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中不同植骨融合术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院60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行后路内固定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术,对照组行内固定术后外侧植骨融合术,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术后12个月时治疗组椎体Cobb角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率及内固定失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体椎间植骨融合术结合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内固定失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腰椎退变性疾病固定融合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ang YP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31-1733
随着科学的进步,在腰椎固定融合方面,新的手术技术、内固定器械以及植骨材料层出不穷,但是否真正提高了腰椎疾病的治疗效果,目前尚存在争议。腰椎融合手术的方式主要有后外侧融合(posterolateral fusion,PLF)和椎体间融合(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依据手术入路的不同,椎体间融合又分为后外侧椎体间融合(PLIF)、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经前路椎体间融合(ALIF)、极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XLIF)。深入探讨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选择固定融合方式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秦入结  李垠  宋波  史东平  于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8):2719-2721,2724
目的 对比研究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均行减压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固定,TLIF组26例,PLF组19例.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的椎间高度、融合率、JOA改善率等指标,综合判断近期疗效.结果 经随访9~18个月,平均12.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P<0.05;两组椎间高度重建、骨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两组JOA疗效改善率比较P>0.05.结论 PLF手术与TLIF手术均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术式,TLIF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大,但骨融合率高、并发症极少.  相似文献   

4.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后路椎间植骨融合与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退行性腰椎骨脱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采取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式,对照组33例采取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式,对两组术后临床效果及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4~36个月,平均(18.7±1.6)个月,观察组的植骨融合率96.97%高于对照组的81.82%,观察组在椎间隙高度维持、滑脱角丢失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应用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后路手术明显优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融合方式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手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6年2月间本院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后路内固定手术的病例共89例,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8例。研究组采取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对照组进行后外侧植骨融合,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植骨容量,记录其手术前、手术后以及术后1年时伤椎Cobb角的数值,评估术后1年时矫正度丢失情况,对两组患者1年后骨性融合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术后即刻伤椎Cobb角度数小于对照组患者,并且1年后随访发现研究组患者的伤椎Cobb角度数以及矫正度丢失情况同时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于术后1年进行随访发现,其骨性融合率为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手术中实施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效果优于实施后外侧植骨融合,患者骨融合程度好,矫正程度丢失少,有利于后期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同期行植骨融合的术后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1966—2009年)、EMBASE(1980—2009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等数据库。手工检索6种主要中文骨科杂志。收集比较后路短节段固定同时行植骨融合与非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软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4篇,221例患者,按植骨融合手术方式不同分成3个亚组,Meta分析结果表明,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同期行椎体后外侧或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融合与非融合组比较,二者在防止术后后凸角丢失、椎体高度丢失及内固定物失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同时行椎体后外侧加椎体内植骨融合与非融合组比较,在防止术后后凸角丢失、椎体高度丢失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和P〈0.0001)。植骨融合组与非植骨融合组在改善术后神经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植骨融合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方面普遍高于非融合组,且术后伴随相当比例的供骨区疼痛。结论单纯的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或椎体内植骨融合对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术后效果并不优于非植骨融合组,同时行椎体内加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对严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在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时可能是需要的。尚需更多设计严格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增加证据的强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对比经腰椎间孔人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南医院骨科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患者,将其分为TLIF组和PLIF组,每组各40例。TLIF组给予TLIF术治疗,PLIF组给予PLIF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椎体间融合率、融合时间、VAS和ODI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TLIF组手术时间与术巾出血量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O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LIF组VAS、ODI评分与改善率与PLIF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LIF组总有效率为90.0%,PLIF组总有效率为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与PLIF相比更有效、更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后内固定失败翻修中的应用。方法对1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后内固定失败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结合经后外侧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进行翻修,观察后椎体Cobb''s角变化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36个月,中位数24.6个月。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成角畸形消失。手术前Cobb''s角为(20.14±2.42)°,手术后Cobb''s角为(3.21±2.01)°,末次随访时Cobb''s角为(3.34±2.18)°,手术前后Cobb''s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手术后Cobb''s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根据X线片及三维CT复查,所有植骨均一期融合,融合时间4~6个月,中位数4.6个月。结论采用后路内固定结合经后外侧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后内固定失败进行翻修,能有效防止内固定再次失败、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9.
邹四华 《当代医学》2011,17(27):95-96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行椎体间融合组(观察组)34例和后外侧融合组(对照组)26例。观察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融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融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优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吕志华  邹璇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151-153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椎间融合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2009年6月收治66例伴有明显双下肢神经症状的成人腰椎滑脱患者,根据椎体融合方法的不同分成治疗组36例(椎间植骨)和对照组30例(后外侧植骨),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通过随访观察两组术后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椎体融合率及临床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后路充分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椎间髂骨植骨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症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单纯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00例,其中行单纯后路椎体问融合术47例患者,行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后外侧融合术53例患者。回顾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比较两组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影像学表现。并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术后48h内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切口疼痛VAS评分、48h内伤口引流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椎前凸角、融合节段前凸角、临床疗效、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或不联用PLF对椎弓根内固定下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融合率无明显影响,且椎问融合联合后外侧融合增加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收治并确诊的120例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取传统开放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观察组60例采取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手术住院方面的差异,同时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腰椎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149.3±23.2)min vs.(128.4±24.7)min,P<0.05],但其手术失血量、平均切口长度及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个月,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5.4±8.2)分vs.(59.5±7.7)分,P<0.05];2组腰椎JOA评分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26.6±2.8)分vs.(18.5±2.4)分,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即后路椎间融合术( PLIF )、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 TLIF)术后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选取15具新鲜家猪腰椎标本,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标本,模拟临床手术方式行PLIF、TLIF,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实验机上测试其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LIF组和TLIF组的前屈后伸方向的抗弯强度明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轴向应力没有统计学差异,而相应的抗扭转强度则有所减弱,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间,TLIF组的抗扭转强度强于PLIF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PLIF、TLIF术后,腰椎的稳定性均有所下降。在屈伸、旋转运动状况下,PLIF组和TLIF组稳定性减弱,但在左右侧弯、轴向刚度的变化上,与正常对照组差别不大。 TLIF组抗扭转强度强于PLIF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情况。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84.6%,明显低于B组的9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B组为3.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可靠,能更有效地改善椎体间融合情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患者78例,其中37例行后正中入路PLIF术,41例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TLIF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植骨融合率。结果:改良TLIF组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时间缩短,与PLI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植骨融合率均提高,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后正中入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改良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手术方式将10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组,PLF组52例行PLF术治疗,PLIF组53例行PLIF术治疗,对比术后手术效果。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术后总有效率94.34%高于PLF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够提高椎间高度和增加节段角度,但PLIF组提高椎间高度和增加节段角度幅度明显高于PLF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LIF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7.55%与PLF组15.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术治疗椎间盘突出较大或节段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确切,能够快速恢复腰椎前柱支撑功能和重建腰椎生理曲度,符合腰椎生物力学原理,在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早期恢复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骨科收治的腰椎滑脱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后外侧融合术的PLF组、经后路椎体融合术的PLIF组,观察手术相关指标、近期疗效情况及远期疗效情况。结果①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PL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②手术后,二组患者腰部疼痛评分低于手术前,椎间隙高度高于手术前,且PLIF组患者的腰部疼痛评分低于PLF组,椎间隙高度高于PLF组;③术后3,6,9,12个月时,PLIF组的ODI评分均低于PLF组。结论经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能够缩短手术时间、促进临床症状缓解、改善远期机体功能,并取得与后外侧融合术(PLF)相当的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