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目的:观察卡介苗(BCG)与丝裂霉素(MMC)序联灌注的免疫化学疗法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对54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1周开始用丝裂霉素(MMC)20mg加生理盐水40ml稀释后行膀胱灌注,术后2周BCG120mg加生理盐水60ml稀释后行膀胱灌注,术后3周MMC,术后4周BCG,依次类推,每周1次,两种灌注方法序联交替进行,灌注3月后复查行膀胱镜检,如无特殊发现改为2周1次,3月后再次复查膀胱镜。以后改为1月灌注1次,后改为3月1次,最后为半年1次,整个疗程共2年。结果:随访10月至4年,平均2.4年,肿瘤复发率为5.55%。结论:卡介苗与丝裂霉素序联灌注的免疫化学疗法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明显降低了膀胱癌术后复发率,免疫化学疗法在降低肿瘤复发率和延长无瘤生存率方面优于单用免疫药物或单用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2.
谭文波  王杰  杨多  李仕堂 《四川医学》2005,26(7):767-768
目的观察膀胱癌和卡介苗(BCG)化学免疫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对48例膀胱癌患者术后应用丝裂霉素40mg和BCG60mg,每周1次进行交替膀胱内灌注。各灌注6次。以后每间隔2个月灌注1次,持续1年。结果随访14~72个月,平均46个月。肿瘤复塞率为10.4%。结论丝裂霉素和BCG交替膀胱灌注可减少膀胱癌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顺铂(PDD)和卡介苗(BCG)化学免疫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88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分为两组:(1)PDD和BCG交替组44例,PDD 60mg和BCG 60mg,每周1次进行交替膀胱灌注,共灌注12次,以后每1个月交替灌注1次,持续2年;(2)BCG组44例,BCG 120mg每周膀胱灌注1次,连续6次,以后每1个月1次,持续2年。结果:随讠-7年,平均4年,PDD和BCG交替组复发率为9.1%,BCG组复发率为25%,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DD和BCG交替膀胱灌注预防治膀胱癌术后复发优于单用BCG灌注。  相似文献   

4.
徐强  宗朝晖  邢家龙 《河北医学》2003,9(7):627-628
目的:研究卡介苗(BCG)和顺铂(DDP)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对6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作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用卡介苗120mg和顺铂40mg作每周交替膀胱灌注,各12次后改每二月灌注一次,持续二年。结果:随访6年平均3.2年,复发率为8%。结论:卡介苗和顺铂交替灌注可以有效地减少膀胱癌的复发。  相似文献   

5.
BCG灌注防治表浅膀胱癌术后复发4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卡介苗 (BCG)化学免疫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 :对 42例表浅性膀胱癌患者术后 1周开始用 BCG1 2 0 mg加生理盐水 6 0 ml行膀胱灌注 ,每 2周 1次 ,3月后行膀胱镜复查 ,后改为每月 1次 ;灌注 6次后 ,改为每 3月 1次 ,灌注 4次 ,整个疗程共2年。结果 :随访 1 0月至 5年 ,平均 2 .8年 ,肿瘤复发率为 1 1 .9%。结论 :BCG对膀胱肿瘤免疫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可减少膀胱癌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6.
李永廉 《中国医刊》2001,36(12):30-31
目的:总结和评价噻替哌、丝裂霉素行膀胱肿瘤粘膜下注射加术后膀胱内交替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方法:膀胱部分切除后,术中行膀胱周围粘膜下多点注射,膀胱内术后每周1次,灌注8周后改每月1次。结果:随访5年,术后复发率为16.4%。结论:噻替哌,丝裂霉素术中膀胱粘膜下注射加术后交替灌注可提高治愈率,预防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小剂量卡介苗(BCG)、丝裂霉素C(MMC)交替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5月~2001年6月的45例浅表性膀胱癌患的临床资料,29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6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定期应用卡介苗60mg、丝列霉素C 10mg交替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6次,间歇3个月,再每月1次,持续12个月。其中Ta、T1期22例、T2期23例。结果 所有病人随访12~24个月,45例患中,共有2例复发,均为TURBt后T2病人,总有效率95.2%,无全身不良反应,仅2例应用BCG后出现轻度膀胱刺激症状。结论 小剂量MMC、BCG交替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好、病人耐受性强、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MMC)与卡介苗(BCG)序联灌注的免疫化学疗法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对4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1周开始用MMC20 m加生理盐水40 ml稀释后行膀胱灌注,术后第2周BCG 100 mg加生理盐水40 ml稀释后行膀胱灌注,每周1次,两种灌注方法序联交替进行,灌注3月后复查行膀胱镜检,如无特殊发现改为2周1次,3月后再次复查膀胱镜检;以后改为1个月灌注1次、3个月1次和半年1次,整个疗程共2年。结果:随访10个月至58个月,平均42个月,肿瘤复发率为7.14%。结论:丝裂霉素C与卡介苗序联灌注的免疫化学疗法明显降低了膀胱癌术后复发率,免疫化学疗法在降低肿瘤复发率方面优于单用免疫药物或单用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9.
