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聚乳酸材料PLA/PGA在同期植入种植体时的成骨效应及种植效果。方法:将预制成形的PLA/PGA材料,通过上颌窦提升术植入新西兰兔的上颌窦中,同期植入钛种植体,术后4、8、12周进行X线检查观察成骨情况,12周全部处死通过大体、组织学及电镜观察成骨及种植效果。结果:在所有植入PLA/PGA材料的兔上颌窦都有新鲜成熟骨形成,在同期植入的种植体稳定与新形成骨紧密结合,同时材料本身完全吸收。结论:自体骨复合多孔支架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具有简便高效易行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新西兰兔上颌前牙即刻种植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的种植体骨结合特征。方法:准备1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2周、4周、8周、12周组,每组4只。拔除兔的上颌前牙,在其新鲜拔牙窝内即刻植入纯钛实验种植体。术后分别在2周、4周、8周、12周采集含种植体的上颌骨标本,再通过大体观察、Micro?CT扫描、组织切片染色研究即刻种植后不同时间点的种植体骨结合特征。结果:①大体观察:各组实验兔的术后状态正常,食欲无明显异常,创口愈合良好,种植体均未松动脱落。②Micro?CT分析:随着种植体植入后愈合时间的延长,种植体螺纹处的骨质密度和厚度不断增加。③ 组织学检测:随着种植体植入后时间的延长,硬组织切片染色测算所得的种植体?骨接触率(bone?implant contact ratio,BIC)稳步增长,而脱钙颌骨切片染色显示种植体周围的骨质结构呈散在?岛状?条索状?板层状骨演化,提示骨结合形成良好。2周和4周组中存在大量的破骨细胞和炎症细胞,8周和12周组中则几乎未见这类细胞,但存在更多的红细胞和黄骨髓。结论:兔上颌前牙拔除后即刻植入种植体可构建即刻种植动物模型,为即刻种植后骨结合过程的观察以及钛种植体的动物体内研究提供新的选择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动物模型,以供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深入研究。【方法】拔除16只狗双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行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提升高度为2mm、4mm,一侧植骨,一侧不植骨,分别于术后3周、6周、12周、24周处死动物各4只,标本都经大体观察、放射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移植骨愈合良好,种植体牢固,窦底黏膜完整。上颌窦提升2mm时,种植体顶端可见骨质存在;提升4mm时,只见窦黏膜,不见新骨。上颌窦提升同期植骨并植入种植体,可见种植体顶端有新骨形成,覆盖种植体。【结论】狗有理想的上颌窦提升解剖条件,窦底提升术时可将窦底黏膜提升并保持完整,移植骨能形成新骨与牙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可作为研究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4,(4):235-238
[目的]探讨Bio-Oss/PRF复合物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取实验犬全血,利用乙醇沉淀法制备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取实验犬髂骨骨髓进行全骨髓培养,收集扩增的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接种于Bio-Oss/PRF复合支架,植入裸鼠背部皮下6个月后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Bio-Oss/PRF/BMSCs/BMP-2复合物在体内均无炎症反应,标本体积维持率均达到90%以上,新骨形成率为16.8%±6.4%,异种骨吸收率为6.93%±0.69%.[结论]Bio-Oss/PRF复合物是具有良好成骨活性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5.
