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透明质酸酶联合C_2F_6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透明质酸酶联合 C2 F6玻璃体腔注药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 (PV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5只兔 (30只眼 )随机分 A、B、C 3组 ,每组 5只 ,每兔一眼为实验眼 ,另一眼为对照眼。A、B两组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射 30 IU透明质酸酶 ,C组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入 0 .1ml BSS溶液 ,注射后第 7d A组和 C组加注 C2 F60 .5 ml,对照眼均注射 0 .1ml BSS溶液。注射后前 10 d每天行临床裂隙灯、前置镜、检眼镜及 B超和暗适应视网膜电图 (ERG)检查 ,以后除每天常规临床检查外 ,每周复查 B超及 ERG,共观察 8周。处死后眼球标本送光镜和扫描、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A组 5只实验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 ,B组 3只实验眼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 ,C组实验眼和 3组对照眼均无玻璃体后脱离发生。 A、B、C组实验眼注药前后及与对照眼相比较 ,视网膜电图 a、b波振幅和潜伏期均无显著改变 (P>0 .0 5 )。光镜、电镜检查未发现视网膜组织有毒性改变。结论 :动物实验中临床观察结合 B超、扫描电镜有助于准确判断玻璃体后脱离与否。透明质酸酶联合 C2 F6玻璃体腔注药可诱导兔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 ,但无眼内毒性  相似文献   

2.
GM6001的玻璃体代谢及视网膜毒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人工合成的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在玻璃体中的代谢及其眼内安全性。方法:选择健康成年的青紫蓝兔16只,随机分成4组,右眼分别玻璃体房注射GM6001各0.05mL(A组100μmol、B组75μmol、C组50μmol和D组25μmol)。左眼分别注射PBS0.05mL作为对照。各组术后不同时间取玻璃体样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检测其中GM6001的浓度。术前术后进行裂隙灯、间接检眼镜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最后处死动物对视网膜进行光镜及透射电镜的检查。结果:术后前3d,玻璃体房GM6001浓度下降迅速,而后保持缓慢降低至术后28d完全清除。术后裂隙灯、间接检眼镜、ERG检查、视网膜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均未发现异常改变。结论:GM6001在玻璃体房注射对视网膜是安全的。GM6001在单次玻璃体房注射后2wk可维持有效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术前后的视网膜电图(ERG)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单眼单纯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人术前术后行ERG检查。结果:ERG振幅下降与视网膜脱离的面积正相关,与脱离时间正相关;术前ERG振幅越高,手术的成功率越高,术后机功能恢复越好;网脱手术成功者对侧眼ERG振幅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手术未成功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未成功组与手术成功组间ERG振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ERG检查对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透明质酸酶联合C2F6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酶联合C2F6玻璃体腔注药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5只兔(30只眼)随机分A、B、C 3组,每组5只,每兔一眼为实验眼,另一眼为对照眼.A、B两组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射30IU透明质酸酶,C组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入0.1 ml BSS溶液,注射后第7 d A组和C组加注C2F6 0.5 ml,对照眼均注射0.1 ml BSS溶液.注射后前10 d每天行临床裂隙灯、前置镜、检眼镜及B超和暗适应视网膜电图(ERG)检查,以后除每天常规临床检查外,每周复查B超及ERG,共观察8周.处死后眼球标本送光镜和扫描、透射电镜检查.结果:A组5只实验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B组3只实验眼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C组实验眼和3组对照眼均无玻璃体后脱离发生.A、B、C组实验眼注药前后及与对照眼相比较,视网膜电图a、b波振幅和潜伏期均无显著改变(P>0.05).光镜、电镜检查未发现视网膜组织有毒性改变.结论:动物实验中临床观察结合B超、扫描电镜有助于准确判断玻璃体后脱离与否.透明质酸酶联合C2F6玻璃体腔注药可诱导兔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但无眼内毒性.  相似文献   

5.
