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正常Meckel腔(MC)CT和MRI最佳检查方法及序列。方法 60例MC正常成人分为3组:20例行SE T1WI、GRE T1WI及FSE T2WI扫描,20例行SE T1WI-C^+、FR FSE T2WI及3DF SE T2WI扫描,另20例行CT和CT-C^+扫描。采用双盲法评价并比较8种检查方法-序列对MC正常解剖结构的显示能力和伪影程度。结果 硬膜壁:显示外侧壁GRE T1WI、3D FSE T2WI和CT平扫不如其他5种方法(H=135.54,P〈0.05);显示内侧壁、上壁、前壁、下壁和后壁SE T1WI、FSE T2WI、FR FSE T2WI和SE T1WI-C^+优于其他4种方法(H=122.76~142.22,P〈0.05)。显示三叉神经节:SE T1WI、FSE T2WI、FR FSE T2WI和SE T1WI-C^+优于其他4种方法(H=135.64,P〈0.05)。显示三叉神经节周围静脉丛:SE T1WI-C^+优于其他7种方法(H=139.54,P〈0.05)。显示神经纤维:FSE T1WI和FR FSE T2WI优于其他6种方法(H=159.00,P〈0.05)。显示三叉神经池:SE T1WI、FSE T2WI、FR FSE T2WI和SE T1WI-C^+优于其他4种方法(H=147.00,P〈0.05)。磁敏感伪影:GRE T1WI和3D FSE T2WI多于其他序列(H=150.84,P〈0.05)。骨伪影:CT有伪影。牙齿和运动伪影:CT和MRI各序列无差别。结论 MC检查应首选SE T1WI和FSE T2WI;必要时可使用FR FSE T2WI和SE T1WI-C^+作为补充;CT和CT-C^+也可用于检查MC;GRE T1WI和3D FSE T2WI不适合MC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以搏动性耳鸣为主要症状的颞骨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自2006-2011年32例有搏动性耳鸣症状并经病理证实的颞骨占位性病变的CT和MRI表现,总结其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根据病变否累及颈静脉孔区可分成两组.(1)累及颈静脉孔区组包括:颈静脉球瘤5例,强化显著,2例典型者MRI表现为“盐和胡椒”征象;中耳癌5例,均见鼓室鼓窦区、外耳道深部软组织肿块及咽鼓管骨性段骨质破坏;内淋巴囊肿瘤3例,均见不规则针状骨结构,T1WI肿块周边后缘呈高信号;转移瘤1例,颞枕骨大范围骨质破坏,累及颈静脉孔区,T1WI呈等信号,T2 WI呈等高信号,增强后轻中度强化.(2)未累及颈静脉孔区组包括:鼓室球瘤15例,鼓室及听小骨等均未见骨质破坏,7例仅局限于鼓岬,7例充满鼓室鼓窦且有5例涉及外耳道深部,1例向颞骨乳突蔓延,12例行MRI增强扫描均强化显著;中耳胆固醇肉芽肿2例,表现为鼓室鼓窦区软组织灶,T1WI和T2 WI均呈高信号;面神经血管瘤1例,表现为面神经膝状窝的扩大和软组织肿块,累及面神经鼓室段,伴听小骨移位和骨质吸收,增强MRI表现为显著强化.结论 表现为搏动性耳鸣的颞骨占位性病变中,副神经节瘤(包括鼓室球瘤、颈静脉球瘤)较多见且其影像学表现有特征性,易作出诊断;其他占位性病变虽少见,但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特点也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对11例经手术和组织学证实的颈静脉球瘤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颈静脉球瘤,左侧7例,右侧4例;病变以颈静脉孔为中心生长并向周围结构不同程度蔓延。病变边界均清楚,呈卵圆形2例,哑铃形1例,不规则形8例。颞骨高分辨CT(HRCT)表现:与脑组织比较,颈静脉孔区软组织肿块呈等密度,周围的骨质呈虫蚀样或不规则破坏,其中7例鼓室下壁骨质破坏,肿块进入下鼓室并有2例听小骨破坏,2倒侵犯内耳道和外耳道,4例颈动脉管骨质破坏,5倒岩尖骨质破坏,6例斜坡骨质破坏。MRI表现:颈静脉孔区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楚。全部11例中,与脑灰质比较,MRT WI呈低信号3倒,等信号8例,T2WI均为高信号,增强T1WI呈明显不均匀强化,9例(82%)在T2WI和增强T1WI上可显示“盐和胡椒”征。6例小脑受压,3例延髓、小脑同时受压。MRA表现:未见明显异常改变。MRV表现:2例乙状窦及颈内静脉受压。结论联合使用CT和MRI两种检查方法能够为颈静脉球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中耳腺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分析影像学检查对中耳腺瘤的术前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例中耳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临床表现与颞骨CT、MRI检查等影像学特征。