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金匮真言篇》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王冰注曰:“火精之气,其神神,舌为心乏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篇》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后世医家,据于《内经》之论,故言曰:“心开窍在于耳”、“心寄窍于耳”。此说虽立,然考其理义,则少有细究者,大凡从于王氏之释者多之。然仅从此点来解释《内经》心“开窍于耳”之旨,尚嫌偏狭乏  相似文献   

2.
《内经》论“逆从(顺)”之处颇多,且作为一利理论提出,值得注意。《素问·徵四失论》云:“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篇中论述诊治失误之因有四,而将“不知阴阳逆从之理”列于首位,可见其意义重大。考《内经》原文,《素问》常称“逆从”,而《灵枢》多作“逆顺”。《释名》云:  相似文献   

3.
赵炳南先生治疗带状疱疹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炳南老先生是近代著名的中医专家,以擅长中医皮肤科、外科而闻名,偶然读到“赵炳南医话”一文[1],反复揣摸,用之于临床,感先生所见真学问也。不敢独享,特介绍之,供同道参悟。1遵《医宗金鉴》,并有发挥西医之带状疱疹,在中医文献中类似记载很多,诸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之“缠腰火丹”,《诸病源候论》之“甑带疮”,《疡医大全》之“白蛇串”,《外科启玄》之“蜘蛛疮”等,其中论述,各有不同。赵老先生认为《医宗金鉴》之描述较为具体,辨证较为全面,方药尤其实用。《医宗金鉴》“腰缠火丹”项下记载:“此证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  相似文献   

4.
“噼”、“癖”是出现在《内经》中的古老的病证。“噼”,《灵枢·经筋》:“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1]《太素·经筋》“噼”作“辟”,《甲乙经》“噼”作“僻”。张介宾注:“此申言口眼歪僻之证,必系足阳明、手太阳之筋病也。噼,僻同。”“癖”,《灵枢·水胀》:“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肉乃生。”《太素》、《甲乙经》“癖”作“瘕”。  相似文献   

5.
切脉论独     
《景岳全书·脉神章·独论》(以下简称《独论》)云:“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今将部位之独、脏气之独、脉体之独分述如下: 一、部位之独《独论》云:“部位之独者,谓诸部无恙此稍乖,乖处藏奸,此其独也。”具体地说,就是左寸脉现异常为心病;左关脉现异常为扦病;左尺脉现异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颇有一些关于文献事实的问题有待研究,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去桂不去桂”之争。《医宗金鉴·正误存疑篇·正误》中列举了十几个此类问题,在按语中说明改动的理由,后下结论曰:“当改之”、“当删之”、“当补之改之”、“当移之”、“悉改之”,总之“均传写之误”,“均当改之”。如“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痛、发热无汗之表乎?细玩其服此汤曰余依桂枝汤煎服,其义自见。服桂枝汤已,温复令一时许,通身絷絷微似有汗,此服桂枝汤法也。若去桂则是白芍、甘草、茯苓、白术、并无辛甘走卫之品,而曰:余依桂枝汤…  相似文献   

7.
“药厥”通常所谓之厥有二义:一为手足厥冷,《伤寒论》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冷”是也。凡蛔厥,脏厥皆属此范围。一为气机逆乱,昏不知人,《素问·生气通天论》、《调经论》所论各厥皆属之。《史记》扁鹊治虢太子“尸厥”,即属此  相似文献   

8.
1 神妙万物,不囿于物“神”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易传》中“神”有多种用法,多种涵义。观卦《彖》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说卦传》说:“幽赞神明而生蓍。”这里的“神”指“天神”、“神灵”。《系辞》说:“阴阳不测之谓神。”此“神”的意思是神妙莫测,用以形容事物的变化千回万转,不可捉摸。《系辞》又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此“神”指明敏灵透的思维活动。此外还有,《系辞》:“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是说,事物的变化受内在动因的推动,系事物自我完成的演运过程,故称神。总之…  相似文献   

9.
<正>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承泣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考“承”有受义。《礼·礼运》:“是谓承天之祜”。《易·师卦》:“开国承家”。虞翻谓:“承受也”。“泣”,《说文》:“无声出涕曰泣”。《六书故》:“书:‘呱呱而泣,’诗:‘其泣喤喤’,泣非无声也,大约悲者泣而哀者哭,哭泣之声有细大之差焉”。《尔雅·释言》:“泪也”。此穴在目下,当悲泣泪下,此穴处首先受之,故名承泣。四白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下一寸,面(九页)骨颧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云:“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历医家大多认为此处的“胸满”为“腹满”之误。如《医宗金鉴》云:“支饮胸满之‘胸’字,当是‘腹’字,若是‘胸’字,无用承气汤之理,是传写之讹。”《金匮要略心典》亦云:“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  相似文献   

