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米格列醇与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米格列醇组和阿卡波糖组,每组40例,比较治疗前及1、2、3个疗程过程中的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种药物均具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尤其对餐后高血糖症状缓解较为明显,第3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HbA1c均降低,但是米格列醇组较阿卡波糖组尤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TG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C的变化不显著。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但米格列醇组较轻微,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这些症状均会缓解,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现象。结论阿卡波糖和米格列醇均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口服降糖药物,米格列醇略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米格列醇与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经济学效果。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第910医院门诊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单号为米格列醇组,双号为阿卡波糖组,每组50例。米格列醇组患者口服米格列醇片治疗,阿卡波糖组口服阿卡波糖片治疗。两组患者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以FBG、2 hPBG及HbA1c水平评估疗效,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FBG、2 hPBG及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米格列醇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降低程度较阿卡波糖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格列醇组方案上述3项指标疗效的成本-效果比均低于阿卡波糖组,且阿卡波糖组方案相对于米格列醇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6.04、39.06和11.16。米格列醇组、阿卡波糖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2/50)、8.0%(4/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格列醇能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FBG、2 hPBG和HbA1c水平,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药物经济学优势。  相似文献   

3.
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随着对糖尿尿病基础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药理学的迅速发展,目前治疗糖尿病用药已打破了传统的确酰脲类,双胍类等化学结构,新的药物相继开发。本文介绍了已在临床使用或正在临床研究的格列脲,瑞格列奈、那格列奈,AC2993,曲格列酮,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米格列醇,pramlintide等10多个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适应症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抗感染药学》2019,(1):20-25
目的: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米格列醇对比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以米格列醇、阿卡波糖和2型糖尿病为关键词,检索米格列醇对比阿卡波糖治疗患者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文献,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个RCT文献,合计973例患者;经Meta分析结果显示(,1)米格列醇组糖化血红蛋白改善值〔MD=-0.59,95%Cl(-0.94,-0.24),P<0.01〕显著高于阿卡波糖组;(2)米格列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RR=0.40,95%Cl (0.27,0 60),P<0.01〕显著低于阿卡波糖组(;3)米格列醇组与阿卡波糖组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体质量指数的改善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格列醇在治疗患者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优于阿卡波糖;但受纳入研究的样本数量和质量所限,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5.
米格列醇在人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米格列醇在人体内的药动学特点和国产米格列醇片的生物等效性.方法:18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采用双周期交叉、自身对照试验设计,单剂量口服100 mg米格列醇,按照设定时间采集血样,预处理后的标本经LC-MS法进行检测.结果:经3P87拟合出米格列醇在人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Ke为(0.36±0.06)h-1,Ka为(0.74±0.24)h-1,T1/2(a)为(1.03±0.33)h-1,T1/2(b)为(2.5±0.9)h,Tpeak为(2.4±0.6)h,Gmax为(1 883.9±912.4)μg·L-1,AUC为(7 592.7±4 207.4)μg·h·L-1,CL/f为(0.020±0.020)L·h-1,V/f为(0.06±0.07)L.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国产米格列醇片与法国产米格列醇片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之间差异不明显.国产米格列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7.1±13.5)%.结论:米格列醇在人体内的药动学特点符合一室模型,国产米格列醇与法国Sanofi Synthelabo公司生产的米格列醇是生物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测定血浆中米格列醇片(降血糖药)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考察米格列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血浆样品经液-液提取后,进行色谱分离,在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上,以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方式进行定量分析,用于监测的离子为m/z 208.3→m/z 146.1 (米格列醇)和m/z 268.5→m/z 250.4(内标,伏格列波糖)。结果米格列醇的最低定量浓度为5.0 μg·L-1,线性范围为5~2 000 μg·L-1,精密度与准确度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适于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评价米格列醇(miglitol)与格列本脲磺酸豚(sulfonylureaglyburea)治疗老年性II型糖尿病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411例年龄在60岁以上的11型糖尿病患者随机101例接受安慰剂,104例口服米格列醇25mg一日3次(互组),102例口服米格列醇50mg一日3次(正组),104例根据空腹血糖(FPG)水平服用格列本减磺酸豚一日三次(扯组),用药56周。根据HbAIC,FPG和餐后血糖,胰岛素水平,血脂以及24小时尿糖,尿蛋白水平进行疗效评估。四组病人的基础资料无差别。结果显示,一年时,安慰剂组的平均HbAde平仍处于恒定状态,但3个药物…  相似文献   

