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梗阻性黄疸的螺旋CT征象,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59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合病理进行分析。结果在所有梗阻因素中恶性黄疸占91.5%,CT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呈“软藤征”、“鼠尾征”,胆总管多突然“截断”,梗阻部可见低密度肿块、结节,延迟强化明显,良性梗阻胆总管多渐进性狭窄。结论螺旋CT是临床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手段,恶性肿瘤是导致胆道梗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的良恶性鉴别以及CT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临床与手术证实的阻塞性黄疸病例,主要对肝内胆管扩张的不同表现及胆管内的密度与良恶性梗阻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30例阻塞性黄疸中,20例为良性梗阻,肝内胆管呈“枯树枝”样扩张者占89.5%(17/19),且主为轻、中度或无扩张者占90%(18/20);10例为恶性梗阻,肝内胆管呈“软藤征”扩张者占100%,且主为中、重度扩张者占80%(8/10)。肝内胆管扩张的密度,恶性较良性更低。结论:“枯树枝”与“软藤征”胆管扩张及胆管内密度的高低虽不是鉴别良恶性梗阻的特异征象,但结合B超、临床以及生化等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对提高诊断符合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滕威  于韬  罗娅红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125-126
目的分析梗阻性黄疸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该病诊断上的价值。方法采用Lightspeed Ultra 16型扫描机,常规平描从膈顶至胰腺钩突部;随后应用高压注射器自病人的肘静脉注入优维显注射剂对整个肝胰区再次进行增强扫描。结果64例病人中,胆总管重度扩张34例,恶性者占70.59%;轻中度扩张22例,良性者占81.82%。良性梗阻性黄疸多为胆总管逐渐变细至消失;恶性梗阻性黄疸多表现为胆总管梗阻端突然截断。胆总管扩张的螺旋CT程度与梗阻性黄疸良恶性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肝管重度扩张34例,恶性者占64.71%;轻中度扩张24例,恶性者占45.45%。扩张的肝管累积全肝者30例,恶性者占80.00%。肝管扩张的螺旋CT程度与梗阻性黄疸良恶性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胆囊扩大者20例,恶性者占70.00%。64例中,CT诊断正确56例,占87.50%。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清楚显示阻塞端的征象及周围软组织肿块的形态、波及范围等情况,在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上有着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CT对梗阻性黄疸的定性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CT上仅仅表现为胆道扩张的良、恶性梗阻性黄痘对照分析,发现恶性病变肝内胆管为中、重度扩张(73.1%)呈藤状(57.7%),肝外胆管绝大多数在近段区域突然中断(95.7%),良性病变的肝内胆管轻度扩张(63.6%),多表现为竹节状(68.2%),而肝外胆在远段逐渐变细(84.2%),认为根据肝内胆管扩张程度与形态,以及肝外胆管扩张形态及梗阻部位改变,能够对梗阻的良、恶性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5.
低位梗阻性黄疸SCT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常见低位梗阻性黄疸病因螺旋CT表现特征,以进一步提高CT对低位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我院1998年~2004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低位梗阻性黄疸123例,良性梗阻72例,其中胆总管结石60例,胆总管炎性病变12例,恶性梗阻51例,其中胰头癌25例,胆总管癌14例,壶腹癌12例.结果胆总管结石中有52例显示"新月征"或"靶征".胰头癌增强扫描均呈低密度.胆总管癌中有9例见胆总管腔内明显均匀强化的结节.12例壶腹癌中有9例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区充盈缺损,明显强化.良性低位梗阻中肝内胆管和胆总管轻、中度扩张分别为51例和65例,51例肝内胆管呈竹节状扩张,49例肝内、外胆管扩张不成比例;恶性低位梗阻中36例肝内胆管呈软藤状重度扩张,43例肝内、外胆管成比例扩张.结论 SCT扫描在低位梗阻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是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分析(附3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及CT检查在胆道良恶性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34例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良性病变17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5例、肝内外胆管结石6例、术后胆管狭窄3例、胰腺炎3例;恶性病变14例,其中胆管癌4例、胰头癌6例、壶腹部癌1例、胆囊癌2例、胆管癌合并胆囊癌1例。结果良性梗阻性黄疸胆总管下段结石在CT表现有高密度或等密度结石影。胆总管型形成"晕环征"或"新月征",良性炎性纤维组织增生而引起胆总管下段狭窄,逐渐均匀变细,终止胰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有肝内胆管及肝门部位胆管扩张,表现为"软藤征"或"截断征"、"双管征"、软组织肿块及淋巴结肿大、腹水。结论CT对于梗阻性黄疸的梗阻水平判断及良恶性判断较准确,是诊断梗阻性黄疸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128层螺旋CT对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筱童  张祥林 《广东医学》2012,33(3):380-382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对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胆管下端梗阻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组,良性41例,恶性36例。