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15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诊断和手术方法及疗效,为提高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诊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15例患者,6例入院诊断为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8例术前经CT扫描确诊为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10例采取椎板双侧开窗骨块切除手术,5例行黄韧带切除椎间隙入路手术。术中可见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外,椎体后缘均可见到崩裂的骨块。结果15例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6~48个月,仅2例患者诉遗留一侧小腿外侧轻度麻木;2例患者诉偶有轻度腰酸。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MRI影像中如见到椎间盘突出相应部位的椎体后缘有缺损时,应行病椎间隙CT扫描以明确诊断。该症一般行推拿或牵引等保守治疗无效。椎间盘髓核摘除及骨块同时切除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18例患者在行保守治疗无效后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并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优15例,良3例.结论该病是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环状骨骺发育缺陷及椎间盘突出共同作用的结果,保守治疗通常无效,手术减压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3.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posterior apophyseal ring separation,PARS)是一类腰椎椎体后缘部分骨块突向椎管、椎间盘组织进入缺损区并造成脊髓和/或神经压迫的疾病,它常合并于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目前对于腰椎椎体后缘离断合并LDH的治疗尚无认识比较一致的治疗手段,本文对近年来腰椎椎体后缘离断合并LDH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CT资料和临床表现。结果:本组患者均有腰腿痛表现。CT能确认全部45例椎体后缘离断,CT表现为:椎体后上缘或下缘骨质缺损,边缘硬化;缺损后方有骨块突入椎管;矢状位上缺损区呈"V"形,其后方有骨块"突起";硬膜或神经根受压,可伴有椎间盘突出。结论:CT能明确诊断椎体后缘离断,是目前最佳的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病理改变及影像学诊断依据,提出治疗原则及手术要点。方法对收治的腰腿痛患者进行CT检查,确诊病例不宜牵引推拿治疗。手术采用双侧椎板开窗术式,切尽病变间隙的游离骨块及椎间盘,术后3周戴腰围下地。结果12例患者全部手术治疗,术后疼痛消失。随访1~9年,5例于阴雨天或过劳后腰部有轻微酸痛。1例于术后6年时出现对侧小腿胀痛,无进行性加重。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CT检查最有价值,不宜进行牵引推拿治疗,双侧椎板开窗术式是疗效确切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要点.方法 对27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依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优良率为96.3%.结论 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腰椎X线平片和病变节段CT横断扫描,是诊断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综合指标.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摘除后缘骨块及退变的椎间盘,彻底减压或同定,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29例采用经皮脊柱内镜症状侧单侧(椎间孔或椎板间入路)治疗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经过6~18个月的随访,中位时间12个月,VAS评分术前为(5.3±2.1)分,术后6个月为(1.5±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评分术前为(76.3±25.9)分,术后6月为(16.9±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手术疗效满意程度:优25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6.2%。结论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内镜下离断骨块是否完全摘除需根据术前CT三维重建,判定离断骨块稳定性,以神经根或硬膜囊充分减压为目的,并评估完全摘除后对椎间盘纤维环强度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下精确减压技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32例,采用后路椎间盘镜下对神经根管进行精确减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时腰腿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价长期疗效。通过CT扫描测量侧隐窝矢状径,评估复发和骨块生长情况。结果术后26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96个月。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与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ODI分别为(20.21±8.93)分和(15.65±7.56)分,与术前的(46.82±12.68)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侧隐窝矢状径与术后3 d、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末次随访无统计学差异。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采用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进行翻修。结论后路椎间盘镜下精确减压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可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后缘离断骨块未见进展动态发展,是可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对24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应用显微手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具有以下特点:①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较少;②保持了脊柱术后的相对稳定;③术中照明理想、视野清楚;④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其主要适合于单节段的、保守治疗无效的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旁中央型和中央型患者,适当延长切口,同样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本手术不适合于椎管狭窄或多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术中准确的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是指椎体后缘离断骨块的骨—软骨复合体压迫或局部刺激神经根及硬膜囊引起腰腿较为剧烈的疼痛及马尾神经症状。Skobowytsh-Okolot~([1])首先描述了这种病变,随后报道逐渐增多。病因不清楚,可能与外伤撕裂、椎间盘突出及边缘软骨结节变异体形成等相关~([1])。Lowrey~([2])报告了3例青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突入椎管压迫神经根的病例,认为这是由于创伤所致椎体环状骨骺的撕脱骨折或脱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体后缘骨质异常的CT诊断。