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任国  李伟  马涛  胡世峰  柳顺锁 《河北医药》2008,30(10):1515-1516
目的 探讨改良微电针麻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120例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60例,A组用改良微电针麻仪辅助定位,B组用异感定位,均用0.375%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结果 A组神经阻滞完全56例(93.3%),阻滞不全4例;B组神经阻滞完全46例(76.6%),阻滞不全9例.无效5例,神经阻滞成功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改良微电针麻仪辅助定位行臂丛阻滞比异感方法 定位准确,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
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肌间沟异感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ASA Ⅰ或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Ⅰ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操作;Ⅱ组按常规找异感方法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对比观察两组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结果 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并发症也显著低于Ⅱ组.结论 运用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定位,可显著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臂丛神经阻滞常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最早的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技术,其进针部位取决于视觉形态学标志(如锁骨中点1cm),尽管后来使用更为现代的触觉标志(如肌间沟),但最终确定的局麻药注射部位是模糊易变的,直到异感定位技术在大多数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从Kulenkampfs描述异感定位技术开始,导出异感成为臂丛神经阻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技术,并且受到摩尔定律的强化和促进。  相似文献   

4.
更正     
臂从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麻醉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有时麻醉效果不确切,不能满足手术要求。虽然有时辅用静脉全麻药也能顺利完成手术,但却增加了麻醉的风险,给术中麻醉管理带来不必要的负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不佳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穿刺方面的问题(如异感不明显、离神经干太远、没进入神经鞘等),当造成麻醉效果不满意。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有肌间沟阻滞法和腋路阻滞法,而锁骨上阻滞法和锁骨下血管旁阻滞法因有致气胸的并发症而相对较少应用。选择合适的臂丛麻醉方法,直接影响麻醉的效果,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突破感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患者148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为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阻滞,对比两组的阻滞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完全运动阻滞比例和完全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操作简单,麻醉效果可靠,减少了传统穿刺法反复寻找异感损伤血管引起血肿,气胸等并发症的可能性,在基层医院特别对老人、小孩、肥胖,异感主诉不清楚者适用。  相似文献   