结果:1例患者病灶局限于鼓室腔内,4例患者病灶范围自鼓室至鼓窦(其中1例患者肿物穿透鼓膜至外耳道);4例鼓膜表现向外膨隆,1例鼓膜正常;经音测听显示,3例传导聋、2例混合聋;患者术前颞骨CT检查均显示存在听骨链包绕软组织影,均未见明显骨质破坏、见盾板较尖锐;4例患者术前经内耳MRI扫描显示存在鼓室病变,T1见等信号影、T2见等信号影,肿瘤均存在明显强化;3例患者术后行颞骨CT扫描,1例患者见鼓室腔内软组织影膨出,经手术证实为病变复发;2例患者术后行内耳MRI扫描均显示鼓室存在未明显强化,未见复发症状,考虑鼓室内存在瘢痕组织。结论:中耳腺瘤患者的颞骨CT检查特征主要为鼓室软组织影且不伴听骨链、骨质等结构异常;而内耳MRI检查的特征则为鼓室T1、T2等信号、出现明显强化的结节影。中耳腺瘤的CT与MRI特征结合该病的临床特点,有助于在术前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5.
《中国CT和MRI杂志》2005,3(3):F002-F002
图1 左额上皮型脑膜瘤,T1WI(a)、FLAIR(b)和增强后T1WI(c)显示左额叶病灶信号校均匀,无明显出血坏死,周围见明显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26岁,智力正常,发作性左侧肢体抽搐1年,有时伴意识不清。查体未见发育异常。头颅CT平扫见右侧顶叶表浅部位脑回样钙化(图1),蛛网膜下腔增宽,局部脑皮质明显萎缩.两侧大脑半球不对称,右侧脑室较对侧略大,中线结构向右侧移位,右侧颅板增厚(以额、顶叶为著)(图1);MR平扫T1WI和T2WI均见右顶叶内沿脑沟走行的弧线状低信号影,  相似文献   

7.
多序列MRI在急性脑出血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军  刘铁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3):157-158,173
目的:探讨多序列MPI在诊断急性脑出血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36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分别进行CT及MR检查,通过脑内血肿量及有经验医生的分析诊断,比较两项检查诊断的敏感性。结果:T1WI、T2WI显示脑出血边界欠清,但空间分辨率较高。T2^*WI示血肿呈低信号,中心稍高信号,边界清楚。测量所得MR各序列和CT血肿量,T2^*WI与CT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诊断敏感性比较T2^*WI和CT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T1WI和T2^*WI序列的敏感性相对较差,与CT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R梯度回波T2^*WI对诊断急性脑内血肿的敏感性和CT检查相当,结合常规扫描序列在急性期脑内血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鼓室副神经节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鼓室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及CT/MRI表现。结果9例发生于右耳,5例左耳。6例耳鸣中有5例为搏动性耳鸣,按压颈内静脉可以消失,并不同程度听力下降。3例息耳长期流脓。3例患耳流血性分泌物。3例术后复发者,出现耳痛和面瘫表现,其中1例术后一年即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右侧肢体乏力。12例鼓室副神经节瘤中有1例合并颈动脉体瘤,2例合并颈静脉球瘤,1例为恶性副神经节瘤,术后颈部淋巴结、肺部及脊髓、脊膜转移。4例鼓室内小结节CT上密度均匀,MRI上信号均匀,T1WI及T2WI均为等或稍低信号。3例充满鼓室的较大肿瘤T1WI及T2WI以均等信号为主,其间夹杂少许短条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小结节呈明显均匀强化。5倒肿瘤超出鼓室,CT表现为鼓室及乳突不规则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类似恶性肿瘤征象,并向周围结构蔓延;MRI上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肿块内可见点、条状、迂曲流空血管影及“盐胡椒征”。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结论鼓室副神经节瘤临床症状多样,可以沿神经孔道扩展,多中心生长,恶性者可以出现淋巴结、双肺及脊髓脊膜转移。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可作为本瘤术前首选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64岁,头痛5年,左侧面部麻木伴左耳失聪,左眼视物模糊,记忆障碍3年。MRI检查:左侧中颅窝见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影,病变颅内部分最大横径约5cm,颅外部分最大横径约7cm,T1WI呈等信号(图1),T2WI呈稍高信号(图2),肿块以蝶骨大翼颅板为中心向四周生长,向下累及左侧颞下窝及鼻咽部邻近结构,  相似文献   

