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应用中药安全无毒,有些因用中药而引起的毒副作用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而放松了对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警惕。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源性疾病系指由于用药引起的严重或难以恢复的不良反应。近年来,由中药注射剂所致的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方法对深圳市中医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集到的292例ADR报告,利用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进行频数分析。结果292例ADR患者中〉60岁有186例(63.70%);涉及药品11大类共73个品种,其中以中药注射液的ADR发生率最高,为98例(33.56%),其次为抗微生物药82例(28.08%);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有203例(69.52%);累及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214例,49.77%)。结论应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及抗微生物药,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黎莉华  曾道元 《中国药业》2003,12(10):70-70
目的:了解眼科药源性疾病(DID)的分布情况。方法:对1960——2001年国内公开发表的200余种医学刊物上所报道的358例眼科药源性疾病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抗微生物药物、循环系统药物、抗结核药、激素类药物居前4位。其中乙胺丁醇引起最多,占DID病例总数的9.5%。眼科DID居前5住的是视力障碍(68例)、视神经病变(49例)、眼睑病变(34例)、青光眼(34例)、视网膜病变(25例)。结论:眼科药源性疾病较常见,涉及药物种类多,病变类型多样,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448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所致过敏性休克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对中药注射剂所致的过敏性休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448例,涉及的中药注射剂品种38个,死亡例数19例。结论: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给药后,易引起变态反应,因此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规范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中药注射剂致死亡39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和特点。方法:以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中有关中药注射剂致死的病例报道为基础进行分析整理。结果:严重过敏是中药注射剂致死的最主要原因,以双黄连、清开灵、茵栀黄等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为主;给药方法不合理、抢救时机与措施不当也与死亡有关:结论: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死亡应引起临床医药人员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大璠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2):125-127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及其特点和发生的主要原因,探讨其对策。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总结归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发生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结果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是广泛的,复杂的;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临床使用、个体差异等多方面。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范围广,危害大,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预防工作,提高药物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陆琳 《抗感染药学》2014,(5):463-464
目的:分析2011年萍矿湘雅医院220例ADR报告的发生特点。方法:采用220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分析其对人体损伤的发生特点与规律。结果:抗感染药物ADR发生率为最高,其次为中药及中药注射剂;给药途径中主要以静脉滴注为多;其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高,其次为全身性损害。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监测和管理,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及中药注射剂,避免或减少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我院241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儿科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241例,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的因果关系评定与程度、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1例ADR报告中,男、女性各占61.83%、38.17%;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93.36%;头孢菌素类注射剂致ADR的比率最高,占37.7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26.97%;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73.20%。结论:抗生素类药、中药注射剂及静脉滴注方式是引起ADR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加强监管,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药制剂引起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发生原因,为临床使用中药制剂提供参考.方法 对309例中药制剂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309例ADR几乎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发生率最高的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全身性损害;中药注射剂是引起.ADR的主要剂型(61.17%);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中药制剂以新的ADR较多.结论 加强对中药制剂的监测与研究,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中药制剂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15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华 《中国药物警戒》2006,3(4):236-238
目的 通过对2005年1月~12月上报的15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为临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呈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在15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儿童和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合并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占43.14%。结论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其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39例头孢唑肟钠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探讨头孢唑肟钠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临床表现,提示临床注意监测其不良反应,避免严重后果.方法 对39例头孢唑肟钠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女22例,男17例,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在0~50岁之间,其中10岁以下儿童发生率最高,为46.15%;静脉滴注给药38例(97.44%),肌内注射给药1例(2.56%);头孢唑肟钠注射剂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66.67%),此外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呼吸系统损害等较少见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要合理使用头孢唑肟钠注射剂,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收集到的61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60岁人群发生ADR的比例最高,有160例(26.02%);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有516例(83.90%);ADR主要累及的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有285例(43.91%);严重ADR 23例,其中以发生过敏性休克为主,有13例;引起ADR的药品有16类171种,抗菌药居首位,有346例(44.88%),抗菌药中以喹诺酮类药物居首位,有81例(23.41%)。