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南宋名医王克明在《宋史》中有传,但文字简略且牴牾,导致有关工具书及医史论著在叙述王克明生卒年月及事迹时,经常出现错误。笔者经过翻阅大量文献后,确认南宋学者叶适撰写的《翰林医痊王君墓志铭》是研究王克明生平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并据此进行订正,其生卒年月应是政和二年(1112年)生,淳熙五年(1178年)卒,并据墓志铭介绍其事迹。  相似文献   

2.
陈日华即陈晔,为南宋官员,崇尚医药,编撰有《陈氏经验方》五卷、《夷坚志类编》三卷,又曾刊刻方夷吾《方氏家藏集要方》二卷,但《宋史》无传,其生平事迹,学界迄今尚未详考。本文主要根据正史、方志、族谱、医书、文集、笔记等文献,考证得出:陈晔,字日华,福州侯官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其一生游宦闽、浙、粤、蜀等多地,为官清正,多有惠政。  相似文献   

3.
《通志·艺文略》“伤寒”部分载有“《阴毒形证诀》一卷,宋迪撰”。《阴毒形证诀》后世书目有载,今已不可见,除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及《伤寒发微论》征引少许内容外,其余内容已不详。撰者宋迪,后世亦鲜有论及。  相似文献   

4.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张子盖救援海州的部队瘟疫流行。但每天总能见到一位步履匆匆的老者,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巡视营房,抢救病人。他或针药合用,或汤散并施,经他救活的病人达数万之众,上司准备申报朝庭为其请功,他却极力辞谢。这位德高望重,犹如仙人再世的老人便是当时名重朝野的一代名医王克明。  相似文献   

5.
《鸡峰普济方》为宋代医书 ,每卷大题之下仅署“重校定”者之名 ,后人误将《鸡峰备急方》作者张锐作为该书作者。考察该书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医案、医事、避讳及原稿状况 ,该书原稿应成于元丰年间 ,于南宋高宗时期出版。通过对宋代名医孙兆、张锐生平医事钩沉 ,逝世于元丰年间的孙兆应为该书稿的作者 ,而南宋绍兴年间尚在的张锐不可能是本书的作者。对初虞世的生年与有关医事及董汲《脚气治法总要》的考证 ,可以为孙兆是《鸡峰普济方》作者提供有力旁证。  相似文献   

6.
1979年,香港中外出版社出版了《华佗神方》一书,共22卷,301页,落款:“汉·谯县华佗元化撰,唐·华原孙思邈编集。”开卷还有“徐(大椿)序”、“沈(骧)序”,尤其“徐序”似更令人足信。此书销路甚广,不仅港澳,而且国内不少图书馆也纷纷订购,不少读者也怀着好奇的心情急欲看看这部所谓“始得复出于世”的华佗“秘籍”。 果真它是已被湮没一千七百多年的华佗“秘籍”?查阅《隋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本草纲目》皆载《华佗方》10卷。《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载《华佗药方》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华佗药方》一卷。而这些书,早已佚了。《中国医籍考》云!“《华佗方》,《隋志》  相似文献   

7.
<正> 《医说》一书,历代公私书自多有著录。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医说》十卷,新安张杲季明撰。”马瑞临《文献通考》云:“《医说》十卷。陈氏曰:新安张景季明撰。”《宋史艺文志补》云:“张景《医说》十卷。”《浙江采集遗书总录》云:“《医说》十卷。右宋新安张杲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医说》十卷,宋张杲撰。”《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云:“《医说》十卷,宋张杲集。”  相似文献   

8.
简述许叔微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叔微,字知可,南宋绍兴年间名医。生于1079年,卒于1154年,真州白沙(现江苏仪征县)人。曾举进士并官集贤院学士,故有许学士之称。许氏著作较多,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类证普济本事方》,尚有《伤寒脉法三十六国》(已亡佚)。从这些文献分析,许氏是立足临床,对伤寒学、方剂学、杂病有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本文兹对许氏主要学术思想,作一评述,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对于韩驹诗的评价,有两个很有趣的问题。一个是苏辙曾记他的诗象储光羲。事见曾季(豸里)《艇斋诗话》:“韩子苍少以诗见苏黄门(辙),黄门赠诗(案诗题为《题韩驹秀才诗卷一绝》)。云:“我读君诗默无语,恍然重见储光羲。”人问黄门:“何以比储光羲?黄门云:见其行针布线似云。”《宋史》本传(卷四四五)亦记:“驹尝在许下从苏辙学,评其诗似储光羲”。很明显《宋史》的材料,是从上述宋人诗话那里引来的。  相似文献   

10.
陈文中,字文秀,南宋时安徽宿州符离人,官太常,精通内、儿科。他曾到江苏涟水、扬州行医,居涟水十五年,济人救危,无分贵贱,名噪四方。撰《小儿病源方论》(以下简称《病源》)四卷(1241年),《小儿痘疹方论》(以下简称《痘疹》)一卷(1253年),力倡固养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治疗见长。明·刘凤谓:“宋以来吴之专家者,曰陈日钱二氏,陈以热,钱以凉,故有火与水喻者。”(《幼幼新书·序》)可见儿科温、凉两大学派始于宋,陈文中与钱乙齐名,他们的  相似文献   

11.
张介宾(公元1563年——公元1640年),字会,号景岳,明·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中国医学史上有名的医学家。《浙江通志》论其医求“以扶元气为主,谓河间、丹溪立论稍偏,后世寒凉之弊多减元气。”《会稽县志》述其“医法东垣立斋”喜用温补,乃“医求中杰士也”。所著《类经》、《景阳全书》、《质疑录》等书,凡二百数十万言,其论综覈百家,剖悉微义,平正通达。对于中医基本理论,颇多发  相似文献   

