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临床治疗的常见方法之一[1]。因其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已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2]。但作为一种侵袭性操作及导管在血管内的异物特性,仍有可能发生导管堵塞、感染、异位等并发症[3],其中置入导管时发生导管尖端异位较常见,其发生率可达34.2%[4]。我科室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148例患者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移位颈内静脉的有13例。我们对13例患者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用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对其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恶性肿瘤实施PICC的15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0例患者在其肘部静脉处实施盲穿法将PICC导管置入;治疗组80例患者在贵要静脉处进行穿刺,通过超声的引导将PICC导管置入。观察两组患者置入PICC导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置入PICC导管其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1%,(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置入PICC导管应用超声引导,可使患者置入PICC导管后静脉血栓形成减低,临床应用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风险管理模式在急性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责任制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风险管理模式,包括风险管理与培训一体化、风险识别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巴德耐高压型导管在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中的应用,分析置管部位(上及下肘)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科室2016年4月至2016年6月期间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30例,根据PICC导管置入的穿刺部位分为上臂置管组15例和肘下置管组15例;均行PICC导管置入治疗。结果上臂置管组、肘下置管组置管成功率均为100%,但上臂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显著低于肘下置管组46.67%(7/15)。上臂置管组舒适度评分(6.94±1.92)分、Karnofsky评分(76.53±5.13)分均显著高于肘下置管组(P0.01)。结论巴德耐高压型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中应用价值高,PICC导管的穿刺部位以上臂置入为佳,肘下导管置入期间易发生堵管、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因此应采取高压团注后的护理、集束化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等护理措施进行相关对症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入PICC导管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12月-2016年8月收治的3例乳腺癌复发双侧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行颈内静脉置入PICC导管,对其进行置管操作及针对性护理。结论通过颈内静脉置入PICC导管操作后解决了双侧乳腺癌患者无法从上肢置PICC导管的困扰,三例患者中仅有一例出现轻微穿刺点红肿,经处理后消失,其余均无不良反应。行颈内静脉置入PICC导管,解决了双侧乳腺癌患者无法从上肢置PICC导管的困扰,为患者治疗及化疗提供了便利的治疗途径,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儿应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时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对我科从2013年1月∽2014年4月的50例置入PICC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儿的PICC留置时间最短100天,最长达1年,均无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其中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3例次,机械性静脉炎3例次,导管异位3例次,导管堵塞2例次。结论:PICC是一种操作简单,可由有资质的护士单独操作,且留置时间长,维护方便,相关并发症少,为患儿输液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7.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它简化了中心静脉穿刺的过程,延长了导管的留置时间。我科自2006年1~10月为73例患者进行了PICC术。现将PICC置管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ECG)定位导管尖端技术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39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下肢外周静脉置入PICC的42例新生儿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置管成功后固定PICC导管,拍摄X线片;观察组将导管送至比预定长度长2 cm时,患儿穿刺侧肢体呈外展屈曲位,连接心电监护仪,推注0.9%氯化钠溶液,心电监护仪上出现P波与QRS波之比40%~50%,再缓慢外拔导管至P波与体表心电图的P波一致,固定PICC导管,拍摄X线片。根据X线片结果,观察2组一次置管到位率、完成治疗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一次置管到位率为95.23%(40/42),高于对照组的76.92%(30/39)(P < 0.05);2组完成治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G可用于辅助定位新生儿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且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方法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病人因长期静脉输液或反复多次静滴高浓度营养物质可使浅静脉受到破坏造成静脉穿刺困难,增加病人的痛苦,因此建立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病人反复多次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为病人赢得抢救时机,提高护士工作效率。现将我科PICC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我科住院病人中对8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行PICC置管,年龄56~73岁。其中男6例,女2例。置管途径:贵要静脉5例,肘正中静脉3例。置入导管长度41±3 cm。1.2材料:采用ARROW、US生产的PICC导管。16G总长度50 cm。1.3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局部外涂利多卡因联合音乐疗法和单纯局部外涂利多卡因乳膏在早产儿PICC置管过程中镇痛效果,减轻早产儿疼痛,提高早产儿出院后生存质量,为NICU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我科3名疼痛小组成员选取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科NICU病房住院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的早产儿120例,随机60例分为局部外涂利多卡因乳膏联合音乐疗法组,作为观察组。60例分为单纯局部外涂利多卡因乳膏涂抹组,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NIPS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早产儿PICC置管操作中,局部外涂利多卡因联合音乐疗法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涂抹利多卡因镇痛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网在肿瘤PICC置管患者出院后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江阴市人民医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肿瘤PICC置管患者122例为对照组,行常规门诊PICC维护;另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肿瘤PICC置管患者122例为观察组,行信息化网络平台PICC维护网进行维护管理,包括成立PICC维护小组、建立PICC维护网点、建立PICC患者信息、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化网路平台PICC维护网运行与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02%、护理满意度为97.5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信息化网络平台PICC维护网应用于PICC肿瘤患者护理,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从肘窝静脉置入且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穿刺技术[1],因其具有保护外周静脉、减轻病人痛苦等优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2],但如出现导管移位等异常情况可带来治疗困难甚至较为严重的医疗后果.现将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军队高干病房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共81例高龄患者实施PICC措施,但没有预期治疗时限的情况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阶段性电话回访健康教育在肺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化疗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86例肺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按建档时间不同分两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阶段性电话回访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量表(...  相似文献   

