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imaging,CDFI)技术观察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OLT)后大鼠肝脏的血流情况,并与病理损害对照,探讨CDFI与大鼠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可行性。[方法]正常组:Wistar大鼠8只。建立OLT模型,将动物分为4组,每组SD大鼠、Wistar大鼠各8只。对照组:未予药物干预;CsA组:给予环孢素A30 mg.kg-1.d-1,胃内给药;SIN组:给予青藤碱40 mg.kg-1.d-1,胃内给药;CsA+SIN组:给予青藤碱40 mg.kg-1.d-1+环孢素A15 mg.kg-1.d-1,胃内给药。术后4天、10天CDFI测量肝脏门静脉、下腔静脉的血流速度,术后10天处死大鼠取肝脏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门静脉血流速度:术后4天对照组明显低于各手术组,CsA组与SIN+CsA组明显增快,SIN组轻度增快。术后10天血流速度普遍下降(P〈0.05)。CsA组与SIN+CsA组仍快于正常组(P〈0.05),SIN组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动物模型组内肝脏病理损害与门静脉血流速度呈负相关关系(r=-0.776,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技术可作为监测大鼠肝移植术后是否有排斥反应发生的一种有效手段,门静脉血流速度的降低提示移植肝脏可能发生了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
骨髓干细胞在大鼠移植肝中的诱导分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骨髓干细胞在大鼠移植肝中的诱导分化情况及对大鼠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雌性受体大鼠随机分3组:空白对照组(A组)、D-hanks液组(B组)、骨髓干细胞组(C组).观察大鼠的中位生存时间、肝组织病理变化,基因Sry原位杂交和甲胎蛋白免疫组化双检测观察骨髓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 C组中位生存时间大于180 d(P<0.05);C组无明显的急性排斥反应.基因Sry原位杂交阳性,并且表达甲胎蛋白.结论 骨髓干细胞门静脉输注能减轻急性排斥反应,诱导大鼠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并能在移植肝的环境中诱导分化为肝细胞,表达甲胎蛋白,并逐渐替代移植肝本身的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预防和诊治。方法 对1例Wilson病及1例肝门部肝内胆管癌实施肝移植术后,采用“FK506+MMF+Pred”新三联方案预防免疫排斥。结果 术后移植肝功能迅速恢复,黄疸减退。1例术后22d出现不典型的轻度排斥反应,经调整FK506的剂量和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好转。另1例未见排斥反应。结论 判断排斥反应的存在、严重程度,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是肝移植术后的首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原位肝脏移植(OLTx)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与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实验动物分为两组,非排斥对照组供体、受体均为SD大鼠,各20只,排斥组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各20只。受体大鼠分别于原位肝移植术前1天及术后第1、3、5、7天从尾静脉采血,经免疫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表面LFA-1的表达。【结果】原位肝移植术后,受体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呈低水平表达,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显著性意义(P<0.01);受体大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水平显著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表达水平有助于移植肝脏急性排斥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激素对肝移植术后近期毛细胆管瘀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肝移植术后2周~1月出现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71μmol/L的13例病例,经检查排除肝脏血供、胆道并发症、急性排斥反应等因素,病理确认为肝内毛细胆管淤胆后,予静滴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于治疗前1日、治疗后1日、治疗后1周分别检查肝功能,比较治疗前后胆红素的变化,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分别行肝穿病理检查对照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经激素治疗后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治疗后1周病理提示肝内毛细胆管淤胆消失。结论激素治疗肝移植术后近期毛细胆管淤胆性高胆红素血症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趋化因子IP10及其受体CXCR3早期诊断肝移植术后急性排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IP10及其受体CXCR3动态变化与肝移植排斥的关系及其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2005年4月-2005年9月在长征医院行肝移植术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血清中IP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确诊为急性排斥的患者,于当天以及经激素冲击治疗后不同时间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IP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变化。结果肝移植术前1d(acute rejection,AR)组和(non-acute rejection,NAR)组患者血清IP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与肝癌肝硬化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肝移植后,AR组、NAR组手术后IP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均有上升,术后3 d血清中趋化因子水平与术前1d的表达水平相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NAR组在常规的免疫抑制治疗后5~7 d内下降至术前水平,但AR患者术后不但各个检测时间血清IP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明显高于NAR组,且在NAR组的表达降低至术前水平6 d后仍然持续高表达,在手术后11 d、12 d以及术后14 d分别确诊排斥的发生;而当AR组经冲击治疗逆转后,趋化因子IP10表达也相应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结论血清中趋化因子IP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与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以及观察抗排异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趋化因子Mig、IP10、ITAC在肝移植术后的变化,探讨其对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2005年4~9月30例肝移植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学检查分为急性排斥组(AR,n=9)(排除3例术后感染患者),非急性排斥组(NAR,n=18).