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译者主体性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的主观能动性,它贯穿于翻译的始终。以《黄帝内经.素问》四个英译本为例,讨论译者的翻译目的、知识结构及双语能力等主体性因素对译文产生的影响,促进更深入地挖掘译者潜能,有效地进行翻译操作。  相似文献   

2.
2011年7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从而使德国文树德教授主持的《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注释系列著作全部出齐。这套《素问》译注本的史学及语言学水准很高,既严谨全面地反映了《素问》的原貌,又展示了西方学者解读《素问》的许多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因而历史上人们一直多学科多方位地研究它,其中对于《黄帝内经素问》版本的研究也极为全面而且深入。但是《二十二子》本的《黄帝内经素问》却极少有人仔细研究,比如《二十二子》本的《黄帝内经素问》与其他的本子,尤其是与其据影刻的“顾从德本“究竟有什么异同?《二十二子》本《黄帝内经素问》的行款格式、正文、注文的状况,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晚清的版本,对于《黄帝内经素问》的版本研究,以及研究19世纪末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经典著作,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祖国医学理论渊薮。本文主要从关于《黄帝内经》的书名,《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内容;《黄帝内经》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概况;怎样看待和学习《黄帝内经》等方面对该书进行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晚清经学大家黄以周,以考据学方法校勘《黄帝内经》。现其书多不存,通过查阅史志文献,探索其研究过程,发现其先后校本有《黄帝内经素问校本》、《黄帝内经素问重校正》、《内经针刺》和《黄帝内经九卷集注》、《黄帝内经明堂》、《旧钞太素经校本》等;并有多名弟子于民国时间成为著名医家。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素问》所用底本是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但是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发现诸多疑点。其实在王冰之后、林亿等之前,宋政府曾两次组织对《素问》进行校勘,另外也有私人校勘者。经过对林亿等注文的深入考察,可知新校正并非采用王冰次注本原本,而是加注的次注本改易本。此加注的次注本改易本,理应为景事祐二年(1035)丁度等在天圣四年(1026)校勘基础上的《素问》再校本。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从医学、养生角度对《黄帝内经·素问》里有关"治未病"的条文进行诠释与讲解。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从医学、养生角度对《黄帝内经.素问》里有关"治未病"的条文进行诠释与讲解。  相似文献   

9.
张志聪医学全书版本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版本1.1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刻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封内首页写“钱唐张隐庵先生集注黄帝经世素问合编聚锦堂梓行”,有黄帝内经序、宋序,目录(无篇章排号),半页9行,每行20字,左右双边,上下黑线,版心有《素问》、卷次、页码;版框高19.3cm,宽12.8cm,共9卷2函10册。1.2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所载《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科院本与故宫本为同一年代的刻本,其版框相同,但内容有不同处,尤以“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明显。经与《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其他版本比较“四气调神…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从医学、养生角度对《黄帝内经.素问》里有关"治未病"的条文进行诠释与讲解。  相似文献   

11.
“百姓”一词在古书中有“百官”与“平民”两个含义,《黄帝内经》中出现的“百姓”所表之义应属前者,这是上古时期的用法,年代应在战国之前。由此传递出的信息是:《黄帝内经》中某些篇章的成书年代也应在这一时期,它的出现要早于《论语》、《孟子》等古书;同时,根据对现存一些文献资料的分析,战国之前应当是已经产生了医学书籍,从而进一步说明《黄帝内经》中的某些篇章出现在战国之前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始生考》又名《内经类考》,为明代阴秉所著。全书无篇名,以"始生"命名,意为"始生之端也",即探讨人之生长壮老已整个生命过程中的生理病理变化,人与天文、地理的关系等等,以《黄帝内经》有关条文为基础,加以注释、阐发,是学习、研究《内经》的较好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刘完素的《三消论》是现存最早的消渴专书,另一本署名完素的著作《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也有描写消渴诊治的专论,但比较此二论著的内容后,发觉其论述的角度迥异,不似由同一人所写,且目录学考证的结果或薄弱或分歧,无法辨别真伪。再借助于完素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里消渴资料的分类比对,发现《三消论》和《宣明论方》的描述相当一致,此二书应当是出自刘完素之手。相对而言,《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写作方式则明显不同于前二者,不大可能是刘完素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对医学心理学的论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帝内经》论述了神、魂、魄、意、志、思、虑、智、情与人的生命、生理及人的身心健康关系 ,对身心发展规律和保健养生方法也有精辟论述 ,这些朴素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反映了中国医家自古就有崇尚科学的精神 ,其系统而综合的论述自然、人体、脏腑功能、精神情绪活动等之间关系的方法论 ,反映了古人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哲学思辩性。  相似文献   

15.
数十年来,学者多以《黄帝内经》用寅正论断其主体或部分成书于汉武帝太初改历之后。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失误。利用文献学、历法学、考古学的最新成果,以“二重证据法”可以论证:寅正在先秦已经很普及,并非始于汉武,所以以寅正为断代依据来判断《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方法和结论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不寐病名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寐 ,古代又有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和失眠等多种名称 ,随时代不同 ,病名的含义有所区别 ,所指病证亦不尽相同。《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之为不得卧 ,《黄帝内经》称不得卧、目不瞑、夜不瞑等名 ,《难经》始称不寐。但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称不得眠和不得卧 ,给后世医家以较大影响 ,不寐的病名直至明清时期 ,医家的应用才逐渐增多。无论从文字本身还是所指证候的准确性来看 ,不寐当是最为适当的病名。  相似文献   

17.
There are various titles applied for "sleepless", including mu bu ming (unclosed eyes), bu de mian (unable to sleep), bu de wo (unable to lie down), shi mian (insomnia).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titles var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eriods. Bu de wo (unable to lie down) was first appeared in Zu bi shi yi mai jiu jing (Moxibustion Classic of Foot and Arm Eleven Channels) and Yin yang shi yi mai jiu jing (Moxibustion Classic of Yin-Yang Eleven Channels), while bu de wo, mu bu ming, and ye bu mei were appeared in Huang di nei jing (Inner Canon of Yellow Emperor), bu mei was first seen in Nan jing (Classic of Questioning). When bu de mian and bu de wo were applied in Zhang Zhongjing's Shang han lun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and Jin kui yao lue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it exerted good influence in later generations. The title of bu mei was more popular after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s titles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on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syndrome itself as viewed from its semantic implication and its accuracy.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反淫》,是一篇以魂和魄对话形式写成的“七体”赋,以魂为客,以魄为主,体现了二元论的魂魄观.与《反淫》成书时间相近的《黄帝内经》中,五脏藏神说以及从精神情志层面对魂魄的定义,认为形魄俱生而无先后,魄内阳气之神者为魂,与《反淫》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岐黄"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是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即以“岐黄”代称《黄帝内经》。由于《黄帝内经》为中医学奠基之作,至宋代,岐伯与黄帝首次被窦材《扁鹊心书》合称为“岐黄”,并被奉为医学正率之祖,被请进庙堂供奉起来,并开始注入新的含义,不仅仅是岐伯、黄帝二人的简称,而是由此引申为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当然更多的是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岐黄之术”、“岐黄之道”,分别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又“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由此可见,“岐黄”一词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