要产科医师严格把握手术指征,也要减少社会因素的干预,才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前后我院剖宫产率变化趋势及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前(1999-2004年)后(2005-2010年)共12年住院分娩的孕产妇病例资料,比较剖宫产率及剖宫产相关指征的变化情况。结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前剖宫产率为23.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实施后剖宫产率为40.7%,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对剖宫产指征分析发现社会因素所占比例上升最快。结论新农合的实施可能是剖宫产率上升的因素之一;同时与医患双方均有关系,作为医者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对产妇机体的创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该院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探讨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及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构成。结果 2002-2011年该院剖宫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2年的41.18%上升到2011年的56.88%。我院2002-2006年来剖宫产指征中排前3位的是妊娠并发症、头盆不称、胎儿窘迫,2007-2011年排前3位的是社会因素、胎儿窘迫、瘢痕子宫。结论社会因素、胎儿窘迫、瘢痕子宫是近5年剖宫产指征上升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围生期保健,提高产科诊断水平,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6.
5年剖宫产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及相关因素变化趋势,探讨控制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2001年1月~2005年12月间的剖宫产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逐年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指征中,胎儿因素、难产分别居第一、第二位,但比例逐年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因素居第三位,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及其他因素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年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社会因素及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上升是促使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胎儿及难产因素分别居剖宫产指征的第一、二位,所以控制剖宫产率,主要是降低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同时胎儿及难产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仍有可下降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之势,但母婴病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并未进一步下降,剖宫产对围生儿来说,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分娩方式,产妇有术后并发症。现对我院近6年来剖宫产手术情况做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剖宫产率上升的相关性因素及如何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以适当限制剖宫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社会因素对剖宫产率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法对1995年-2004年所有病例资料进行分娩总数、剖宫产率进行统计并计算剖宫产率。结果10年间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0年中剖宫产指征以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臀位、巨大儿、社会因素及妊娠合并症占多数。社会因素的构成比逐年显著上升。结论科学技术和人文因素成为影响剖宫产率的两大原因。其中:人文因素是剖宫产率上升的第一位影响因素、应改变现在产时的服务模式,支持自然分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上升原因及临床预后情况。方法分析本院每年剖宫产率变化情况,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分析剖官产指征变化,探讨剖宫产术对产妇预后的影响。结果本院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与2002年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指征依次为社会因素、头位难产、胎儿窘迫、产道异常、羊水减少、妊娠并发症。结论社会因素指征变化是剖宫产率上升主要原因,正确疏导产妇及家属以科学态度对待剖宫产,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5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2008年的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结果: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胎儿宫内窘迫、妊娠并发症、臀位、瘢痕子宫处于前5位,其中社会因素占第1位。结论: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为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1.
10年来影响剖宫产率的社会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分析10年间剖宫产率及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变化趋势,探讨医学和非医学因素对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产科住院病例资料.结果 (1)剖宫产率逐年增加,平均为44.2%,(2)剖宫产指征变化中社会因素明显上升.(3)围生儿病死率逐年略有下降.结论 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影响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前后我院剖宫产率变化趋势及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前(1999-2004年)后(2005—2010年)共12年住院分娩的孕产妇病例资料,比较剖官产率及剖宫产相关指征的变化情况。结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前剖宫产率为23.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实施后剖宫产率为40.7%,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对剖宫产指征分析发现社会因素所占比例上升最快。结论新农合的实施可能是剖宫产率上升的因素之一;同时与医患双方均有关系,作为医者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对产妇机体的创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要分析足月剖宫产及其相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逐年上升的剖宫产率,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方法调查分析吉林省延吉市公园社区2007年~2010年9月30日间足月分娩中剖宫产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足月分娩1729例中剖宫产数为1140例,占足月分娩的65.9%。对孕产妇、胎儿、新生儿有危险因素的312例,其中剖宫产的267例,占总足月剖宫产的15.4%,其余50.5%为社会因素而剖宫产的。结论剖宫产的主要因素为社会因素,要降低剖宫产率从社会因素着手。  相似文献   

14.
2157例剖宫产指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慈靖  祝茹  汪艳  韩文晖  张蓉 《安徽医药》2011,15(12):1534-1535
目的分析2 157例剖宫产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08~2010年2157例剖宫产病例资料。结果剖宫产率高达69.49%,主要指征依次为社会因素(42.23%)、妊娠并发症及并发症(21.65%)、瘢痕子宫(7.14%)、胎儿宫内窘迫(6.82%)等。3年来,社会因素一直为剖宫产指征的第一位,且逐年升高。结论降低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率需要医务人员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住院产妇剖宫产的因素。方法收集整理高州市人民医院2006至2011年住院剖宫产病案资料6364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住院产妇剖宫产率为39.20%,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年龄越大选择剖宫产的比例越高;手术指征主要为社会因素、难产、胎儿官内窘迫、疤痕子宫、臀位、妊娠合并症和其他。结论主观的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因素。做好产前宣教,减少因社会因素而施行的剖宫产,从而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分析我市近几年来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其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年1月~2004年12月5年间在我院分娩的3445例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年平均剖宫产率为28.61%,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剖宫产主要指征以头位难产占首位,其次为胎儿窘迫和社会因素.结论剖宫产率上升其原因有科技进步的一面,也有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应加强孕期宣教和高危孕产妇监护,提高医务人员对剖宫产的认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开展人性化服务,提倡导乐陪伴分娩和分娩镇痛,可减少剖宫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10年间剖宫600例,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结果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剖宫产指征变化中,难产因素持续占第一位,胎儿窘迫及其他因素显示逐年升高,妊娠并发症逐年下降。结论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母婴安全,但应严格掌握指征。  相似文献   

18.
剖宫产指征10年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鲜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7):1193-1194
目的 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和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措施。方法 回顾10年间剖宫产病例2706例,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各相关数据和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1)剖宫产率逐年上升;(2)在剖宫产指征变化中,难产因素、胎儿窘迫持续在第1、2位,社会因素占第3位,并显示逐年升高;(3)围生儿病死率逐年趋于稳定。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剖宫产率是可以控制的,围生儿病死率也可以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逐年增加的原因和相关因素,为临床降低剖宫产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统计本院2000年1月~2010年1月行剖宫产的4067例产妇的手术指征及原因,对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社会因素总构成比最高,为38.4%,其构成比分别为34.3%、36.9%、38.7%、41.7%,有逐年上升趋势。胎儿窘迫占13.7%,胎位不正占11.0%,巨大儿占9.6%,瘢痕子宫占6.7%,其他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占15.1%。胎儿的体重、产妇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是影响产妇选择剖宫产的相关因素。结论:剖宫产率逐年增加的趋势不容忽视,应针对以上重要因素给产妇以正确指导,尤其应加强产前教育宣传,重视社会因素对产妇的影响,降低巨大儿比例,争取降低整体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的原因及其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2005-2010年上半年剖宫产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剖宫产率的变化趋势。结果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其原因为:社会因素占第1位,胎儿因素占第2位,相对头盆不称占第3位。结论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的原因是社会因素和诊疗技术综合影响的结果,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以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