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XM)和甘露醇合用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脑保护作用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只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DXM、甘露醇联用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ICP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但两组并发症及急性期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重症病例存活超过40 d例数(73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病中,DXM和甘露醇合用对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脑保护作用更强,且不增加其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合用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脑保护作用的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甘露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地塞米松联合甘露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颅内压(ICP),并发症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段ICP恢复正常例数所占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塞米松与甘露醇合用治疗急性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ICP恢复速度快,患者预后情况良好,且不会增加治疗期间的并发症,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水肿,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β-七叶皂苷钠联合甘露醇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20%甘露醇、营养神经及预防感染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β-七叶皂苷钠进行降颅内压(IC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ICP及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情况,并于治疗后3、6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治疗组治疗后ICP及GC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GO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七叶皂苷钠与甘露醇联合应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起到理想效果,两药合用不仅能够明显降低颅内压,而且对早期GCS及远期GOS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8):24-27
目的观察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GCS评分3~8分的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颅脑手术、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等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HVHF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颅内压及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指数(CI)变化。结果治疗组1 d、3 d、5 d及7 d颅内压(IC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24 h心率(H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动脉压(MAP)、心排指数(C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VHF治疗可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增高曲线,更有利于维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在脑外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脑外伤患者100例,采用双盲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盐酸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 d、4 d、7 d后的颅内压(ICP)和治疗1d、4 d、7 d、10 d、14 d后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情况,以及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 d后,两组I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d、7 d后,观察组IC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 d、4 d后,两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0d、14 d后,观察组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4.0%(4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38/50)(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治疗脑外伤,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保护中枢神经元,减少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高渗盐水(HS)与20%甘露醇对颅脑损伤患者的颅高压治疗效果及其预后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2月入住东莞市厚街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颅脑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3%HS高渗盐组、10%HS高渗盐组和20%甘露醇组各20例。三组患者分别通过深静脉给予等渗透量的3%HS、10%HS和20%甘露醇,记录患者的颅内压(ICP)、视神经鞘直径(ONSD)、脑血管PI以分析颅内压变化,同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中心静脉压(CVP)、住院期间每日APECHE-Ⅱ评分、GCS评分、出入量、渗透压水平、ICU住院时间、7 d死亡率、28 d死亡率。结果:ICP对比方面:3%HS高渗盐组、10%HS高渗盐组治疗后30 min ICP较用药前开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 h时最为显著,并且持续3 h;20%甘露醇组变化也是如此,用药1 h后三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APECHE-II评分、GCS评分、出入量、ICU住院时间、7 d死亡率、28 d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HS高渗盐组、10%HS高渗盐和20%甘露醇组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ICP,降颅压效果相当。10%HS降颅压效果持续时间更长,起效时间、达到ICP最低值所需时间优于3%HS高渗盐组,降颅压的速度更快,可作为降低颅内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甘露醇和地塞米松联合应用对老年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118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及一般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 7)。观察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等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结论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可有效降低老年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颅内压,改善脑组织损伤程度,保护脑细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压(BP)、颅内压(ICP)控制及脑灌注压(CPP)监测在降低严重自发性脑出血术后患者死亡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共收集7l例严重脑出血术后患者,其中对目标性治疗组38例患者进行BP、ICP控制及CPP监测的措施,对照组33例患者仅按常规治疗控制ICP,同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并观察其疗效。结果目标性治疗组中MAP(MAP)〉110mmHg的比例及5d甘露醇用量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目标性治疗组28d病死率36.8%,对照组6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0.05)。其中目标性治疗组中死亡组ICP〉20mmHg、CPP〈60mmHg或〉90mmHg发生率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自发性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BP、ICP控制及CPP监测,有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改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联合甘露醇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124例急性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给予所有患者20%甘露醇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治疗。