玻璃体腔注射奥曲肽的视网膜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Octreotide(OA)玻璃体腔注射对兔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的成年有色素兔24只24眼随机分为实验组(A)和对照组(B),实验组玻璃体腔注射OA,根据给药剂量不同分为A1(0.2mg)、A2(0.6mg)、A3(2.0mg)3组,对照组玻璃体腔注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注药后1、2、4周分别对所有实验对象进行眼压、裂隙灯、眼底及ERG检查,4周后摘出眼球,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的组织形态结构。结果 2周后A3组2只动物出现晶状体混浊,A3组光镜下可见视网膜结构改变。实验组眼压有一过性升高,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3组ERGb波振幅均有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下降幅度随剂量增加而增加,2周时下降幅度最大,到观察末期A1、A2组有部分回升,而A3组变化不大。结论兔眼玻璃体腔注射OA剂量〈0.6mg时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几丁糖缓释药物在玻璃体内的毒理学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16只,随机分为4组。各组玻璃体内分别注射:磷酸缓冲盐溶(PBS)液0.1ml(A组);2mg/ml的庆大霉素溶液0.1ml(B组);3%医用几丁糖凝胶0.1ml(C组);2mg/ml医用几丁糖庆大霉素凝胶0.1ml(D组)。分别观察其形态和功能指标的改变。结果:3%医用几丁糖0.1ml玻璃体内注射对兔眼不产生视网膜毒性作用;200μg庆大霉素常规制剂对兔眼视网膜有毒性作用,而相同剂量的医用几丁糖庆大霉素凝胶可明显降低药物对视网膜的不良反应。结论:几丁糖凝胶可制备药用水凝胶,符合理想的玻璃体内长效剂型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复明片对免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电图及视网膜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72只有色家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纽(A组)、模型组(B组)、VitB1混合液对照组(C组)、复明片组(D组),每组18只。B、C、D组制作视网膜脱离模型。造模后第1天下午开始给药,A组与B组均予温开水,C组予VitB1混合溶液,D组予复明片混悬液灌胃,体积为5mL/kg,1次,d。并于造模前1d及造模后的1、6、13、20d,行暗适应ERG、最大混合反应ERG、明适应ERG检查;于造模后7、14、21d分别观察各组视网膜复位情况,取材后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改变。结果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复明片能提高RD后免眼暗适应ERG、暗适应最大反应、明适应ERG的a波和b波振幅,缩短其潜时,与模型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促进脱离视网膜复住。减轻脱离及复住视网膜组织及细胞的形态学损伤,改善视功能。结论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复明片通过抑制兔视网膜脱离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炎症反应以及抑制基质的降解而起到保护视网膜组织结构、促进视网膜脱离后视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微量全氟菲烷眼底残留对兔视网膜电图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取成年健康大耳灰兔24只,随机将每只兔的一眼为实验眼,另一眼为对照眼。将试验眼再随机分为视网膜表面组及视网膜下组。兔眼麻醉后外上方角巩膜缘后3mm处穿刺,赤道部视网膜上造孔后向视网膜下推注0.1ml全氟菲烷,此为视网膜下组。对于视网膜表面组则不造孔,仅将全氟菲烷注射到视网膜表面。术后定期行检验镜及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后处死并摘除眼球,固定,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兔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检眼镜检查:视网膜未见明显变化;视网膜电图检查:视网膜表面组及视网膜下组与对照组相比,视网膜电图均发生明显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实验组除第1天外,其他各时间段视网膜各层细胞显微结构均出现损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全氟菲烷的损害作用不断加重,且视网膜下组比视网膜表面组损害更重。结论微量全氟菲烷残留眼底可对视网膜结构造成损害,且其主要原因还是重水的机械压迫作用,而重水的毒性作用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奥曲肽Octreotide(OA)玻璃体腔内注射对正常兔眼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的成年有色素兔32只,每组8只8眼,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右眼为实验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OA0.2mg/0.1ml、0.4mg/0.1ml、0.8mg/0.1ml和0.1ml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注药前及注药后1、2、4周分别对所有实验动物进行眼压、裂隙灯、眼底及ERG检查,注药后4周,摘除眼球行光镜和电镜观察视网膜的组织结构。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未见眼前节和眼底异常,光镜及电镜下视网膜组织结构均未见明显异常,注药后1周ERG波幅轻度下降,各剂量组的下降幅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到观察期末b波波幅恢复到给药前水平。结论正常兔眼玻璃体腔注射OA≤0.8mg/0.1ml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透明质酸酶和C3F8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透明质酸酶联合C3F8玻璃体腔注药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2只兔(24只眼)随机分A、 B、 C 3组,每组4只,每兔一眼为实验眼,另一眼为对照眼.A组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射0.2ml(10U)透明质酸酶,B组为0.2m1C3F8, C组为0.1ml(10U)透明质酸酶 0.1mlC3F8,对照眼玻璃体腔注入0.2ml BSS溶液.注射后常规裂隙灯、直接眼底镜及眼部B超检查.