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陈耿生  谭晓嫦 《广东医学》1998,19(12):916-917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肿瘤的DNA含量及细胞周期时相。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8例子宫平滑肌瘤18例子宫富细胞平滑肌瘤,28例子宫平滑肌肉瘤石蜡包埋组织的DNA含量及细胞周期时相,并比较它们的差别,结果:子宫平滑肌瘤,富细胞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的DNA非整倍体率分别为0,28%,75%,子宫平滑肌瘤,富细胞平滑肌瘤的DNA指数(DI),S期细胞比率(SPF)及增殖指数(P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NF抗大肠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人结肠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观察rhTNF对人结肠腺癌SW-480裸小鼠移植瘤重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及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影响。结果:rhT-NF对人结肠腺癌裸小鼠移植瘤具有抑制作用,抑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肠癌细胞围绕血管出现片状坏死,并有大量炎细胞浸润;rhTNF能明显抑制结肠癌细胞从G0 /G1 期过渡到S和G2M 期,使细胞增殖指数显著降低,DNA抑制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rhTNF对大肠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rhTNF诱导的炎症反应及血管损伤有关;rhTNF能特异性抑制大肠癌细胞从G0/G1 期向S和G2M 期过渡,进而抑制DNA合成  相似文献   

3.
IGF-1及TNF-α对大鼠成骨肉瘤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大鼠成骨肉瘤UMR106细胞增殖状态及细胞周期变化的观察,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及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对该细胞增殖调节作用的机理。方法:将UMR106细胞培养于含10%小牛血清的MEM培养基中。细胞长满后换无血清培养72h,然后分别用生理剂量的IGF 1和TNF α刺激细胞12h,应用3H TdR参入、磺基罗丹明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技术对细胞增殖状态及细胞周期进行定量测定。结果:IGF 1有明显促细胞DNA合成作用,并使S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而TNF α则具有相反的作用。定量测定细胞增殖也显示UMR106受IGF 1的正性调节而受TNF α的负性调节。结论:IGF 1和TNF α对UMR106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与该细胞DNA复制水平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和DNA含量在研究腮腺混合瘤细胞增殖活性中的价值,对60例良性无复发、复发和恶性腮腺混合瘤用PCNA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和流式细胞测量术作PCNA测定和DNA含量测量。结果显示PCNA表达在各组间和高S期细胞比率(SPF)在无复发和复发组间有显著差异;恶性混合瘤组与良性无复发组或复发组间有显著差异;PCNA表达与高SPF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提示PCNA表达和DNA含量均能反映良恶性混合瘤细胞增殖活性,对良恶性混合瘤的鉴别有重要价值;PCNA表达对良性混合瘤复发亦有较高估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TNF抗大肠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人结肠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观察rhTNF对人结肠腺癌SW-480裸小鼠移植瘤重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及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影响。结果 rhTNF对人结肠腺癌裸小鼠移植瘤具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肠癌细胞围绕血管出现片状坏死,并有大量炎细胞浸润:thTNF能明显抑制结肠癌细胞从G0/G1期过渡到S和G2M期,使细胞增殖指数显著降低,DNA抑制  相似文献   

6.
胃癌细胞DNA含量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流式细胞术研究胃癌细胞DNA含量、S期细胞比率(SPF)和G2/M期细胞比率(G2/MPF)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异倍体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及SPF显著高于二倍体胃癌(p〈0.05)。淋巴结转移个数越多,转移距离越远,也常发生在异倍体癌。而G2/MPF则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以上结果表明:胃癌细胞DNA含量、SPF与淋巴结转移个数、转移距离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PCNA和DNA含量估测腮腺混合瘤增殖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评价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和DNA含量在研究腮腺合瘤细胞增殖活性中的价值,对60例良性无复发,复发和恶性腮腺混合瘤用PCNA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和流式细胞测量术在PCNA测定和DNA含量测量,结果显示PCNA表达在各组间和高S期细胞化率(SPF)在无复发和复发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恶性混合瘤组与良性无复发组或复发组间有显著差异,PCNA表达与高SPF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提示PCNA表达和DNA  相似文献   

8.