急性期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评价所有存活患者的GCS评分,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急性期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死亡率为9.68%,低于对照组(2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提高,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甘露醇治疗可有效降低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死率,脑保护作用强,安全性较好,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28),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250 ml/d,静脉输注,连用10天为1个疗程.依据GCS评分、GOS评分及颅内压(ICP),比较两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结果 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中、治疗后5天治疗组GCS评分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ICP监测显示治疗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及伤后3个月,治疗组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37.5%,对照组病死率50.0%,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间未见用药造成的毒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颅内压的升高幅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伤残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颅内压(ICP)增高和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临床sTBI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2例,2组患者均予以气管切开、亚低温治疗、标准外伤开颅去大骨瓣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脱水、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GM1钠盐注射液1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持续7 d。分别监测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 h、4 h、6 h、8 h、3 d和7 d的ICP值;无创脑水肿监测仪分别监测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 d、3 d、5 d和7 d脑水肿扰动系数;治疗7 d后复查头颅CT评价患者的脑水肿缓解状况并比较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4 h后ICP较对照组下降(P<0.05),治疗3 d后脑水肿扰动系数较对照组下降(P<0.05),治疗7 d后头颅CT提示脑水肿的缓解满意度大于对照组(P<0.05),GCS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GM1对于早期sTBI患者有一定的降颅压、缓解脑水肿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昏迷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颅内压监测对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死亡率的作用。方法30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GCS评分〈9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2d内均给予降颅内压治疗,其中监测组加用颅内压监测,对比两组患者伤后14d的死亡率。结果监测组患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监测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死亡率(OR=0.63,95%可信区间:0.41-0.94,P=0.020)。结论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颅内情况变化及指导治疗,可能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重度颅脑损伤患者60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随机分为早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对患者均进行GCS评分、颅内压(ICP)测定、头部CT、ECT、TCD检查。结果利多卡因治疗3~5d后即出现颅内压降低、挫伤脑组织血流供应改善、脑水肿减轻,GCS评分在治疗7d、14d后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早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能明显减轻重度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组织损伤的程度,利于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治疗62例重症脑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疗效。方法 :62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 ,随机分为亚低温组 (n =3 0 )和对照组 (n =3 2 ) ,亚低温组应用冰毯机将患者肛温控制在 3 4~ 3 5℃ ,连续应用 4 8h。并于治疗前、治疗开始后第 2d、第 5d、第 7d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comascale,GCS) ,同时于治疗前、治疗开始后第 2周、第 4周、第 12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记录治疗中出现的副反应及死亡率。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 7.3 3 %和 2 8.12 % (P <0 .0 5 )。治疗后第 5d、第 7d的GCS ,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P <0 .0 5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 (P <0 .0 5 )。治疗组无明显副反应。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有效地保护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脑细胞 ,降低死亡率 ,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对儿童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对44例重型颅脑创伤术后的儿童采用持续有创ICP监测,按照预后评定标准(出院时病死率;哥拉斯哥预后评分),观察其疗效。结果:ICP〈7.5 mmHg者(Ⅰ组)7例;ICP 7.5~20 mmHg者(Ⅱ组)18例;ICP 20~40 mmHg者(Ⅲ组)14例;ICP〉40 mmHg者(Ⅳ组)5例。12例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发现ICP急骤升高,持续超过2 min,急诊复查CT发现颅内复发血肿或对侧颅内血肿,及时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8例发生于术后6 h内。出院时,Ⅰ组患者存活6例,死亡1例;Ⅱ组患者存活13例,死亡5例;Ⅲ组患者存活8例,死亡6例;Ⅳ组患者5例全部死亡。不同ICP患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内,存活者的平均ICP为(14.91±3.83)mmHg,死亡者的平均ICP为(27.16±5.62)mmHg,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伤后6个月时,不同ICP患者哥拉斯哥预后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创伤的儿童患者,持续有创ICP监测有助于客观评价创伤,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指导治疗,并可精确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进行持续动态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护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脑实质内ICP监护法对19例小骨窗开颅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进行术后ICP动态监护。选取2008年1-12月该科11例小骨窗开颅手术患者作为对照(既往常规经验治疗组)。结果本组4例重度ICP增高患者在开始出现颅高压时仅2例有症状和体征,1例死亡。ICP监护组20%甘露醇应用天数为(8±3)d,剂量为(925±125)g;既往常规经验治疗组20%甘露醇应用天数为(11±4)d,剂量为(1475±175)g。ICP监护组20%甘露醇应用时间及剂量均明显低于既往常规经验治疗组(P<0.05)。结论脑实质内ICP持续监护有助于对小骨窗开颅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变化的及时、准确判断,可为疾病的早期、正确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原因及治疗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警锐  程凯敏 《重庆医学》2005,34(11):1635-1636
目的总结近年来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治疗疗效。方法对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GCS3~8分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几年来共收治410例GCS3~8分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有32例(7.8%),因急性脑肿胀引起的有10例(31%),因迟发性血肿引起的有21例(66%),其他原因1例(3%)。其中急性脑肿胀者死亡10例(31%),迟发性血肿者死亡7例(22%),总死亡17例(53%),植物生存3例(9.45%),重残4例(12.5%),轻残5例(15.6%),恢复正常生活者3例(9.45%)。结论急性脑肿胀与迟发性血肿引起的脑膨出预后不同,前者死亡率几乎达100%,而远隔部位迟发性血肿只要处理及时,预后良好。因此,尤其应注意远隔部位迟发血肿的可能,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