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EG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与EGC的预后相关,与该因素其他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不是EGC预后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 EGC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EGC预后相关,应注意提高EGC检出率,以降低胃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检查的临床护理方法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进行无痛胃镜检查的40例患者和进行普通胃镜检查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护理方法,总结两种胃镜检查的特色。结果护士对采用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需要加强对用药期间的观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检查后直至患者完全清醒方可离开。对普通胃镜检查的患者,需要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心理护理,以减少患者的痛苦。结论无痛胃镜使用镇静药物,在患者无痛苦的情况下进行,与普通胃镜不同,需要护士采取不同的临床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最早于1962年由日本内镜学会提出,癌变组织仅在胃壁的黏膜或黏膜下层以内,无论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EGC预后的好坏最主要受到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影响[1],但是现在的术前检查技术不能对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影响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65例EGC患者的病理资料,对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临床效果.方法 148例EGC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74例.对照组选择常规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ESD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1.9%高于对照组的78.4%,差异具有统计...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和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112例EGC、癌前病变患者,以手术不同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EMR治疗,观察组给予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疗效及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11.01±2.02...  相似文献   

6.
<正>无痛胃镜治疗临床应用方法较多,多以丙泊酚静脉全麻为主。本文拟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探讨咪唑安定、芬太尼加表面麻醉在胃镜检查中效应性及安全性问题[1]。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并探讨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检查时在临床护理方法上的区别。方法接受胃镜治疗的124例患者,60例患者采用无痛胃镜检查,64例患者采用普通胃镜检查,分析两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找出两种胃镜检查时的不同之处并进行总结。结果124例患者中,经普通胃镜检查的64例患者中,胃镜检查成功率仅为75%。而经过无痛胃镜检查的60例患者,通过专业的护理,胃镜检查的成功率为100%,患者与家属都对医院的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感到非常满意。结论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在检查时存在很大的不同,由于镇静药物在无痛胃镜检查中得到了运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应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在胃镜检查中的镇静效果。方法将48例胃镜检查患者分为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镜检查;24例治疗组,采用先使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麻醉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反应和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采用先使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麻醉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治疗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和临床反应均好于采用常规胃镜检查的对照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先使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麻醉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在临床反应和各项指标均优于采用常规胃镜检查的患者,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胃癌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所在医院收治的77例胃癌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通过病理检验证实为胃癌,术中行胃癌分型。所有患者均在手术治疗前接受多层螺旋CT及电子胃镜检查.以术中胃癌分型为准,对2种方法诊断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多层螺旋CT、电子胃镜检查方法均能够准确诊断胃癌,胃癌检出率为100%。但是多层螺旋CT胃癌分型正确率(90.91%)明显高于电子胃镜(66.23%),2种诊断方法分型正确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胃癌,不仅胃癌检出率高,同时可对瘤体进行准确分型,对临床确定诊治方案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儿茶素类化合物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儿茶素类化合物——儿茶素(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GC)联合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生抗菌增敏作用的最佳配伍比并对其可能的抗菌增敏作用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以微量稀释法测定C、ECG、EGC和几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独对MRSA WHO-2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棋盘法测定C、ECG和EGC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对MRSA WHO-2菌株和25株MRSA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法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法观察C、ECG、EGC单独、两两联合、三者联合后对柔红霉素在MRSA WHO-2菌株菌体聚集的影响。结果 C、ECG、EGC三者联用时可以增强苯唑西林抗MRSA WHO-2菌株的能力,其中C、ECG、EGC按照1:1:1的比例配伍后可以取得最佳的抗菌增敏效果,后续实验选用此药物配伍。药物总浓度为16μg/mL的C2E(C+ECG+EGC)与苯唑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联合时对于MRSA WHO-2菌株可产生抗菌增敏作用,对应的FIC指数均为0.38,同样浓度的C2E联合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吡肟、泰能后对25株MRSA临床分离株中可产生抗菌增敏作用的菌株数所占比例分别为80%、76%、88%、80%、92%,说明C2E在MRSA临床分离株中同样存在广泛的抗菌增敏作用。经过均为16μg/mL的C、ECG、EGC三者联合处理后,MRSA WHO-2菌株菌体内的柔红霉素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下测得的A值为9.26±0.16,大于单独或两两联合处理时的A值(P<0.05),提示三者联合处理后增强了柔红霉素在MRSA WHO-2菌体内的聚集;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法也显示出相同的结果。结论 C、ECG、EGC三者联合后可显著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的作用,其最佳配伍比为1:1:1。抗菌增敏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加药物在菌体内的聚集有关。  相似文献   

