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0 毫秒
1.
目的 研究水飞蓟素PLGA肠溶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大鼠灌胃市售制剂水飞蓟素片益肝灵片与水飞蓟素PLGA肠溶纳米粒后的血药浓度,并采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在25.3~5 051.0 ng/mL范围内,水飞蓟宾血药浓度呈线性关系,r=0.999 9,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8.5%;灌胃给药水飞蓟素PLGA肠溶纳米粒后,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为(2 255.84±315.44)ng/mL,t1/2p为(13.85±2.29)h,相对益肝灵片的生物利用度为126%.结论 本方法准确、简单、专属性好,适合大鼠血浆中水飞蓟素PLGA肠溶纳米粒药代动力学学研究.水飞蓟素PLGA肠溶纳米粒提高了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SPIP),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肠液中缬沙坦的浓度,研究缬沙坦的肠吸收动力学与P-糖蛋白(P-gp)和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对缬沙坦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缬沙坦为全肠段吸收,吸收速率与灌流液的pH和肠段部位有关,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和回肠顺序下降。缬沙坦在十二指肠的非线性吸收动力学参数为Ka=0.328 h-1;Vm=72.652μmol/(L.h);Km=10.968μmol/L;Vms=69.115μmol/(L.h);Kms=0μmol/L。空肠、结肠和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595±0.091),(0.586±0.153)和(0.551±0.030)h-1。与原药组相比,含P-gp抑制剂药物组Papp显著增加,含OATP抑制剂药物组Papp显著减少(P<0.05)。缬沙坦的肠吸收机制为主动转运-被动扩散混合吸收,符合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水飞蓟素肠溶PLGA纳米粒口服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及肝靶向效率.方法 以水飞蓟素分散片为对照,大鼠灌胃给药给予水飞蓟素肠溶PLGA纳米粒和水飞蓟素PLGA纳米粒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及各组织匀浆液中的药物浓度,采用DAS 3.0计算AUC值,以相对靶向效率(RTE)和肝靶向效率(TE)评价各制剂对肝脏的靶向性.结果 以水飞蓟素分散片为对照,水飞蓟素肠溶PLGA纳米粒和水飞蓟素PLGA纳米粒给药后,血浆及各组织的RTE值均大于1,肝脏RTE值均大于10;两种纳米粒制剂给药后,肝脏相对于血浆及各组织TE值均大于1.5.结论 水飞蓟素肠溶PLGA纳米粒大鼠给药后能有效提高其体内吸收和组织分布,具有良好的肝靶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芍药苷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性质。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利用HPLC法测定芍药苷的含量,分别研究吸收部位、药物浓度、灌流速度对芍药苷吸收的影响。结果:各肠段间药物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芍药苷浓度在5.52~21.43 mg/L范围内,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灌流速度的增加,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明显增加。结论:芍药苷在全肠道均有吸收,且无特定吸收部位;吸收无高浓度饱和现象,提示芍药苷吸收主要为被动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察秋水仙碱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为新型给药系统设计和处方研究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 以一定质量浓度的秋水仙碱溶液作为灌流液,恒速(0.25 mL/min)对Wistar大鼠不同肠段进行单向灌流,分段收集灌流液并用HPLC法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以重量法校正水分吸收的影响.结果 20 μg/mL.秋水仙碱灌流液在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依次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不同质量浓度(4、20、40μg/mL)灌流液在全肠道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灌流液中含1%乳糖与不含乳糖时秋水仙碱的吸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秋水仙碱在大鼠各肠段均有不同程度吸收,且乳糖能够促进其吸收.  相似文献   

6.