结论:加强合理用药教育和对ADR的监测,可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该院儿科近6年住院儿童死亡病例回顾分析,研究该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死因、病死率及变化趋势,为儿童医疗保健、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收集该院儿科2006--2011年202例死亡病例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1年该院儿科住院患儿死亡共202例,男女比例为2.06:1,病死率由2006年的1.06%降至2011年的0.49%,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死亡患儿数却没有减少。人院24h内死亡患儿最多,106例(52.48%),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小于1岁的婴儿死亡比例最高,占全部死亡病例57.43%。主要病死原因按疾病系统分类前5位分别是新生儿疾病63例(31.19%)、肿瘤31例(15.35%)、损伤与中毒18例(8.91%)、先天性畸形16例(7.92%)、呼吸系统疾病16例(7.92%)。不同年龄段主要病死原因不同,0~28d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28d-1岁为先天性心脏病,1—5岁为意外伤害,5—16岁为白血病。结论根据不同年龄组患儿死因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同时做好围生期保健及婴幼儿疾病的防治。积极防治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预防或避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及基层卫生工作的投入,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是降低住院患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426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上报的426例ADR报告,对ADR病例的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物种类、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占53.40%;给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占85.63%;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88例)最为常见;在中药制剂中,舒血宁注射液的ADR发生率最高,占43.42%;他汀类药物的ADR发生率在口服制剂申居首位,占28.33%.结论:应重视在ADR报告中发现的用药问题,并及时向临床反馈,合理选择溶媒,避免盲目联合用药,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国家基本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1~6月湖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ADR报告1170例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1170例ADR报告中,男女之比为1.1∶1.0,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40~59岁;共涉及126种药物,以头孢菌素类为主,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滴注所致ADR居首位,其次为口服;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为主;110例严重ADR中,以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过敏性休克;ADR主要来自医师的报告,其次为药师,护士居第3位。结论临床工作中应密切关注国家基本药物ADR,加强ADR监测和报告,以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地应用药物。  相似文献   

16.
沈暐  潘家华 《安徽医药》2012,(9):1290-1291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与过敏性疾病家族史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遗传对儿童哮喘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合肥市0~14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群抽样结果开展统一的问卷调查,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中有家族过敏史者占24.67%,对照组中仅占4.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级亲属过敏性疾病患病率高于二级亲属(P<0.05);哮喘和其他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对儿童哮喘都有显著影响,两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过敏性疾病家族史与儿童哮喘发生有密切关系,诊断哮喘时应仔细询问家族史。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经鼻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的重症肺炎住院患儿的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接受nCPAP治疗的354例重症肺炎患儿的病原学资料。结果:354例患儿nCPAP使用时间(72.45±43.04)h。痰病原阳性288例(81.36%),其中病毒202例(70.14%),细菌167例(57.99%),混合病原109例(37.85%)。共检出病原体435株,包括病毒220株(50.57%),以呼吸道合包病毒(RSV)检出率最高(115株);细菌181株(41.61%),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77株)。不同季节、年龄组病原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使用率为94.92%,高于细菌检出率(52.54%)。结论:使用nCPAP的住院重症肺炎患儿病原主要是病毒,以RSV为主,其次为细菌,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痰标本病原检出率较灌洗液高,抗生素使用率偏高。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4-2016年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为减少儿童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4-2016年上报的1 615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1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儿童ADR发生数量呈上升趋势。1 615例ADR病例中,新的ADR占9.16%,严重ADR占3.28%;药师(54.61%) 和医师(40.31%) 是ADR报告的主要来源;男性(934例,57.83%) 与女性(681 例,42.17%)患儿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岁学龄前儿童组ADR发生率最高(36.66%);引起ADR最多的药物种类是抗菌药物(58.64%),而排名前10位的药物中又以头孢呋辛最多(8.98%);静脉滴注是引发ADR最主要的给药途径,共1 282例(79.38%);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1.10%),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斑丘疹等过敏样反应;大部分ADR经过相关处理后都能痊愈(56.16%)和好转(35.54%)。结论:儿童ADR多出现于5岁以下,与静脉滴注给药、抗菌药物使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治疗中应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给药途径、剂量等,并加强对儿童 ADR 监测工作的重视,减 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孙立恩 《中国药事》2014,(2):218-220
目的通过分析2010-2012年绍兴市27例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3年来上报的27例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累及机体多个系统一器官,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或过敏性休克,ADR发生在老年患者居多。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的ADR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过敏反应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药物过敏反应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为老年组和青少年组各20例。2组均予常规内科治疗、透析治疗及抗过敏治疗。观察2组病情及预后情况。结果老年组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及血液透析率均高于青少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率及治愈率低于青年组,肌酐(Scr)及尿酸氨水平高于青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药物过敏反应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中,老年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明显高于青少年。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治疗时,一定要将内科综合治疗和血液透析相结合,才能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做出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