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海洋细菌Bacillus sp.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海洋细菌Bncillus sp.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研究其成分对稻瘟霉的抑制作用,为从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寻找新型抗肿瘤、抗真菌活性物质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4个成分,分别鉴定为吡咯并[1,2α]哌嗪-3,6-二酮(I)、尿素(Ⅱ)、苯乙酸(Ⅲ)、3-甲基-2,5-哌嗪二酮(Ⅳ)。结论 化合物I、Ⅲ、Ⅳ对稻瘟霉分生孢子或菌丝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I、Ⅳ为首次从本属菌种发酵液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海洋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菌丝体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海洋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菌丝体的丙酮和甲醇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为柄曲菌素(Ⅰ)、6-甲氧基柄曲菌素(Ⅱ)、奥佛尼红素(Ⅲ)、酪氨酸(Ⅳ)、3-甲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Ⅴ)、3-异丙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Ⅵ)和尿素(Ⅶ)。其中化合物Ⅳ.Ⅴ和Ⅵ为首次从该属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海洋细菌Bacillus subtilis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海洋药物》2009,28(5):1-6
目的研究海洋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液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中低压制备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结构鉴定为3-苄基-6-异丙基哌嗪-2,5-二酮(Ⅰ)、3-异丁基-8-羟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Ⅱ)、苯丙酸(Ⅲ)、3-异丁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Ⅳ)、3-苄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Ⅴ)、胸腺嘧啶(Ⅵ)、3-苄基哌嗪-2,5-二酮(Ⅶ)、尿嘧啶(Ⅷ)、二氢胸腺嘧啶(Ⅸ)、3-甲基-8-羟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Ⅹ)、3-羟甲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Ⅺ)。结论化合物Ⅰ,Ⅸ,Ⅹ和Ⅺ为首次从该属细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海洋放线菌Micromonosporasp.与海洋细菌Oceanospirillumsp.发酵液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利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对海洋放线菌Micromonosporasp.与海洋细菌Oceanospirillumsp.发酵液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与结论从放线菌Micromonosporasp.发酵液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Ⅰ);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Ⅱ);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Ⅲ);胸腺嘧啶(Ⅳ)、丁二酸(Ⅴ)。从细菌Oceanospirillumsp.发酵液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异丙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Ⅵ);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Ⅶ);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Ⅷ);胸腺嘧啶(Ⅳ);尿嘧啶(Ⅸ);甘露醇(Ⅹ)。化合物Ⅰ,Ⅱ为首次从本属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微紫青霉中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微紫青霉代谢产物对稻瘟霉分生孢子和菌丝体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的分析鉴定结构,利用稻瘟霉模型测试活性。结果与结论:从微紫青霉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1-甲基乙基)-6-(1-甲基丙基)-2,5-哌嗪二酮(Ⅰ)、(3S,8аS)-3-甲基-1,2,3,4,6,7,8,8а-八氢吡咯骈[1,2а]-吡嗪-1,4-二酮(Ⅱ)、二十二烷酸(Ⅲ)、2-甲酰基-3,5-二羟基-4-甲基苯甲酸(Ⅳ)。上述4个化合物均对稻瘟霉分生孢子和菌丝体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海洋真菌的代谢产物中寻找新的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方法以稻瘟霉生物模型筛选海洋真菌,获得编号09-1-1-1的活性菌株,从其发酵液中分离活性代谢产物。结果从发酵液中分离到2个化合物,鉴定其结构为3a,12c-二氢-8-羟基-6-甲氧基-7H-呋喃[3′,2′∶4,5]呋喃[2,3-c]呫吨-7-酮(Ⅰ,sterig-matocystin)和1,3,6,8-四羟基-2-(1-羟己基)-9,10-蒽二酮(Ⅱ,averantin)。结论稻瘟霉生物模型用于筛选海洋真菌活性代谢产物成本低、快速又方便。化合物Ⅱ对109稻瘟霉菌丝的生长最小抑制浓度为1.6μg.mL-1。  相似文献   

7.
以稻瘟霉 (Pyriculariaoryzae)分生孢子及菌丝形态变化为指标 ,对从云南土壤中分离得到0 7 1 1真菌的发酵产物中活性成分追踪分离 ,从其乙酸乙酯层浸膏中得到 3个酚酸性成分 ,经光谱数据分析和理化鉴别 ,分别鉴定为邻羟基苯甲酸 (Ⅰ )、4 ,6 二羟基 5 甲基异苯并呋喃酮 (Ⅱ )及 2 甲酰基 3 ,5 二羟基 4 甲基苯甲酸 (Ⅲ ) ,它们对稻瘟霉分生孢子及菌丝体都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太平洋侧花海葵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稻瘟霉模型生物活性追踪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 5个化合物,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Ⅰ),对羟基苯甲醛(Ⅱ),N-甲基吡啶-2-羧酸盐(Ⅲ),脲基甲酸乙酯(Ⅳ),牛磺酸(Ⅴ),其中化合物和对稻瘟霉的最小菌丝变形浓度分别为0.46mmol·L~(-1)和1.9mmol·L~(-1)。结论: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葵中获得,化合物和具有诱导稻瘟霉菌丝变形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研究海洋真菌Trichoderma reesei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所得结构进行了鉴定。结果从海洋真菌Trichoderma reesei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6个成分,分别鉴定为cyclonerodiol(1)、8,9-dihydro-dihydroxymegastigmatrienone(2)、harzialactone A(3)、3,6-二苄基哌嗪-2,5-二酮(4)、3-异丁基-8-羟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5)、3-苄基-8-羟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6)。结论所分得的化合物均为从海洋真菌Trichoderma reesei的次级代谢产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褐藻铁钉菜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稻瘟霉模型生物活性追踪方法,应用多种层析手段,从采自浙江南麂岛的褐藻铁钉菜(Ishigeokamurai)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应用多种波谱技术,分别确定为:3β,28ξ-二羟基-24-乙基-5,23Z-胆甾二烯(J),13^2S-羟基脱铁叶绿素a(Ⅱ)。脱镁叶绿素a(Ⅲ),1-O-二十六烷酰基甘油酯(Ⅳ),1-O-十六烷酰基甘油酯(V)和l-O-(8Z-十四碳烯酰基)甘油酯(Ⅵ)。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藻中得到,Ⅰ和Ⅵ分别为新化舍物和新天然产物,Ⅰ~Ⅲ具有诱导稻瘟霉菌丝变形活性和肿瘤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1.
