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进 《中外医疗》2013,32(26):16-1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患有髋关节疾病,并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行前外侧入路治疗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9%,外侧入路患者为95.5%,后外侧入路患者为92.9%,后侧入路患者为100.0%,小切口入路为100.0%。结论小切口入路和后侧入路方式创口小、对髋关节的干预小,是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手术入路对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7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不同手术入路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前外侧入路总有效率为91.4%(32/35),后外侧入路总有效率为96.9%(31/32),外侧入路总有效率为93.3%(28/30),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侧入路总有效率为100.0%(38/38),小切口入路总有效率为100.0%(37/37),小切口入路与后侧入路同其它入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各组Harris评分均有改善,其中以后侧入路组和小切口入路组各时段得分最高(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小切口入路和后侧入路效果理想,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预后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郑寿鹏 《海南医学》2012,23(10):30-31
目的 研究髋关节置换术中选择的手术入路对患者术后恢复髋关节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在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间需要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随机抽取317例,需手术332髋,视患者情况选择手术入路分组,A组60例实施前外侧入路(64髋),B组63例实施后外侧入路(70髋),C组62例实施外侧入路(63髋),D组64例实施小切口入路(65髋),E组68例实施后侧入路(70髋),并选择Harris评分法对各组不同时间(术前、恢复10d、恢复30d、恢复50 d、恢复150 d)的恢复状况进行评分,以评价髋关节的功能.结果 各组的显效比例和有效比例分别为A组40.0%、51.7%,B组34.9%、60.3%,C组40.3%、56.5%,D组48.4%、51.6%、E组47.1%、52.9%,A、B、C三组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两组与其他三组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中选择的手术入路对患者术后的恢复会产生影响,在手术操作中应尽量选择创伤小、不良影响小的方法,如小切口入路和后侧入路.  相似文献   

4.
杨民坤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6):1036-1038
目的研究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巩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294例,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并发症。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38%)低于对照组(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改良后侧小切口人路,行全髋关节置换27例27髋.结果:手术均在术前设计切口下顺利进行,术后患者随访1-5年,平均2.5年,临床效果满意,无术后并发症.结论: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采用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冯建忠 《广州医药》2005,36(4):28-30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出2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25例同期进行的采取外侧入路及20例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月(4个月~2年3个月),微创后外侧小切口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深静脉栓塞发生率与外侧切口及后外侧切口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采取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具有切口长度小、手术时间短及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前外侧入路组和传统入路组。传统入路组采取传统后外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前外侧入路组采取前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后下蹲时间、手术平均出血量、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手术主要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前外侧入路组手术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传统入路组(P0.05)。前外侧入路组患者切口长度、术后下蹲时间、手术平均出血量、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传统入路组(P0.05)。结论 前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确切,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可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够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髋关节是人体的最大球窝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组成,更有关节囊、韧带及肌群的组合,髋关节前、后和外侧的肌肉是构成活动关节的主要动力结构,于不同神经支配的相邻肌肉之间,存在神经界面,界面之间是主要的手术进入髋关节的解剖进路。髋关节置换的手术入路主要区别在于手术时患者的体位是侧卧位还是仰卧位,大转子是否常规施行截骨术,手术操作中髋关节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常用的手术入路主要有以下几种:髋关节前侧入路、髋关节前外侧入路、髋关节外侧入路、髋关节后外侧入路与髋关节后侧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切口及入路问题.方法对2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应用后倾前外侧入路小切口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进行回顾行分析.结果2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效果良好.结论治疗老年股骨颈囊内骨折,后倾前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痛苦少、功能恢复快,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方法:回顾28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患者平卧位,经阔筋膜张肌与臀中、小肌间隙显露股骨头、颈及髋臼,实施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结果:采用此手术入路,平均手术时间90分钟,平均出血量约400ml,术中便于观察髋臼及股骨颈前倾角,不需切断任何肌肉,术后无1例出现与切口有关的并发症。结论:该入路对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小,术中便于操作,术后并发症少,适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96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2例48髋,前外侧组(ASA组)行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组(PSA组)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关节Harris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S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16±0.92)cm、(64.07±9.32)min和(13.16±2.51)d,均显著低于PSA组(P〈0.05),两组手术失血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达到(90.16±12.57)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和PSA组术后Harris评分(P〈0.05),AS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优良率达到64.58%,显著高于PSA组的54.17%(P〈0.05);ASA组总体健康评分达到(73.08±5.26)分,显著高于PSA组的(69.26±5.31)分(P〈0.05)。结论选择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后外侧入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关节功能更好,患者生活质量更高,综合疗效优于PSA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浅谈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将4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试验组则采用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术中输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潘守峰  严伟  鲁成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8):1327-1330
目的 俯卧位下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的应用体会。 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1月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39例,根据Lauge-Hanse分型分为旋后外旋型24例,旋前外展型10例,旋前外旋型3例,旋后内收型1例,垂直压缩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俯卧位下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内固定治疗。手术体位均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先复位固定外踝,外踝复位后,由于后侧关节囊的牵张作用,复位固定后踝相对容易,术中采用“拉钩实验”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必要时在外踝处行3层皮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内固定顺序是外踝、后踝,最后辅助内侧切口复位固定内踝,处理外踝骨折时钢板放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术中辅以C型臂X线机荧屏监视证实三踝骨折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牢靠。术后随访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 3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3(4~26)个月。术后半年全部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超过95分者10例(25.6%),介于91~95分者23例(59.0%),5例评分介于81~90分之间,1例评分低于80分,总优良率为84.6%。 结论 俯卧下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操作简单方便,可直视下复位固定后踝骨折块,同时外踝及内踝也能获得良好显露、复位与固定,临床疗效确切,适用于三踝骨折手术。   相似文献   

14.