噻替哌加IL-2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移行上皮癌复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膀胱癌术后多采用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以预防癌的复发,灌注的药物有多种,疗效根据文献报道各不相同.1996年3月以来,我们用噻替哌 IL-2和单用噻替哌对32例膀胱癌患者术后膀胱灌注防治膀胱癌复发,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吉西他滨与卡介苗联合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GEM)与卡介苗(BCG)联合灌注免疫化学疗法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85例浅表性膀胱癌经尿道肿瘤电切术后患者分为两组:(1)GEM+BCG联合应用组39例,术后立即用吉西他滨1000rag灌注治疗,术后1周GEM2000rag再次灌注治疗,术后2~7周每周BCG灌注治疗1次,以后每个月BCG灌注1次,持续2年。每周行卡介苗灌注治疗。(2)BCG组46例,术后每周灌注1次,连续7次,以后每月1次,持续2年。结果随访2—3年,平均2年4个月,其中BCG+GEM联合应用组复发率为10.5%,BCG组复发率为2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GEM和BCG联合膀胱灌注预防治膀胱癌术后复发优于单用BCG灌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内灌注卡介苗(BCG)+白细胞介素2(IL-2)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4例应用卡介苗,40例应用BCG+IL-2患者定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进行随访,随访过程为2年。结果 BCG+IL-2组和BCG组手术后2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5.0%(6/40)和23.5%(8/34)。结论膀胱癌术后定期BCG+IL-2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患者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膀胱灌注治疗的疗效,预后因素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长海医院收治的149名接受BCG灌注的中、高危NMIBC患者的临床数据。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5个月(4~85个月),其中男性130例(87.2%),女性19例(12.8%)。平均年龄(66.6±10.6)岁。所有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术后进行规律BCG膀胱灌注。采用累计复发率、累计进展率、1年无复发生存率、平均无复发及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评估BCG灌注治疗的疗效,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探究危险因素,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5.0版(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Vesion5.0, CTCAE Vesion5.0)评估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1年无复发生存率80.8%(105/130)、累计复发率22.1%(33/149),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49.64(45.18-54.11)个月;累计进展率9.40%(14/149)、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48.95(44.23-53.67)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膀胱癌复发病史(P=0.003)和临床分期(P=0.058)与灌注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膀胱癌复发病史(P=0.003,HR=3.50)是BCG灌注后肿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86.8%(112/129)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级不良反应38例(29.5%),2级不良反应71例(55.0%),3级不良反应3例(2.3%),无4及5级不良反应。17例无任何不良反应,8.05%(12/149)的患者因不耐受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结论 中、高危NMIBC患者TURBT术后BCG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显著,膀胱癌复发病史是中、高危NMIBC患者BCG灌注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BCG膀胱灌注存在一定不良反应,但大部分不良反应等级较低,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MMC)和卡介苗(BCG)联合灌注预防表浅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11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表浅移行细胞癌,接受经尿道切除手术(TUR)。术后分为2组:A组为联合诱导组(59例),术后6h内及术后1周、2周分别行膀胱腔内灌注MMC,术后3周开始BCG诱导加维持膀胱腔内灌注治疗(BCG“6+3”疗法)。B组为单纯BCG组(51例),术后3周开始接受BCG“6+3”疗法。定期行膀胱镜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观察2组患者的肿瘤复发和毒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12—70个月,中位35个月随访,A组9例患者肿瘤复发(9/59,复发率15.3%),B组17例患者肿瘤复发(17/51,复发率33.3%),2组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肿瘤进展发生率均低,差异不显著;2组膀胱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9.0%、35.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早期MMC膀胱灌注加BCG定期灌注预防表浅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较好,且比较经济,未增加毒副反府发生率.临床使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为了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联合应用BCG和IL-2膀胱内灌注32例。随访6个月~7年6个月,平均48个月。手术后1年内复发1例(3.1%),2年内复发5例(15.6%),5年内复发7例(21.9%)。结果表明,联合应用BCG和IL-2膀胱内灌注可以增强免疫治疗效果,明显地降低膀胱癌术后的复发率,同时可以减少BCG用量过大所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膀胱内灌注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剂对卡介苗(BCG)与膀胱壁结合力的影响,探讨提高BCG抗肿瘤疗效的新方法。方法:将30只家兔在膀胱内分别行切割伤、电灼伤、冷冻伤后随机分成5组。A组膀胱内单纯灌注PBS液,B组灌注PBS液+同位素标记后的BCG(^3H-BCG),C或注氨基已酸(EACA)+^3H-BCG,D组灌注氨甲苯酸(PAMBA)+^3H-BCG,E组灌注肝素+^3H-BCG。随后切取各损伤处及未损伤处膀胱壁,测定其^3H-BCG的结合量。结果:BCG在膀胱壁3种损伤处的结合量均远高于未损伤处(均P<0.01);C、D组BCG的结合量均明显高于B组(均P<0.01);而E BCG结合量则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膀胱内灌注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剂可增强BCG与膀胱壁的结合力,而纤溶促进剂肝素则作用相反,提示前者可提高BCG的抗肿瘤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提高膀胱癌的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复发率的更佳膀胱内灌注方案。方法:将4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的浅表性膀胱癌分为两组:A组(21例)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加卡介苗素,B组(21例)膀胱内单纯灌注丝裂霉素。两组均在术后1周内开始灌注,每周1次,共6次,然后每月1次,共2年。结果:随访12-28个月,A组复发1例,复发率4.8%,B组复发7例,复发率33.3%,两组复发率的并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丝裂霉素C加卡介苗素膀胱内灌注能明显减少膀胱癌的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7.
徐桂范 《黑龙江医学》2008,32(5):373-374
目的评价羟基喜树碱(HCPT)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6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应用HCPT 20 mg/30 mL作膀胱内灌注,每周1次,共12次。以后1次/2周,共6次,然后1次/月,共6次,最后1次/3个月,共4次,持续2年。结果随访18-45个月,平均31.35个月,术后2年无肿瘤复发,2年后膀胱肿瘤复发2例,复发率5.5%。结论HCPT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