8.
米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国产米格列奈钙和阿卡波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40例初诊2型糖尿病随机分为2组,米格列奈组患者20例首先给予米格列奈治疗3个月后改予阿卡波糖治疗;阿卡波糖组患者20例首先给予阿卡波糖治疗3个月后改予米格列奈治疗;换药中间有1周药物洗脱期。比较二组用药前后、交叉换药前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空腹胰岛素。结果治疗后,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胰岛素水平均能有效降低。2种药物间作用比较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胃肠道反应。结论国产米格列奈能显著降低餐后血糖且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米格列醇片溶出度HPLC检测方法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改进米格列醇片溶出度的HPLC检测方法,建立经方法学验证的新方法。方法:采用氨丙基硅烷键合硅胶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01 mol/L磷酸二氢铵溶液(三乙胺调pH值至7.5)(65∶3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25℃;进样量20μl;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检测。结果:米格列醇与其杂质完全分离,重复进样时米格列醇的峰面积及保留时间稳定。结论:本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度和重复性好、方法简便,可作为米格列醇片溶出度测定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稳定并且经济的米格列醇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lltech 2000型蒸发光散射监测器,Aichrom Bond-AQ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以水∶氨水∶冰乙酸(99∶1∶0.8)为流动相,流速为0.5ml/min,柱温30℃。检测器漂移管温度为115℃,气体流速为3.0ml/min。结果米格列醇保留时间为10min左右,在60.0~160.0μg/ml的浓度独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6),平均回收率为100.17%,RSD=0.4%(n=9)。结论本文报道的水性柱可以准确地测定米格列醇生产过程中间体及制剂的含量,方法简便快捷,回收率高。HPLC-ELSD水性柱测定米格列醇含…  相似文献   

11.
450例住院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2年临床报告的住院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450例,统计分析患儿性别、年龄、相关药物、给药途径、ADR主要的临床表现等情况。结果:450例ADR患儿中,男235例(52.2%),女215例(47.8%),≤3岁318例(70.7%);以抗微生物药(289/450,64.2%)、中药制剂(58/450,12.9%)所致ADR居多;静脉滴注给药(349/450,77.6%)最易引起ADR;多发生在给药后1 h内(281/450,62.4%);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356/450,79.1%)。结论:临床应重视儿童ADR发生的相关因素,合理用药,尽量避免多重用药,以防止ADR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我院患者服用中药制剂之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探讨中药毒性与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可靠和准确的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服用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病例共1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病例报告,统计和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寻找合理的用药管理对策。结果使用中药制剂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年龄段集中于4960岁,导致患者用药之后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中药制剂包括注射剂、外用膏剂和口服制剂等,发生不良反应的服用途径为静脉注射和局部外用给药;患者不良反应病灶主要集中于表皮损害和消化系统伤害。结论中药毒性会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用药管理规定,严密监测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提高不良反应控制意识,做好防范工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析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类型特点、发生因素及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国医药知识仓库》(CHKD)进行检索并查阅有关文献报道,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学期刊中丹参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其不良反应多发于用药30min以内,以50~59岁年龄段患者居多。结论为尽量避免其不良反应发生,应加强丹参注射液临床合理应用的监护,以全面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DR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用药途径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ADR报告中,中老年人发生率最高,占60%;引起ADR的主要用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占74%;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症状为全身各部位的皮疹、荨麻疹等。结论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药品使用质量和确保人们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合理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共78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不良反应涉及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累及人体5个系统,主要发生在皮肤系统和神经系统,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与年龄无关。口服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静脉给药,2次/d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1次/d给药。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应合理使用,明确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机制,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为提高临床合理安全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利用Excel对收集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对不良反应的药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数据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涉及药品11种,涉及最多不良反应的是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药品不良反应累及7个器官或系统,比例最高的是变态反应。结论应关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7.
18例水合氯醛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宇  邢颖  郑策 《中国药物警戒》2013,(11):687-689
目的探讨水合氯醛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了1994年~2012年国内公开发表文献中,有关水合氯醛致不良反应的14篇文献,涉及18例病例报告,对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临床表现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水合氯醛所致不良反应从用药后10余秒到用药后10余日皆可发生,且主要发生于用药20min内。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一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中,变态反应发生率最高,严重者可致休克和死亡。结论临床医师与药师应重视水合氯醛的不良反应,坚持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5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照患者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5例不良反应发生共涉及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其中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明显高于其他种类(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多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明显高于其他临床反应(P<0.05);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口服给药途径(P<0.05)。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活性强,应充分重视其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