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正> 美国每年约60万人死于心脏病,其中2/3猝死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值得指出,猝死者中30~60%曾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事件日益为临床所重视。一、概念: 确切定义尚未统一。一般认为,以治疗心律失常为目的,通常剂量下所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原心律失常恶化或新的心律失常发生,停止用药即可获得好转,称之致心律失常事件。原发性致心律失常事件指除心脏疾病外,无其它致心律失常诱因者;继发性则指同时伴有脱水、电解质异常、心肌缺血等其它诱因者。  相似文献   

2.
阮坚丽 《医学综述》1999,5(10):455-456
<正>在心律失常的各种因素中,某些药物所致的心律失常日益受到重视,其中以抗心律失常药(Antiarrhythmic简称AA)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最为常见,其次是抗精神病、抗过敏及平喘药物等所致的心律失常也常见报道。本文就各类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易患因素、临床表现和防治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小儿心律失常临床多见,每个年龄组心律失常发病数,以及心律失常的病因与成人不尽相同,现就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病因进行统计分析如下。一、资料来源本文收集了自1975年至1985年我院儿科资料齐全的心律失常394例,加以统计分析。二、结果1、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数394例小儿心律失常的相对发生率见附表。其中激动起源异常227例,占57.6%;传导异常167例,占42.4%;各种心律失常中以早搏最多见共156例,占  相似文献   

4.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肆花 《右江医学》2006,34(1):21-2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特征,心律失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按NYHA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Ⅰ~Ⅱ级组和心功能Ⅲ~Ⅳ级组,比较两组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按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无伴发复杂心律失常组和伴发复杂性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间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住院中猝死患者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心功能Ⅲ~Ⅳ级组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心功能Ⅰ~Ⅱ级组(P<0.05);在伴有复杂心律失常的DCM患者较无复杂心律失常者其心功能分级远重于后者(P<0.05),其LVEDd明显增大,LVEF也显著较低,均P<0.01;住院中猝死患者均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DCM患者心功能分级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有关,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DCM病人发生猝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抗大鼠心律失常作用的效果和机理。方法大鼠分为4组:模型组、稳心颗粒低剂量组、稳心颗粒中剂量组、稳心颗粒高剂量。分别采用乌头碱、氯化钡、心肌缺血再灌注致大鼠心律失常3种动物模型,以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心电图的相关指标,记录并分析心电图曲线。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稳心颗粒能延长乌头碱诱发的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出现时间(P<0.05,P<0.01),推迟氯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并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P<0.05,P<0.01),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性心律失常ST段抬高的程度和心律失常Mest评分。结论稳心颗粒可对抗乌头碱、氯化钡、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实验性大鼠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不但加重原有心脏疾病,还可诱发心源性猝死。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并不十分理想,总有效率只有30%~60%。人们对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认识仍有限,因此,揭示心律失常发生的深层机制,寻找新的作用靶点是抗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近年人们发现心房特异性钾离子通道电流IKur、IKAch等参与了心房颤动,这使心房颤动治疗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钙渗漏、缝隙连接蛋白及钙通道自身抗体在心律失常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发现为开发更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近年研究发现,一类调控基因的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心律失常及其引起的猝死起关键作用。miR-1、miR-133、miR-590等对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伴随的心律失常表现出明显调控作用。miRNA的生物学特性是同时对多个靶点具有调控作用,这使其具有成为理想抗心律失常靶点的潜力,为心律失常及猝死的防治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 QT离散度 (QTd)对扩张性心肌病 (DCM)发生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观察 5 2例 DCM 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并设“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作对照。发现与对照组相比 :无室性心律失常或 L own ~ 级室性心律失常 DCM组的 QTd、QTc明显延长 (P<0 .0 5 )。发生 L own ~ 级室性心律失常 (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 ) DCM组的 QTd、QTc、QT cd、QTm ax明显延长 (P<0 .0 5~ 0 .0 1) ,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 DCM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或 L own ~ 级室性心律失常 DCM组相比较 ,QTd、 QT cd明显延长 (P<0 .0 5 )。 DCM患者 QTd、QT cd明显延长时发生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机率明显增高 ,应加强对此类 DCM患者心律失常的控制与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500例平板运动试验伴发的心律失常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500例受检者依据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分为试验阳性组和试验阴性组。应用Bruce方案,分析心律失常。结果500例运动试验中出现心律失常共106例,其中男63例,女43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1.2%。运动试验阳性组为59.1%(42/71),运动试验阴性组为19.5%(84/429),P&lt;0.05。运动中出现心律失常45例,运动后恢复期出现心律失常61例;心律失常以室性者最为多见,占70.7%,房性心律失常占36.8%。结论运动试验中发生心律失常比较常见,运动试验阳性者出现的心律失常较多可能与心肌缺血有关;运动试验阴性者中也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的严重并发症,无论是快速型或缓慢型心律失常,均多见于起病后24小时以内,室性早搏常导致室速或室颤而致死。缓慢型心律失常也是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室上性心律失常亦可引起心排血量和冠脉灌注量减少,并增加心肌耗氧量,因此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除需积极纠正诱发心律失常因素外应及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一、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处理:为防止严重心律失常发生,凡有下列室性早搏应立即处理:①频发性室性早搏(>5次/分);②多形性、多源性室性早搏;③连发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室性早搏;④发生在心动周期的易损期室性早搏,即“RonT ”现象。上述几种室性早搏,亦即所谓“警告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正> 1 命名和定义 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thmic drugs,AAD)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的加重或诱发了新的心律失常即可称为“致心律失常”作用。1987年ACC会议将其命名为促心律失常(Prorrhythmia)。有译成“药源性心律失常”,有人称这类药物为“具有电生理作用的药物”。有解释为:致心律失常(arrythmogenesis)指任何原因产生的心律失常;促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专指药物,主要是AAD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药物产生的新的心律失常(Provocation of arrhythmia)和药物所致的原有心律失常的恶化(aggravation of arrhythmia)。 2 诊断 2.1 目前关于AAD致心律失常作用研究主要限于  相似文献   

