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建秋教授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其分别有寒热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热化火,火能炼液为痰,痰火互化,故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上以“痰浊阻肺挟郁热证”较为常见,针对相应症状、药物配伍特点以及多年临证经验总结而成自拟止咳汤,意在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佐以清热。临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相似文献   

2.
论湿热瘀毒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肝病临床“湿热瘀毒证”的客观存在,提出湿热瘀毒是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假说;较为深入的论证了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疫毒”、“湿热”、“瘀毒”之间的相互联系、转化特点,特别提出湿热酿致瘀毒和瘀毒具有化热生湿的特性;认为内毒素血症是慢肝肝纤维化湿热瘀毒证的病理生理基础;在肝纤维化的治疗上应强调祛邪顾正,以清化瘀毒法和扶正清化法为常用治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张德英教授从痰证角度治疗痤疮的特色及经验。[方法] 通过跟随张教授门诊临证学习,整理张教授治疗痤疮的病案,选取三则典型验案,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分析、总结张教授对痰证理论的独到见解及临床经验。[结果] 张教授从当今人们的体质状况及痤疮发病特点出发,指出痤疮的病因病机为痰热或痰火上犯头面胸等处,局部肉腐而发病。根据痰浊生于中焦脾胃,为土家实邪,在治疗上可以通过泻土降浊、繁木制土、化土生金的方法达到化痰的目的,再加以清热药物,从而清化上焦痰热之邪,使痤疮得以治愈。同时需注意到五行相互关系,痰浊太盛则易克伐肾水而致肾虚,在治疗上祛痰降浊为先,痰浊去除后再补益肾水方可有效,甚或有些患者不需补肾,而肾自慢慢恢复。[结论] 张教授对痰证理论认识独特,指出痤疮病机多为痰火或痰热郁于肌表,肉腐而成。治疗当以清化痰热为主。痰为土家之邪,化痰之法除泻土之外,根据五行理论,还有繁木制土、生金消土之法,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万病不离其表千方不忘脾胃──张浩然学术思想简介张老行医50载,重实践以化裁创新,逐渐形成了“病不离表,治不忘脾胃”的学术思想。认为“万病由表起”,治任何疾病都要首先考虑是否有表证。如有表必先解表,并指出表里兼证在临床上最多见。经多年临证摸索自拟“双解...  相似文献   

5.
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的病机是脾肾亏虚、痰浊湿热、瘀阻血脉,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虚、肾虚、肝肾不足;标实为湿浊、湿热、瘀血阻滞、痰瘀互结、浊毒内生。治疗当清泄湿浊瘀热,兼顾补益脾肾,自拟内清、外清、清补之清热化浊降酸方,并论述了该方的组方意义及临证加减。  相似文献   