10.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高分辨率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宏儒  陈志烈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0):956-957,I0001
目的探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高分辨率CT征象,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观察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的高分辨率CT资料。结果高分辨率CT能清楚地显示中耳鼓室、鼓窦和/或乳突破坏腔内异常软组织密度灶以及相应部位的细微骨质破坏征象,鼓室、鼓窦及乳突腔软组织肿块36例,骨质破坏包括听小骨(32/36)、鼓棘(6/36)、鼓室盖(1/36)、面神经管(2/36)及乙状窦前壁(4/36)。手术与CT诊断符合率为86.1%-100%。结论高分辨率CT对于胆脂瘤型中耳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病例资料:患者,女,25岁。因1月前无意间发现右颈部包块,约蚕豆大小,无痛性渐进性肿大,就诊于当地医院,口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包块逐渐消退,停药后再次肿胀,遂到本院就诊。查体:右侧颌下区扪及大小约为2cm×3cm×3cm的包块,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活动度一般,质地中等。既往史、家族史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影像学检查:CT示右侧颌下区囊实病灶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的囊肿低密度影,囊性密度CT值约为40 Hu,增强见病灶边缘轻中度强化,囊性成分无明显强化,外侧与胸锁乳突肌分界模糊(图1);MRI 平扫示右侧下颌下腺后上方、腮腺深面见不规则混杂信号肿块影;T2WI/STIR上病灶呈稍低信号,周围见环形高信号及病灶内偏外侧小斑片状稍高信号(图2);T1WI上病灶呈等高信号,其内可见条带状低信号,边界模糊,增强扫描不规则环形强化,囊内容物未见强化(图3)。综合影像诊断:右侧颌下区肿瘤病变,初步诊断:神经鞘瘤。手术所见:右侧颌下区见一大小约为2cm×3cm×4cm囊性肿块,内含灰白色液体,略呈豆腐渣样,颈内静脉与肿块粘连紧密,肿块深面与颈内动脉相邻,分离后见肿块向下颌角内侧走行,与胸锁乳突肌肉及周围肌群有粘连。病理诊断:鳃裂囊肿伴胆固醇结晶沉积及异物巨细胞反应(图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面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9例均行MSCT平扫,3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9例面神经鞘瘤分别涉及内听道段1例、迷路段3例、膝状神经节5例、鼓室段6例、乳突段4例、腮腺段2例。CT表现:8例受累段面神经管扩大和/或骨质破坏,5例鼓室内软组织块影,4例听小骨外移和/或破坏,4例乳突区软组织块影伴外耳道后壁骨质破坏,2例茎乳孔扩大,2例腮腺内软组织肿块。MRI表现:6例肿瘤均表现为结节状或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或等低信号,T2WI呈偏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中等至明显强化,信号均为不均匀。结论一个肿瘤常涉及多个面神经节段,CT对显示肿瘤区骨质改变较佳,MRI可很好地显示面神经鞘瘤的部位、形态、范围和内部结构特征,两者结合有助于面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滑膜肉瘤的X线、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X线平片、CT、MRI表现。结果:3例位于四肢、3例位于躯干、1例位于左肺上叶;X线、CT显示肿块密度低于肌肉,密度多不均匀,其中4例肿块内出现骨化或钙化,3例出现相邻骨骨质破坏,4例邻近骨受压骨吸收。3例肿块MRI表现为卵圆状、分叶状团块,边界清晰,信号均一,T1WI与肌肉信号相同,T2WI呈明显高信号;8例肿块在T1WI为“三重信号”,T2WI压脂像见“铺路石”征;T1序列增强扫描,5例均表现为肿块内絮片状明显不均匀强化,间隔明显强化。