殷鹏  侯春风  刘雪莲  焦兆德 《医学综述》2012,18(16):2726-2727
目的探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标准切口治疗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本院骨外科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8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行后外侧标准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分别比较两种术式的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关节功能改良率。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后外侧小切口术比较安全,且近期疗效优于后外侧标准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改良的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和传统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并研究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方法:自2007年4月-2009年4月,所有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入两组,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20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20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中术后骨折、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其他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3至11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小切口组病例在术中术后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传统切口组,在术中术后骨折、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在术后早期阶段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但在后期的随访中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手术入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金忠  眭述平 《上海医学》2001,24(9):541-544
目的 通过对分别采用前外侧直切口、半月板下入路和前正中切口、半月板前角切开入路治疗的胫骨外侧平台骨折的临床分析,探讨该类型骨折手术的最佳入路。方法 对不同手术入路的术中操作情况、术后伤口愈合、近远期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于单纯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前外侧直切口、半月板下入路较前正中切口、半月板前角切开入路术后伤口感染、创缘坏死延期愈合的概率明显减少,术后膝关节屈伸功能恢复快,远期效果好。结论 对于单纯胫骨外侧平台骨折,采用膝前外侧直切口、半月板下入路较前正中切口、半月板前角切开入路进行治疗的效果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17.
侯明国 《中外医疗》2013,32(7):52-53
目的探讨改良髋关节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依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改良组患者采用改良髋关节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临床数据。结果与传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相比,改良髋关节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术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为优者明显增加,差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髋关节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能够有效治疗股骨头坏死,并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宋玉光  叶蜀新  江伟 《重庆医学》2012,41(20):2032-2033,2035
目的比较前外侧入路(ASA)与后外侧入路(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2000年2月至2008年4月经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5例92髋,男47例51髋,女38例41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72.5岁;体质量指数(BMI)18.2~25.1kg/m2,平均21.1kg/m2。股骨头缺血坏死35髋,骨关节炎5髋,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52髋,骨水泥固定48髋,生物型固定44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1.5分。同期采用常规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70例76髋,男39例42髋,女31例34髋;年龄53~88岁,平均71.9岁;BMI 19.5~26.2kg/m2,平均20.5kg/m2。股骨头缺血坏死29髋,骨关节炎4髋,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43髋,骨水泥固定40髋,生物型固定36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1.3分。有1例因为过于肥胖,由原计划的ASA改为PSA,该病例没有被纳入研究。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髋臼假体角、手术关节的脱位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6~36个月,平均23.4个月,所有病例均无神经损伤并发症,ASA组出现1例感染,手术2年后行翻修手术,PSA组有2例死亡,PSA组有1例尿管连接处脱开,污染了切口。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口长度PSA组为17.0cm,ASA组为13.0cm。手术时间PSA组平均为80min,ASA组平均为65min。住院时间PSA组为18.5d,ASA组为13.2d。术后影像学中髋臼假体角,PSA组的前倾角为22°,ASA组的前倾角为10°。PSA组有4例出现1~2次脱位,ASA组无脱位发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髋臼假体前倾角、手术后关节脱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除部分肥胖患者外,选择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在相对较短的切口下和相对较少的手术时间内完成手术,达到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手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接前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及对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脱氧吡啶酚(DPD)、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异构体(TRACP5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直接前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一般手术情况、骨代谢指标、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BALP水平升高,DPD、TRACP5b水平下降,且观察组血清BALP水平高于对照组,DPD、TRACP5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16%,低于对照组的35.14%(P0.05)。结论直接前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切口小,术后住院时间短,且可改善患者骨代谢,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