12.
《千金方》约成书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历史悠久,版本较多,流传很广。《千金方》30卷,后经宋·林亿校刊始有93卷,这在《中国医籍考》中有载:“原书三十卷,析为九十三”。从历代经籍艺文志及私家书目也可粗知其版本情况。《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有孙思邈千金方30卷;明《徐氏家藏书目》有千金方93卷;清《四库全书总目》有千金方93卷,两淮马裕家藏本;《经籍访古志》有备急千金要方30卷目录1卷,宋刊本日·米泽侯藏,第四卷缺,以元版补之。千金翼方30卷目录1卷元版韦修堂藏。另有《真  相似文献   

13.
《古今名医方论》和《内经博议》的作者署名新安东逸罗美。《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称:“罗美(十七世纪)清代医家……新安(今江苏新沂县)人。”上海中医学院《重刊珍本医书集成·内经博议》书目提要(1985年版)与此同。他们把“新安”说成是江苏省的新安县(今名新沂县)。最近王新华点注的《古今名医方论》(江苏科技出版社,1983年版)在“前言”中说:  相似文献   

14.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是中医著名的经典方剂之一。六味地黄丸最早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从其《金匮要略》的“金匮肾气丸”衍化而来。北宋名医、儿科学家钱乙(字仲阳)把金匮肾气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两种温补的药物去掉,演变成“六味地黄丸”,记载在《小儿药证直决》卷下中。此外,其他著作中也有记载,如宋·刘防《幼幼新书》卷六的“补肾地黄丸”,  相似文献   

15.
窦材考     
窦材考窦材曾著《扁鹊心书》,清·王琦收入其《医林指月》丛书中,清·杨希闵《客医谈》、梁章矩《退庵随笔》中均有引录和评述,近人则多提及其以曼陀罗花组成之麻醉剂——睡圣散。其生平据《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窦材”条载;“宋代医家·山阴(今浙江绍兴)...  相似文献   

16.
《宋史·艺文志》载有“定斋居士《五痔方》一卷”,后世书目均认为《五痔方》系“定斋居士”所著.此书已佚,具体不详.魏岘《魏氏家藏方》中引有部分内容.由《魏氏家藏方》所引《五痔方》序文可知,《五痔方》中所收治疗痔疾的医方源于李用和.李用和之子将其方传于马兴嗣,马兴嗣又转授给魏岘之父魏熊梦.魏熊梦与号“定斋居士”的宋南书法家单炜相识,故魏熊梦所写自序由单炜书写.除《魏氏家藏方》收录之外,明代《秘传外科方》收录有“秘传李防御五痔方”,亦为李用和治疗痔疾的医方,其内容多于《魏氏家藏方》.  相似文献   

17.
罗美籍贯考     
罗美,字澹生,别字东美,号东逸,清代康熙年间医家。关于罗美的籍贯,现代的有关工具书竟有四种说法:一是《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所云:“新安(今江苏新沂县)人”;二是《中医人名辞典》所云:“江苏淳安县人,徙居常熟县”;三是《江苏历代医人志》所云:“新安(今浙江淳安)人,寓居常熟虞山”;四是《中医人物词典》所云:“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区)人。侨居虞山(今江苏常熟)”。令人如坠迷雾,不知所从。查《中国分省医籍考》,浙江和安徽两省的地方志无罗美的记载,而江苏乾隆六十年《常昭合志稿》卷9《人物·文苑》载:罗美,字澹生。常熟人。用迁、…  相似文献   

18.
从<读过金匮卷十九>看陈伯坛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东近代名医陈伯坛的《读过金匮卷十九》探讨其学术思想, 包括: 仲景书宜合卷, 探讨《金匮》当与《伤寒》合观; 阐发经旨必从精微着眼; 论卒病注重“风”字; 读《金匮》要注意理解一“传”字;《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是仲景原著, 非后人加入; 阴阳毒是五脏之阴阳被蚀, 阳毒是阳被蚀而无阳  相似文献   

19.
雅各是犹太商人 ,也是位医生。他的著作《光明之城》中记录宋代泉州有医药“善举”机构。据《续资治通鉴》卷 175载 ,宣佑五年 ( 12 57)宣帝赵昀诏令 :“尝今天下诸州建慈幼局、平籴仓、宫药局矣 ,又给官钱付诸营置库 ,收息济贫之……更有毙于疫疠、火灾与夫殁于军者 ,遗骸暴露 ,尤不忍闻也。可行下各路清强监司 ,严督守臣宣制安抚。”《八闽通志》 :“泉州府晋江县 ,漏泽园 ,在府城东仁风门外三十六都 ,乾道元年 ( 1165) ,郡守韩仲通建”。漏泽园俗称义冢 ,实际上是“公墓” ,在此是指泉州东岳山。《晋江县志》卷 13:“宋有居养院 ,在城左…  相似文献   

20.
有的医学家为了说明“伤寒”、“温病”这两大类外感病在病因病机、证候治疗上有很大的不同,因而有“风寒由皮毛而入……温热由口鼻而入”(《外感温热篇》沈尧封按),“风寒先受于足经……风温先受于手经”(前书章虚谷按),“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外感温热篇》),伤寒六经与温病三焦“有一纵一横之妙”(《温病条辨·凡例》),“伤寒所以不可不发汗,温热病则断不可发汗”(《温病条辨·卷四·论汗》)等等说法。这些提法,从鉴别对比的角度看,固然言简意赅,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