6.
论《金匮要略》肝病证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面总结了《金匮要略》肝病证治的有关内容,指出六淫疫毒、内伤虚损皆可导致肝的阴阳气血失和而发病,且内伤因素在发病中占重要地位,“虚实夹杂”是肝病共同的病机特点。系统地阐述了《金匮要略》论治肝病的诸多方法,将其概括为疏肝、清肝、镇肝、温肝、化肝瘀、缓肝、补肝等七法,并结合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研究进行了探讨,认为“疏养并重”、“健脾补肝”、“痰瘀并重”为仲景治肝之精华,这些治则对慢性肝病的临床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并进一步阐释了“助用焦苦”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基于“结”理论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从而为临床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指出气结、血结、痰结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病机,临证对于“气结”甚者,多予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行气,气行则血痰自利;对于“血结”甚者,多予桂枝茯苓丸加减以活血化瘀、行气除痰;对于“痰结”甚者,多予苍附导痰丸加减以祛痰利水、行气活血。临证基于“结”理论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可取得较好的疗效,附典型病案1则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近世书刊中对“轻可去实”一词的解释颇不一致。有人认为是指“用轻清疏解的药物以治风温初起的表实证”。有人认为“轻是指轻宣理气药物;实是指邪气实。本法即以轻灵之药,治疗邪实、气实之证。”还有人认为轻可去实有“轻宣、轻开、轻化、轻清、轻泄、缓下和轻补”等多种治疗作用;有“避重就轻”、“轻淡效奇”之意……等等。众说纷纭,令人无所适从。笔者就学习所得,谈一点肤浅认识。“轻可去实”一词源于北朝北齐徐之材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叶益平主任治疗鼻咽癌的学术观点及临证经验,并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方法]通过跟师侍诊的方法,收集病例,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临证用药方面论述叶益平主任诊治鼻咽癌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总结其用药特点,并举验案佐证。[结果]叶益平主任认为鼻咽癌的关键病机在于“痰毒瘀虚”的形成,临症时强调病证症三者结合,主次分明,临证时善用自拟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鼻咽癌;叶益平主任治疗鼻咽癌主张健脾益气以扶正,化痰祛瘀以驱邪,在扶正的基础上,善于运用虫类及活血化瘀药物,最终达到邪去正安的疗效,并且善于减轻放疗副反应,临床疗效显著。[结论]叶益平主任治疗鼻咽癌的经验临床行之有效,值得总结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证治管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名多为“泄泻”、“痢疾”,与“痈疡”有相似之处,病位在广肠,脾肾两虚是发病之本,湿热血瘀为发病之标,病久寒热多夹杂,肝脾肾常同时兼病,常分肠腑湿热、肝郁脾虚、脾肾阳虚、寒热错杂4证。临证时需注意发作期清化湿热不可过于苦寒,缓解期扶正固本亦当兼顾清化活血,并可配合生肌敛疡的治疗方法,久泻不止,可以使用收敛药物。根据发病特点,对病变在左半结肠的发作期患者还可采用中药灌肠方法。在病情缓解后,需服药1年以上,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拟清痰宁神方联合奥沙西泮治疗失眠痰热扰心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失眠痰热扰心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奥沙西泮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清痰宁神方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中医证候积分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有效率为6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痰宁神方联合奥沙西泮治疗失眠痰热扰心证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李莲英 《大家健康》2017,(12):90-91
李爱民教授从事中风病研究40多年,十分重视中风病证治规律的研究,早期对数百例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其指出患病原因在于风、瘀、火、虚与痰,外加诸多因素的影响,患者病发后表现出“邪实”症状,例如血瘀、阳亢以及痰盛,“本虚表实”为患病根本,疾病急性期“痰”为关键矛盾,恢复期特别强调“瘀”.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出中风中成药:通脑鼻剂、脑栓清胶囊及恢复期痰瘀证型自创自拟通脑活络汤,并且在临床中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整理、总结李爱民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对李教授自拟通脑活络汤治疗中风展开有关临床探究,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通过收集医案资料、老师的论文与跟师侍诊等形式,对李爱民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归纳以及阐述.李爱民教授师承名家,不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中医功底扎实,因此对其学术思想精髓和经验体会予以总结对我们今后工作的指导有积极意义.基于学以致用的目的,旨在将老师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传承下去.由于李爱民教授推崇的经验方剂为自拟通脑活络汤,而本次经临床实验证实此方剂在治疗中风方面存在一定的价值,适用于临床相关病症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13.
国医大师葛琳仪认为,肺结节属本虚标实之证,病因错综复杂,推崇以“肺本清,虚则温”的生理、病理特性来对其加以认识。本虚以肺脏虚损为先,易形成“温、热”之病理变化而致肺热郁积,标实责之于痰、瘀二端,痰热瘀结终致肺结节形成。治疗上以“清化”为治,清肺泄热、化痰祛瘀,佐以疏肝理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肝郁是慢性肝病发病的始动因素,脾胃虚弱是慢性肝病发展的根本原因,气虚血瘀,痰瘀阻络是慢性肝病的重要病理过程。辨治慢性肝病要遵循健脾益气、补气生血、补血活血的法则,同时不忘疏肝利胆、利湿祛痰。故基于“因虚致瘀”理论提出化瘀四法,即补气健脾、活血散瘀法适用于慢性肝病之气虚血瘀证;疏肝行气、祛痰通络法适用于气滞血瘀、痰瘀阻络证;养血活血化瘀法适用于慢性肝病之气血不足、瘀血阻络证;软坚消癥化瘀法主要用于重度肝纤维化、肝硬化结节、肝脾肿大、肝内胆汁淤积、肝癌等慢性肝病患者。临证根据慢性肝病的症状体征及病因病机,随症加减药物,创立八珍荔核抗纤方。  相似文献   