检测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3、5、7 d血清中趋化因子Mig、IP10、ITAC的表达,并与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或肝癌患者(肝癌肝硬化组,n=16)以及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n=16)进行比较.AR组患者分别于确诊当天以及经激素冲击治疗后3、7 d检测血清中3种趋化因子的表达,并分析确诊当天3种趋化因子表达与肝脏穿刺活检Banff排斥活动指数(RAI)的相关性.结果:肝移植术前1 d AR组、NAR组患者血清Mig、IP10、ITAC表达与肝癌肝硬化组无明显差异,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移植术后3 d,AR和NAR组Mig、IP10、ITAC的表达水平均有上升,高于术前1 d的表达(P<0.05).AR组9例患者分别在术后11、12和14 d确诊AR发生,术后各时间点患者血清Mig、IP10、ITAC表达明显高于NAR组(P<0.01);确诊AR当天Mig、IP10、ITAC的表达与RAI呈正相关(r=0.88、0.94、0.80).与确诊AR当天相比,经冲击治疗逆转后,3种趋化因子的表达也相应下降(P<0.01).结论:肝移植术后血清中趋化因子Mig、IP10、ITAC的表达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辅助特异、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治疗腹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 2例I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患者施行改良式胰液肠腔引流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1例高龄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施行同期原位肝-异位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2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5天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第10天停用胰岛素,2例均分别于术后20、22 d出现消化道出血,经止血治疗后痊愈;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3天移植肝肾功能正常,术后第10天移植肝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抗排斥治疗后逆转;肝胰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5天停用胰岛素,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4例患者分别随访29、26、9、6月,移植物功能均正常。结论 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是腹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肝胰联合移植可减少胰腺的排斥反应,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复杂终末期肝肾病肝肾联合移植术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并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技术、临床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 患者因多囊肝并门脉主干先天性狭窄畸形、双侧多囊肾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性肝性脑病 ,并伴有慢性肾功能衰竭而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供、受体血型不一致但相匹配 (O型 -B型 )。肝移植采用经典的原位肝移植技术 ,肾移植采用常规方法。术前 1h及术后 14d给予Daclizumab行免疫诱导治疗 ,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包括FK5 0 6、霉酚酸酯 (MMF)及激素。分别于术前 60d和术后 7d开始服用抗乙肝病毒药 (贺普丁、Laminvudine) ,并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结果 受者术后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移植肝、肾功能恢复良好 ,乙型肝炎再感染被控制 ,现已术后近 10个月。结论 完善的手术技巧、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及并发症的及时正确处理等是肝肾联合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 ;ABO血型不一致但符合输血原则的供受体间进行肝或肝肾联合移植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Daclizumab的免疫诱导加以FK5 0 6为主的三联治疗免疫抑制效果良好 ;联合应用Laminvudine和HBIg预防乙肝复发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增强CT评价肝移植术前门静脉和肝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拟行小儿活体肝移植术的患儿术前行超声和增强CT检查,以术中探查及大体病理为金标准,比较超声和增强CT在诊断门静脉、肝动脉异常中的准确性。结果 33例患儿术中均证实门静脉和肝动脉通畅,超声和CT诊断门静脉通畅的准确性为100%和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及CT诊断肝动脉通畅的准确性均为100%。离肝组的氧分压和肝动脉流速均高于向肝组,其中离肝组中波动型流速曲线组又高于波浪型和城墙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脐静脉重开超声诊断敏感性为76.9%,CT诊断敏感性为92.3%;CT还能发现其他肝周侧支循环。CT诊断肝动脉变异敏感性为83.3%,超声无法显示动脉变异。结论超声可以对门静脉的血流方向和流速曲线作出准确评估,对门静脉的通畅性诊断价值优于CT。而增强CT对肝动脉的变异及门静脉侧支循环的检出更具优势,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可以有很好的优势互补性,为小儿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鼠肝移植技术改进及免疫排斥初步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对大鼠肝移植模型进行技术改进,并观察将SD大鼠肝脏移植至Wistar大鼠时免疫斥发生的规律,方法:将“二袖套法”肝称植技术在袖套管制作,受体麻醉,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吻合等方面进行,行供肝取自SD大鼠的Wistar大鼠肝移植30例,并随机分为环孢霉素(CsA,2mg/kg,术后第1天至第7天皮下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情况,结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6.5-10.0mg/kg,术后第1天到第7天皮下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情况,结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6.5-10.0min,无肝期为8.5-12.0min,93%以上的移植大鼠生存超过7天,对照组大鼠术后9-13天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提示有典型的免疫排斥,而CsAI治疗组到目前为止生存良好,结论:对大鼠肝移技术进行了可明显提高移植大鼠的生存率,SD大鼠移植对Wistar大鼠的肝移植组合为高排异组合,是较理想的研究肝移植排斥及移植免疫耐受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感染及排斥等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1例66岁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供体器官采用UW液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肝移植采用原位非转流移植技术,肾移植采用常规方法置于右髂窝。