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腰骶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72例腰骶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单纯后路手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顺利、效果理想。手术时间100-230 min,平均(152.31±45.21)分钟;术中出血量210-1150 mL,平均(336.38±35.45)mL。术后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术后CRP、ESR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腰骶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LD)与经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2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TLIF组(n=144)和PELD组(n=78)。两组均随访至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治疗前后腰腿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Oswes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及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PELD组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TLIF组,术中出血量少于TLIF组(P<0.05),切口长度短于TLIF组(P<0.05)。术后,两组下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随着时间推移而减轻,且各时间点PELD组下腰痛VAS评分均低于TLIF组(P<0.05);出院时,PELD组腿痛VAS评分低于TLIF组(P<0.05)。相较于TLIF组,PELD组术后6个月ODI及Cobb角更低(P<0.05),腰椎前屈及腰椎后伸更高(P<0.05)。PELD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LIF组(P<0.05)。结论:相比TLIF,...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药物配合手术治疗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笔者医院2009年5月~2014年5月收治78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均给以联合药物治疗,采用数字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n=46)给以联合药物治疗,治疗组(n=32)在联合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78例患者均表现为发热、多汗及腰部疼痛,经治疗后,治疗组在治疗后1年、2年随访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可明确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在联合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术(ULIF)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8例双节段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ULIF组和TLIF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腰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使用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评估末次随访时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ULIF组患者术中未接受输血,TLIF组5例患者接受输血。ULIF组较TLIF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短(P<0.05)。ULIF组出现3例术后并发症,TLIF组出现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部VAS评分、腿部VAS评分、ODI、JOA评分时间、组间、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腿部VAS评分及ODI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P<...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伴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医院接受后路长节段常规切开内固定治疗(对照组,n=65例)及接受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n=54例)的AS伴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疼痛程度(VAS评分),术前、术6个月、术后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术前、术后12个月腰背功能恢复情况(ODI指数),并记录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优良率分别为92.59%、9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两组组内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组内各时间点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术后各时间点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组内各时间点OD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ODI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伴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也能有效地降低术后疼痛,促进腰背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TLIF(TLIF 组,n=24)与 PLIF(PLIF 组,n=24)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椎间融合成功率、视觉疼痛评分(VAS)、Oswestry 功能不良指数(ODI)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TLIF 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 PLIF 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 PLIF 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短于 PLIF 组;术后半年 TLIF 组融合率为87.5%,PLIF 组为95.8%;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两组滑脱椎体术前滑脱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半年均显著降低,且术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 VAS、ODI 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半年均显著降低,但术后半年两组 VAS、ODI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LIF 与PLIF 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效果相当,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加合理的个性化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下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民族医院骨科收治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采用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下行TLIF术;对照组采用开放式TLIF手术方式,2组患者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给予抗生素、脱水剂或激素。