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动物模型,以供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深入研究.[方法] 拔除 16只狗双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行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提升高度为 2 mm、 4 mm,一侧植骨,一侧不植骨,分别于术后 3周、 6周、 12周、 24周处死动物各 4只,标本都经大体观察、放射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移植骨愈合良好,种植体牢固,窦底黏膜完整.上颌窦提升 2 mm时,种植体顶端可见骨质存在;提升 4 mm时,只见窦黏膜,不见新骨.上颌窦提升同期植骨并植入种植体,可见种植体顶端有新骨形成,覆盖种植体.[结论] 狗有理想的上颌窦提升解剖条件,窦底提升术时可将窦底黏膜提升并保持完整,移植骨能形成新骨与牙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可作为研究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冲顶式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用Summer's骨凿冲顶提升上颌窦底后窦底骨质和黏骨膜改变情况以及种植体与周围组织结合生物学变化,为临床应用该项技术提供进一步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16只狗随机分为提升高度不同(2 mm、4 mm)2组,每只狗植入种植体4枚,一侧植骨,一侧不植骨,在不同时间(3、6、12、24周)取材.标本经大体观察,放射检查,组织学检查,四环素荧光检查,抗BMP-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移植骨愈合良好,种植体形成骨结合,提升4 mm不植骨种植体顶端无骨形成.[结论]上颌窦提升2 mm种植体顶端有骨存在,提升4 mm时,植入种植体顶端多数情况下无骨存在.  相似文献   

7.
微植体-骨界面各部位组织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研究微植体植入后即刻加载200 g力值与非加载8周时期微植体-骨界面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 健康犬2只.微型种植体16枚,将其植入犬双侧上颌颊侧基骨处,实验侧相邻两钉间即刻加载水平向力200 g.采用HE染色法,对加载后8周时微植体-骨界面横断面各部位组织形态进行光镜观察.结果 16枚种植体无松动、脱落.实验组非受力侧有类骨质形成,受力侧为机械结合;对照组为骨整合结合状态.结论 即刻加载不影响骨整合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4,(3):164-166
[目的]评价块状Bio-Oss在上颌窦提升术中的成骨效果.[方法]建立上颌窦外提升实验犬模型,运用外提升方法施行上颌窦提升手术,植入块状Bio-Oss后同期进行种植体植入术.[结果]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感染、排斥反应及植入物脱落.术后3个月组织学观察结果可见Bio-Oss与固有骨牢固结合,新生骨生成率为14.5%±4.3%,种植体周围骨爬行高度为(6.8±0.2)mm,骨-种植体结合率为63.1%±7.1%.[结论]块状Bio-Oss提升上颌窦,塑性好,组织相容性好,成骨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个性化钛模板在兔上颌牙槽骨缺损区即刻牙种植后对其周围垂直向骨增量的作用。方法 将8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16侧上颌牙槽骨随机分为实验组(8侧)和对照组(8侧)。全麻下拔除2个上颌前磨牙,制作5 mm×10 mm牙槽骨缺损,植入直径2 mm,长8 mm的螺纹钛种植体3 mm,周围植入nHAC,实验组覆盖个性化钛模板,微螺钉固定,对照组不覆盖。术后4周及8周时观察2组种植体周围新骨高度扩增情况,了解X线照片及硬组织切片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染色牙种植体骨结合状况。结果 术后4周和8周时,大体标本、硬组织切片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染色及X线片均显示种植体骨结合界面良好,但覆盖个性化钛模板组种植体周围牙槽骨高度增加较对照组多。 结论 个性化钛模板具有屏障功能和支撑作用,对种植体周围缺损区可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保障,有利于兔上颌牙槽骨高度的扩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窦底粘膜穿通对同期植入的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以及生物膜的应用效果。方法试验用小型猪3只,X线确定上颌窦底位置,全麻下拔除小型猪双侧上颌相应位置的牙,6个种植位点随机分为3组,实验A组穿破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实验B组穿破窦底粘膜加生物膜同期植入种植体,对照组窦底粘膜完整。术后6个月观察大体标本,做X线检查,做带种植体的骨磨片,观察种植体的骨结合情况及窦底的愈合情况。结果大体标本显示种植体无松动,A组种植体暴露在上颌窦内,B组与对照组窦底粘膜完整。X线显示3组的种植体周围的骨质均匀,没有阴影。骨磨片镜下观察骨结合情况,3组没有差别。结论上颌窦底粘膜的穿通对种植体骨结合没有影响,窦底粘膜穿通后加生物膜有利于窦底粘膜的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开放式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种植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对上颌牙列缺损患昔21例(23侧)行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及人工骨材料植入,同期植入种植体57颗。术后1,3,6,9月复查种植体骨结合及上颌寞情况。I期术后4~6月行Ⅱ期手术,Ⅱ期术后2~3月行上部修复。结果无种植体松动、脱落及上颌窦炎症发生,X线复查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阴影,均形成良好骨结合,术后6~9月完成种植体上部修复。结论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植骨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行之有效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2.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进行23例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以23例上颌后牙常规牙种植体植入术为对照,术后1周及1、3、6个月检查种植体稳定性、上颌窦和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 两组均未见种植体松动、脱落或上颌窦炎症发生,各时期X线片检察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术后6个月均完成上部义齿修复.