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水矿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147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 HBV-M)阳性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HBV-M阴性患者8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抗结核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损害情况、肝功能损害出现及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水平及血清总胆红素( TBL)水平高于对照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肝功能损害出现时间早于对照组,肝功能恢复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肝功能损害明显,故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加强对患者病情的监测,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合理用药,降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抗感染药学》2017,(2):303-305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伴乙肝病毒感染者肝损害的临床影响及其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6月1日—2016年5月31日期间收治的90例肺结核患者,按照乙肝病毒标记物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2HREZ/4HR抗结核治疗方案和保肝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致肝损害发生情况和肝功能各指标的变化,以及致肝损害出现时间和复常时间。结果:阳性组患者用药后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53.33%;治疗后TBIL、AST、ALT测得值分别为(50.59±6.47)μmol/L,(181.18±29.84)U/L和(239.15±33.84)U/L,均高于阴性组(P<0.05);致肝损害出现时间为(33.57±4.16)d早于阴性组,复常时间为(22.23±3.64)d晚于阴性组,上述指标经组间比较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伴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易导致其肝功能损害,临床应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采取对应措施,保护患者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3.
《抗感染药学》2017,(7):1399-1401
目的:评价四逆疏肝汤对耐药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所致肝功能损害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耐药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所致肝功能损害60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加用中药四逆疏肝汤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指标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ALT(U/L)、AST、TBIL水平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四逆疏肝汤与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耐药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所致肝功能损害的疗效较为确切,有效改善了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所致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合并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比分析乙肝病毒携带者大三阳、小三阳合并肺结核患者和乙肝病毒阴性肺结核患者,经过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270例病例中,肝功能损害总的发生率为23.7%(64/270),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三阳组和小三阳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情况在统计学上无差异,乙肝病毒携带者肝损害发生的时间早,程度较严重。结论: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服用抗结核药物后更易引发肝损伤,在临床上应注意观察,保护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影响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76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及其中10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 13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中有54例(39.7%)出现肝损害,HBVM阴性患者1140例中出现肝损害46例(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时间分别为(18.7±11.3)d、(31.5±13.2)d。肝损害的程度ALT分别为(121.1±55.2)U/L、(75.4±32.3)U/L;TBIL分别为(57.0±33.2)μmol/L、(36.8±24.9)μmol/L。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肺结核患者有一定影响,在抗结核治疗前检查HBVM及肝功能十分必要,对HBVM阳性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应密切监测肝功能情况,一旦出现肝损害,应根据肝损害的程度选择适当的抗结核治疗及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6.
杨智忠 《河北医药》2013,35(9):1338-1339
目的探讨水飞蓟宾胶囊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疗效。方法结核病患者138例,均采用相同的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9例。对照组给予护肝宁,270mg/片,4片/次,3次/d,观察组给予水飞蓟宾胶囊,35mg/粒,2粒/次,3次/d。疗程为2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疗效、肝功能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肝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指标ALT、AST、TBIL均明显升高,观察组指标ALT、AST、T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飞蓟宾胶囊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可以降低肝损害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肝损害状况,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硫普罗宁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在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选出133例,根据患者的意愿分组,对照组给予拉夫米定和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加用硫普罗宁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4.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38%,P <0.05;而疗程结束时,观察组的HBV-DNA转移率79.41%与对照组的76.92%对比差异不大,P> 0.05;疗程结束时,观察组的AST、ALT、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硫普罗宁和拉米夫定联合用于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结核治疗中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减轻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保证抗结核治疗的顺利进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杨俭 《北方药学》2016,(1):67-67
目的:分析水飞蓟宾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所门诊部2013年4月~2014年4月接诊的200例肺结核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100)及对照组(n=100),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水飞蓟宾治疗,对照组给予肝泰乐治疗,对两组肝功能损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00%,对照组为94.00%(P>0.05);观察组肝功能损害未发生率81.00%,高于对照组的67.00%(P<0.05),观察组中度肝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肺结核引起的肝功能损害,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水飞蓟宾治疗,可有效抑制肝功能损害,起到肝功能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肝功能及HBV DNA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护肝+抗结核治疗,治疗组在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观察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HBV DNA含量。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血清ALT、AST、TBIL水平及HBV DN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可明显改善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肝功能,并降低HBV DNA含量。  相似文献   

10.