在2周后处死动物,眼球标本送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C组4只实验眼在术后2周时B超有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表现,扫描电镜也表现为较光滑的后极部视网膜表面;A组、B组及对照组眼B超检查无玻璃体后脱离表现,扫描电镜示视网膜表面较多纤维状附着物.各实验组及对照组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未发现视网膜组织有毒性改变.结论 10IU透明质酸酶联合0.1mlC3F8玻璃体腔注药2周后可诱导兔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且形态学上无视网膜毒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在眼外伤胜视神经挫伤中的诊治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80眼)外伤性视神经挫伤患者进行VEP测定,并与自身健侧眼进行对照。结果80例(80眼)VEP检测正常16眼(20.0%),异常64眼(80.0%)(X^2=3.95,P〈0.05);VEP异常表现为:VEP波形完全消失10只眼,单纯P100波幅降低40只,P100潜伏期延长30只眼;轻度眼受伤波幅、潜伏期与重度眼受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614,t=3.518,P均〈0.05);两组伤后检查时间与P100潜伏时间和波幅的改变均无相关性((r=0.039和r=0.015,P均〉0.05)。结论VEP检查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出伤眼的视功能,是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VA)、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一阶反应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形态学的关系,评估黄斑裂孔手术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11月至2008年3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IMH的患者18例(18只眼),术后随访一年。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1、3、6及12个月时,对患者行VA、mfER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并与正常对照组(25只眼)进行比较,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8只IMH眼术后一个月经OCT证实有17只眼(占94.44%)黄斑裂孔完全闭合,1年内无复发,1只眼(占5.56%)一年内黄斑裂孔始终未闭合。(2)术后一年VA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其中视力进步15只眼(占83.33%);视力不变2只眼(占11.11%);视力减退1只眼(占5.56%)。VA恢复在术后6个月内最明显(。3)IMH眼术前mfERG一阶反应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明显低与正常对照组(P〈0.05),典型三维地形图呈火山口样改变。术后一年mfERG一阶反应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不断增加,持续到一年以后,三维地形图表现为中央峰逐渐恢复。术后12个月时,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仍然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3环、4环、5环P1波反应密度始终未受明显影响(P〉0.05);五个环的潜伏期也未受明显影响(P〉0.05)。(4)术后12个月时,患眼VA与mfERG一阶反应1环、2环的P1波反应密度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IMH的有效方法,患眼术后视功能明显提高。mfERG在视功能评估方面较VA更加客观、全面、真实,两者总体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汉防己甲素滴眼液对兔眼的刺激反应。方法 20只家兔(40眼)随机分为0.1%Tet、0.2%Tet、0.5%Tet、1%Tet、赋形剂5组,每只家兔右眼分别滴上述各组滴眼液0.1 ml,左眼滴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做对照,每天4次,连续1周,停药后继续观察7d,用裂隙灯观察兔眼结膜、角膜、虹膜的刺激反应并评分。结果 1%Tet组中4只动物中的2只出现鲜红色结膜充血,角膜散在点状混浊,停药后2~3d消失,其余各组动物未见异常反应。结论汉防己甲素滴眼液对兔眼无明显刺激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近视眼眼底的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近视眼患者503例984只眼,充分散瞳后验光,并依近视程度分为三组,即Ⅰ组:近视屈光度〈-3.00DS;Ⅱ组:近视屈光度-3.00DS~-6.00DS:Ⅲ组:近视屈光度〉-6.00DS。用间接检眼镜和裂隙灯联合三面镜或全视网膜镜详细检查眼底,记录周边部视网膜变性数量、特点和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4只眼的屈光状态为(-6.56±5.70)DS,周边部视网膜变性155只眼,百分率为15.75%,其中单眼19例(10.98%);双眼73例(89.02%),周边部视网膜变性百分率:Ⅰ组为17.42%;Ⅱ组为33.54%;Ⅲ组为49.04%。双眼的变性区分布有对称性,百分率为60.65%。变性区多位于颞侧象限,颞上或颞下象限无明显差异。变性区以不压变白和树枝样变性多见,其次为格子样变性和单纯视网膜裂孔。结论高度近视眼周边部视网膜变性发生率高,不同屈光度组的周边视网膜变性的构成比存在显著差异,且随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而增高,且有对称性,这些特征对高度近视眼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中药龙血竭片(肠溶衣)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共52人52眼,龙血竭片(肠溶衣)口服,每日3次,每次2.4g,连服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变化和眼底情况等。结果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检查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分别比较,t值分别为1.93、2.37和3.38,P分别为〉0.05、〈0.05和〈0.01,表明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眼底检查结果:治疗后1个月:进步8眼,占73.08%,无效14眼,占26.92%;治疗后2个月:显效13眼,占25%,进步32眼,占61.54%,无效7眼,占13.46%;治疗后3个月:显效40眼,占76.92%,进步8眼,占15.39%,无效3眼,占5.77%,恶化1眼,占1.92%。结论中药龙血竭片可以作为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托白内障3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22眼),女15例(18眼),右眼18眼,左眼19眼,双眼3眼。