11.
补法属于“八法”之一。它是根据《内经》“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理论而立法的。此讲,拟从补法、补气法、补中益气汤等三方面进行讲述。  相似文献   

12.
<正>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同类之论《内经》尚有:“肝者,中之将也”(《素问·奇病论》)、“肝者,主为将”(《灵枢·师传》)、“肝为之将”(《灵枢·五癃津液别》)。古今医家对“肝者,将军之官”注释大致相同,均认为:此用“将军”刚强躁急、智勇双全、勇而能断的职能与特性,比喻脏象之肝,其性亦“勇而能断”、“性动而急”、“气勇善怒”、“气急而志怒”,“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容易亢盛”,“肝主谋虑、决断,好象是智勇双全的将军”,“肝在十二官中,属将军之官,好比将军的足智多谋”,“古人用将军征战  相似文献   

13.
三焦为六府之一。《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同时,三焦也为十二官之一。《素问·十二藏相使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素问·五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则所谓三焦,好  相似文献   

14.
钱师之《内经语言研究》中有《内经名义解诂》一节 ,考证《内经》之命名颇多发明 ,其说平实 ,令人易晓 ,然有可商榷处 ,今抒己见 ,以就正于师说。师之传承 ,绍于章黄 ,章黄之学 ,力避穿凿。故师解《内经》之名义 ,取意平实 ,质朴可从。所谓“内”者 ,对“外”而言 ,以《汉书·艺文志》另有《黄帝外经》三十七卷。除此而外 ,《艺文志》中又有《扁鹊内、外经》及《白氏内、外经》 ,大致若先秦《庄子》内外篇之命名 ,谓内者集名贤 ,外者杂众说也。张介宾、吴昆、王九达、方以智之说 (参《内经语言研究》) ,皆有附会之嫌。然仅遵此“勿穿凿”一…  相似文献   

15.
<正> “(革卯)”字在《诸病源侯论》(以下简称“巢源”)一书中多处出现。据《康熙字典》革部(革卯)字注云:“《字汇补》音报,见《巢氏病源》,杨升庵以为俗云(革卯)起,是起义也。”但此所谓(革卯)起之义,似乎与巢氏原意不切。举例来说,《巢源》十五卷“肾病候”:“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革卯),曰肾病。”二十九卷“耳耵聍候”:“若加以风热乘之,则结  相似文献   

16.
白术旧闻     
“必欲长生,常服山精”,此《神农药经》之言耳!时珍《纲目》载《异术》言:术者,山之精也,服之令人长生、辟谷致神仙。故有山精、仙术之号。《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葛洪《抱朴子·内篇》云:南阳文氏,  相似文献   

17.
在归纳《黄帝内经》颇具争议的“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一语的诸家之见基础上,认为有两解可互参互补.其一,基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以时节论脏腑的天人背景,同意以胆气应春,具生、升之气为解,此偏“气”之“取决”;其二,胆为中正之官取决论亦具意义,此偏“神”之“取决”.鉴于历来持后见者之释常语焉不详,笔者着重就中正与决断、决断与取决关系作了机制探析,或存启示.“神”与“气”,本就气能生神,神能驭气关系,两种见解,自可并行不悖,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南宋医家李果所著,李氏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制定此方。本方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治疗饮食劳倦、脾虚气弱、内伤寒热之证。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凡病机符合者,用之辄效。现举验案4...  相似文献   

19.
<正> 十一、足少阳胆经瞳子髎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外去眦五分”。考“瞳”,意指瞳子,《玉篇》:“目珠子也”。“子”,犹人也,《荀子·王霸》:“谁子之与也?”。瞳子,意指瞳人,或称瞳孔。“髎”有深空之义(其义详前释)。此穴在目外眦五分处的陷凹中,此处目瞳子,故名瞳子髎。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我有一个疑难问题,请您给解答一下: 今年第五期的《中医杂志》登载了一篇《“四肢为诸阳之本”析疑》的文章:文中论点是,否定《素问·阳明脉解篇》中“四肢者诸阳之本也”的“本”字,认为乃“末”,字之错讹,于是作者便肯定的说:“四肢为诸阳之末,并不是诸阳之本”。其论点论据已见该文中,此不赘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