6.
锁骨骨折麻醉时临床上很多患者行臂丛神经阻滞,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阻滞不全,手术部位不能完全麻醉,并且有些患者臂丛神经定位有困难,凭异感法找有损伤臂丛神经的可能。有报导用颈5横突阻滞做锁骨骨折手术的方法,笔者做了几例后发现效果不够理想,在近几年改用颈4颈5横突阻滞做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观察50例,感觉有骨性标志做引导,操作简便麻醉效果好,现把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临床效果,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Ⅳ级择期或急诊单侧肢体手术的患者62例,上、下肢分别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和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分别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及恢复时间,麻醉效果,麻醉药用量,术前和术中的血压、脉搏、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变化,术后镇痛时间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上肢感觉起效时间为1~5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15~30min,完全阻滞时间为20~30min,1例运动未完全阻滞,但不影响手术;下肢感觉起效时间为1~8min,BromageⅠ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0~15min,BromageⅢ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5~30min;术后镇痛时间,上肢(525±158)min,下肢(625.68±119.62)min,镇痛效果十分满意;无尿潴留现象。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定位明确,效果满意。与传统的神经阻滞比较,利用神经刺激器不但使上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更加准确,阻滞成功率高,而且开辟了用传统“异感”法难以完善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新方法,生理干扰小,无“异感”穿刺法留下的痛苦记忆,术后镇痛效果好,镇痛时间长,临床效果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异感定位或神经刺激定位对肌间沟臂丛一点阻滞的起效时间、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方法以神经刺激定位法(PNS)或诱发异感法(PAR)定位臂丛神经主支,注入1.5%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合剂20 ml,观察和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可行手术时间及总的麻醉时间。结果PNS组各项时间均明显短于PAR组,PNS组的完全阻滞发生率较PAR组高(P〈0.05)。结论PNS较PAR成功率更高,阻滞出现更快,麻醉效果好,技术优势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是阳 《中国医药指南》2009,7(9):141-141
目的探讨新法即锁骨上垂直进针法行臂从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病人平仰卧手术台上,患上肢伸直并贴身放在手术台上,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外缘锁骨上定点作皮丘局麻,以22号长5~6cm针头连接装有20ml局麻药的针筒,操作者用右手持针筒将针以90°水平面刺入约3cm深度并提插寻觅臂丛神经异感,当异感出现立即固定针头并抽吸无回血即注入局麻药。结果所有病人麻醉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出现。结论新法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垂直进针法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0.
小儿在进行上肢手术行臂丛阻滞时,由于年龄小不能配合,神经异感不易准确找出。我院在小儿进行上肢手术应用臂丛阻滞之前,首先给予基础麻醉,之后使用神经刺激器于肌间沟穿刺寻找臂丛神经干,准确率高,麻醉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陈利新 《安徽医药》2013,17(11):1917-1918
目的探讨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操作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实验组麻醉成功率达93.3%,而对照组麻醉成功率71.1%,实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率高、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前臂和手部手术很常用的麻醉方法。传统的定位方法以人体的解剖标志、穿刺针触及神经时引发的异感来寻找神经,故成功率较低,且易损伤神经、血管引起并发症。近年来由于神经刺激器和超声引导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周围神经刺激器(PNS)可辅助定位目标神经,高频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腋路臂丛神经的结构和周围相应的组织,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更精确地定位目标神经,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本文从定位技术的发展,探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武建洪 《云南医药》2014,(4):437-438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能直观地显示穿刺针的进针路线、针尖的位置和局麻药的动态扩散等,在临床上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到了医护工作者的欢迎。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为体表定位后盲探寻找异感,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十分严格,且容易给患者带来伤害,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在超声直视下完成操作,利于观察周围神经结构和动态观察局麻药物的扩散情况,提高穿刺成功率。本文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应用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盲探的肌问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肩部手术患者30例分为两组,每组15例.Ⅰ组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传统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物选择1%利多卡因与0.25%左旋布比卡因.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Ⅰ组阻滞完全者占86.7%(13/15),显著高于Ⅱ组的46.6%(7/15)(P<0.01);Ⅰ组阻滞不全者占13.3%,显著低于Ⅱ组的26.7%(P<0.01).Ⅰ组无阻滞失败病例;Ⅱ组阻滞失败4例.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强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73-74
目的:观察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768例患者(男559例,女199例,年龄12~65岁)随机分为锁骨上(523例)、肌间沟(197例)、腋路(48例)3组,观察麻醉过程中的麻醉方法、臂丛神经的定点、进针方向、异感强弱、局麻药的浓度与剂量、不同径路在阻滞中的各自要点。结果:768例患者中无严重并发症,只有轻度中毒反应3例,主诉呼吸困难2例。768例患者不同径路效果不同,麻醉优良率为95.6%,失败率为4.4%。结论: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汪东学  金侃 《安徽医药》2015,36(5):589-591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用于老年桡骨骨折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方法 选择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桡骨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S组(50例)和P组(50例),分别在神经刺激仪和传统异感法定位下予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满意度。 结果 S组操作,臂丛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完善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麻醉满意度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应用于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肥胖患者上肢手术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择期上肢手术的肥胖患者60例,均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组和传统组各30例,分别于超声监视下与异感法来寻找神经位置并阻滞。观察阻滞操作时间,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肌皮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组操作时间,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肌皮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传统组,麻醉优级率(93.3%)高于传统组(6 0.0%),并发症发生率(6.7%)低于传统组(4 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肥胖患者上肢手术能提高麻醉效果,缩短操作时间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上肢前臂手术中,我们通常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以达到完善的区域麻醉效果。传统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我们都是采用针刺法在腋动脉搏动周围寻获鞘膜的落空感和穿刺针的搏动来确定针已进入鞘内,此时病人若有异感可更明确。该方法优点是所需器材简单;但由于该方法属于盲探性的穿刺,在病人具有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并不能确保鞘膜的落空感和穿刺针搏动的完全寻获;而要寻获异感以确保穿刺针位置的准确又需要病人的准确配合。这些都影响了该方法的穿刺容易度和准确性,从而导致了该方法麻醉效果的不确定性。而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将穿刺针最大限度的接近臂丛神经的神经刺激仪法则有效的避免了传统针刺法的局限性,显示出了良好的麻醉效果和操作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19.
王磊  江磊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5):296-297
<正>随着神经刺激器在北京市丰台医院麻醉领域的广泛应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数量明显增多,尤以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为著。神经刺激器的引入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有了客观指标,大大提高了阻滞定位的准确性和阻滞效果[1]。但是由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肘部以  相似文献   

20.
基于肩部及上肢神经分布的特点,单纯应用颈丛或臂丛神经阻滞,容易发生阻滞不全的情况。本研究采取颈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