两株肝癌细胞对淋巴结成分粘附与转移力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ca-F(F)和Hca-P(P)是从小鼠肝癌中分离出来的只经淋巴道转移的同源而具有不同转移能力的两株克隆细胞系,F细胞转移能力明显高于P细胞。经淋巴结冰冻切片粘附的动态观察发现:F细胞粘附率明显高于P细胞,且高峰提前24h,粘附时间亦较长。光镜下早期两株瘤细胞均粘附于网状纤维支架上。在瘤细胞聚集区网状纤维连续性中断甚至完全消失。电镜下见F细胞绒毛较多,并伸出勾状突起插入细胞外基质中,突起周围见空隙存在,使基质连续性中断。P细胞虽亦与基质粘附,但突起少而不明显未见插入细胞周围基质现象。该结果提示:对淋巴结内无定形基质粘附的特性及其牢固程度很可能是形成淋巴结转移灶的基础;这给阻断癌细胞转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中央型肺癌与周围型癌分子病理学基础和细胞增殖动力学特征,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及流式细胞术(FCM)分析比较了42例外科手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肿瘤组织抑癌基因P53表达,S期细胞比例(SPF),DNA指数与病人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发现:中央型肺癌P53过度表达阳性率较周围型明显增高,SPF,DNA指数也比周围型肺癌明显高,结果提示:中央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早期的分子病理学发病机制可  相似文献   

10.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DNA在造血祖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GM-CSFcDNA在造血母细胞中转移与表达。方法:采用电穿孔法将小鼠GM-CSFcDNA重组逆转录病毒pLXSN/GM和空载体pLXSN转染病毒包装细胞PA317,再将含有GM-CSF重组逆转录病毒的细胞培养上清液感染富含造血干祖细胞群体,采用PCR和Southernblot分析培养细胞基因组中外源基因的整合,用Dexter培养体系检测培养3周的各组细胞增殖数,结果: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5种不同转移习性的人鼻咽癌细胞株中Maspin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Maspin基因与已知转移习性人鼻咽癌细胞株之间的相关性,为鼻咽癌发生转移的可能机制及临床预测转移风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体外培养SUNE-1-5-8F、SUNE-1、CNE-2Z、CNE-1、SUNE-1-6-10B 5株不同转移习性的人鼻咽癌细胞株。用RT-PCR及Western blot 2种方法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5种人鼻咽癌细胞株中Maspin基因表达情况。结果:Maspin基因在SUNE-1-5-8F、SUNE-1、CNE-1及SUNE-1-6-10B细胞株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NE-2Z细胞株中不表达,且在mRNA和蛋白水平Maspin基因表达具有一致性;Maspin基因在不同转移习性人鼻咽癌细胞株中mRNA和蛋白表达量总体存在差异(P<0.05),但表达量不随鼻咽癌细胞株转移习性增高而降低(P>0.05)。结论:Maspin基因在不同转移习性的人鼻咽癌细胞株中mRNA和蛋白表达量不同;Maspin基因可能与人鼻咽癌细胞株的转移潜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廓清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规律及分布特点,从而制定合理的纵隔淋巴结廓清范围。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109例N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肺癌完全性切除,并根据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结果:全组N2转移率22.9%,两组以上N2转移13例,占N2转移的52%。肿瘤不同大小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鳞癌、大细胞癌、腺癌的N2转移率分别为13.6%、33.3%和34.0%。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P〈0.05)。中心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化程度越低,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跳跃性N2共12例,跳跃式纵隔转移共9例。肺癌常跨区域纵隔转移,肺下叶癌跨区域纵隔转移与肺上叶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具有多发性、跳跃性及跨区域纵隔的转移规律,因此,除T1期高分化鳞癌外,其余分期及类型NSCLC均应行系统性同侧纵隔淋巴结(N2)廓清才有可能达到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转移潜能结肠癌细胞株的代谢模式,筛选并探讨差异代谢物与结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利用1H NMR技术,采用PLS-DA模型分析高转移潜能SW620和低转移潜能SW480细胞株的代谢模式,并定量差异表达代谢物。利用Seahorse能量代谢仪分析,进一步探讨代谢能力。结果:不同转移潜能的2株结肠癌细胞的代谢模式能够在第一主成分上明显分开。与原发灶结肠癌细胞SW480相比,具有高转移潜能的SW620细胞中乳酸、琥珀酸、异亮氨酸、丙氨酸、甘氨酸水平较高(P<0.05),乙酸、氧化磷酸胆碱、ATP、肌苷和牛磺酸水平较低(P<0.05)。转移潜能高的SW620细胞具有更高的糖酵解水平、TCA循环活性、细胞外酸化率和线粒体耗氧率水平。结论:不同转移潜能结肠癌细胞株SW480/SW620的代谢模式具有显著差异,与SW480细胞相比,SW620具有较高的代谢基础潜能,提示其高转移能力的能量需要,也能更快适应其所在微环境,证明转移过程的发生与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HT-29细胞亚系与母系转移能力和相关因子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癌细胞转移能力与肿瘤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用结肠癌HT-29亚系HT-29c和HT-29d细胞在裸大鼠体内建立转移模型,比较其与母系的转移能力。用ELISA法测定3个大肠癌细胞系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及纤溶酶原抑制-1(PAI-1)含量;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癌胚抗原和3-磷酸肌醇激酶(PI3-Kinase)在体内外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癌胚抗原表达。