14.
我科自1996年引进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技术,至今已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近400多例,近年来随着导管材料的类型、导管固定设施更新、操作、维护者连续培训等,我病区自2010年2月至2011年10月对50例肝衰竭患者应用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全程静脉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5,(3):232-233
<正>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有传统置管和超声引导下置管2种方法.本观察比较了2种置管方法的导管异位、穿刺成功率、置管后1周及1个月发生静脉炎、患者舒适度方面的差异.1临床资料1.1对象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行PICC置管的癌症患者140例.按照置入PICC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观察,探讨新生儿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成功率最高的外周静脉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通过对2009年5月-2014年12月本院新生儿使用PICC导管的情况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新生儿可经哪些外周静脉成功置入PICC导管及其并发症情况。结果:新生儿行PICC穿刺术置入上腔静脉成功率较高;外周静脉分别为:颈外静脉,置入率93.5%,并发症发生率16.1%;腋静脉,置入率100%,并发症发生率0;贵要静脉,置入率86.4%,并发症发生率6.8%;颞静脉,置入率64.3%,并发症发生率14.3%。结论:新生儿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成功率最高的外周静脉依次为颈外静脉、腋静脉、贵要静脉。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的外周静脉依次为腋静脉、贵要静脉、颞静脉。  相似文献   

17.
<正>经外周血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1],但PICC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穿刺后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易造成物理性损伤,常导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2]。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非常重要。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采用川芎嗪和地塞米松的稀释液预处理PICC导管用以预防PICC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取得良好效  相似文献   

18.
唐仕芳  薛莹  朱恋  金小林  马娟 《当代医学》2021,27(11):98-101
目的探讨超声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大坪医院儿科收治的216例PICC置管超声定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所有PICC放置后的早产儿即行超声定位,如果PICC尖端位置位于下/上窦房结,则确认PICC放置成功。其中43例早产儿超声定位检查后立即行胸部X线定位,比较超声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16例患儿中,首次成功置入PICC者200例(92.6%),16例(7.6%)导管头端放置位置超出理想位置:导管头端过深(右心房)6例,导管头端过浅6例,导管头端定位不正确4例。超声诊断PICC尖部定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0%。并发症发生率为6.5%。结论超声定位PICC导管头端位置是一种及时、准确、可靠的方法,能较准确地识别导管头端,值得推广应用于新生儿病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多方位护理干预对减少肿瘤患者PICC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本院肿瘤内科实施PICC置入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本院肿瘤内科经多方位护理干预后实施PICC置入的4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PICC置入数据。多方位护理干预措施包括由多学科工作团队制定针对护士的继续教育;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移除导丝切断导管之前进行胸部X光射线检查;在PICC置入和后续护理期间保持最大程度的无菌屏障预防措施;设计制定PICC档案表为每位患者建立PICC档案。评估两组之间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和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从54.76%下降至19.05%(P0.05);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从26.19%下降至9.52%(P0.05);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从28.57%下降至9.52%(P0.05)。结论多方位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与PICC置入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浙江萧山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行PICC置管的15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患儿置管24 h内均经胸片拍摄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测量胸片上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并获取置管当日体重数据,对患儿PICC置管情况及置管静脉分布进行描述,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不同置管静脉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的相关性。 结果 150例早产儿中,有89例(59.33%) PICC置管导管尖端达到最佳位置,28例(18.67%)导管置入过深,12例(8.00%)导管置入过浅,21例(14.00%)导管路径异常;其中贵要静脉最佳位置到位率最高(66.22%),贵要静脉置入过深发生率也最高(22.97%),大隐静脉置入过浅发生率最高(20.00%),头静脉路径异常发生率最高(32.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早产儿PICC不同置管静脉导管最佳置入长度和体重均呈正相关(均P<0.0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PICC不同置管静脉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均有一定线性关系(均P<0.05)。 结论 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较高,且在不同置管静脉中异位情况分布有一定差异,临床应结合早产儿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置管静脉;早产儿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相关,可以用来指导PICC置管,但具体回归方程有待临床进一步校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