〖HTK〗结论:〖HTSS〗① 滑膜肉瘤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② 对于滑膜肉瘤,X线、CT联合MRI可更全面显示其影像学特征,有利于肿瘤定性和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T1增强扫描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平阳县人民医院经手术证实的复杂性肛瘘患者43例,全部行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压脂(T2WI FS)和T1加权成像压脂(T1WI FS)增强序列扫描,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比较3种序列对肛瘘内口、主管、支管的显示情况。结果:43例患者中,手术共发现内口67个,主瘘管63个,支管47个。T1WI发现内口10个(占14.93%)、主瘘管34个(占53.97%),支管10个(占21.28%)。T2WI FS发现内口52个(占77.61%)、主瘘管55个(占87.30%)、支管40个(占85.11%)。T1WI FS增强共发现内口61个(占91.04%)、主瘘管60个(占95.24%)、支管42个(占89.36%)。TIWI FS增强较T2WI FS显示内口的准确性高(P<0.05),在显示主瘘管、支管的准确性方面两序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WI FS增强显示内口、主瘘管、支管的准确性均较T1WI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WI FS增强在Parks分型上与手术结果一致性高(Kappa=0.926),明显高于T2WI FS与T1WI序列(Kappa=0.786,Kappa=0.467)。结论:T1WI FS增强扫描序列可作为肛瘘MR检查常规T1、T2序列的重要补充,尤其是术前对内口的定位及分型评估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螺旋CT高分辨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脂瘤型慢性中耳乳突炎的CT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表现。结果: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T表现为鼓室内软组织密度影,听骨链破坏移位,上鼓室、鼓窦扩大,鼓室外侧壁、鼓室内侧壁、下壁破坏,鼓室天盖、外侧半规管、面神经管、乙状窦破坏,位于外道的可见外耳道骨质破坏,同时骨质破坏腔的边缘常出现硬化环等与术中所见一致。结论:高分辨CT及多层面重建可以较清楚的显示中耳结构、病变范围,对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的指导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学志  刘瑛 《河北医学》2009,15(5):527-529
目的:探讨CT对慢性中耳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慢性中耳炎45例的CT表现特点。结果:14例胆脂瘤型中耳炎CT表现为鼓室、鼓窦内软组织密度影,鼓室扩大,窦入口扩大,鼓室壁破坏、硬化。听小骨移位、骨质吸收、破坏。其它征象包括乙状窦、鼓室盖、水平半规管、面神经管水平段骨质破坏。29例肉芽肿型中耳炎CT表现为中耳腔内的软组织密度影,部分有液平,鼓室壁增生、硬化,骨质破坏少见,听小骨可出现吸收破坏,但程度较轻,一般无移位。2例单纯型中耳炎表现为中耳腔内的软组织密度影,1例有液平,鼓室壁骨质硬化,无骨质破坏。结论:依据鼓室内软组织密度影的形态分布,鼓室壁破坏情况及听小骨改变,通过CT检查可对大部分慢性中耳炎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场MR平扫在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结节型)及血管瘤MR资料,其中HCC30例41个病灶,血管瘤20例25个病灶。两组均分别行横轴位T1WI、T2WI。分析病灶MRI特点及分别测量和计算HCC、血管瘤T1WI的信号强度(T1S)、T2WI信号强度(T2S)、及各自的对比噪声比(CNR)。结果HCC组:T1WI25个病灶(71.43%)呈稍低信号;T2WI38个病灶(92.68%)呈稍高信号;T2WI20个病灶(48.78%)周围见低信号包膜;10例(24.39%)可见门静脉癌栓;16例(16.67%)可见肝门淋巴结肿大;16例(53.33%)合并肝硬化。血管瘤组:T1WI15个病灶(65.21%)病灶为稍低信号,T2WI23个病灶(92.00%)为高信号,19个病灶(76.00%)见边缘分叶征。