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结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节律失常的脉象.但其脉象的具体标准却还未完全统一。《内经》中没有结脉的记载.记载结脉脉象最早的书籍是《难经》。《难经·八十一难》曰:“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指出结脉的脉象是脉来歇止、止无定数。至于结脉的脉率,文中没有提到。直到东汉.《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促、结、代脉为临床常见的节律失常的歇止脉象,与西医学的心律失常密切相关,但临床应用中存在将三者笼统地称为"脉结代"而不细分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有关促、结、代脉及其与心律失常关系的古今文献的归纳分析,认为促脉为脉率较快的不规则歇止脉,临床可见于快速房颤、不规则的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及心房扑动;结脉为脉率较缓的不规则歇止脉,临床可见于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不规则的期前收缩及逸博;代脉为歇止有规律的脉象,脉率可正常或数或迟,临床可见于规律的期前收缩、窦房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对促、结、代脉的认识不尽相同。如对于促脉,《内经》认为系急促之脉(《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又有认为系急促之中有一歇止者,如《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对结脉,《内经》中已有结动之名(《灵枢·始终篇》:“六经之脉不结动也”),但未言其脉象。《难经·十八难》中提出:“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但未提及脉之迟数。至《伤寒论·辨脉法》始提  相似文献   

4.
炙甘草汤是一首具有滋阴补血、益气复脉作用的名方,原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一书,两千多年来,历用不爽。本方由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5~10枚组成。煎取药液时,还要在水中加清酒10毫升。 张仲景拟定此方,原为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病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加减变化,从而扩大了其应用范围。所谓“结代”是指两种间歇脉象,都表现为心律不齐,但两种脉的性质不同。例如张仲景说:“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复动,名曰结。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从对两种脉象的描述来看,结脉是一止即来,间歇时间短,复来时的脉跳加快一次  相似文献   

5.
论代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经》中提出代脉有两种:一是脾的正常脉象,二是止的意思。王叔和在《脉经》中论述代脉亦有两种体象:一是来数中止的歇止脉,二是止有定数的歇止脉;孙思邈观点与王叔和同。宋代崔紫虚则认为代脉是来缓中止的歇止脉,而元代滑伯仁只提代脉为歇止脉而不言其缓数与否。直至明代吴昆、李中梓才明确提出代脉为“止有常数”的歇止脉并为后世所宗。本文根据古今临床资料和现代临床教材,指出了现代脉学专著中对代脉主病论述的不妥之处,明确提出代脉主病有三:一是脏气衰微,二是洋地黄类药物中毒,三是可见于某些心包积液,即饮停心包证。  相似文献   

6.
结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节律失常的脉象,但其脉象的具体标准却还未完全统一。《内经》中没有结脉的记载,记载结脉脉象最早的书籍是《难经》。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蕴含丰富的脉证合参思想,对条文中的"脉促",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有:(1)数时一止,止无定数;(2)脉来急促或短促有力;(3)指数脉;(4)指寸脉浮,关以下沉。通过对相关条文进行分析归纳,参考诸家所言,结合临床实际,认为条文中的"脉促"是现代常见脉象中实脉之脉力,数脉之速率,浮脉之脉位,且无歇止的一种综合脉象,同后世脉学专著中的促脉虽名同而实异。  相似文献   

8.
中医脉诊学谓:“数时一止,其名曰促。缓时一止,名为结代。”指的是脉搏在一分钟内90次以上见有歇止之象为促脉,短促的意思。脉搏在一分钟内80次以下出现歇止之象为结代脉,不流利的意思。 临证辨治,早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中就有“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炙甘草、地黄、麦门冬、阿胶、火麻仁、人参、桂枝、生姜、大枣、酒)主之。”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易名复脉汤。至清代吴鞠通沿袭叶天士用复脉汤的经验,在《温病条辨》一书中记载了加减复脉汤(即由炙甘草汤中减去人参、桂枝、  相似文献   

9.
在对古籍中有关代脉的论述进行梳理、归纳的基础上,结合西医学心血管理论探讨代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认为代脉作为一个独立的脉象,其特征为"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其脉率可以正常,也可偏快或偏慢。代脉的临床意义为"脏气衰微、七情惊恐、跌打损伤、风证、痛证及心脏疾患,也可以见于妇女妊娠和禀赋异常的常人"。临床应用中以"结、代脉交替出现或脉有间歇,时有规律,时无规律"等文字描述"脉结代"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0.
<正> 今之医者谈及代脉,多谓是止而有常的歇止脉。然而,考之《内经》,代脉之义有四;(1)代有“止”义;(2)代为脾的正常脉;(3)代为脾的真脏脉之一;(4)代为有规律的歇止脉。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心绞痛脉象脉图与证素相关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冠心病心绞痛脉象脉图与证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脉象仪采集脉图,对480例冠心病心绞痛的住院病人进行辨证分型,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脉象脉图与痰浊、血瘀、气滞、气虚、阳虚、阴虚6个基本证素的相关性。结果480例病人中检出28脉中16种脉象,出现频率:弦脉(70.83%)、滑脉(21.88%)、涩脉(8.96%)、虚脉(39.79%)、沉脉(19.58%)、迟脉(11.46%)、数脉(13.96%)、结脉(19.58%)、代脉(1.25%)、促脉(1.25%)、紧脉(0.83%)、细脉(1.67%%)、濡脉(0.42%)、弱脉(0.21%)、微脉(0.83%)15脉及“十怪脉”中的雀啄脉(3.96%)。结论冠心病心绞痛证素与脉象脉图既有正相关性,也有负相关性;结、代、促和雀啄4脉与冠心病心绞痛证素的相关性无显著差别;脉象对证素的低敏感、高特异性可指导冠心病心绞痛辨证的脉症从舍。  相似文献   