比较2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临床效果,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对VAS JOA、ODI进行评分,并记录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治疗后VAS、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手术时间、治疗后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19.289、5.921、9.368、2.987、4.759、2.157、7.058,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43/47),对照组为87.2%(41/4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8,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术口渗液、浅表感染、患肢麻木、脑脊液漏、硬膜囊撕裂等并发症发生率10.6%明显低于对照组44.7%(χ~2=6.474,P<0.05)。结论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下行TLIF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确切,可改善腰椎功能障碍,创伤小,有利于改善腰椎功能障碍,术后恢复,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对单阶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单阶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运用TLIF法进行治疗,对照组运用PLIF法治疗。对比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比较组内及组间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调查表(ODI)调查情况以及邻手术上节段的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末次随访的OD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随访中观察组患者邻手术上节段的活动度和治疗前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邻手术上节段的活动度大于治疗前,且大于观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与PLIF相比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的引流量少;且能够很好地保留脊柱后韧带复合体的结构,使患者邻手术上节段的活动度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与术后疼痛的关系。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且随访成功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术后X线片显示骨水泥分布情况分为渗漏组(n=34)、非渗漏组(n=86),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以及Cobb角。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3d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渗漏组手术后1、3个月的VAS评分与非渗漏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渗漏组手术后3d的VAS评分明显高于非渗漏组(P<0.05);两组手术后3个月的ODI、椎体高度、Cobb角均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与术后疼痛呈正相关(r=0.427,P<0.05),与术后ODI(r=0.152)、椎体高度(r=0.183)、Cobb角(r=0.145)均无线性相关。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可能会加重术后近期疼痛程度,但对术后远期疼痛情况、疗效均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9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使用开放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使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水平、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Cobb角、Worter指数)水平、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生命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和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和椎间隙高度均高于术前,Cobb角和Worter指数均小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2/46),低于对照组的19.57%(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可提高SF-36评分,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降低VAS评分、ODI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开放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治疗前不同时期布鲁斯菌脊柱炎(BS)与正常对照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分数各向异性(FA)值差异,同时评价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ADC值和FA值变化。方法 53例经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疑似为BS患者,后经血清学实验确诊为BS患者。对BS患者进行常规MRI和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后测量ADC值、FA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期BS组与正常对照组、各期BS组间ADC值和FA值。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测量时间点ADC值及FA值。结果 FA图显示BS彩码不同于正常对照组,BS治疗后FA图彩码信号增高。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及慢性期组ADC值分别为(1.45±0.02)×10 -3 mm 2/s、(1.35±0.03)×10 -3 mm 2/s、(1.26±0.05)×10 -3 mm 2/s,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6±0.09)×10 -3 mm 2/s(t=2.538,P=0.009;t=1.998,P=0.032;t=1.575,P=0.004),FA值分别为0.55±0.02、0.65±0.03、0.71±0.04,均低于对照组的0.78±0.02(t=2.440,P=0.012; t=1.847,P=0.041;t=2.102,P=0.003)。重复测量分析显示,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测量时间点ADC值和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DC值分别为:F=12.100,P<0.001;F=8.439,P=0.005;F=9.704,P=0.004。