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536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监测分析2004年1月-2005年12月山西省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提示应正确使用头孢素类抗生素,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收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536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折。结果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18种,排前3位的是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噻肟。药品不良反应累及人体的9个系统,比例最高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为临床正确使用提供理论依据。结论 应关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8-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东院住院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处方中所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基本信息,包括药品名称、用药总量、用药天数和用药金额等,进而计算出用药频率(DDDs)及其排序并进行分析.结果: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种类最多,DDDs值和用药金额最大,但2010年第三代头孢菌素用药金额出现明显下降,与此同时第二代头孢菌素的DDDs和使用金额呈明显上升趋势;第一、第四代头孢菌素DDDs和用药金额明显低于另外两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结论:本院住院部所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结构比较合理,但应严格控制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用药指征,以提高疗效,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吴贵涛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223-224
目的 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应急对策.方法 统计本院收治的78 例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资料,以其中使用第2 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以使用第3 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应急对策.结果 观察组各类不良反应总计发生率为1.20%,对照组各类不良反应总计发生率为0.51%,观察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 第3 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第2 代,临床中应严格遵守禁忌证合理用药,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可及时抢救并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我院2005年至2007年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邵晓旦 《中国医药》2009,4(6):466-467
目的了解我院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分析统计2005年至2007年我院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品种、数量、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药品限定日费用(DDDc)等指标。结果3年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年平均增长率为一2.09%;第三代头孢菌素用量金额最大,但DDDc增幅很小;第二代头孢菌素DDDs增长最快,但DDDc降幅最大;第四代头孢菌素DDDs增长列第二位;各代头孢菌素药物的DDDc均在下降。结论我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药逐步趋于合理,选择抗菌药应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结合患者体征、药敏情况等因素,制定最佳给药方案,防止浪费并减少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收集近年来国内关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对当前发现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予以总结,旨在后期临床更加合理的用药,避免或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胡燕玲 《北方药学》2015,(4):160-161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方法:自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选取5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使用的抗生素药物是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头孢菌素,对比分析两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并提出急救措施。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分别是92.31%和76.92%,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第三代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临床应注重合理规范用药,做好应急处理方案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朱深勤  王薇 《海峡药学》2010,22(4):192-193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中有关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肾损害不良反应发生16例,结合处方、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三代头抱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多发生在13~71岁年龄段。与年龄、性别无关,但与患者自身体质因素有关;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血尿,肾功能衰竭及尿潴留。结论第三代头抱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师,药师重视.坚持合理用药。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2003-2005年上海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的ADR及其相关因素,了解该类药物ADR发生的情况,以减少ADR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3年6月-2005年2月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收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133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药品排前3位的是头孢噻肟、头孢拉定和头孢曲松。ADR累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多。结论: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索时应关注其ADR,提高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9.
胡美芬  郑翰英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2034-2036
目的 了解老年人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找出降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应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395例老年人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导致不良反应病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95例老年人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应中,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病例为298例,占75.4%,其中,头孢曲松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居首位,占34.7%;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最多,占87.6%;不良反应症状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以皮肤及附件的损害最为多见,占39.6%;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结论 老年人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不良反应比例大、程度重,应多给予关注、制定预防策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0.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类型及合理用药对策。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患者68例,回顾性分析不良反应的具体类型、原因及涉及的药物,并据此制定合理用药措施。结果68例患者不良反应类型中,胃肠道反应占比最高为60.29%,其次是变态反应占比为25.00%;不良反应原因中未进行药敏试验占比最高为63.24%,其次是超剂量用药占比为26.47%;头孢曲松引发的不良反应占比最高为33.82%,其次是头孢他啶和头孢唑林,分别占25.00%、23.53%。结论强制性开展药敏试验,强化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落实不良反应上报制度,均能减少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对策。方法对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发生的125例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5例不良反应报告中,以头孢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最多;给药途径中为静脉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伤,男性ADR的发生率为56%,女性发生率为44%。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ADR的发生,一旦发现及时处理及上报,并应合理使用抗生素,注意指针以及用法用量,避免滥用。  相似文献   

13.