术后免疫抑制剂采用普乐可复、霉酚酸酯、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和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应用,行免疫指标及移植肝、肾多普勒超声监测。结果移植后肝、肾立即发挥作用,术后24 h胆汁380 ml,尿量8 500 ml,第3天肝、肾功化验指标正常,术后第10天移植肝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调整普乐可复浓度并行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后控制。术后第29天康复出院。随访1年肝肾功能正常,日常生活自理。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肝、肾同时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组织配型、娴熟的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术后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Blocking the 4-1BB/4-1BB ligand (4-1BBL) signal may modulate the secretion of Th1/Th2 cytokines and prolong the survival of the grafts, which play a key role in organ transplantation toleranc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blockade of the 4-1BB/4-1BBL co-stimulatory pathway with 4-1BBL monoclonal antibody (mAB) in acute rejection of 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The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model was set up, while male Lewis rats were used as liver donors and Brown-Norway rats as recipients. The recipient rats were intravenously injected with anti 4-1BBL mAB or isotype control antibody. Groups were monitored for graft survival after transplantation. Plasma chemistry, including 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nd bilirubin (BIL), was assay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interleukin (IL)-2, IL-10 and interferon (IFN)-γ in plasma were also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llograft histology images were collected under light microscope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Results Isotype antibody treated recipients exhibited elevated plasma levels of liver injury markers including AST, ALT and BIL, progressive portal and venous inflammation and cellular infiltration of the liver ailografts, and a mean graft survival time (MST) of 10.9 days. Administration of anti 4-1BBL mAB resulted in a decrease in plasma levels of liver injury markers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IL-2, IL-10 and IFN-γ. The histological grade of rejection on day 7 decreased and MST (17.3 day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ttenuation of acute rejection follows the blockade of the 4-1BB/4-1BBL co-stimulatory pathway with 4-1BBL monoclonal antibody and strongly suggest it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to prevent progression of graft rejection by suppressing T cell-mediated immunity.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复方中药(苦黄汤)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的影响。方法建立Wistar-SD原位肝移植AR模型。将制备的80只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苦黄汤组(B组)、环孢素A组(C组)和苦黄汤+环孢素A组(D组),每组20只。各组受体大鼠术前第1天至术后30d分别灌胃给药(1次.d-1):A组仅给予生理盐水2mL.d-1,B组给予苦黄汤2mL.d-1,C组给予环孢素A 10mg.kg-1.d-1,D组给予苦黄汤1mL.d-1+环孢素A 5mg.kg-1.d-1。术后第7天,每组各处死10只大鼠,取腔静脉血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S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LT)的值,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每组余下的大鼠进行生存期观察。结果其他各用药组与A组相比:大鼠术后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5),以D组大鼠为最长;大鼠的AST及ALT的值明显下降(P<0.05),以D组最为明显;排斥反应指数明显降低(P<0.05),以D组最为显著。结论苦黄汤具有抑制大鼠原位肝移植AR的作用,且与环孢素A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探讨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实施原位肝移植术, 术后应用强的松和标准剂量的环孢霉素A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根据血中环孢霉素 A浓度调整用量。