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ELISA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在诊断小儿多种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20例小儿多种EBV感染相关性疾病EBV-IgM抗体与EBV-DNA。结果:EBV-IgM检测阳性率和EBV-DNA检测阳性率在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支气管炎及肺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病毒性心肌炎等EBV相关性疾病患儿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在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V-DNA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EBV-IgM检测阳性率(P<0.01),而在支气管炎及肺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两种检测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EBVIgM和EBV-DNA检测对小儿多种EBV感染相关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EBV-DNA检测在某些EBV感染相关性疾病的诊断上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定量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患儿外周血EBV-DNA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82例传单患儿和40例健康儿童外周血EBV-DNA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传单组EBV-DNA的阳性率为84.14%(69/82),对照组阳性率为5.00%(2/40),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传单患儿外周血早期EBV-DNA含量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EBV-DNA含量对传单的诊断有极高价值,可作为判断疗效及监测病情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EB病毒抗体VCA-IgM、VCA-IgG、EA-IgG、EBNA-IgG及EBV-DNA载量检测在婴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78例IN患儿血清中EBV四种抗体及PCR荧光定量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V-DNA载量.结果 在IM急性期VCA-IgM阳性率在<1岁患儿中为27.8%,而≥4岁组患儿中为83.3%.有近20%<1岁患儿所有EBV抗体均阴性,需重复做抗体测定.EBV-DNA载量检测总阳性率为70.5%,<1岁患儿中阳性率为61.1%,<1岁组患儿中有5例,在1岁组患儿中3例早期检测VCA-IgM抗体是阴性,而EBV-DNA载体是阳性的,但在后来的VCA-IgG检测均是阳性的.结论 在婴儿期IM急性阶段,只用血清学方法来诊断不够灵敏,建议在VCA-IgM阴性的患儿中联合EBV-DNA载量检测,以提高婴幼儿IM临床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影响。方法将6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患儿采用更昔洛韦5~10mg·kg-1·d-1,疗程7~10d;对照组32例患儿采用利巴韦林10~15mg·kg-1·d-1,疗程7~10d,其余治疗两组相同。观察两组患儿的热程,淋巴结明显缩小所需天数,肝、脾回缩至正常所需天数及异型淋巴细胞<10%所需天数;治疗后EB病毒特异性抗体VCA-IgM/IgG阳性率。结果(1)两组患儿的热程,淋巴结明显缩小所需天数,肝、脾回缩至正常所需天数及异性淋巴细胞<10%所需天数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VCA-IgM阳性率间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是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有效药物,并且能促使VCA-IgM提前阴转。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EB病毒(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断中EB病毒抗体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接收的55例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纳入研究组,将同期55例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纳入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衣壳抗体IgM(VCA-IgM)、衣壳抗体IgG(VCA-IgG)和衣壳抗体IgA(VCA-IgA),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在VCA-IgM、VCA-IgG和VCA-IgA抗体阳性率方面,对照组分别是3.64%、7.27%和3.64%,研究组分别是85.45%、90.91%和14.55%,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B病毒抗体检测在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应用效果明显,其可以将患儿患病程度及发展状况清楚地反映出来,以便更好地诊治疾病,根据诊断结果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此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新蝶呤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8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及60例健康儿童的血清新蝶呤水平。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组血清新蝶呤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其血清新蝶呤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新蝶呤水平升高,提示免疫激活参与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动态检测血清新蝶呤,对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监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BV-DNA检查在不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价值,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取16例急性扁桃体炎,14例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例不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标本,用PCR法检测EBV-DNA。结果:2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DNA阳性17例,其中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阳性率达78.5%,不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阳性率高达100%,而急性扁桃体炎16例,阳性率仅25%。