方法:收集76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体后缘骨质异常病例的X线和CT资料。结果:椎体后缘骨质异常包括: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钙化,后纵韧带钙化,椎体后缘撕脱性骨折。结论:此类骨质异常都是椎间盘突出伴骨块突入椎管,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CT扫描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与椎管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为临床充分减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腰4~5节段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42例,均采用脊柱内镜技术进行治疗,经椎间孔入路内镜下行部分椎间盘组织切除以及离断骨块完全切除。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分数,并在术后进行改良版MacNab疗效评估;同时在术前及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记录数据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手术顺利,无中转开放、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损伤等情况。手术时间35~80 min,术中透视3~17次,术中出血量10~20 mL。手术后影像学提示硬膜囊及神经减压彻底,完全切除离断的骨块42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达95.24%。...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发病机理,探讨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1例平均随访一年10个月,依据Macnab疗效标准分级,优9例,良2例。结论:CT扫描能明确诊断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摘除突出椎间盘及后缘骨块,彻底解除神经根和马尾神经的压迫,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推拿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造成马尾神经损害7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京生  季新民 《北京医学》1994,16(3):147-149
我院1984年来,共收治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推拿按摩治疗后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的患者。经手术证实,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很大,局部压迫及粘连严重。我们认为,对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症状严重,突出合并椎体后缘骨突及突出椎间盘进入神经根管的病例不宜采取推拿按摩。一旦马尾神经损伤出现后,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17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病例的临床分析后发现,当出现椎间盘突出、椎体后下缘骨缺损、椎管内骨块、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的CT征象时,即可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原因。方法:对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患者的初次术前诊断、手术方法、再手术前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分析初次手术失败原因。结果:86例初次手术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20个月,平均60个月。初次手术出现术后症状复发、腰椎不稳等问题,需再次手术治疗,初次手术失败中行开窗、扩大开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占41.9%。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失败的原因包括: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多间隙突出遗漏、术中定位错误及髓核摘除不彻底、双侧型或中央型突出只切除一侧、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未切除、未处理中央椎管狭窄及神经根管狭窄,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全椎板减压术后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椎间盘镜手术治疗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和(或)侧隐窝狭窄,并对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4~38个月。按Nakai评价标准评定优25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6%(29/32);按脊柱显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标准评定优25例,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28/32)。结论: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疗效佳。  相似文献   

18.
周桂林 《海南医学》2011,22(24):101-10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椎体内突出的CT特征和分类及其与临床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组收集8例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28-74岁,平均44.2岁),全部行L3-S1椎间隙CT扫描检查,其中1个可疑椎间盘向椎间隙下方加扫薄层。结果8例患者CT都显示椎间盘椎体内突出,发生于L4-5椎间盘6例,L5-S1椎间盘2例。CT表现为椎体内缺损8例,其中,缺损呈圆形4例,不规则形4例,椎体后缘翘起4例,椎体后缘离断4例,椎管狭窄1例。结论CT是诊断腰椎间盘椎体内突出的可靠方法之一,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订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218例术式选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勇  范清宇 《医学争鸣》1998,19(4):446-448
目的:探析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手术术式选择。方法:分析21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病例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椎间盘突出侧别,椎管狭窄部位及与突出间盘间相互关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术式选择进行分析探讨。结果:218例中椎间盘旁侧型突出者169例,占77.5%;中央型突出者49例,占22.5%。椎管狭窄中神经根通道狭窄者109例,占50%;腰椎中央管狭窄者41例,占18.9%  相似文献   

20.
中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中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效果。方法:对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采用中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并椎管减压术治疗。结果:随访4~12个月,按Nakai标准评定,优良率达93%。46例中硬脊膜囊破裂2例,间盘残留复发1例。全部病例无神经损伤和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中后路椎间盘镜下可完成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治疗。但巨大中央型突出合并钙化者不适合内窥镜下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