11.
<正> 我院1998年5月至7月用镁剂治疗心脑血管病并心律失常11例,均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48—78岁,其中冠心病并心律失常4例;高心病并心律失常3例;风心病并心律失常1例;肺心病并心律失常1例;脑梗塞并心律失常2例。  相似文献   

12.
主坚 《右江医学》2012,40(4):563-564
<正>恶性心律失常指有血流动力学后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这是一类需要紧急救治的心律失常,又称之为致命性心律失常,严重时会导致心源性猝死[1]。恶性心律失常常并发器质性心脏病,如: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病等。该病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动过缓的相关性,以减少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方法:对178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前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心律、心功能及电解质的变化进行比较,观察经异丙肾上腺素、654-2处理后对纠正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并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心率、心功能、心律及电解质均无差异,但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组较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血糖含量明显偏低(P<0.05),心动过缓例数显著增多(P<0.01);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或654-2处理后有98%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无复发。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24 h内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动过缓有关,提升心率可有效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90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施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全面化护理。比较两组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出院天数、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认知、治疗配合度;护理前后患者心功能、焦虑状态、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出院天数、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认知、治疗配合度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心功能、焦虑状态、生活质量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心功能、焦虑状态、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面化护理在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缓解焦虑,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患者疾病认知和依从性提高,满意度高,住院短。  相似文献   

15.
刘荣 《实用医技杂志》1997,4(12):913-914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的关系,观察了6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与Q—Td、J—Td的关系,结果显示Q—Td、J—T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分别为98.45±19.25,96.88±20.55;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68.21±13.35,62.26±14.48;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为47.89±28.89,42.91±21.90。3组间差异极为显著(P<0.01);Q—Td(J—T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认为Q—Td(J—T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梗塞早期Q—Td(J—Td)值增大>60ms可作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项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正> 本文对15岁以上农民共52575人进行调查,旨在探讨农民中的心律失常患病率和患病因素。调查方法:(1)“询问有无心律失常和心血管病的病史和症状(2)测血压、听心脏,注意有无心律失常及器质性杂音(3)对有心律失常病史可疑心律失常病史、心脏病史以及有器质性杂音和高血压的患者均作心电图检查。凡查出有心律失常者同时作病因学调查。  相似文献   

17.
苓桂术甘汤灌胃,对氯仿引起小鼠室颤的发生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氯仿—肾上腺素所致大白鼠心律失常可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还可延长氯化钡引起大白鼠心律失常的潜伏期和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揭示苓桂术甘汤对实验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谭小强  赖沙毅  王红  李娟 《右江医学》2006,34(5):478-479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及药物相关性毒副反应,胺碘酮静脉给药:首剂75~150 mg,稀释后10~15 min内缓慢注入,根据心律失常类型决定是否需口服维持治疗,观察心律失常转复率、心室率变化、收缩压及QTc改变,有无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功能变化及静脉炎发生等。结果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复率为86.03%,心室率由治疗前152.00±25.66次/分减慢为79.86±7.25次/分,治疗前后心室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收缩压无显著变化(P>0.05)。药物相关性毒副反应发生率为5.15%。结论胺碘酮治疗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心律失常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2例出生1h至28d新生儿心律失常进行临床分析。提示:新生儿心律失常临床常见,严重心律失常较少;导致新生儿死亡原因常与原发病严重程度有关;新生儿心律失常可以是胎儿期心律失常的继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海南绞股蓝甲醇提取物对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分别制作乌头碱、氯化钡和哇巴因引起的心律失常模型;观察其对抗作用。结果:绞股蓝甲醇提取物(SB)能够明显增加引起大鼠室性心律失常的乌头碱用量;显著减少氯化钡所致的双相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动物个数,明显推迟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综合维持时间,并明显增加引起豚鼠室性心律失常的哇巴因用量。结论:绞股蓝甲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