所有病例均行128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增强扫描,所得原始数据传至西门子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结果所有病例均能清晰显示,良性梗阻和恶性梗阻在胆总管扩张程度和梗阻端变化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阻部位是否存在肿块及距离肝门长度在良、恶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恶性组中胆管下端癌和胰头癌之间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范围大,能全面地、清楚地显示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性疾病,并有助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及CT检查在胆道良恶性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40例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其中胰头癌4例,壶腹癌5例,胆管癌6例,胰腺转移瘤1例(术后证实),胆总管结石16例,胆管炎7例,胆总管术后梗阻1例。结果 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有肝内胆管、肝总管、胆囊及胆总管扩张,表现“软藤征”、“截断征”、“双轨征”、“靶征”。结论 CT对梗阻水平的判断及良恶性判定较准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进行B超、CT、PTC或ERCP后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检查,比较这些检查结果的术前诊断符合率。结果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诊断符合率高于B超,CT及单纯PTC或ERCP检查,可获得清晰胆管树及病变的图像。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其能清晰显示肿瘤与邻近肝组织、胆管、血管的关系及有无肝内转移灶。结论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判断肿瘤能否切除及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梗阻性黄疸的性质评价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对9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1.25mm为层厚,对动脉期图像和门静脉期图像进行重建。对照手术病理,观察良性、恶性梗阻性黄疸疾病的影像学特征;统计应用多层螺旋CT评价梗阻性黄疸病变性质的准确度。结果在CT图像上,84例表现出胆总管不同程度扩张。在51例重度扩张病例中,恶性者占70.59%;在33例轻中度扩张病例中,良性者占81.82%。胆总管逐渐变细至消失、呈"鼠尾"改变者,82.35%为良性病变;胆总管梗阻端突然截断者,100%为恶性病变。应用MDCT评价梗阻性黄疸病变的性质,诊断为恶性病变者55例,良性病变者41例,评价准确度约87.50%。结论多层螺旋CT在梗阻性黄疸的性质评价上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25例行64层螺旋CT扫描并确诊梗阻性黄疸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和CT影像资料,对胆道梗阻的部位和病因进行定位、定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结果对照。结果良性梗阻病变79例,其中胆道结石64例,炎性病变11例,先天性胆管囊肿4例;恶性梗阻病变46例,其中胆管癌25例,胰头癌12例,壶腹癌3例,胆囊癌5例。肝癌侵犯肝门区胆管1例。64层螺旋CT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6.8%。结论64层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的病变显示清晰,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图像后处理,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对梗阻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低位梗阻性黄疸的CT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的CT(16例)及ERCP(28例)表现。结果:良性梗阻一般表现为胆总管扩张较轻,肝内胆管呈枯枝状,胆总管由上而下逐渐变细,CT上显示为胆总管下端等或高密度结石影,ERCP表现为胆总管下端充缺;恶性者则一般表现为胆管中-重度扩张,肝内胆管呈软藤状扩张,CT显示为扩张的胆管由上而下突然狭窄、巾断,ERCP则显示为胆总管下端偏心性、向心性狭窄或截断状改变。结论:CT和ERCP均能对梗阻性黄疽作出较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而两者联合运用,能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杨军  叶宁华 《吉林医学》2013,34(11):2011-2012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螺旋CT导引下经皮经肝穿刺扩张的肝内胆管进行胆汁外引流。结果:穿刺引流恶性胆道梗阻患者18例,17例穿刺成功,并且引流胆汁通畅,1例穿刺未成功。结论:CT导引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解决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并且费用低,值得我们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梗阻性黄疸主要由肝外或肝内胆管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引起,其病变范围涉及肝脏、胆管、胰腺、十二指肠及胆管周围等部位。梗阻性黄疸按病因可分为良性梗阻和恶性梗阻。其中良性梗阻主要是指肝内外胆管结石阻塞胆管致胆汁排出受阻;而恶性梗阻主要指恶性肿瘤直接侵及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  相似文献   

15.