乙酰水杨酸肠溶微丸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薄膜包衣法制备乙酰水杨酸肠溶微丸,以转篮法(100 r/min,37 0.5℃)测定了体外溶出速率。实验结果表明:本制剂2 h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量不超过15%,转入人工肠液后在40min内完全释放(Kr=2.975 h~(-1))。体内试验选择了六名健康受试者(平行法单剂量给药900 mg)服用乙酰水杨酸普通片及肠溶微丸,测定了二种制剂在体内的经时过程。药动学参数的求算表明:普通片:Ka=0.309 h~(-1),K=0.309 h~(-1),Cls=1.598 L/h,AUC=563.30 h·μg/ml;肠溶微丸:Ka=0.415h~(-1),K=0.134 h~(-1),Cls=1.235 L/h,AUC=728.66 h·μg/ml。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丹酚酸B(salB)为模型药物制备立方液晶纳米粒,并对其大鼠在体肠吸收进行考察。[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丹酚酸B立方液晶纳米粒,以粒径、包封率为指标进行处方优化;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单向灌流法考察其大鼠在体肠吸收。[结果]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72.2±5)nm,Zeta电位为(-14.8±2)mV,包封率为(38.6±3)%。肠吸收实验表明丹酚酸B溶液与纳米粒在全肠段均有吸收,且在十二指肠吸收最好,纳米粒的大鼠小肠吸收优于丹酚酸B溶液(P0.05)。[结论]丹酚酸B立方液晶纳米粒能够促进其在大鼠小肠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大鼠肠吸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在大鼠全小肠段及各分肠段的吸收。方法:运用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肠灌流液中药物和酚红的浓度,以吸收百分率和肠壁通透系数为指标,考察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的肠吸收特性和肠壁通透性。结果: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在小肠中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特征,6 h时在肠道中约有70%被吸收,吸收速率常数Ka值为(0.193±0.012)h-1;分肠段实验中,各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百分率和肠壁通透系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在全肠道均有吸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去甲基斑蝥素壳聚糖纳米粒 (NCTD-CS-NP) 的体外释放以及其在体、离体肠吸收特征,并建立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离子诱导交联法制备 NCTD-CS-NP,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动力学;以去甲基斑蝥素 (NCTD) 水溶液为对照,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法与在体回流法研究纳米粒制剂在大鼠小肠区段内的吸收规律;并对体外释放、离体及在体肠吸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NCTD 与 NCTD-CS-NP 在大鼠小肠部位的吸收速率常数 (Ka) 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两种剂型在十二指肠的Ka 分别为 15.69、29.16 h-1,纳米粒制剂的吸收显著好于水溶液;同一剂型,不同质量浓度药物的大鼠小肠部位的吸收速率之间无显著影响(P>0.05),均符合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离体小肠外翻吸收的趋势与在体吸收一致,仅 Ka 稍有降低,二者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r=0.999 4)。结论 壳聚糖纳米粒有利于药物释放,可有效促进 NCTD 在肠黏膜的吸收;NCTD 在肠道中上部吸收明显,药物质量浓度对吸收速率无显著影响;NCTD 体外释药、在体、离体肠吸收三者之间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携带tPA基因质粒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超声微泡复合体,检测其理化性质、体外缓释方式、细胞相容性。方法应用双次乳化法制备携有tPA基因质粒的PLGA纳米粒;应用薄膜水化超声法制备阳离子超声微泡;两者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形成质粒-纳米粒-超声微泡复合体(plasmid encapsulated nanoparticle-mi-crobubble complex,PENMC)。检测PLGA纳米粒的质粒载量,该复合体PENMC的质粒载量;检测PLGA纳米粒及复合体体外缓释质粒的情况;CCK-8法检测纳米粒及复合体PENMC的细胞毒性。结果检测携带质粒的纳米粒粒径为(217.2±2.2)nm,zeta电位为(-15.24±0.83)mV。微泡平均大小为(3.2±1.5)μm,zeta电位为(13.66±2.05)mV。微泡浓度为(4.3±1.1)×108/mL。PENMC平均直径为(4.6±1.7)μm,zeta电位为(2.23±1.45)mV。浓度为(3.0±1.3)×108/mL。1mg PLGA纳米粒载有质粒(42.3±2.1)μg。1mL PENMC中带有质粒(20.5±2.7)μg。PLGA纳米粒及复合体PENMC前7d累计释放量均为(57±3)%。起始段短时间内快速释放,后呈现稳定、缓慢释放。体外细胞毒实验证实PLGA纳米粒及复合体PENMC均未见明显细胞毒性效应。结论所构建的纳米粒-超声微泡复合体显示出较好的缓释效果,较低的细胞毒性,为后续将其应用于基因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磷脂复合物肠溶缓释胶囊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84只健康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在规定时间内采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小鼠经灌胃氧化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磷脂复合物肠溶缓释胶囊内容物后的血药浓度。