11.
慢性腹痛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将我院于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105例慢性腹痛经临床诊断治疗效果欠佳的患儿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分析,旨在评价胃镜检查对小儿慢性腹痛诊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胃镜检查1076例胃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076例镜下胃癌的临床症状、肿瘤部位、镜下形态、大小、病理学分类,探讨其规律性。方法采用电子胃镜检查,取活检做病理切片诊断。结果胃癌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发病高峰在平均(55±5)岁,青年多散发性,男女比例为2.3∶1,症状多不典型,以腺癌居多,占95%,镜下隆起型和溃疡型较多见,早期胃癌发现率低,仅占查出胃癌的5.9%。结论电子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重要方法,其活检病理学诊断对胃癌确诊率很高,胃镜检查时对胃癌高发部位应特别注意,不能忽略青年胃癌的发生,其恶性程度较高,必须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镜检查中麻醉与非麻醉的临床效果对比,为提高胃镜检查准确率以及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胃镜检查的患者84例,给予临床分组分析,研究组胃镜检查患者在检查前常规准备措施完成后,给予麻醉措施,待患者完全入睡后给予胃镜检查;对照组胃镜检查患者在检查前常规准备措施完成后直接进行胃镜检查。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胃镜检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以及检查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明显低于对照组胃镜检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以及检查后不良反应发生率40.48%,且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麻醉胃镜检查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高临床疾病诊断率,但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以及经济能力进行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14.
早期诊断是防治胃癌的重要措施 ,总结早期胃癌 ( EGC)临床和病理特点 ,有助于提高胃癌的诊断水平。收集近 10 a内发现的 36例 EGC资料 ,分析其临床病理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2年 10月~ 2 0 0 2年 5月胃镜发现并手术证实 EGC者 36例 ,其中男 2 5例 ,女 11例 ,<30岁者 1例 ,30岁~ 39岁者 3例 ,4 0岁~ 4 9岁者 10例 ,5 0岁~ 5 9岁者 13例 ,≥ 6 0岁者 9例。平均年龄 4 8.5岁。1.2 临床表现 上腹部隐痛 2 8例 ,近期症状加重 2 1例 ,伴有反酸 7例 ,恶心、呕吐 10例 ,食欲下降 2 0例 ,便血 15例 ,明显消瘦 9例…  相似文献   

15.
钟梅英  邓辉  李辉 《河北医药》2013,(20):3111-3112
胃镜检查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治方法。传统的清醒检查常引起患者的恶心,呕吐及恐惧心理。随着舒适化医疗的发展,麻醉下的胃镜检查已经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亲睐。目前文献上报道的麻醉方法之多,以异丙酚的静脉麻醉为主流。但单纯的异丙酚麻醉剂量过大,恢复时间长。瑞  相似文献   

16.
胃癌是威胁生命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与分期关系密切,进展期胃癌预后很差,早期胃癌(EGC)预后较好,EGC的5年生存率高于进展期胃癌,因此,降低胃癌的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提高EGC的诊断率。各种内镜技术的出现使EGC的检出率不断提高,本研究将对EGC内镜诊断技术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急诊胃镜检查上消化道出血41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国锋  吴林峰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4):3800-3801
随着胃镜在基屋医院的普及,急诊胃镜检查作为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院近15年胃镜检查共11023人次:因上消化道出血行胃检查共506例次,占4.6%,其中急诊胃镜检查418例次,占82.6%。对41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价基层医院急诊胃镜检查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镜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间行胃镜检查患者10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镜是消化道疾病检查及治疗的重要手段,使绝大多数患者获得及时的诊断和更恰当的治疗。结论胃镜检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胃镜下复合染色黏膜活检诊断早期胃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胃镜下复合染色后黏膜活检对早期胃癌(EG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6例胃镜下可疑为EGC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n=103)直接进行病灶黏膜活检,实验组(n=103)经复合染色后再取活检,比较两组诊断EGC的阳性率。结果206例可疑癌变患者中经手术+病理诊断为EGG12例,其中对照组诊断出2例,实验组诊断出10例,镜下表现为Ⅱc型+Ⅲ型占58.3%,幽门螺杆菌(Hp)阳性11例,占91.7%。结论复合染色法可提高对诊断EGC的准确率,与胃镜下直接活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早期胃癌镜下表现为Ⅱc型+Ⅲ型多见,Hp感染与EGC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的诊断、治疗方法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9月至2004年12月在周口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EG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共68例,男性50例,女性18例;年龄32~74岁,平均53.4岁。肿瘤部位:贲门部1例,胃体4例,胃角16例,胃窦45例,双原发癌2例(胃窦+胃体,胃角+胃体各1例)。本组患者症状无特异性,以上腹疼痛为首诊症状35例,占51.5%,合并嗳气、反酸60例,占88.2%;合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消瘦10例,占14.7%;腹胀、腹泻14例,吞咽困难2例,黑便3例,体检发现1例。上消化道X线造影、B超的EGC检出率分别为14.7%和26.5%。全部行胃镜检查,凹陷型62例(91.2%),隆起型8例,病理确诊率92.6%。本组全部接受胃癌根治术,其中D241例(60.3%),D127例(39.7%),远端胃癌根治术63例,近端胃癌根治术1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4例。手术病死率为0%,无1例吻合口瘘。肿瘤最大径6.5cm,平均2.34cm。术后病理分型:低分化腺癌4例,中分化腺癌16例,高分化腺癌2例,黏液细胞癌23例,印戒细胞癌2例,溃疡癌变17例。黏膜内癌67例,黏膜下癌1例,一点癌1例,息肉恶变及萎缩性胃炎癌变各1例。未见淋巴结转移。11例患者术后行化疗,化疗方案主要采用CF+5-FT-207。获得随诊63例,随诊率92.6%,随诊时间13个月~17年。术后病程超过5年者24例,死亡3例(1例肝、胰腺转移,2例肝转移),5例失访。术后5年生存率为91.9%,病死率4.4%。结论根治性手术治疗是EGC取得良好疗效的最佳途径。胃癌根治术是治疗EGC的标准术式。胃镜病理活检是EGC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