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情况,研究冠心病炎症与CPn感染的关系。方法99例疑诊“冠心病”收住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患者,入院24h内清晨空腹静脉血标本留置,综合相关检查、治疗及病情转归情况确诊分为:ACS组48例(其中UAP组31例,AMI组17例),SAP组17例,非冠心病对照组13例;另门诊健康检查者30例经各相关检查后确定的10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用微量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中CPnlgG和lgM抗体滴度。结果各组实验对象CPnlgM抗体均为阴性。各组实验对象CPnlgG滴度值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秩相关分析),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rs=0.175,P=0.102),说明各组lgG滴度与分组无关,分组与CPn慢性感染无关。结论本研究48例ACS,17例SAP均无CPn急性感染。各组CPn慢性感染率均高,本研究为断面研究、非动态研究,所选病人均是已发生ACS者,至于CPn与ACS启动在研究中未涉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与冠心病(CH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吸附法(ELISA)检测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血清中肺炎衣原体(CPn)特异性抗体(lgG,lgA)滴度。结果冠心病组106例患者CPn抗体阳性43例,占40.6%;非冠心病组55例,CPn抗体阳性3例,阳性率5.5%,冠心病组CPn抗体阳性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结论CPn慢性感染与CHD相关,并可通过炎症反应参与CH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冠心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状况,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微量免疫荧光法(MIF)检测192例冠心病患者和37例非冠心病者的双份血清中肺炎衣原体IgG、IgA和IgM抗体滴度。结果 冠心病与非冠心病组肺炎衣原体IgG≥64的比例分别为70.8%和29.7%(P<0.001);IgA≥32所占比例分别为34.9%和16.2%(P=0.026)。冠心病和非冠心病组肺炎衣原体急性感染率分别为9.9%和2.7%(P=0.212),慢性感染率分别为37.5%和21.6%(P=0.064),急性慢性感染合计分别为47.4%和24.3%(P=0.01)。校正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后IgG≥64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肺炎衣原体感染有可能是冠心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在冠心病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CHD的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HD患者的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93),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57);另选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非冠心病的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以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GDF-15水平。结果 ACS组GDF-15水平高于SAP组和对照组,SAP组GDF-15水平高于对照组;CHD患者Gensini积分与GDF-15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清GDF-15水平对冠心病患者的危险程度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anti-Ox-LDL)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病变稳定性及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105名患者分为3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9例,非冠心病对照组25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anti-Ox-LDL浓度,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定冠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结果:ACS组anti-Ox-LDL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而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anti-Ox-LDL水平高于<30分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anti-Ox-LDL水平与冠心病病变程度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anti-Ox-LDL与冠心病狭窄程度以及斑块稳定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炎农原体(CPn)感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方法对有CPn慢性感染的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1组和有CPn急性感染的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2组进行经颅多谱勒超声检查,并与同期非CPn感染的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1组中颅内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血管有3支和3支以上的患者明显少于观察2组和对照组(均P〈0.01),供应梗死病灶的主要血管的平均峰流速度低于对照组(P〈0.05),而阻力指数和脉动指数均高于观察2组和对照组(均P〈0.05),尤其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结论CPn慢性感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病变虽不如非CPn感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广泛,但其梗死,区供血血管不仪血流慢,且阻力高和弹性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感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期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以“胸痛”为主诉入院的患者共124例。依据心肌酶、心电图变化、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ACS者84例(ACS组),上述检查结果均为阴性者40例(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生化及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测定血清IL-6、TNF-α、CPn-IgG、CPn-IgM抗体及其滴度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将ACS组进一步分为CPn-IgG阳性组及CPn-IgG阴性组,比较两组TC、TG、LDL、HDL水平,并对ACS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ACS组CK-MB、CTNI、proBNP、TC、LDL、AST、WBC、NEUT、hs-CRP、Fbg、IL-6显著高于对照组,HD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CS组CPn-IgG阳性率及滴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CPn-IgM阳性率及滴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E (IgE)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检测,探讨其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可疑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脉CT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脉CT未见粥样硬化者纳入对照组,其余患者根据病史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冠脉综合症组(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稳定型心绞痛组(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根据冠脉CT检查结果,再次分为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所有患者均行血清IgE和Hcy检测。 