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产后出血一直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其中以子宫收缩乏力所致者最常见,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80%。本文讨论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方法。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  相似文献   

2.
潘青荣 《中外医疗》2011,30(36):37-38
目的 探讨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发生的37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因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占出血人数的75.51%,其中出血量≥800mL9例,占24.32%.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 多种原因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应针对病因进行积极预防和采用止血、抗休克、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刺激和加强子宫收缩是控制产后出血关键.  相似文献   

3.
产后出血病例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约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75%,也有报道高达90%者,可见预防和治疗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1]。在产后出血的病例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约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80%[2]。可见预防和治疗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是非常重要的。1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原因1.1全身因素机体有慢性疾病,特别是  相似文献   

5.
沈学敏 《九江医学》2003,18(1):29-30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 ,居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 2 %~ 3% [1] 。引起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 ,占产后出血总数的 70 %~ 80 % [1] 。治疗除用机械性按摩和物理方法刺激子宫外 ,常用的药物是催产素。如仍无效 ,则需行子宫切除以止血。但有时这些措施还不能挽救产妇的生命[2 ] 。因此如何有效治疗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是产科医师面临的问题。本文对 1997年 10月至 2 0 0 1年 9月在本院分娩的产妇 4 176例中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产妇 73例 ,采用米索前列醇纳入阴道后穹窿与注射素进行…  相似文献   

6.
曹国燕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4):3196-3196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又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在产后出血病例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75%,可见预防和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产后出血居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其中子宫收缩乏力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80%。B-lynch外科缝扎术是针对产后宫缩乏力需急行开腹处理或剖官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迅速控制子宫出血的新方法。B-lynch缝扎术较子宫动脉结扎术简单易行,避免了子宫切除,保留生育功能,为产后出血的治疗又增加一个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8.
卡贝缩宫素在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而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最常见的原因,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80%[1]。对子宫收缩乏力的处理,最重要的措施是加强子宫收缩,使子宫创面血窦快速关闭。目前最常用的预防子宫收缩乏力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并探讨产后产后出血原因,探讨有效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来我院产后出血产妇90例,回顾性分析90例产妇临床资料,探讨其出血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结果:90例患者中,宫缩乏力63例,占总数70.00%;胎盘因素11例,占总数12.22%;软产道裂伤8例,占总数8.89%,凝血功能障碍8例,占总数8.89%。结论: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妇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制定预防措施对挽救患者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李林 《中外医疗》2010,29(36):79-80
目的探讨与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临床发病率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15年来产后出血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的118例患者当中其中剖宫产82例,占产后出血总数的69.49%;自然分娩36例,占产后出血总数的30.51%。出血量1000mL以下者74例,占62.71%;1000~2000mL者28例,占23.72%,2000mL以上者16例,占13.56%。结论剖宫产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分娩方式。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不论何种分娩方式,宫缩乏力都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控制产后出血、降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关键在于分娩方式的选择以及正确、适时、合理的治疗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缩宫素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28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一萍 《广西医学》2008,30(10):1593-1594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子宫收缩乏力为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约占50%~51.6%[2].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应用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效果较好,但缩宫素敏感性个体差异大,半衰期短.为寻找更有效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方法,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应用缩宫素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28例,收到显著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占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80%,因此,预防产后出血尤其是预防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至关重要。对于宫缩乏力性出血的治疗在用宫缩剂  相似文献   

13.
产后出血是产辩常见而又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引起产妇死亡四大疾病中的首要原因: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约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75%,亦有报道高达90%:可见预防和治疗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临床原因。方法:对1997~2006年在我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106例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产后出血发生率2.43%。其中,子宫收缩乏力占45.28%,胎盘因素与产后出血亦有一定关系。结论:产后出血的临床原因主要是子宫收缩乏力。  相似文献   

15.
产后出血是妇产科最常见的变发症,是当前我国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在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占首位,发生率为50%~70%,约占产后出血总数的三分之二,因此,积极防治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采用联合药物治疗,但仍然有部分病人反复使用促宫缩药仍不能止血。近3年来,我院采用钳夹宫颈治疗产后宫缩乏力性出血病例,效果满意,现将体会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16.
张琦 《基层医学论坛》2013,(15):1948-1950
目的分析引起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制订防治措施,降低孕产妇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11月我院51例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及护理措施。结果 51例产后出血的患者中,子宫收缩乏力33例,占64.7%;胎盘因素12例,占23.5%;产道损伤5例,占9.8%;凝血功能异常1例,占2.0%。结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及凝血因素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原因,加强围生期的护理,及时采取正确的防治方法,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王瑞娟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0):1435-1436
<正>产后出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占孕产妇死亡总数的50%[1],而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2],产后出血影响子宫收缩,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不及时纠正最终导致难治性子宫收缩乏力,我院应用子宫动脉结扎加B-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和干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产科2011年1月~2011年12月42例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资料,总结产后出血的原因和治疗措施.结果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是42例产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分别占69.00%和23.80%.剖宫产较阴道分娩更容易发生产后出血.42例产妇经应用宫缩剂、按摩子宫、手术治疗后均成功止血,无一例产妇死亡.结论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正确应用宫缩剂、按摩子宫和手术干预是救治产后出血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吴艳  吴玲 《吉林医学》2007,28(17):1892-1892
产后出血是产科领域中最常见、最复杂、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1],而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占产科出血四大原因之首.故积极预防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本文对我院2001年2月~2007年2月所发生的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51例病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卡孕栓预防产后出血100例临床分析江宁县人民医院秦翠英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而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又是产后出血四大原因之主要原因。据全国调研组南京市统计:因子宫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者占70%~80%。以往一直都是采用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