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100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其中观察组(n=50)口服米非司酮5.0mg/d,对照组0=50)口服米非司酮12.5mg/d。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临床指标、血脂指标、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48/50),高于对照组的84%(42/50)(P〈0.05);治疗后的观察组的雌二醇(E2)、促卵泡生(FSH)、潮热评分及子宫内膜厚度等临床指标及各项血脂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根据生存质量评分标准,观察组为(132±8)分,对照组为(10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较少。结论运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其临床疗效较高,但应注意尽量采用小剂量口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治疗组自诊刮后每天口服米非司酮25mg,每日1次,连服3个月,治疗前后测血清DSH,LH,E,P,T5项激素,对照组舌下含化甲基睾丸素5mg,每日1次,连服3个月,结果:治疗组闭经率(88.6%)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FSH,LH,P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米非司酮是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醋酸甲羟孕酮片治疗,观察组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8%,较对照组的83.9%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6.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4%(P<0.05)。结论: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种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围绝经期功血患者80例随机分A组40例,服用米非司酮12.5mg/d;B组40例,服用米非司酮6.25mg/d,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子宫内膜厚度变化以及血清雌二醇(E2)、促黄体激素(LH)和孕酮(P)。结果A组治愈率显著高于B组,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给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2、LH、P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A组下降幅度较B组明显(P〈0.05)。结论剂量12.5mg/d组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效果好,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叶荣莲 《大家健康》2014,(9):284-285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每组5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给予A组患者12.5mg/d米非司酮治疗,给予B组患者25mg/d米非司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以及血红蛋白等比之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显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l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给予辛伐他汀治疗的108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辛伐他汀40mg/d(观察组)与20mg/d(对照组)治疗的l艋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大剂量(40mg/d)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疗效优于小剂量(20mg/d),且同样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子宫肌瘤应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55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大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相对较小(P<0.05);两组血红蛋白水平与闭经发生率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各项激素指标良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少(P<0.05)。结论:子宫肌瘤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能够明显缩小子宫肌瘤的体积,调整激素水平,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中的疗效进行观察,从而确定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最小有效剂量。方法:将90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确定治疗剂量A组10mg,B组15mg,C组20mg,口服,每天1次,连续口服满3个月为一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三组的性激素水平,并对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子宫大小及内膜厚度变化进行比较。结果:A组复发率为23.33%,闭经率为50.00%,均明显高于B、C两组;在接受药物治疗后,三组的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孕酮(P)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O.05);对于雌二醇(E)水平,A组高于B、C两组(P〈O.05)。结论:根据最小有效剂量的治疗原则,中间量15mg,每天1次,连续口服3个月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方案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用黄体酮治疗对照组,以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观察两组的雌二醇(E2)、孕酮(P)、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等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8.05%,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治疗发现,对照组 P、LH 和 E2及观察组的 P、LH、E2、FSH 的水平都比治疗前得到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 P 和 LH 的到改善的水平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在治疗未经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时具有显著性疗效,应该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的厄贝沙坦、依那普利联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并给予不同剂量的厄贝沙坦、依那普利联合治疗12个月,A组(小剂量组)36例,目标剂量:依那普利10mg/d,厄贝沙坦75mg/d;B组(常规剂量组)48例,目标剂量:依那普利20mg/d,厄贝沙坦150mgld;C组(大剂量组)42例,目标剂量:依那普利30—40mg/d,厄贝沙坦225—300mg/d。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功能指标、血压、血钾(p)及血肌酐(Cr)水平。结果A、B、C三组均能有效改善CHF患者心功能,缩小LVEDD,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min步行试验(6-MWT);且组间比较显示,随着联合剂量的增加,LVEDD缩小更明显,LVEF及6-MWT改善程度也更显著(P〈0.05),然而SBP、DBP水平降低及血Cr、K+水平升高也更显著(P〈0.05)。结论小剂量和常规剂量依那普利、厄贝沙坦联合治疗CHF,安全有效,而二者大剂量联用,疗效更显著。但安全性也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1.