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56.1±4.2)岁,比较术前及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前视力〈0.1者34眼,0.1~0.5者6眼,术后6个月视力〈0.1者下降为3眼,0.6~1.0者上升至32眼。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只眼中5只眼有局限的视网膜牵拉,出现视网膜水肿,11眼术后出现后囊浑浊。13只眼出现一过性角膜水肿,前房明显的纤维素渗出,16只眼出现继发玻璃体出血。17眼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经短暂降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得以控制。1只眼随访2个月时发生视网膜再脱离、再次手术后复位。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物羊膜植入在兔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NPTS)中的抗瘢痕作用。方法选取新西兰白兔14只28眼,每只兔双眼均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随机选取1眼,将4mm×12mm生物羊膜植入巩膜瓣和结膜瓣下(实验组),另一只眼为对照组。观察术后结膜、角膜、前房及滤过泡情况;并于术后10、20d分别处死4、10只白兔取眼球手术区组织HE染色,于光镜、电镜下观察瘢痕形成情况。结果术后10d实验组12只眼(85.2%)见弥散的滤过泡,对照组9只眼(64.3%)见滤过泡,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d,实验组8只眼(80.0%)有滤过泡,对照组2只眼(20.0%)有滤过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滤过区纤维组织明显减少,术后20d仍有空腔存在;对照组滤过区见大量纤维瘢痕组织形成,术后20d滤过腔基本消失。结论生物羊膜在兔眼NPTS中有抗瘢痕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明基医院因超高度近视白内障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59例(92眼),观察记录眼轴长度,并根据眼轴长度分为两组,47眼眼轴长度为27.00~29.99 mm者为Ⅰ组,眼轴长度为30.00~37.46 mm的45眼为Ⅱ组。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数、角膜内皮细胞数。观察术中平均超声乳化能量及有效超声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为(2.69±2.17)s,平均超声能量(4.54±4.27)%,48.9%术眼未使用超声;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0.05者90眼(97.8%),最佳矫正视力〉0.3者74眼(80.4%),最佳矫正视力〉0.6者42眼(45.6%),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Ⅰ组最佳矫正视力〉0.3者44眼(93.6%),明显高于Ⅱ组29眼(64.4%)(P〈0.05);术后1周平均散光度数为(0.94±0.75)D,与术前平均散光度[(1.17±1.09)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535.43±449.92)个/mm2]与术前[(2748.38±409.74)个/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无并发症,术后角膜内皮水肿7眼,后囊膜混浊15眼,无视网膜脱离。结论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是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早期手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尹亮  林志春  李祖贵  穆海玉  孙劲松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3,(12):1069-1071,1075,F0003
【目的】研究18F—FDGPET与CT对兔肝VX2肿瘤模型放疗后疗效评价的差异。【方法】48只肝右叶荷VX2肿瘤的新西兰兔随机分成45H,每组12只,分别为对照组(非放疗组)、10、15和20Gy放疗组,所有试验兔于放疗前及放疗后1、7、14d行18F—FDGPET/CT扫描,测定肿瘤体积和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结果】放疗前各组肿瘤体积及SUVmax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后对照组肿瘤的体积及SUVmax均持续上升。3个放疗组放疗1d后SUVmax均较放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体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3个放疗组放疗7d后SUVmax及肿瘤体积均较ld时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放疗组放疗14d后SUVmax均较7d时无明显变化(P〉0.05);而肿瘤体积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VX2肿瘤放疗后1d时18F—FDGPET检查即可出现SUVmax的显著下降,可在肿瘤体积改变之前早期评估其对放疗的反应。  相似文献   

20.
早期翼状胬肉手术治疗方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艳丽  赵堪兴 《河北医学》2010,16(2):144-146
目的:比较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结膜瓣移植术治疗早期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53只眼按术式分为两组,A组22只眼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B组31只眼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0.5年至5年,平均2.5±1.8年。结果: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时间:A组(1.23±0.43)d,B组1.19±0.40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0,P=0.774〉0.05)。A组21例痊愈,1例复发,复发率4.55%;B组31例痊愈,1例复发,复发率3.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0.05)。结论: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结膜瓣移植术复发率低,是治疗早期翼状胬肉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美容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