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应用Vero-E_6细胞直接从流行性出血热(EHF)抗原阳性的褐家鼠鼠肺中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R_(36)株(EHFV—R_(36))。形态学鉴定符合EHFV,并见到典型的颗粒性EHFV包涵体和大小形态类似的EHFV样颗粒。分离病毒株经EHFV单克隆抗体分析,R_(36)株EHFV的抗原谱不同于我国的R_(22)株,它既带有家鼠型R_(22)株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同时又具有野鼠型5H_5抗原决定簇。  相似文献   

2.
用两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观察EHFV对HUVEC形态学和分泌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结果发现:感染EHFV的HUVEC未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但PGI2的分泌显著增加。研究结果揭示:EHFV可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GI2,可能是引起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病程初期血浆PGI2水平升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按省科委和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规定,于1989年12月初检测与分析我省19个单位一级实验大鼠、小鼠感染EHFV情况。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IgG抗体(抗一EHFV IgG):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肺脏定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EHFV Ag)。共检142只小鼠,抗一EHFV IgG阳性率为0.7%,40只大鼠中EHFV Ag阳性率为15.0%,105只大鼠中抗一EHFV IgG阳性率为25.71%。我省一级实验大鼠群EHFV感染率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EHF)自1930年以来在我国东北和朝鲜流行至今已有60年历史了.1978年南朝鲜和中国学者首次从疫区黑线姬鼠动物体内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当时仅仅认为EHF传源染为黑线姬鼠,推测传播途径为鼠类寄生物蚤类叮咬人而感染.随着对EHFV分离技术的进步、完善,近几年已证明:EHFV广泛存在于多种宿主.如各种家鼠、野鼠(黑线姬鼠、褐家  相似文献   

5.
70只湖北省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草兔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发现5只草兔的多个腔器中带有流行性出血热抗原,4只草兔血中有特异性抗体,证明野兔在自然界中可受到感染。这一发现使EHFV的自然宿主范围扩大到兔形目,为研究EHFV在不同动物宿主间的传播及今后如何采取预防措施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应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单克隆抗体(McAb)对不同来源的EHFV抗原组份进行了研究,结果McAb A_(25-1)和A_(35)可与7株EHFV的49.6ku(50kd)多肽发生反应,McAb5H_5仅识别6株EHFV的49.6ku多肽,提示EHFV这一多肽上可能具有属特异性抗原决定簇。  相似文献   

7.
<正>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实验室检查常需作点片以制备细胞病毒抗原片,这种点片抗原性的保存时间与温度有关。为了精确了解温度对EHFV抗原性影响的程度,我们做了一系列的试验,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病毒与细胞:EHFV陈株,本室用A_((?))胞从我省疫区病人血清中分离;VeroE-6细胞,生长液为含10%小牛血消的Eagle MEM培养基。二、抗血清:人抗EHFV血清为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恢复期血清,羊抗人IgG荧光抗体为  相似文献   

8.
采用体外培养的方式,观察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对人骨髓细胞的感染情况,以及EHFV对此种细胞的致病变作用。正常人骨髓细胞系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经一定时间培养后检测细胞内EHFV抗原阳性率,并作台盼蓝染色、扫描和透射电镜检测。结果表明:培养3周以上粒细胞系阳性率达90%以上,淋巴和单核细胞系阳性率约80%,提示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髓细胞系对EHFV感染的敏感性不同。台盼蓝染色结果,从第1周起感染组髓细胞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电镜检查结果,表明感染EHF病毒和髓细胞、细  相似文献   

9.
在著名传染病学专家郝连杰教授指导下,经过对国内外20余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抗原多肽细致地分析,以及对来自不同地区的野鼠型与家鼠型EHFV多肽抗原比较,同济医院临床免疫研究室新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7种中草药注射剂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抑制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猪苓多糖注射液能够明显降低 EHFV 感染的发病率及 EHFV 感染率,提示其对 EHFV 感染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当归注射液能降低感染乳鼠的发病率,对乳鼠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它观察药物对感染乳鼠有较弱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EHF)发病机理迄今未完全阐明.但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的看法,不外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直接致病与免疫致病两方面.现将其研究概况进行归纳,作一扼要介绍. 1 EHFV的直接致病作用 EHF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其直接致病的依据,近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85年Nagai等用EHFV接种新生大白鼠,从肺、脑、脾、肾、外周血中均分离到病毒,然后将该病毒感染正常人外周血巨噬细胞,在巨噬细胞中出现病毒复制现象.  相似文献   

12.
喻梅 《重庆医学》2007,36(6):569-569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属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根据其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三大主要表现,以及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期经过,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不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尤其是在病程早期或Ⅱ期、Ⅲ期重叠,以及无明显肾脏损害的病例均容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腹膜炎等.现将我院收治的132例出血热误诊情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fever,EHF)是一种病死率较高,发病趋势有所上升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可大大降低病死率,控制其发生与发展。1978年 Lee 等首次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后,国内外学者对该病的微  相似文献   

14.
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分离成功以来,国内外多次报道认为,该病毒感染家兔后可产生较高的抗 EHFV 抗体,但从未在家兔体内发现过 EHFV 抗原。因而实验动物家兔未被视为 EHFV 的敏感动物。浙江省卫生防疫站出血热研究组通过实验证明,家兔对国内外不同来源的 EH-FV 毒株均敏感,但不表现出任何症状。EHFVR_3和 B_5株接种家兔4天后出现病毒血症,感染后笫7天可在脾、胰、肠道、唾液腺等组织内找到病毒抗原,其中以脾、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EHF)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RFS)。病原体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黑龙江省的鸡西、密山、虎林一带为此病的疫区,每年冬季为发病高峰,其它季节偶有散发。此病在其发病早期的某个特定阶段,随白细胞总数的增高,异常淋巴细胞所占的百分比也相应增高。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为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属有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HS),临床上以短期发热、出血、低血压、继之出现休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症状为其特征。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EHFV)又称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1987年9月,在某校大面积灭鼠的同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了鼠类流行性出血热(EHFV)病毒携带状况检查,结果查鼠肺219份,EHFV抗原阳性20份(9.1%),研究认为:用5/万敌鼠钠盐灭鼠对鼠肺检出EHFV抗原无影响;黄胸鼠、褐家鼠及其黑变型均可携带EHFV;其鼠密度与带病率呈正相关关系;雌鼠及成年鼠带病毒率明显高于雄鼠和非成年鼠。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明确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与细胞的关系,作者应用纯化单个核细胞各组分,采用免疫荧光检查抗原,并从细胞培养分离到的病毒进行细胞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组以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疾病.本文通过对69例HFRS患者的尿蛋白、血肌酐、血小板数量和血小板体积的测定,以探讨HFRS患者肾损害与血小板参数间的关系,为HFRS病情的监测和预后的判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正>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鼠为主要传染源。该病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是以发热、休克、出血或肾功能损害为主要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