结果 ①易损斑块在ACS组的分布高于SAP组(P<0.05),稳定斑块在SAP组的分布高于ACS组(P<0.05)。②ACS组和SAP组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Hcy水平高于SAP组(P<0.05),ACS组、SAP组和对照组间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易损斑块组Hcy水平>混合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斑块组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①冠脉CT可较准确地显示冠脉斑块的性质。②Hcy与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关系密切,可反应冠脉斑块的不稳定性;IgE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无关。③Hcy结合冠脉CT对冠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血浆脂蛋白(a)[LP(a)]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住院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60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6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60例.测定各组血浆LP(a)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CS组和SAP组L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CS组LP(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脂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狭窄范围呈正相关关系(r2=0.44,P<0.01).结论 LP(a)与冠脉粥样病变的范围、程度及稳定性相关,对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肺炎衣原体 (CPn)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的血清学证据。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滴定平板技术和微量免疫荧光试验检测CPn特异性抗体IgA、IgG、IgM。 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间的CPn慢性感染率分别为 6 1.5 4 %及 17.14 % ,既往感染率分别为 76 .92 %及 4 7.14 % ,两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均P <0 .0 0 1)。结论 CPn感染、尤其是慢性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儿童肺炎衣原体呼吸道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急性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情况及临床表现。方法:14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56例健康儿童,取静脉血,用微蜈荧光试验检测肺炎衣原体IgG和IgM抗体,其中88例呼吸道感染患者,56例健康儿童,取咽拭子标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肺炎衣原体DNA。结果:本组患者肺炎衣原体IgG抗体的阳性率为26%,对照组为5%(P〈0.001),其中24例(16%)有肺炎衣原体急性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简称CPn)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142例,健康儿童52例,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CPn。结果观察组CpnIgG阳性者30例(占21.1%),对照组4例(占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观察组中有CPn急性感染抗体的有22例(占15.5%),对照组中无CPn急性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CPn急性感染率为17.8%,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4.2%,两组比较P<0.05。CPn急性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结论CPn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肺炎衣原体(Cpn)的感染状况.方法应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确诊的128例肺癌和126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IgM,IgG检测,以7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简称对照组).结果COPD组肺炎衣原体IgM抗体阳性率(36.5%,46/126)及IgM和/或IgG阳性率(32.8%,42/126),均较肺癌组(分别为21.8%,28/128和23.1%,30/128)及对照组(分别为1.4%,1/70和2.8%,2/70)明显升高(P<0.005),肺癌组IgM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5)IgM和/或IgG阳性人数为74例,总感染率为22.8%(74/324).结论肺癌和COPD患者都是Cpn易感染人群,其Cpn感染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Cpn可能是COPD急性加重和肺癌合并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n)、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幽门螺杆菌(Hp)在人体的感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06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的冠心病患者92例作为冠心病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9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CPn、HC-MV、Hp三种微生物的感染状况。结果冠心病组CPn-IgM、IsA,HCMV-IgM、IgG情况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组CPn-IgG,Hp-IgM、IgG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Pn、HCMV长期反复慢性混合感染与冠心病关系密切,是区别于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动脉血栓性脑梗塞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法测定脑血管病患者共246例:其中脑梗塞患者112·例,脑出血106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TIA患者28例。50例其他疾病患者的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G抗体及IgM抗体。结果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率分别为脑梗塞组85.71%(96/112)和对照组48%(24/50),脑梗塞患者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血管病组(包括脑梗塞及脑出血)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率为80.4%,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肺炎衣原体IgG阳性病例血清TG浓度明显高于肺炎衣原体IgG阴性的病例愀0.05);HDL-C则明显低于阴性组。