结果:在裸鼠体内HT-29d细胞的肝转移率明显高于母系HT-29细胞,转移累及的脏器增多,在体外培养中,HT-29d细胞的uPA及PAI-1含量明显高于HT-29和WiDr细胞,在裸鼠体内HT-29d细胞的PI3-Kinase表达明显高于HT-29和WiDr细胞。结论:经裸鼠体内筛选的大肠癌HT-29细胞亚系表现出增强的肿瘤转移能力,UPA、PAI-1的含量及PI3-Kinase的表达与肿瘤转移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人肝癌淋巴结转移性细胞株HCC-9724-P在裸鼠体内的转移特性,并观察转移相关基因nm23和PC NA的表达。方法将人肝癌淋巴结转移性细胞株HCC-9724-P及其母系细胞HCC-9724分别接种裸鼠,采用肝脏原位接种、尾静脉接种和皮下接种的方法,观察裸鼠体内成瘤时间,瘤体大小以及肝脏和淋巴结转移状况,采用免疫组化ABC的方法检测肝脏肿瘤标本中nm23和PCNA的表达。结果与母系细胞HCC-9724相比较,淋巴结转移性细胞株HCC-9724-P采用肝原位和尾静脉接种均可形成广泛的肝内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用裸鼠皮下接种成瘤时间短,瘤体大,但两种细胞形成的肿瘤均未发生转移,肿瘤转移相关基因PCNA在HCC-9724-P形成的肿瘤中均呈阳性表达,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HCC-9724-P中呈阴性表达。结论肝脏原位移植和裸鼠尾静脉注射是细胞株HCC-9724-P建立转移模型的良好途径,nm23和PCNA的表达水平进一步确定了细胞株HCC-9724-P的高转移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两种大肠癌细胞株小鼠肝转移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人、鼠大肠癌细胞肝转移动物模型,为研究大肠癌肝转移机制及筛选、评估抗转移药物提供工具.方法 选取鼠大肠癌细胞株CT26和人大肠癌细胞株LoVo,分别接种于Balb/c小鼠及裸鼠脾脏内,观察其成瘤情况、肝脏转移率及生存期,并对两种模型进行初步比较.结果 两种细胞株均能复制出大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病理结果证实肝转移肿瘤符合典型的低分化腺癌特征.CT26细胞在免疫功能完整的小鼠体内,仍具有良好的成瘤性和转移率,较LoVo细胞建立的裸鼠肝转移模型转移率更高,成瘤时间更短.结论 成功复制出两种人鼠大肠癌细胞株肝转移动物模型,均能较好模拟大肠癌体内肝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两种大肠癌转移性细胞株双向电泳图谱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分析大肠癌转移过程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阐述大肠癌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方法以一对来自同一亲本.转移能力不同的人大肠癌细胞株SW620和SW480为实验对象.利用双向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建立并优化两种细胞株的蛋白表达图谱;之后利用Melanie ш软件分析与大肠癌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点。结果两种细胞株的2-DE蛋白表达谱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可比性;采用了非线性pH3—10及重叠窄范围的固相pH梯度胶条,提高了2-DE图谱的分辨率;初步选择11个差异表达蛋白点。结论非线性及重叠窄范围的固相pH梯度胶条可改善2-DE中蛋白分离的效果,初步分离的差异蛋白点为进一步鉴定大肠癌转移相关蛋白及建立大肠癌转移性细朐株的2-DE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皮肤 Merkel细胞癌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 2例皮肤Merkel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史、肿瘤组织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及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比较 Merkel细胞癌和黑色素瘤在临床及病理形态等方面的异同。结果 :2例 Merkel细胞癌患者均表现为皮肤肿块 ,无淋巴结和内脏转移的证据 ;例 1曾有皮肤黑色素瘤切除后复发的病史。肿瘤细胞为单调、均匀一致的圆形细胞 ,胞质稀少 ,弥漫排列 ;免疫组化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和细胞角蛋白 2 0 (CK2 0 )。结论 :皮肤 Merkel细胞癌在形态上需与黑色素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和转移性小细胞癌等鉴别 ,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皮肤 Merkel细胞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部位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61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清除淋巴结922枚,阳性率40.8%。原发性肿瘤大小(T)因素中T1、T2、T3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2%、38.4%和55.2%(P〈0.01)。中、低分化鳞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2.7%和42.1%(P〈0.01)。中、低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9.7%和55.9%(P%0.01)。中央型与周围型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4.8%和36.3%(P〈0.01)。腺癌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鳞癌(P〈0.01)。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发生部位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乳腺癌转移抑制(BRMS1)基因在不同转移习性的人鼻咽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mRNA和蛋白2方面检测人鼻咽癌细胞株高分化磷癌、低分化磷癌、低分化细胞株、高成瘤高转移性细胞株、低成瘤低转移性细胞株中BRMS1的表达。结果:5种细胞株中BRMS1的蛋白表达皆为阳性,在不同转移习性的细胞株中其表达强度明显不同。4种细胞株中扩增出BRMS1 mRNA,而BRMS1 mRNA在高转移性细胞株中未扩增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低分化细胞株BRMS1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低成瘤低转移性细胞株(P<0.01)。结论:BRMS1的表达与细胞株的转移能力有明显相关性,表明BRMS1可能作为鼻咽癌细胞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