FA值分别为:F=7.080,P=0.002;F=6.607,P=0.003;F=8.868,P=0.001),治疗后不同测量时间点ADC值低于治疗前或治疗后前一个时间点(F=332.14,P<0.001),FA值高于治疗前或治疗后前一个时间点(F=134.26,P<0.001)。结论 FA图彩码能够直观显示BS和正常椎体差异,同时能够显示治疗前、后彩码变化情况,ADC值和FA值能量化不同时期BS与正常椎体的差异,亦能量化BS病变椎体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尤其在治疗后BS患者恢复情况下,能够评估常规MRI难以显示微观水肿变化情况,因此,扩散张量成像有望成为评价BS疗效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是当前免疫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制备过程中,所用的常规免疫方法是:两次基础免疫和一次静脉或腹腔内加强免疫,共需时间1~2个月。1984年Spitz曾报道小鼠开腹脾内一次注射的新免疫方法。最近我们建立了只切开皮肤,不切开腹膜的脾内一次注射免疫法,用于制备抗羊种布鲁氏菌16M单克隆抗体,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这种方法只需注射一次,第4天便可取脾脏融合,大大简化了免疫程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先制备经超声波处理的羊种布鲁氏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珠海市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血清流行病学监测方法,选取珠海西部地区与牲畜及畜产品有接触的重点人群,设计问卷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血清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职业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共监测226个职业人群,采集到226份标本,检出阳性标本23份,阳性率为1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幼畜接生员OR=6.00(1.11~32.46)是危险因素,使用消毒液洗手OR=0.32(0.12~0.90)是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珠海市畜牧业从业人群中,幼畜接生员工种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危险性大,使用消毒液洗手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布鲁菌属半套式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布鲁菌BCSP-31蛋白基因设计三条引物,扩增目的片段长223bP,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布鲁菌属半套式PCR检测方法。利用所建立的PCR方法对六个种布鲁菌和Y.CenterO:9,S.TyPhi,E.Coli O:157进行检测验证其特异性,通过对活菌计数检测验证其敏感性。结果检测结果表明六个种布鲁菌均可扩出223bP的目的片段,而Y.Center O:9,S.TyPhi和E.Coli O:157不能扩出目的片段。通过对活菌计数最低可检测到20个细菌。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敏感、特异的布鲁菌病半套式PCR快速检测方法,为布鲁菌的检测和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南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南方和北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比较,发现在男女比例、病程、脊柱和外周关节x线表现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首发症状、主要体征、发病年龄、骶髂关节X线表现却很相似,对差异原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吉林省西部牧区养羊户家庭布鲁杆菌病(布病)感染及养殖现状,分析布病感染的影响因素,为控制布病在养羊户家庭中蔓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在吉林省西部牧区布病高发地区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抽取2个乡镇,在每个乡镇各抽取1/2的村屯,对所抽取村屯的全部养羊户家庭户主进行调查。采用面对面访谈方式收集养羊户家庭布病感染相关信息,问卷内容包括养羊户家庭一般情况、养殖情况和布病感染情况3个部分。遵循知情同意原则,采集调查家庭全部成员全血各5 mL,布病血清学诊断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分析养羊户家庭养殖情况、布病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149份养羊户家庭问卷,82个家庭存在布病感染者,感染率为55.03%(82/149)。羊群养殖年限的长短和新购羊只是否进行检疫是影响家庭成员布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养殖年限≥10年且 < 15年的家庭成员布病感染风险是养殖年限<1年家庭的3.978倍(OR=3.978,95%CI: 0.005 ~ 15.746),养殖年限≥20年的家庭成员布病感染风险是养殖年限 < 1年家庭的10.531倍(OR=10.531,95%CI: 2.363 ~ 46.940);新购羊未全部检疫的家庭成员布病感染风险是全部检疫家庭的2.848倍(OR=2.848,95%CI: 1.289 ~ 6.295)。尚未发现家庭人均年收入、养殖年限、规模、品种和与布病感染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 吉林省西部牧区养羊户家庭布病感染率较高,羊群不检疫、不免疫和混合放养等危险行为仍然存在,提示养羊户家庭成员布病感染现象严重,对于正确预防布病的认识不足,应强化养羊户家庭成员的布病感染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应用试管交叉凝集试验及血清吸收试验未发现嗜肺军团菌1~8型与布鲁氏菌、弗朗西斯土拉热轩菌之间有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5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认为AS多初发于15—24岁之间的男性青年,男女发病比例为14.7:1。有23.6%的病人有家族史。初发关节多在髋关节(33.1%)、腰椎(24.2%)及骶髂关节(21.7%);受累关节以骶髂关节及脊柱为主。对AS的诊断必须有经X线摄片证实的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炎,并有腰背部疼痛和僵硬,脊柱活动进行性障碍,胸扩度少于2.5cm及HLA—B_(27)阳性,RF阴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蛋白质组技术阐明羊布鲁氏菌外膜蛋白的主要组成。方法:提取并纯化羊布鲁氏菌的外膜蛋白,应用双向电泳技术进行分离,选取双向电泳图上主要的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同时主要蛋白质点的肽指纹图谱利用Mascot在NCBInr蛋白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结果:共鉴定到67个蛋白点,主要外膜蛋白为Omp25和Omp31,其他外膜蛋白如Imp、Frp、GroEL等,功能涉及物质运输、能量代谢、应激等。结论:对主要外膜蛋白Omp25和Omp31的识别与分析不仅有助于对布鲁氏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而且为布鲁氏菌病的疫苗研制提供靶标蛋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强直性脊柱炎中,男50例,女6例,平均发病年龄28岁;首发症状为慢性腰痛者43例占76.78%;关节外表现仅见虹膜炎10例占17.85%;骨盆正位片全部有骶髂关节炎占100%;HLA-B27阳性52例占92.85%;25例误诊占44.64%;治疗药物主要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柳氮磺胺吡呤(SSZ)、甲氨蝶呤(MTX)、糖皮质激素等.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青年男性,其首发症状多为慢性腰痛,临床易误诊,骨盆正位片、骶髂关节炎及HLA-B27阳性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