经不同时间随访,临床效果良好.结论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同上颌后牙常规牙种植体植入术一样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扩大牙种植体植入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即上颌窦底剩余牙槽嵴垂直骨高度(RBH)≥1 mm且≤3 mm时行经牙槽嵴顶上颌 窦底二次提升术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2012年3月~2014年12月就诊的上颌后牙缺失 拟行上颌窦提升种植修复的患者78例,符合RBH≥1 mm且≤3 mm,牙槽嵴宽度≥5 mm,采用经嵴顶二次提升法,共植入种植体 148枚,术后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1~5年,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患者满意度、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存留率、软组织 情况、窦底骨高度变化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术中发生3 例上颌窦底黏膜破裂,穿孔率为3.85%(3/78)。23 例 (30.67%)存在轻微疼痛,52例(69.33%)无头痛发热,无明显疼痛及肿胀反应。种植体稳定性系数ISQ值术后即刻和术后半年 分别为58.39±1.39,81.88±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率100%,愈合期及随访过程中无一种植体脱落,种植体 存留率为100%。比较随访时间1年和5年的种植体周探诊深度,改良龈沟出血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上颌 窦底提升高度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术后1年和术后5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侧壁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相 比,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二次提升术植骨手术创伤小、患者不适感明显减轻,有效解决上颌后部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问题并 取得良好的长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评价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植骨与不植骨的情况下同期植入种植体后上颌窦内成骨的效果。方法:共纳入上颌后牙区缺牙的患者26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组(A组)和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组(B组), 同期进行种植,术后30~50个月常规复查随访,观察上颌窦内成骨情况。结果:共植入了27枚种植体(其中A组13枚,B组14枚), 随访时间为40.23(36.20,48.07)个月。A组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 RBH)为(6.64±1.21) mm,B组RBH为(6.96±1.36) mm,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459)。A组随访时上颌窦内成骨高度(sinus bone gain, SBG)为(2.20±1.71) mm,B组随访时SBG为1.77(0.94, 2.05) mm,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583)。根据随访时种植体尖端附近成骨情况将种植体尖端成骨分为3类,分别为优、良和中。随访时A组有9枚种植体尖端成骨质量为优和良,B组有8枚种植体尖端成骨质量为优和良,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 = 0.695)。A组种植体尖端位于新上颌窦底下方(0.09±1.32) mm,B组种植体尖端位于新上颌窦底下方(0.03±0.91) mm,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898)。随访时两组总体的SBG为1.85(1.10, 2.20) mm,将两组随访时的SBG分别与多个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其仅与种植体尖端突出于上颌窦底的高度显著相关(r=0.383, P = 0.049)。结论: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植骨与不植骨的情况下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SBG主要与种植体尖端提升的高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含种植体硬组织骨计量学研究采用不脱钙塑料包埋技术的运用技巧与优点。方法 选取含钛种植体骨组织块,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塑料包埋,包埋后经Leica SP1600硬组织切片机切锯成200μm厚切片,手工磨至70μm,染色后进行观察。结果 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钛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可见到界面及其周围骨组织矿化过程,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其周围新骨荧光双色标记间距为(8.4±0.61)μm。结论 塑料包埋技术适用于不脱钙硬组织包埋,制作含金属硬组织切片,可以广泛应用于含金属硬组织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和口腔种植体的骨整合界面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和不使用植骨材料情况下种植体根尖新骨形成情况及种植体存留率。方法 对共60例剩余牙槽骨高度在2~4 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30例患者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对照组30例患者未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术后2周和3年分别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分析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的骨量情况,并统计术后3年种植体存留状况。