结论:PCR法检测EBV-DNA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起确诊作用,且可帮助医生更好认识不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利确定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EB病毒抗体检测在鼻咽癌(NPC)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ELISA及 CLIA法对535例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EB病毒5项抗体单项和联合检测,结合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对EB病毒5项抗体联合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五项抗体检测结果在 NPC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NPC EB病毒抗体谱阳性模式以EBV-IgA、EBNA-IgG、EBVCA-IgG、EA-IgG阳性数最多,占总阳性率的 84. 48%;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EBVCA-IgG、EBVCA-IgM,EA-IgG阳性数相对较多,占总阳性率的54. 16%.EBNA-IgG和EBVCA-IgG诊断NPC的灵敏度均为100. 0% ,特异度分别为11. 3%和8. 5%.EBVCA-IgM对NPC的特异度高达95. 8% ,灵敏度低仅为1. 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EBVCA-IgM单项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均达到90. 0%以上,EA-IgG特异度和准确度达到 94. 5%和93. 1%,灵敏度为70.8%.阳性率比较可看出 NPC组中EBV-IgA、EA-IgG明显高于成人其他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中EB-VCA-IgM、EA-IgG明显高于儿童其他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NA-IgG、EBVCA-IgG在成人疾病中诊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儿童,EBVCA-IgM阳性率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有明显优势,高于成人疾病的诊断以及儿童其他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IM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最常见,鼻塞,眼睑浮肿也是重要体征。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及EBV-IgM抗体检测可帮助确诊。结论:应重视IM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并提高确诊率。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清学指标与DNA联合检测在儿童EB病毒(EBV)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EBV感染性疾病的疑似患儿258例为研究对象,检测患儿的EBV血清学指标(包括EBV-Ig M和EBV-Ig G抗体)和EBV-DNA,分析血清学指标与DNA联合检测在儿童EBV感染中的诊断价值。结果:258例疑似患儿中,共有151例(58.53%)患儿确诊为EBV感染性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5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5例、支气管炎及肺炎35例、病毒性心肌炎19例。血清EBV-Ig M抗体检测对EBV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准确性、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84%、90.07%、65.42%,血清EBV-Ig G抗体检测分别为79.46%、92.72%、60.75%,EBV-DNA分别为80.62%、90.73%、66.36%,联合诊断分别为93.80%、90.07%、99.07%,联合检测诊断EBV感染性疾病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均高于以上指标单独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检测间的准确性、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灵敏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BV感染性疾病患儿中,EBV血清学指标与DNA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准确性和特异性,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述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肠道病毒71型IgM抗体对快速诊断手足口病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法对114例临床诊断为疑似手足口患儿(发病7 d内,年龄为0~5岁之间)和258例健康人群(2007年1月以后出生)血清标本进行IgM抗体检测;同时对疑似手足口患儿的咽拭子和肛拭子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患儿和健康人血清中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6.84%和2.71%,对疑似手足口病人血清EV71的检出率(86.84%)高于荧光定量PCR检出率(82.46%)。结论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肠道病毒71型IgM抗体灵敏度较高,且可行性强,对诊断手足口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外周血血浆EBV-DNA载量检测在小儿EB病毒(EBV)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于河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150例疑似EBV感染患儿,根据实验室EBV抗体谱检测结果分为EBV活动感染组(64例)、EBV既往感染组(65例)、非EBV感染组(21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外周血血浆EBV-DNA载量检测及血清EBV-CA IgM检测。分析各组外周血血浆EBV-DNA载量检测结果、血清EBV-CA IgM检测结果。结果 3组患儿血浆EBV-DNA阳性率及血浆EBV-DNA载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原发感染者外周血血浆EBV-DNA阳性检出率为83.67%(41/49),血清EBV-CA IgM阳性检出率为77.55%(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感染者血浆EBV-DNA阳性检出率为81.25%(52/64),血清EBV-CA IgM阳性检出率为68.75%(4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血浆EBV-DNA载量是检测小儿EBV活动性感染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小儿EB病毒感染临床情况。方法 应用:EllsA法对急性期血清中EBV-IgM抗体阳性病例进行资料整理分析。结果 EBV感染临床表现多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仅为EB病毒感染的特殊形式。结论 EB病毒感染是小儿常见的多发病,尤其是婴幼儿临床体征往往不甚明显,易于漏诊,故对疑似病例作血清学EBV-IgM抗体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4.