以克拉霉素治疗清除肺炎衣原体感染,观察其12月、18月、24月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表明其再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脑梗塞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率明显增高,提示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与脑梗塞有关。其可能的机理是肺炎衣原体感染后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引起血管局部损伤;以及改变了血脂浓度来增加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克拉霉素治疗清除肺炎衣原体感染对动脉血栓性脑梗塞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其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临床诊断并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2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另外选取CAG结果正常的30例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UAP组和AMI组行PCI术治疗的还分别于术后6 h,1,2,3,7,14,21,28 d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血清MIF、MMP-9水平。结果 AMI组、UAP组血清MIF、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1);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之间血清MIF、MMP-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不同冠脉狭窄程度之间血清MIF、MMP-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MIF与MMP-9之间的相关性:ACS患者血清MIF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r=0.78,P〈0.05);PCI术后MIF、MMP-9表达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MIF术后2 d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28 d回复术前水平;MMP-9术后1 d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21 d回复术前水平。结论血清MIF、MMP-9水平与冠脉斑块不稳定性有关,而与冠脉狭窄程度无关,且MIF与MMP-9之间存在正相关;PCI术可能加重了术后冠脉内早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儿童的肺炎衣原体感染情况及其检测方法。方法 对74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咽拭子肺炎衣原体PCR检测以及血清ELISA检测肺炎衣原体IgM、IgG抗体,对于仅IgG阳性者,再留取恢复期血清检测IgG抗体。结果 74例患儿咽拭子PCR标本中测得11例阳性。血清ELISA肺炎衣原体IgM阳性7例,肺炎衣原体IgG阳性21例,其中有2例IgM、IgG均阳性。仅IgG阳性者中恢复期血清IgG4倍增高者5例。诊断为肺炎衣原体患者,咳嗽发生率100%,发热发生率为66.7%,喘息发生率为25.0%,并主要见于幼儿,胸片片状阴影发生率100%。结论 咽拭子肺炎衣原体PCR阳性检出率与血清抗体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均可用于肺炎衣原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然流产与弓形虫感染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49例自然流产妇女和75例妊娠8个月以上的健康孕妇血清物异性IgG和IgM抗体。结果 流产组IgG和IgM抗体阳性率(34.7%)和(18.4%)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9.3%和3.1%),并随流产次数的增加,两种抗体阳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另外,两种抗体阳性率还随患者年龄增加而逐渐增高。结论 弓形虫感染与孕妇流产有一定关系。IgM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后所生婴儿的胎传麻疹抗体的动态变化,并了解其对婴儿接种麻疹疫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300位育龄妇女纳入本研究,检测麻疹IgG抗体后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设立高抗体无疫苗接种组(I组,52例)、高抗体疫苗接种组(II组,53例)、低抗体无疫苗接种组(III组,98例)和低抗体疫苗接种组(IV组,97例)。I组和III组不接种疫苗,II组和IV组接种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各组均于待产时检测麻疹IgG抗体。检测育龄妇女所生婴儿出生时、8月龄大时、接种麻疹疫苗后半个月和接种麻疹疫苗后3个月血麻疹IgG抗体,于接种麻疹疫苗后半个月同时检测麻疹IgM抗体。分析育龄妇女待产时麻疹IgG抗体水平与婴儿出生时IgG抗体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婴儿麻疹IgG抗体的动态变化及IgM抗体的情况。结果:对育龄妇女待产时麻疹IgG抗体水平与新生儿脐带血麻疹IgG抗体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为0.85,P=0.00,提示存在相关性。重复测量方法分析结果显示,I组和II组、III组和IV组之间婴儿麻疹IgG抗体变化差均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而I组和III组、II组和IV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11和P=0.45)。接种后3个月各组间比较,F=1.36,P= 0.26,提示各组间此时间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婴儿IgG抗体趋势图显示,婴儿的胎传麻疹抗体水平随时间逐步减少,在接种麻疹疫苗3个月时又明显升高。I~IV组婴儿麻疹IgM抗体样本/临床值比值(S/CO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95,P=0.42,提示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可提高所生婴儿胎传麻疹抗体水平,使婴儿在接种麻疹疫苗前获得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也不会影响婴儿接种麻疹疫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动态变化。方法将120例临床诊断并经冠脉造影(CAG)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分为SAP组40例、UAP组42例和AMI组38例,另外选择CAG结果正常的30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UAP组和AMI组行PCI术治疗的患者还分别于术后6 h,1,2,3,7,14,21,28 d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血清MIF、MMP-1水平。结果AMI组、UAP组血清MIF、MMP-1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5);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之间血清MIF、MMP-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不同冠脉狭窄程度之间血清MIF、MMP-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CI术后MIF、MMP-1表达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MIF术后2 d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28 d恢复术前水平。MMP-1术后1 d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21 d恢复术前水平。结论血清MIF、MMP-1水平与冠脉斑块不稳定性有关,而与冠脉狭窄程度无关,可作为ACS发病的重要预测因子;PCI术可能加重了术后冠脉内早期炎症反应,而MIF、MMP-1参与了这一过程,针对MIF、MMP-1的靶向治疗可能减少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