林倩霞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2):421-421,437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序贯宫瘤宁治疗子宫肌瘤的远期疗效。方法:治疗组:口服米非司酮12.5mg/d,12周后口服宫瘤宁1.8g/次,3次/d,连续12周。对照组:口服米非司酮,服药方法同治疗组。结果:米非司酮联合宫瘤宁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用米非司酮,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序贯宫瘤宁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对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和疗效。方法:按入院的先后随机将入选的CI病例分为大剂量组(LMWH 5000抗XaIU,3次/d,皮下注射)、中剂量组(LMWH 5000抗XaIU,2次/d)、小剂量组(LMWH 5000抗XaIU,1次/d)和对照组(阿司匹林100mg,1次/d)。4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8天检查甲襞微循环,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疗效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甲襞微循环总分明显下降(P〈0.05或P〈0.01),尤其大剂量组明显。大剂量组、中剂量组总有效率高于小剂量组和对照组(P〈0.01),但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剂量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P〈0.05)。4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剂量LMWH均可改善CI患者的微循环状态,改善其神经功能和预后。权衡疗效和出血性风险,中等剂量LMWH是较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和比较米非司酮与传统方法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50例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5例,研究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方法(安宫黄体酮和乙烯雌酚)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性激素水平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I)治疗后,研究组FSH、P、E2三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实践过程中,采用米非司酮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剂量氟西汀对腹泻为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匹维溴铵50mg,3次/d,口服,氟西汀20mg,1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50mg,3次/d,口服,疗程均为4周。分别观察治疗4周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63.33%),P〈0.05。结论:小剂量氟西汀佐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2610年1月-2012年1月收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70例,低剂量组、中剂量、高剂量组,分别采用6.25mg/d,12.5mg/d,25mg/d的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比较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的疗效差异及对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4、IL-8水平的影响。结果治疗3个月后,中、高剂量组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4、IL-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组间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4、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三组间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中、高剂量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略高于低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组1年后复发率略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12.5mg/d,25mg/d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相同的疗效且复发率低,12.5mg/d剂量组的综合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中、小剂量地塞米松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疗效及血浆过氧化脂质(LPO)、一氧化氮(NO)、血皮质醇(PTC)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0例HIE患儿分为地塞米松大剂量治疗组38例,中等剂量治疗组35例,小剂量治疗组37例,分别在出生后24h内应用地塞米松2mg/(kg.d),1.5mg/(kg.d)与1mg/(kg.d)分2次静脉滴注,连用3d后停药,正常新生儿40例为对照组,比较大、中、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组治疗前后LPO、NO、PTC、ACTH及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20项NBNA评分)的变化。结果:大、中、小剂治疗组治疗前LPO、PTC、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大剂量治疗组LPO、PTC、NO均有明显,而中小剂量组下降不明显,治疗后20项NBNA评分大剂量组明显高于中小剂量组(P<0.05,P<0.1),结论:早期短时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HIE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尼莫通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依据使用尼莫通输液剂量的不同,将56例患者分为3组:大剂量18例(1.1~2.0mg/h)。中剂量20例(0.6~1.0mg/h),小剂量18例(0.2~0.5mg/h));分别观察比较3组疗效。结果: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疗效明显优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剂量的尼莫通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有良好的疗效,药物使用过程中临床护理工作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3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12.5 mg/d治疗,对照组给予安宫黄体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以期能为其治疗药物及剂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48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以随机抽样法分为6.25mg组与12.5mg组,6.25mg组124例给予米非司酮6.25mg口服,12.5mg组124例给予米非司酮12.5mg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E2)、孕酮(P)、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及子宫内膜变化。结果6.25mg组最终完成3个治疗周期,患者占91.13%,12.5mg组占87.9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FSH、LH、P、E2、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E2较治疗前下降:6.25mg组完全止血时间为(76.29±27.48)h,12.5mg为(71.30±22.43)h,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8.24±1.51)mm、(7.87±1.57)mm,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5mg组治疗总有效率96.46%、不良反应为4.42%,12.5mg总有效率为100.00%、不良反应为18.35%,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止血效果满意,疗效肯定,6.25mg与12.5mg的剂量均能达到满意治疗效果,但是随着剂量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1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7例。A组给予缬沙坦治疗,80mg/次,1次/d,口服;B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10mg/次,1次/d,口服;C组给予缬沙坦40mg/次,1次/d,氨氯地平5mg,/次,1次/d,口服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P〈0.01),C组有效率高于A、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在小剂量奈件下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