海洋细菌Bacillus sp.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海洋细菌Bacillus sp.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利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对海洋细菌Bacillus sp、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该细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苯丙氨酸(1)、对羟基苯乙胺(2)、3-另丁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3)、3-异丁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4)、3-苯甲基-7-羟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5)、3-苯甲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6)、3-异丙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7)、胸腺嘧啶(8)、尿嘧啶(9)。结论9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细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海洋细菌Bacillus sp.发酵液的正丁醇萃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从海洋细菌Bacillussp.发酵液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结果与结论分离得到8个已知的环二肽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苄基哌嗪-2,5-二酮(1)、3-甲基哌嗪-2,5-二酮(2)、3-异丁基哌嗪-2,5-二酮(3)、3-异丁基-6-甲基哌嗪-2,5-二酮(4)、吡咯并哌嗪-1,4-二酮(5)、(3S,8aS)-3-甲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6)、3-异丁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7)、3-异丁基-8-羟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8)。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细菌代谢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海洋来源真菌Hypocrea virens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结构鉴定为异光黄素 (1)、1-乙酰基-&;#61538;-卡波林 (2)、苯并噻唑啉-2-硫酮 (3)、2,2&;#61602;-二硫化二苯并噻唑 (4)、吡咯并哌嗪-2,5-二酮 (5)、腺苷 (6)、2-乙酰胺基-2-去氧-&;#61537;-D-吡喃葡萄糖 (7)。结论 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 7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毛叶假鹰爪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寻找番荔枝科假鹰爪属植物毛叶假鹰爪[Desmos dumosus (Roxb.) Saff]根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用硅胶柱色谱分离化学成分;UV,IR,EI-MS,1HNMR,13CNMR,1H-1H COSY,HMQC,HMBC,NOESY等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氯仿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2-甲氧基-3-甲基-4,6-二羟基-5-(3′-羟基)肉桂酰基苯甲醛(I),5-羟基-7-甲氧基-8-甲酰基-3-苯甲酰基-2,6-二甲基-2S,3R-二氢色原酮(II),豆甾-4-烯-3,6-二酮(III),豆甾烷-3,6-二酮(IV),荠宁黄酮(V),黄芩素-7-甲醚(VI)。结论:化合物II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毛叶假鹰爪素A。I,III和IV为首次从本种植物中得到。III有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5.
素馨花糖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桂琴  夏晶晶  董俊兴 《药学学报》2007,42(10):1066-1069
为了研究木犀科植物素馨花干燥花蕾的化学成分,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从素馨花干燥花蕾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糖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半乳糖苷(I)、山柰酚-3-O-芸香糖苷(II)、7-ketologanin (III)、oleoside-11-methyl ester (IV)、7-glucosyl-11-methyl oleoside (V)、ligstroside (VI)、橄榄苦苷(VII)。化合物I为新化合物,化合物III、V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II、IV、VI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宽叶金粟兰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宽叶金粟兰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宽叶金粟兰根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是:curcolonol (I),zedoarofuran (II),shizukanolide E (III),异秦皮啶-7-O-葡糖苷(IV),伞形花内酯苷(V),异秦皮啶-3-β-D-芹菜糖(1→3)-β-D-葡糖苷(VI),β-谷甾醇(VII),胡萝卜苷(VIII)。结论异秦皮啶-7-O-β-D-芹菜糖(1→3)-β-D-葡糖苷(VI)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宽叶金粟兰苷,化合物I和II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海洋真菌Aspergillussp.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利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对海洋真菌Aspergillussp.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与结论从该真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二肽类化合物,经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3-苯甲基-6-异丙基哌嗪-2,5-二酮(1)、3-苯甲基-6-异丁基哌嗪-2,5-二酮(2)、3-苯甲基-6-另丁基哌嗪-2,5-二酮(3)、3,6-二苯甲基哌嗪-2,5-二酮(4)、3-异丁基-6-异丙基哌嗪-2,5-二酮(5)、3-另丁基-6-异丁基哌嗪-2,5-二酮(6)、3-另丁基-6-异丙基哌嗪-2,5-二酮(7)、3-异丁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8)。这些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真菌代谢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黄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黄杉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方法分离黄杉化学成分,用波谱技术(IR,UV,MS,1D和2D-NMR)鉴定结构。结果从黄杉树皮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4′-trihydroxy-6-methylflavanone (poriol, I), 3,5,7,3′,4′-pentahydroxyflavonone (quercetin, II), 5,7,3′,5′-tetrahydroxy-6-methylflavanone (III), 5,7,3′,5′-tetrahydroxyflavanone (IV), 3,5,7,3′,5′-pentahydroxyflavanone (V)和5-hydroxy-6-methylchromone-7-O-β-D-glucopyranoside (VI)。结论III,VI为新化合物,所得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