结果:患者术后第4 d进少量流食,第 7 d下床活动,第 13 d肝穿病理示急性 排斥反应,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逆转,术后8周回普通病房,术后3.5个月死于肺部感染。结论:术后应加 强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作出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利于肝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手术前后HLA抗体变化对移植肝脏急性排斥的影响。方法 134例患者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第1、7、14、30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HLA抗体,通过B超引导下肝穿刺病理检查明确有无急性排斥,观察肝移植前后HLA抗体变化对急性排斥发生的影响。结果 术前HLA抗体阳性组急性排斥发生率(56.8%)显著高于术前HLA抗体阴性组(25.9%)(P=0.001);术前HLA抗体阴性而术后转为阳性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与术前术后HLA抗体均为阴性组有显著差异(P=0.003)。结论 患者术前HLA抗体阳性可能是引起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原因之一。患者术后HLA抗体持续阳性与急性排斥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模型中验证AZD2014是否具有抑制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 采用Kamada 提出的“二袖套”法建立Lewis→BN 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AZD2014组,各4只。AZD2014组腹腔内注射AZD2014药物,5 mg/kg,1次/d;对照组腹腔内注射药物溶剂2.5 mL/kg,1次/d。不同时间点取外周血检测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记录生存时间,进行生存分析。移植肝脏行免疫组化检测CD3和Foxp3的表达水平,评估T淋巴细胞和Treg淋巴细胞浸润的程度;移植肝脏行HE染色,采用Banff方案评估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结果 对照组在术后14 d内有3/4 的大鼠死亡,而AZD2014组在术后14 d内无大鼠死亡,AZD2014组与对照组相比生存时间明显延长(χ2=4.213,P=0.040)。对照组血清中ALT、AST和TBIL进行性升高,上述指标均高于同时间AZD2014组(P<0.05)。病理检查显示对照组移植肝内排斥反应明显重于AZD2014组(排斥指数P<0.01),对照组中T淋巴细胞(CD3阳性)浸润相较于AZD2014组更为严重(P<0.01),而Treg细胞(Foxp3阳性)明显少于AZD2014组(P<0.01)。结论 双mTORC1/2抑制剂AZD2014可以有效地抑制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半乳凝集素-9(Galectin-9)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中的作用,探讨其在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中的机制。方法建立Lewis到BN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n=30),受体分为3组,每组10只。转染组于肝移植冷缺血期经门静脉转染重组galectin-9腺病毒质粒2 ml,空质粒组灌注2 ml空腺病毒载体,对照组灌注2 ml生理盐水。术后7 d各组处死5只大鼠,余观察生存率,采用Banff分级观察移植物排斥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查肝组织Galectin-9、T-bet、RORγt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IFN-γ及IL-1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术后7 d转染组Banff评分Ⅰ~Ⅱ级,空质粒组及对照组为Ⅲ级;转染组、空质粒组及对照组Galectin-9 mRNA水平依次为(1.14±0.05)、(0.46±0.03)、(0.49±0.07),转染组Galectin-9 mRNA水平较其余2组明显增加(P<0.05)。转染组、空质粒组及对照组T-bet及RORγt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27±0.07)、(1.26±0.12)、(1.31±0.08)和(0.57±0.13)、(1.57±0.09)、(1.58±0.07),转染组T-bet及RORγt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余2组(P<0.05);转染组、空质粒组及对照组IFN-γ及IL-17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9±0.06)、(1.28±0.11)、(1.47±0.05)和(0.64±0.07)、(1.52±0.05)、(1.67±0.04),转染组IFN-γ及IL-17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空质粒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 Galectin-9通过清除Th1/Th17细胞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三剂赛尼哌在预防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的作用,以及联合他克莫斯(FKS06)、霉酚酸酯(MMF)、皮质类固醇的效果、安全性。方法 原位肝移植患者13例,手术前后应用三剂赛尼哌并联合三联免疫治疗,观察术后30d内AR的发生次数及反应程度,移植肝功能的恢复时间,FK506用量及血药浓度变化,感染性疾病及不良反应。将上述结果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相对照。结果本组病人共发生AR1例,发生时间分别为术后17d,应用甲基强地松龙(MP)冲击治疗好转;死亡3例,分别于术后14、19、23d死于肺部真菌感染、移植肝动脉狭窄所致肝衰竭、多器官衰竭;移植肝功能的恢复时间在16.56±10.40d;共10例病人发生各种类型的感染FK506谷值血药浓度维持在(10.25±1.99)×10~(-3)mg/L(W/V)未发生AR,未发现过敏反应及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三剂赛尼哌结合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或预防AR安全有效且无并发症。联合应用FK506时其谷值血药浓度维持在(10.25±1.99)×10~(-3)mg/Lg,用药量为5±2mg/d。  相似文献   

20.
改良"二袖套管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核苷酸圈套技术抗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建立良好的技术平台。方法:实验以SD大鼠为模型动物,采用改良“二袖套管法”进行原位肝移植实验,统计受体大鼠术后生存时间,并常规病理检测术后移植肝病理变化。结果:共进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实验82次。实验后期能稳定建立起原位肝移植模型,供体手术时间25~35min;供肝冷缺血时间40~55min;受体无肝期时间13~24min;受体手术时间45~65min;2周生存率为93%。移植肝组织在术后1周可见大量的单核淋巴细胞浸润,在门静脉周围的汇管区尤为明显;肝脏实质有点状坏死。术后2周细胞浸润增加,肝实质可见桥状坏死。术后1月移植肝组织内细胞浸润和坏死减少,且可见肝细胞和胆管增殖。结论:采用改良“二袖套管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高,稳定性好,是研究肝移植术后机体生化生理改变、免疫状态变化等的良好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