梗阻性黄疸的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CT在梗阻性黄疸检查中定位和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CT追踪确诊的、术前均行CT检查的梗阻性黄疸病变54例,良性21例,恶性33例。本组资料均显示梗阻性黄疸病变中有不同程度的肝内或/和肝外胆管扩张,部分合并胆囊扩大。其CT表现均显示为低密度环状或条状影,胆囊直径增大。CT诊断梗阻平面的准确性为100%,对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的准确性为852%。肝胆管扩张的程度和梗阻平面的形态学表现对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T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具有高度的准确性,CT结合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和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可提高定性诊断梗阻性黄疸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PTC与MRCP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及指导治疗上的作用。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或影像学证实并同时行MRCP和PTC的恶性胆道梗阻性黄胆病人24例。对比两种方法在定性定位诊断、胆管满意显示率、评价肝内胆管扩张程度、判断胆道是否完全梗阻上的差异。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和2χ检验。结果:MRCP与PTC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定性定位诊断、胆管满意显示、评价肝内胆管扩张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在判断胆道是否完全梗阻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RCP作为无创性的检查手段,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应用。PTC能准确判断狭窄部位是否完全梗阻,在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的作用上,不能被MRCP取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胆管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在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3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禁食6-8小时空腹行MRCP及多层螺旋CT检查.首先,与临床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其诊断准确事、敏感性及特异性;其次,描述良恶性梗阻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33例中,良性梗阻10例,其中结石7例,炎性狭窄3例.恶性梗阻23例,其中肝门癌5例,胆管中段癌3例,胆管下段癌4例,胰头癌5例,壶腹癌8例.33例MRCP定位诊断均与临床及手术病理结果相符,定位准确率为100%(36/36),诊断结石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 100%;炎症敏感性为66.6%,特异性为100%;肿瘤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80%,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3.9%;CT结石定位准确率及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肿瘤定位准确率为82.6%,敏感性为86.9%,特异性为63.6%;炎症敏感性为33.3%,特异性为100%.MRCP及CT两组诊断指标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所有病例均显示肝内或肝内外胆管及胆囊不同程度扩张,良性梗阻以轻-中度扩张为主,肝内胆管扩张大部呈"枯树枝征",1例炎性狭窄呈"软藤征"而误诊为肿瘤.恶性梗阻以中-重度扩张为主,肝内胆管扩张均呈"软藤征".结论 MRCP能完整的显示胰胆管系统,明确梗阻部位,是一种简单、无创且安全的检查方法;MRCP定位诊断明显优于CT,发现病变及定性诊断与CT相比无显著差异,在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梗阻性黄疸主要由肝外或肝内胆管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引起,其病变范围涉及肝脏、胆管、胰腺、十二指肠及胆管周围等部位.梗阻性黄疸按病因可分为良性梗阻和恶性梗阻.其中良性梗阻主要是指肝内外胆管结石阻塞胆管致胆汁排出受阻;而恶性梗阻主要指恶性肿瘤直接侵及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较多,表现不典型的病例早期诊断困难较大,正确判断梗阻部位、发病病因并辨别良、恶性梗阻是决定治疗方针和判定预后的重要证据,现对其外科治疗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超声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超声检查106例临床疑诊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肝内外胆管、胆囊和胰管声像特征,并与CT、X线造影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这些患者中,94例超声检出肝内或肝外胆管扩张并确定病因,3例未见胆管扩张,6例探查不清。另3例超声发现胆管扩张而临床未发现黄疸,经随访确诊。3例老年人、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胆管轻度扩张,经长期随访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超声检查能较完整地显示扩张的肝内外胆管,具有安全、便捷、准确、价廉等特点,在鉴别诊断梗阻性黄疸及梗阻病因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孙青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10):935-936
目的探讨CT诊断在梗阻性黄疸中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30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梗阻性黄疸中,均有不同程度肝内外胆管扩张。良性梗阻13例:胆管炎2例,胆道结石11例;恶性梗阻17例:肝门部胆管癌4例,胆囊癌局部浸润2例,胆囊癌术后局部复发1例,肝门部淋巴结转移2例,胆总管癌4例,胰头癌3例,壶腹癌1例。结论 CT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