祝撷英  史惠兰  李婕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3958-3959
目的比较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与酶链免疫法(ELISA)两种不同方法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及正常儿童疱疹病毒(EBV)感染与临床符合情况。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ELISA法同步平行检测我院2006年1月至6月期间125例被临床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儿童发烧第7天及50例门诊体检健康的儿童血标本中EBV的检出率。结果125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中,其中1周岁以下20名,4周岁~10周岁105名,PCR法检出124例,阳性符合率99.2%。ELISA法检出107例阳性符合率85.6%,但1周岁以下的20名儿童,PCR法检出19例,阳性符合率95%,而ELISA法检出10例,阳性符合率仅为50%;50例健康儿童,PCR法检出49例,阴性符合率98%,ELISA法检出42例,阴性符合率84%。结论PCR法与ELISA法比较,前者的阳性及阴性检出率均明显优于后者,特别是对于1周岁以下的儿童。与ELISA法相比PCR法是一个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可帮助临床明确诊断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8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生化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生化指标异常。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易出现心肌、肝功能损害,早期联合治疗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生化和免疫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生化指标异常,患儿组IgG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容易发生免疫功能紊乱,出现心肌﹑肝功能损害,早期联合治疗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惠州市儿童EB病毒(EBV)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情况,为感染防控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901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样本,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病毒核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病毒抗体,按年龄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年龄段病毒感染阳性率。结果901例患儿的临床疾病诊断中肺炎发生率最高(27.5%),其次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0%)、上呼吸道感染(15.9%)和支气管炎(12.5%)。患儿的EBV-DNA和EBV-IgM抗体检测总阳性率分别为61.7%(556/901)和17.5%(158/901),其中学龄前组EBV感染阳性率最高,婴儿组阳性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岁及以下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EBV感染阳性率逐步增加,而6岁以上患儿的阳性率明显下降,1~6岁患儿EBV感染人数占总阳性样本的74.6%(415/556)。HCMV-DNA和HCMV-IgM抗体检测总阳性率分别为26.9%(242/901)和9.7%(87/901),其中婴儿组HCMV感染阳性率最高,学龄组阳性率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性率逐步降低(P0.05),0~3岁患儿HCMV感染人数占总阳性样本的83.9%(203/242)。6.3%的患儿存在合并感染,幼儿组居多。结论 EBV和HCMV感染有年龄分布特点和合并感染现象存在,早期快速的病原体实验室诊断有助于临床合理治疗与疾病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免疫酶染色法检测217例,疑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血清EB 病毒特异性VCA—IgM 抗体。126例阳性、阳性率58.1%。并与正常儿血清作了比较,检测39例,2例阳性,阳性率±5.12%。提示在诊断IM 时,免疫酶染色法测定体血清EB 病毒特异性VCA—IgM 抗体、方法敏感、特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定量检测血浆EBV-DNA在鼻咽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320例作为治疗组,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29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浆标本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EBV-DNA含量.结果 三组间血浆EBV-DNA阳性率有差异(P<0.05).治疗后组的阳性病例均出现鼻咽癌复发,阴性病例没有复发,且有淋巴转移组的血浆EBV-DNA阳性率高于无淋巴转移组(P<0.05).结论 血浆EBV-DNA水平可成为监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复发、转移的肿瘤标记物,其在鼻咽癌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将40例EBV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用更昔洛韦,每次5 mg/kg,每日2次,连用14 d.对照组用病毒唑,每次5 mg/kg,每日2次,连用7 d.两组均用Taqman荧光定量法检测血EBV-DNA-PCR判断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其EBV-DNA-PCR转阴率更昔洛韦组75%,病毒唑组45%,χ2=6.42(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治疗后均无副作用.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儿童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优于病毒唑,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