以PKSolver 2.0药动学软件进行曲线拟合,按口服吸收单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小鼠灌胃给药氧化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磷脂复合物肠溶缓释胶囊内容物后的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口服吸收单房室模型,氧化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磷脂复合物肠溶缓释胶囊的达峰时(Tmax)分别为(1.14±0.17)h和(1.91±0.22)h,峰浓度(Cmax)分别为(2.59±0.07)μg/m L和(3.48±0.87)μg/m L,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11±1.24)μg/m L·h和(17.46±2.16)μg/m L·h。结论:氧化苦参碱磷脂复合物肠溶缓释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15.29%,能显著提高氧化苦参碱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的优化条件,构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纳米粒,评价其包封率、 载药量、回收率、释放度和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牛血清白蛋白(BSA)PLGA纳米粒,通过正交试验设计, 以粒径较小,包封率、载药量和回收率较高为考察指标,优化纳米粒的制备条件;选取优化条件制备HGF纳米粒,分别采用BCA 试剂盒和HGF-ELISA试剂盒检测BSA纳米粒和HGF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和释放度,通过CCK8增殖实验评价HGF纳米粒 的生物活性。结果优化条件下制备的HGF 纳米粒大小均匀,粒径234.4±4.8 nm,包封率(77.75±3.04)%,回收率(49.33± 9.34)%,体外释放度曲线表现为先突释,后缓释;HGF纳米粒可以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结论复乳溶剂挥发法-优化条件 下制备的HGF纳米粒具有较高包封率,良好的缓释效果和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叶酸修饰的奥沙利铂纳米粒,对其体外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载药量、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对制备叶酸修饰的奥沙利铂纳米粒的方法(包括薄膜分散法、注入法、超声波分散法、逆向蒸发法)进行筛选,再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结果: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叶酸修饰的奥沙利铂纳米粒效果较好,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02±53) nm,Zeta电位为(32.5±5.0) mV,载药量为607.79 μg/mL,包封率为82.50%,12 h累积释放量为78.6%.结论:本实验所制备的叶酸修饰的奥沙利铂纳米粒包封率较高、稳定性较好,工艺相对简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PLGA/CS)纳米粒超细纤维复合膜血管外支架缓释组织因子小干扰RNA(TFsiRNA)抑制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有效性.方法 使用改进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LGA/CS纳米粒超细纤维复合膜.氯仿溶解复合膜PLGA后测量壳聚糖含量,检测超细纤维复合膜吸水率.建立SD大鼠右颈外静脉一颈总动脉间置移植模型,随机分为5组:A组(PLGA/CS-TFsiRNA纳米粒外支架组),B组(PLGA/CS-Stealth~(TM) RNAi阴性对照纳米粒外支架组),C组(PLGA/CS空白纳米粒外支架组),D组(PLGA外支架组),E组(无外支架组).BLOCK-iT~(TM)荧光寡核苷酸检测静脉移植物转染.分别于术后1、3、7、14、28 d取标本.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管壁组织因子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管壁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计算机图像系统分析新生内膜厚度.结果 通过调节静电纺丝PLGA和壳聚精纳米粒溶液流量控制复合膜中PLGA和壳聚糖含量.复合膜由于加入壳聚糖具有良好吸水性.术后12 d静脉移植物管壁可检测BLOCK-iT~(TM)荧光寡核苷酸绿色荧光.术后3、7 d,A组组织因子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其中术后3 d分别为0.40±0.03与0.75±0.01、0.75±0.05、0.77±0.07,术后7 d分别为0.30±0.03与0.84±0.05、0.86±0.06、0.85±0.06),术后14 d,A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组(P<0.01,13.O%±2.6%与25.0%±2.8%、24.2%±3.9%、24.0%±4.1%、44.8%±3.7%),A组术后28 d新生内膜厚度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1,(18.8±2.9)μm与(38.7±5.0)μm、(37.3±3.6)μm、(37.2±2.6)μm、(67.5±4.8)μm.结论 静电纺丝制备PLGA/CS纳米粒超细纤维复合膜血管外支架缓释组织因子siRNA能有效抑制大鼠静脉移植物早期内膜增生,这将成为基因治疗静脉移植物狭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载体材料制备复合骨碎补总黄酮(TFRD)和野菊花总黄酮(TFC)的TF-PLGA缓释微囊,探讨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及其体外缓释特性。方法:以PLGA、TFRD和 TFC为原料,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TF-PLGA缓释微囊;以包封产率(EE)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进行工艺优化,筛选最佳的工艺参数;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微囊的形态特征、粒径大小和分布情况;采用提取法测定TF-PLGA微囊的体外累计释药率并绘制累计释放曲线。结果: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的最佳制备工艺,PLGA浓度为140 g·L-1,油相体积为1.4 mL,乳化速度为1500 r·min-1,乳化时间为5 min。优化后微囊平均EE为(83.89±2.30)%,平均实际载药量(DL)为(5.90±0.07)%;LM和SEM下观察,微囊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44.34±14.68)μm,粒径分布较窄;体外释放实验检测,24h累计释药率达40%,第50天后累积释药率超过90%。