结果 在手术过程中,实验组1例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对照组未发现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0%,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实验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4.46±0.98)mm,对照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3.36±0.73)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0颗种植体未见松动脱落,3年种植体存留率100%;对照组30颗种植体中1颗在术后2个月时因种植体松动取出,3年种植体存留率96.7%,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植骨材料的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效果比不使用植骨材料者更为理想,但3年后种植体存留率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陆学伟 《黑龙江医学》2004,28(8):614-615
目的 应用天然无机牛骨Bio -oss结合自体骨修复拔牙后即刻种植中的骨缺损 ,解决种植区的骨量不足问题。方法 在种植术中将Bio -oss和自体骨混合物充填在拔牙后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 ,6~ 9个月后进行 2期手术。暴露骨缺损区 ,通过临床检查评价其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骨组织再生中的临床效果。结果  2期手术时发现骨缺损区都获得了高水平的新骨形成 ,术后负重 8~ 4 0个月的跟踪随访 ,结果显示 5 4颗植入骨缺损区的种植体 ,有 2颗脱落 ,种植体存活率达 96 %。结论 Bio -oss与自体骨联合应用于拔牙后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 ,可以成功的引导骨组织再生 ,重建缺损的骨组织 ,新生骨与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上颌后牙种植修复的特点和方法。方法:我科自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期间采用常规种植或加骨挤压、上颌窦内提升、上颌窦外提升、使用短种植体技术、倾斜种植技术等方法,共完成上颌后牙种植病例85例,174颗种植体,术后随访平均时间为5年8个月(58年)。结果:无上颌窦炎症发生,2颗脱落,余牙X线复查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阴影,成功率98.85%。结论:上颌后牙缺失的病例,应用CBCT观察缺牙区骨质骨量情况,结合患者对种植手术的依从性,综合考虑,分别采用不同种植方法,可以减少创伤,降低费用,增加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陈广华  栾明亮  董凯丽  符国新 《安徽医学》2012,33(12):1654-1656
目的评价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3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可用骨高度为3-6 mm,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治疗。术后6个月暴露种植体,完成上部修复,定期随诊。结果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修复完成后经过6~36个月追踪观察,种植体均行使功能良好,无松动或脱落。结论掌握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的适应证,二者均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The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ploit the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PECT) to compare osteoblastic activity of two implant systems: an Endopore implant (Beaded implants) placed immediately into an extraction socket in conjunction with peri-implant autogenous grafting supplemented with a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GTR) technique, and an Endopore implant placed immediately into the extraction socket without peri-implant grafting and GTR. Endopore implants of the same size (12 mm x 4.1 mm INT-Hex) were placed in fresh extraction sockets in the canine-tooth region of the pigs jaw. The implant on the right side had peri-implant bone grafting utilizing autogenous bone together with cytoplast resorbable GTR membrane, whilst the implant on the left side received no peri-implant bone grafting. Osteoblastic activity was evaluated 81 days (11 weeks and 4 days) post implantation using the SPECT imaging technique. The SPECT imaging revealed more osteoblastic activity on the side with peri-implant bone grafting as compared with the site without peri-implant bone grafting.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peri-implant bone grafting with GTR around the immediate implant showed more osteoblastic activity and thus enhanced osseointegration when compared with the implant without bone grafting and GTR. Bone grafting and GTR should be encouraged as a standard procedure with dental impl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