12.
通过搜集整理历代中医主要论著,总结心律失常脉象相关论述。在秦汉时期,提出了心律失常典型脉象有促、结、代脉之名,明确结、代脉的概念,描述了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脉象的特征;在西晋至隋唐五代时期,以王叔和《脉经》最具代表性,对心律失常脉象的认识不局限于促、结、代脉,还有数、迟、涩、芤及诸多死脉,确立了心律失常脉象更为客观具体的内容;在宋金元时期,诸多医家对《脉经》论述的心律失常脉象各有不同的理解,并对促、结、代脉、涩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心律失常脉象的理解和认识更趋全面,更切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乡村医生》2007,23(11):42-43
辨证要点①辨虚实:本病证候特点多为虚实相兼,虚者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络失荣:实者多为痰饮、瘀血阻滞心络和火邪上扰心络。②辨脉象与辨病结合:促脉见于心率快而不齐如心房颤动、频发早搏;结脉见于心率慢而有间歇者,如各种早搏、窦房传导阻滞、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代脉见于早搏二联律、三联律等。迟脉也是常见的脉象,属阳虚心络失煦的脉象:数脉常见于快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内经》代脉考青海省儿童医院马晓明,何秀兰仲景谓:“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今之医者也多谓代是止而有常的歇止脉,然而考之《内经》,代脉有多种含义。1代指脾的正常脉《素问·宣明五气论》:“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  相似文献   

15.
《金匮》脉象,主病独特,有一脉主病截然相反者,如浮虽主表,但不可概言表;沉虽主里,但不可慨言里;迟虽主寒,但不可概言寒:数虽主热,但不可概言热。《金匮》论脉,既论述具体脉象,又以之解释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脉象特点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伤寒论》脉象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仲景脉学思想及脉诊特点,为后世脉学的发展与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某些脉象的涵义和运用,与后世脉学相比又有其独到的特点。本文对此作初步探讨如下。主病的多重性《伤寒论纲目》指出:“病气之阴阳既成,脉之阴阳必应。”说明病脉是正邪斗争消长,脏府气血盛衰的外在反映。这种反映有其规律性。如浮主表、沉主里、数主热、迟主寒。《洞垣全书·脉诀阐微》指出:“脉理甚微,原非一言可尽;人病多变,又岂一脉能包。”《伤寒论》以其精辟的论述,独到的见解,阐明了脉象主病的多重性,突破了脉象主病的一般性认识,揭示了脉同而病异的病理机制。本文举浮、迟二脉为例,探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辨脉法篇与平脉篇,详细的论述了切脉的部位,脉的生理、分类、形状、主病,五脏平脉,误治脉象,欲解脉象,死候脉象、以及各种病脉,脉的治法等。因此学习和研究仲景切诊者,都以《伤寒论》为主,很少有入学习和研究《金匮》的切诊。但是仲景的切诊除在《伤寒论》中  相似文献   

18.
脉搏跳动无节律,出现间歇,而具有临床意义的,称为间歇脉,它包括促、结、代、涩、散、怪脉等。健康人的偶发早搏或窦性心律不齐所致的脉律不整,不在此讨论。笔者在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选了起源于异位节律心律失常的五十例病人,用国产BYS-14型脉象心电仪进行描记,走纸速度为25mm/秒,病人平卧,取左关脉,心电图用标准第二导联,与脉图同步。五十例间歇脉的心电图表现见下表。间歇脉与心电图  相似文献   

19.
《难经》脉法继承了《黄帝内经》中诸多的脉学理论,如寸口理论、五脏虚损的顺序、三阴三阳之王脉、脉之阴阳、色脉相应、四季之脉象等。《难经》还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脉法进行了创新。在诊脉部位上,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将各脏腑病变分候于寸口部位;在脉象浮沉、迟数与脏腑的关系上,认为数脉为腑病,迟脉为脏病;在脉象变化与阴阳的关系上,强调在诊脉时,要注重阴阳脉象的变化,进一步判断疾病的转归;在脉象变化与五行的关系上,认为某一部位脉象的变化不仅能判断其所主脏腑的病变,亦可结合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推测相关脏腑的病变;在尺脉变化与元气的关系上,认为元气的盛衰主要与尺脉变化息息相关,其脉象的强弱可提示元气的盛衰。  相似文献   

20.
麻黄汤证脉象析疑刘承哲王惠琴刘炜(安徽省灵璧县虞姬医院234200)关键词:《伤寒论》;麻黄汤证;脉象中图法分类号:R222.16麻黄汤是《伤寒论》用于太阳伤寒表实证的方剂。关于该方之脉象,大多根据第46条认为是脉浮紧。本文就《伤寒论》有关内容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