31例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死亡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戈  孙骏 《抗感染药学》2009,6(1):61-64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死亡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江苏省2003年12月—2008年6月收集的31例头孢菌素类药物导致死亡的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31例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死亡ADR报告中,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居致死亡药物的前2位;静脉用药ADR发生率最高,占90.32%;ADR临床表现中速发型过敏反应所占比例最大,为80.65%;合并用药主要是地塞米松、左旋氧氟沙星。结论:临床应加强对头孢菌素类药物所致严重ADR的预防和监测。  相似文献   

14.
万婷  何月华 《药品评价》2021,(3):132-135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发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9月南城县人民医院发生不良反应的110例临床资料,其中由抗菌药物引发的有73例,对其年龄、性别、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累及系统及临床症状表现进行分析,并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使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患者各为17例、26例、9例、15例、6例,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有青霉素占23.70%;头孢类抗生素占36.16%;大环内酯类占13.22%;喹诺酮类占19.44%;其他占7.48%;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系统有皮肤及附件占35.62%,神经系统占19.18%,呼吸系统占15.07%,胃肠道系统占23.70%,泌尿系统占7.48%,心血管系统占10.96%;单因素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家族用药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史、使用药物种数、用药途径是导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高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使用药物种数、用药途径是导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较普遍,其中头孢类抗生素占比最高,对皮肤及附件系统影响较大,过敏史、使用药物种数、用药途径是导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高险因素,因此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学习及管理对临床合理使用药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某二级医院2011—2013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 AUD),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该医院2011—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记录,以限定日剂量(DDD)为单位,计算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DDDs)和AUD。结果:该医院2011—2013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AUD分别是65.30、55.76、54.33 DDDs/(100人· d),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青霉素类、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第1代头孢菌素类的AUD逐年下降,而第3代头孢、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氟喹诺酮类、咪唑衍生物呈上升趋势。结论:该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住院患者的AUD较高,第3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AUD增长过快,医院管理部门需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曾丽宁 《北方药学》2015,(4):148-149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指导临床安全用药,减少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98例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资料,基于了解并掌握患者实际状况综合相关文献资料,深入探究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制定预防策略。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诱导因素包括合并用药、原发病、年龄、饮酒、饮食、输液速度、药物质量、个体差异等。结论:在临床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应用过程中,要关注抗菌效应,深入分析不良反应诱导因素,基于常规治疗强化服务意识,掌握药理知识,把握常用剂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规范使用水平,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孢类抗菌药物合并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集的头孢类抗菌药物合并用药不良反应241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合并用药的药品种类及合并用药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结果: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主要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节剂、抗病毒类药物、中药注射剂、激素类药物、其他抗菌药物等;头孢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各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用药前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其他药物使用过程中也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临床使用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随机选择我院进行常规静脉注射治疗的患者1900例,对他们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临床治疗,并就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临床分析显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9%,且以过敏反应(56.34%)为主。头孢他啶产生的不良反应最少,且所有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患者的性别、年龄均无明显的关联性(P>0.05)。结论在进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时,要在关注抗菌效应的同时,注重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从而确保药物应用的正确性,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避免出现药物滥用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引起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5—2013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有关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引起的不良反应呈多样化趋势,可累及全身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严重者可引起死亡,临床应用应加强监护,并做好抢救措施,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本院2013年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限定日剂量(DDD)的方法,采用Excel 2003对本院2013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频度(DDDs)、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平均治疗日数(ATD)、日均费用(DDDc)等进行分类统计和综合分析。结果本院2013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21%,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3.64,平均治疗日数(ATD)为3.30。DDDs排前3名的抗菌药物类别分别是第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第三代头孢菌素。DDDs排前3名的抗菌药物品种分别是头孢呋辛、克拉霉素、奥硝唑口服制剂。结论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总体基本合理,但仍存在用药档次较高、头孢菌素类使用过于集中等问题,应引起重视并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