15.
眩晕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证,临床上往往伴随多种病理或生理变化中出现,病因错综复杂。笔者根据本病多具“本虚标实、痰瘀同病”的特点,效法唐容川《血证论》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之义,拟从祛邪扶正,涤痰化瘀论治,临床上取通窍活血汤合涤痰汤意化裁,获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金元时代名家辈出,除人所熟知的金元四大家外,元代医学家王珪,论痰治痰独树一帜,也给当代和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其所著的《泰定养生主论》卷十四中详论痰证理法方药,研制的“滚痰丸”沿用至今,是中医认识痰证、诊治痰证的代表人物之一。王珪有关痰证的理论与诊疗经验,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值得深入研讨。1痰证成因1.1素禀痰疾王珪在痰证的成因方面,有“素禀痰疾”、“素抱痰疾”之说,认为痰证的发生与先天禀赋有关。其云:“余自幼多病,莫识其原。或偏头风、雷头风、太阳疼。自…  相似文献   

17.
暴瘖一证,每因感受风寒,过食油腻香燥,致寒邪凝滞郁热成瘖;或客热在肺,暴饮寒凉或苦寒直折清里,致寒伏热郁,音瘖难言。因“喉应天气,乃肺之系也”,是气体出入之要道,邪阻气道,可致暴瘖,但寒热虚实,临证尤须辨明。若因种种原因致成寒闭热郁者临床并不鲜见,此证治不得法,往往拖延时久。笔者于临证之际,审其病机,认为关键在一“闭”字,以其寒伏于外、热郁于内,致成“金实不鸣”之证。若用一派寒凉清热或一味散寒均非所宜。又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用药当以清轻宣散为佳。总之以清其客邪,使其喉道畅通可也。笔者遇此证时,每以自拟麻杏前蝉大海汤随证加味治之,疗效尚称满意,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重视从痰湿瘀滞论治,清化痰湿瘀滞为基本治法,以十味脂肝汤基础方,该方以疏肝理气、清化痰湿、活血消浊等复法组方,随证加减。从理法方药不同角度详细介绍周仲瑛教授辨治本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9.
潘智敏教授总结前贤和杨继荪先生的临证经验,联系临床实际,在临床常见的咳嗽咳痰治疗过程中,常以清热解毒为法,并认为"黄痰固为有热、白痰未必有寒"。有感于痰由热毒生的病机特点,潘教授在临床中用自拟清肺八味汤加减作为咳嗽咳痰的主要治疗药物,尤其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吸入性肺炎等病见发热及咳嗽咳痰症状者的治疗方法,缩短了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和住院时间,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温病闭证是指邪热内陷心营(血),闭阻包络,扰乱神明,以高热、神昏、舌蹇、肢厥等为主症,来势凶猛,病情险恶,病死率高的危急重症。历代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使临证辨证施治更加系统、完备,体现中医药治疗危急重症的优越性,有必要对其病因病机予以澄清。为此,笔者不揣浅陋,以为抛砖引玉。1 热痰闭窍说 此说为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首倡,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温邪逆传膻中,热痰蔽阻空窍……痰乃热薰津液所化”及“昏昏如寐,神愦如迷,痰热内闭,势非轻渺。”和《温热论》 中所云:“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