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体系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有其合理性但存在诸多弊端,应大力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最终培养出高素质医事法律人才.通过问卷调查、直接对话以及教学实践探讨医事法学课程的最佳设置,并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为医事法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武汉地区564名医科大学生医事法律素质的问卷调查,发现良好的卫生法学课程教育能够促进医学生的医事法律素质的提高,通过系统课程教学可以迅速增长医学生的医事法律知识、显著增强其医事法律能力、明显提高其医事法律品德水平,但医学生医事法律意识的提高则不能仅仅依靠卫生法学课程教育,还需要建立医事法律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医事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事法学被誉为医学院校的"朝阳"专业,医学与法学的"交叉性"是这一新兴专业的本质特征。医事法学极具实践性,唯有创建一个体系化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才能最终培养出适合于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医事法律人才。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有其合理性但存在诸多弊端,在构建医事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应大胆进行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医事法学专业性质、培养目标与人才性质的科学界定是构建医事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医事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医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构建在遵循医事法学人才培养特有原则基础上,应紧紧围绕医事法律人才性质进行。医事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运行应基于多种保障。  相似文献   

5.
医事法学是医学与法学交叉渗透而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培养具有医学与法学双重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专业人才。201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在当前医患矛盾日渐突出、医疗纠纷层出不穷的特殊背景下,如何以“卓越计划”为契机,探索不同于政法、财经、师范、理工类院校纯法学人才培养的卓越医事法律人才培养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卓越医事法律人才培养定位、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等3个方面,探讨卓越医事法律人才培养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等,以期对我国卓越医事法律人才培养的实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医事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医事法学专业独立和发展以及医事法律人才培养中居于中心地位。医事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充分体现专业性质、旨在实现医事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医学与法学“交叉性”三个特有原则。医事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应是一个系统、动态、开放的体系。  相似文献   

7.
医事法律人才培养中实践性法学教学模式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有其合理性但存在诸多弊端,应大力进行改革与创新。医事法律极具实践性,唯有创建一个体系化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才能最终培养出适合于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医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8.
医事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业能力与就业能力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悦 《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879-882,884
学业能力为认知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医事法学本科生学业能力的审视,既是对其自身能力和社会价值的审视,也是对法学高等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就业能力则包括基础实践、知识拓展、应聘能力。医事法学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培植,则应注重职业信仰能力、法学研究能力、法律实务能力的综合培植,从而进一步提升医事法学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学业能力可定为于认知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医事法学本科生学业能力的审视,既是对其自身能力和社会价值的审视,也是对法学高等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就业能力则包括基础实践、知识拓展、应聘能力,医事法学本科生的就业能力的培植,则应注重职业信仰能力、法学研究能力、法律实务能力的综合培植,从而进一步提升医事法学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医事法律人才培养从个别医学院校起初尝试本科教育,到目前全国二十多所院校举办医事法学专业,并发展起医事法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可以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医事法律人才培养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选择大学本科这一医事法律人才培养较为成熟的阶段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社会需要、大学教育的特点、专业特点和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提出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深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环节,医学与法学有机结合,培养规则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引导大学生的自我完善等观点,以期完善我国医事法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