两组T2WI信号特征及边界征像差异比较有显著性(P〈0.05);两组T2S、T2CNR在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低场MRI平扫显示的T2WI信号强度、假包膜征、肿瘤边界征等在HC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1临床资料:病例资料:患者,女,59岁,因右手掌肿物5年,伴疼痛2周于2014年4月2日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手掌大鱼际区一肿物,约黄豆大小,质硬无疼痛,2周前肿物突然明显增大,约桂圆大小,伴疼痛感,无发热、畏冷。查体:右手拇指根部稍肿胀,右手掌大鱼际处隆起明显,触及一约4×3cm大小肿物(图1),无破溃,肤色红,肤温稍高,质硬,边界尚清楚,压痛明显,疼痛未放射他处,活动度稍差。右手拇指屈伸活动稍受限,余手指活动灵活。血细胞分析(2014-04-03)白细胞:11.2×109/L↑,中性粒细胞:6.6×109/L↑,淋巴细胞:3.8×109/L↑,余正常。×线示(图2):右手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软组织肿胀,其内见斑片状钙化影,余右手诸骨未见明显骨质病变。磁共振(图3):右侧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软组织内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fsT2 WI呈高低混杂信号影,T1 WI呈等低混杂信号影,境界尚清,范围约1.9cm ×1.6cm,周围见不规则片状T2 WI高信号影;右手诸骨骨质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未见明显骨折征。拟诊为:右手掌肿物(考虑化脓性炎性肿物可能性大)。于2014-04-在臂丛麻醉下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一淡黄色实质性肿物(图4),大小约2.5×2×1.5cm,有包膜,质韧偏硬,边界清楚,活动度尚可,沿肿物边缘逐渐分离,见肿物起源于拇短屈肌腱腱鞘,与肌腱无粘连,予尖刀完整剔除肿物。术中考虑该肿瘤为“腱鞘巨细胞瘤”。探查见正中神经返支完整,走循于术区切口桡侧缘皮下。病理检查(图5):肿物为骨外软骨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面部好发的多种神经鞘瘤的影像学分析,从而加深对面神经鞘瘤的影像学特征的记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9例患者经手术病理学确诊的多种面神经鞘瘤的影像学特征。9例患者均进行了CT平扫及强化扫描,6例患者进行核磁平扫及强化扫描。结果:神经鞘瘤6例鼓室受累,5例在膝状神经节,4例在乳突,3例在迷路,1例在腮腺,1例位于左侧内听道。CT表现:8例面神经管扩大骨质破坏,5例鼓室内软组织肿块影,4例伴听小骨破坏。4例伴外耳道后壁破坏,1例腮腺内软组织肿块。核磁表现:5例显示为结节状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面神经增粗1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l呈等高信号,信号显示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后均为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面神经鞘瘤临床较少见,其发病有时累及多段面神经通路,CT对面神经鞘瘤的骨质损坏能很好的诊断,核磁则能对面神经鞘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和内部特点有更为清晰的显示。两方法结合使用对肿瘤的确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腹部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部孤立性纤维瘤(SFT)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例腹部孤立性纤维瘤病例的CT和MRI表现以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变化。结杲:CT显示肿块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因肿瘤富于血管通常早期呈明显均质性强化。MR扫描显示肿瘤实质在T1WI、T2WI多呈低信号,但肿瘤因黏液样变性或出血在T2WI呈高信号。病理学检查: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有多种排列方式,免疫组化CD34阳性。结论:SFT是一种间叶源性、境界清楚的软组织肿瘤,影像学上因病理学上肿瘤细胞分布以及有无黏液样变性而呈现不同的改变及强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