结论:TF-PLGA缓释微囊具有优良的载药及缓释效果,制备工艺简单,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为载体,优化纳米沉淀法制备透明质酸修饰的葛根素PEG-PLGA纳米粒(HA/Pue-NPs),并对其体外性质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以PEG-PLGA为载体材料,透明质酸为表面修饰剂,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了透明质酸修饰的HA/Pue-NPs;应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处方,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表征;并采用体外释药行为评价透明质酸修饰HA/Pue-NPs。结果?制备出的载药纳米粒外观呈球形,平均粒径、Zeta电位分别为(88.9±2.2)nm、(-21.9±0.54)mV,载药量及包封率分别为6.75%、78.52%。体外释药试验表明,载药纳米粒释药缓慢,24h的累计释放率为65.8%。结论?透明质酸修饰的葛根素PEG-PLGA纳米粒粒径大小均一,体外性质良好且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健康人口服美洛昔康颗粒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2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美洛昔康颗粒或美洛昔康片15mg后,采用RP-HPLC紫外分析法检测血药浓度。结果美洛昔康颗粒及美洛昔康片的T_(max)分别为(3.3±1.6)和(4.7±1.1)h;C_(max)分别为(0.652±0.109)μg/h·mL和(0.532±0.106)μg/h·mL;T1/2分别为(26.56±11.29)h和(26.87±9.99)h;AUC_(0→96)分别为(20.083±6.182)μg/h·mL和(18.767±6.165)μg/h·mL;AUC_0→∞分别为(23.901±8.624)μg/h·mL和(22.452±7.548)μg/h·mL;美洛昔康颗粒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113.8±35.5)%。结论美洛昔康颗粒与美洛昔康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40例,其中22例确诊后立即接受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者为初始组,18例病毒变异出现耐药后应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者为抗药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 ①治疗48周后,初始组转阴率和发生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抗药组(82%vs 56%,64%vs 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初始组(45.6±10.5)U/L vs(117.8±18.7)U/L,抗药组(98.7±25.7)U/L vs(267.5±38.6)U/L]、HBV-DNA水平[初始组(6.22±0.89)log拷贝/mL vs(3.08±1.01)log拷贝/mL,抗药组(6.38±0.89)log拷贝/mL vs(3.75±1.03)log拷贝/mL]、Child-Pugh评分[初始组(11.0±1.1)分vs(7.1±1.2)分,抗药组(10.8±1.2)分vs(8.2±1.2)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组肝功能指标ALT治疗前[(117.8±18.7)U/L vs(267.5±38.6)U/L]及治疗后[(45.6±10.5)U/L vs(98.7±25.7)U/L]均明显优于抗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组肾功能指标BUN[(5.84±1.23)mmol/L vs(5.06±1.24)mmol/L vs(4.94±1.21)mmol/L]和Cr[(99.5±18.5)μmol/L vs(84.6±14.6)μmol/L vs(79.8±11.5)μmol/L]在治疗24、48周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药组治疗后肾功能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8.2%vs 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拉米夫定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病毒出现变异后再进行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槲皮素对人宫颈癌细胞C33A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槲皮素(空白对照、20、40、80 μmol/L),顺铂(空白对照、5、10、15、20 μg/mL)以及两者联合(槲皮素40 μmol/L+顺铂10 μg/mL)分别作用于C33A细胞24 h和48 h后,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槲皮素对C33A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槲皮素对C33A细胞Cyclin D1、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结果显示,经过槲皮素处理24 h后,各组细胞活力分别为86.92 ±3.953)%(20 μmol/L组)、(66.54 ±3.932)%(40 μmol/L组)和(52.21 ±2.970)%(80 μmol/L组),均低于空白对照组的(98.35 ±1.230)%;经过槲皮素处理48 h后,各组细胞活力分别为(65.19 ±7.071)%(20 μmol/L组)、(47.04 ±8.881)%(40 μmol/L组)和(29.71 ±6.505)%(80 μmol/L组),均低于空白对照组的(96.97 ±1.788)%.;此外,槲皮素40 μmol/L+顺铂10 μg/mL联合作用于C33A细胞24h后,细胞活力下降为(31.12 ±2.835)%;48 h后,细胞活力下降为(17.86 ± 3.182)%,同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31.12 ±2.835)%;48 h后,细胞活力下降为(17.86 ±3.182)%(P<0.05).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槲皮素可增加C33A细胞G0/G1期数量,减少S期数量.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槲皮素可下调C33A细胞Cyclin D1蛋白的表达,还可上调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结论 槲皮素通过下调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可以抑制C33A细胞的活力和增殖,槲皮素通过上调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可以诱导C33A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