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吸收促进剂对葛根素肠吸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葛根素的吸收机制,筛选葛根素经肠道吸收的最佳位置和考察吸收促进荆对葛根素在大鼠各肠段吸收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法考察葛根素在各肠段的吸收以及吸收促进剂对葛根素吸收的影响.结果:筛选出0.5%、1%壳聚糖,1:104(V/V)白芷挥发油,0.06%冰片可有效地促进葛根素的肠吸收.结论:葛根素在大鼠小肠主要以主动转运方式吸收,采用吸收促进剂方法提高通透性,将能有效地促进葛根素的吸收,达到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贾会欣 《黑龙江医学》2013,37(7):559-560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目前全世界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但在对其病因进行探讨时,肠吸收不良一直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随着对肠吸收不良和骨质疏松症两种疾病认识的深入,发现肠吸收不良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较高[1]。同时调查发现: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肠吸收不良的发病率(3.4%)远远高于其在非骨质疏松患  相似文献   

3.
食物因素影响药物的口服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  言曾经认为饭后口服对消化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可以适度地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然而从药代动力学角度看,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可受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后果可能是疗效降低、增强或产生不良反应。事实上,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药理研究均提示食物对口服药物的吸收有着广泛的影响[1]。目前,国内外的新药研究中,也逐渐强调食物是否影响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2];重视并了解食物对药物口服吸收的影响,这对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1 食物对药物口服吸收影响的结果[3]  药物口服后受食物的影响,在消化道的吸收过程、吸收量的改…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探讨穿心莲内酯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考察穿心莲内酯肠道吸收特性,肝肠循环和肠道酶代谢特点。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运用HPLC法测定肠灌流液、胆 汁以及经肠道酶降解后样品中穿心莲内酯的量。结果 穿心莲内酯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率,以十二指肠最高,达40%,而在结肠最低,仅有10%。穿心莲内酯在十二指肠灌流液中的生物降解最显著 (1 h降解约50%),在回肠、结肠中则几乎无降解反应。穿心莲内酯有胆汁排泄,其排泄量为灌流药物总量的0.76%。结论 穿心莲内酯在大鼠肠道的吸收较差,而在十二指肠中吸收表现较好是由于存在较强的肠道酶代谢作用。同时,穿心莲内酯存在明显的肝肠循环。穿心莲内酯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与肠吸收差、肠道酶代谢作用强和肝肠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5.
法莫替丁大鼠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法莫替丁大鼠肠吸收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和在体肠吸收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法莫替丁的浓度。结果法莫替丁在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顺序下降,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500±0.0045、0.0435±0.0038、0.0410±0.0034、0.0252±0.0045/h。结论法莫替丁在肠道的吸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6.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豆奶粉中镉[1]的不确定度[2]主要来源于称量样品、定容样品消解液、标准溶液纯度、标准溶液稀释过程、标准曲线拟合、样品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吸光示值误差等带来的不确定度.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计算,求得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2]分别为2.68 ug/kg、5.40 ug/kg.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丹酚酸B(salB)为模型药物制备立方液晶纳米粒,并对其大鼠在体肠吸收进行考察。[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丹酚酸B立方液晶纳米粒,以粒径、包封率为指标进行处方优化;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单向灌流法考察其大鼠在体肠吸收。[结果]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72.2±5)nm,Zeta电位为(-14.8±2)mV,包封率为(38.6±3)%。肠吸收实验表明丹酚酸B溶液与纳米粒在全肠段均有吸收,且在十二指肠吸收最好,纳米粒的大鼠小肠吸收优于丹酚酸B溶液(P0.05)。[结论]丹酚酸B立方液晶纳米粒能够促进其在大鼠小肠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药物肠道吸收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特征是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肠道吸收研究可以预测影响药物在肠道吸收的机制与因素,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法(in vivo)、在体法(in situ)、体外法(in vitro)等。就目前药物小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肠吸收动力学是决定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药口服制剂的开发及评价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评价药物肠吸收动力学的方法大致可分为3类:①体外试验法;②在体试验法;③体内试验法。目前中药肠吸收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为大鼠原位肠灌注模型、Caco-2细胞模型和血药浓度法;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黄酮类、皂苷类及生物碱等单一活性成分,而中药整体或复方的研究甚少。现介绍中药肠吸收动力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中药肠吸收研究现状,并对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粗叶悬钩子(rubus alceaefolius poir,RAP)中生物碱类化合物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粗叶悬钩子总生物碱的含量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灌流前后化学成分差异,研究大鼠各肠段的吸收特性。[结果]粗叶悬钩子总生物碱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药物的吸收百分率(%)分别为(3.02±0.25)、(3.42±0.62)、(3.22±0.91)和(2.91±0.92)。[结论]粗叶悬钩子在小肠上段吸收良好,总生物碱中多种成分在肠段可能发生代谢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