《抗感染药学》2019,(1):107-110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对肺结核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致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肝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肺结核伴HBV携带患者108例资料,根据用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肝损伤的发生率和肝损伤发生时间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各指标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4.45%vs 79.62%()χ~2=5.252,P<0.05),肝功能各指标(ALT、AST、TBIL)水平测得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导致肝损伤出现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P<0.05),肝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185,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肺结核伴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致肝损伤的预防效果较为确切,有效加快肝功能的恢复,延缓了肝损伤出现时间,降低了肝损伤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赵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6):62-63
目的:观察肝水解肽(肝乐宁)治疗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10年10月本院肝病科住院的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肝水解肽,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清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较治疗前降低非常显著(P〈0.01),GLB、总胆红素(TBIL)较治疗前降低显著(P〈0.05);对照组ALT、AST较治疗前降低非常显著(P〈0.01),GLB较治疗前降低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间的比较,治疗组ALT较对照组降低非常显著(P〈0.01);AST、TBIL较对照组降低显著(P〈0.05),GLB、ALB变化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血清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乙肝病毒主要标志物、B超等指标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治疗4周。观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复常率和复常时间,同时观察2组治疗前后 ALT、AST 和 TBIL 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 ALT 复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 ALT、AST、TBIL 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 AST、TBIL 复常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ALT、AST 和 TBIL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第1、2、3、4周 ALT、AST 和TBIL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第2周 ALT 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特异性免疫活性细胞联合替比夫定治疗难治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难治性乙型肝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确诊的难治性乙型肝炎患者共160例作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单独使用替比夫定,共持续24周;观察组患者使用DC-CIK回输治疗联合替比夫定治疗.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HBeAg定量以及HBV-DNA定量,并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ALT、AST、TBIL和AL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LT、AST、TBIL和AL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HBV-DNA定量和HBeAg定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HBV-DNA和HBeAg定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治疗后总体有效率87.5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使用特异性免疫活性细胞和替比夫定较单独使用替比夫定能够显著增加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并显著降低患者的乙肝病毒数量,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 15 min 滞留率(ICGR15)评估肝储备功能的价值。 方法 肝病患者 185 例, 其中肝衰竭组 45 例、肝硬化组 90 例(Child A、B 及 C 分别为 16、26 及 48 例)、急性肝炎组 20 例、慢性肝炎组(轻、中度)30 例。 比较各组的 ICGR15 表达水平差异。 比较肝衰竭组治疗前及治疗后 1 个月时 ICGR15、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时间(PT)的变化。 急性肝炎组治疗前及治疗后 1 个月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TBIL 及 ICGR15 水平的变化。 结果 肝衰竭组、肝硬化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 ICGR15(%)分别为 56.3±14.7、 28.9±9.6、 22.4±6.8、 13.7±2.3, 呈逐渐下降趋势(F=125.317, P< 0.05)。 其中 , 肝硬化组 Child A 、 B 及 C 级别组 ICGR15(%)水平分别为 17.3±5.4、25.7±7.5、34.5±7.3, 呈逐渐升高趋势(P< 0.05)。 治疗后1个月时, 肝衰竭组 TBIL、 PT 及 ICGR15 均低于治疗前, 急性肝炎组 ALT、AST、TBIL 及 ICGR15 均低于治疗前(P< 0.05)。 结论 ICGR15 可以反映肝功能储备情况, 且不受 ALB、鲜血浆应用的影响, 弥补了 ALB、PT 检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与替诺福韦(TDF)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92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替诺福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与谷丙转氨酶(ALT)]、终末期肝病评估模型(MELD)评分及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性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BIL、ALT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TBIL(70.4±22.6)μmol/L、ALT(64.5±34.5)U/L低于对照组的(114.7±31.6)μmol/L、(127.6±54.4)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ELD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MELD评分(9.8±1.4)分低于对照组的(12.2±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BV-DNA阴性率92.0%(46/50)高于对照组的76.2%(3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均可改善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脏功能,抑制肝炎病毒复制,联合应用对于TBIL、ALT等肝功能指标改善更加显著,患者肝功能评分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性肝炎患者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住院收治的120例抗结核药物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予以常规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B组予以常规治疗+复方甘草酸苷,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肝功能[TBIL(总胆红素)、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B组的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A组(86.67%);B组的TBIL、ALT及AST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于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相较于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疗效更加显著,改善肝功能明显,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化疗药物对消化道肿瘤患者肝功能影响,并对其引起肝损伤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3年间确诊为化疗药物性肝损伤患者40例,统计分析化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结果:共收集1度肝损伤患者31例,2度和3度肝损伤患者共9例。4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ALT、AST、TBIL指标显著高于化疗前(P<0.05);肝损伤持续时间>4周的患者ALT、AST肝功能指标高于持续时间<4周的患者(P<0.05);年龄、性别、合并肝胆基础疾病、携带乙肝病毒、肿瘤类型等相关因素对肝功能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化疗药物性肝损伤以轻度损伤为主,肝损伤持续时间越长,肝功能损害越严重。年龄、性别、合并肝胆基础疾病、携带乙肝病毒、肿瘤类型等因素对肝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光荣  蔡啸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5):2243-2243,2245
目的 探讨5'-核苷酸酶(5'-NT)评价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肝功能的作用.方法 检测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乙肝大三阳[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均阳性]患者50例(大三阳组)和小三阳(指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患者20例(小三阳组)血清中5'-N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并进行t检验.结果 大三阳组患者血清5'-NT、ALT、AST、TBIL、GGT水平较对照组、小三阳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三阳组患者ALT、AST、GGT水乎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5'-NT、TBI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NT对乙肝患者的肝功能评价具有特异性,与其他肝功能指标协同测定可作为乙肝患者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观察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水平在乙型肝炎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40例确诊为乙型肝炎的患者作为阳性组,另选取同期430例表观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GR以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采用组间比较和分层比较评估GR活性水平与由乙型肝炎引起肝损伤的关联性和诊断效能。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ALT、AST、TBIL、ALP和GR检测结果均呈非正态分布。对照组研究对象年龄中位数为35.0岁,略高于阳性组的33.0岁,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ALT、AST、TBIL、ALP、G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LT、AST、TBIL、ALP和GR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可知血清GR活性水平对乙肝患者肝损伤的诊断界值为61.5 U/L,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95%CI=(0.845, 0.919), P<0.05],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9.3%。对不同生物标志物的ROC曲线进行比较, ALT和AST的AUC最大,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R的AUC次于ALT和AST,但优于TBIL和ALP,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和ALP的AUC较差,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阳性组研究对象按GR活性水平四分位数间距(Q)进行分层:ALT和AST活性水平均随GR活性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5),在Q1~Q2区间内升高较缓(P>0.05),在Q3~Q4区间内迅速升高(P<0.05);TBIL和ALP在Q1~Q3区间内趋势不显著(P>0.05),仅有Q4与其他层级相比有显著升高(P<0.05);年龄未显示出明显的趋势(P>0.05)。结论血清GR活性水平升高与由乙型肝炎引起的肝损伤显著相关,检测血清GR活性水平可作为辅助诊断、治疗各类肝病、评估肝损伤程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