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5,(12):1670-1672
目的:比较DHPLC法和ARMS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种不同类型标本的EGFR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新鲜肺癌组织标本、石蜡切片和血液标本。分别用DHPLC法和ARMS技术同时检测其3种不同类型标本的EGFR基因的突变情况。再用直接测序法来检验以上3种类型标本的EGF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DHPLC法与直接测序法结果大致相同,ARMS技术检出率明显高于DHPLC法,两组新鲜肺癌组织标本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石蜡切片标本和血液标本的检出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ARMS技术中3种类型标本的检出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MS技术检测新鲜肺癌组织EGFR基因突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HPLC法和直接测序法,全血标本的DHPLC法可作为EGFR基因的初筛检测,ARMS技术可用于无法确认的EGFR突变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药鉴定应用现代分析技术的效果。方法综合分析中药鉴定过程中应用不同现代分析技术的效果,包括光谱法、中药指纹图谱技术、X射线衍射法、色谱法、广谱-色谱联合法以及经典物理化学法等。结果在对不同种类的中药进行鉴定时,需采取一种最适的现代分析技术,并能获得比较高的鉴定准确率。结论于中药鉴定工作中合理应用现代分析技术,可对中药属性进行准确的鉴定,建议采纳。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药鉴定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逐渐显现优越性.本文系统归纳和总结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材品种、真伪、产地定性分析及中成药定性分析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杨玉玲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11-12,14
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鉴定方法由较为传统的鼻闻、眼观、口尝、手触以及升华、水试、火试等经验性鉴别,发展至目前已涉及到分子水平或是基因水平的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以及计算机图像分析、聚类分析等新方法、新技术。这些新方法、新技术对完善我国中药鉴定的标准化与科学性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长远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在不断发展引进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切不可废弃传统经验技术。唯有通过正确合理的有机结合,才能不断完善中药鉴定技术的合理发展与提高。本文综述了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与进展,及其在中药鉴定技术中的应用特点与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药鉴定技术》是中药类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极具特色的中医药专业课程,其课程目标是教会学生识别中药的真伪优劣,对于学生从事中药及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中药鉴定技术》受到了各中医药院校和专业教师的高度重视,也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1-5]。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实践,我校也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以往鉴定中药主要通过中药的表象特征进行,包括中药的质地、味道、气味、形状、颜色等,由于这些表象特征没有明确的标准,不同的人鉴定出的结果不同,准确性无法保证,影响了中药鉴定的效果和质量。本文主要通过总结有关报道,查阅相关文献,分析现代分析技术在鉴定中药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药鉴定是中药质量控制系统的首要环节,中药鉴定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了药材品质评价水平。至今,中药鉴定技术经历着从传统生药鉴定学的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向遗传物质DNA分子水平发展的历程,运用DNA芯片技术进行中药鉴定成为中药鉴定发展的方向之一。介绍了筛选gDNA种特异性探针的抑制性差减微阵列“SSH-ar-ray”新技术,该技术是将抑制性差减杂交与基于尼龙膜微阵列杂交相结合。以名贵中药材石斛5个品种作为实验材料,首先是用抑制性差减杂交获得2个品种之间的gDNA差异片段,然后用这些gDNA差异片段与由所有研究品种的gDNA制备成的微阵列杂交筛选到某一个品种的种特异性gDNA片段。这些种特异性gDNA探针作为种特异性探针进行物种鉴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中药鉴定gDNA芯片的方法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药经验鉴定,只是对中药的初步鉴定,要对中药进行科学鉴定,还要结合来源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如果能用电脑图像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化学模式识别法、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差热分析法等这些现代新型鉴定方法,将会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9.
中药鉴定学基源鉴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源鉴定是中药鉴定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原植物、性状、显微、理化等四大鉴别法都可用于中药的基源鉴定,确定中药的品种,但各种方法的作用和特点不同。其中原植物和原动物鉴定是其它基源鉴定方法的基础。DNA分子标记是新发展的基源鉴定方法,由于不受环境因素、组织类型和发育阶段的影响而具有稳定性和客观性;其中DNA条形码技术由于具有通用性和国际共享的平台而成为中药基源鉴定实用和强大的武器。对于经过提取的中药提取物和中药制剂的原料药,色谱和色谱-光谱联用技术目前是基源鉴定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我多年中药库房管理经验为基础,分析中药鉴定在库房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以我多年中药库房管理经验为基础,指导并推行中药鉴定工作;分析中药鉴定在中药库房管理中发挥的作用。结果随着工作经验和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中药鉴定的具体工作方法循序进步。科学、有效的中药鉴定技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辨别药材的真伪,识别药材的品种,能够提高现代中药库房的管理水平。结论中药鉴定技术的进步和推广,能够有效抵制假冒伪劣药材流向临床,提高临床中药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俞慎初教授在中药学研究方面从源到流,既重视探本求源,又重视中药学教育和药学知识普及,勤于医药实践及总结著述,将毕生精力都贡献于祖国的中医药发展及教育事业,为知医识药、医药皆通的中医药学家。  相似文献   

12.
从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其对中药研究的影响,阐述中药现代技术研究的初衷与开端;从基源、性状、理化及计算机辅助鉴别方面分析中药鉴定的研究现状,并从中药化学成分、中药药学作用两方面概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发展。现状表明:中药现代药效学研究与传统中药理论关联度低,与中医临床用药的整体观思路不合拍,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未来研究应积极探索保持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长处,使中药的现代研究与更高层次上传统中药理论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中药的安全性是临床应用的关键因素。肝脏作为药物代谢的重要场所,也是药物毒性反应的主要靶器官之一。中药毒性与药性、体质、配伍等密切相关。中药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涉及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炎症反应、胆汁淤积、能量及糖脂代谢紊乱、肝药酶影响等,且因中药成分复杂,具有多途径、多靶点作用,加之药物成分间相互作用等影响因素,导致中药毒性研究和安全性评价存在诸多问题。中药安全性评价应结合中药的特点,排除农药残留、重金属、真菌等外源性污染因素,并重视同名异物、产地与种植条件、炮制、配伍等源于中药自身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药肝毒性研究采用结构预警预测肝毒性成分,加强离体与整体实验、药代与毒代综合分析,并结合运用系统毒理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行精准评价,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三阴三阳系统与药性理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学的核心理论,是中药学发展的基础,是中医和中药联系的纽带。本文从阴阳学说出发,在阐述三阴三阳系统的内部作用机制及其与中医基础理论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中药药性的系统学意义以及中药药性理论发展的方法学基础,从而为中药组分配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形式,并为中医药基本原理在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5.
面向21世纪,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的目标,要结合中药鉴定学的特点及社会的专业需求,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中药鉴定人才,而中药鉴定学实验考核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在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上发挥积极向导作用。新的考核机制必须将学生一系列的活动集中到实验操作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来,改变现在传统“应试教育”、“验证式实验课”的考核机制,逐步建立起促进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中药鉴定人才的新型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中药性能、性质和效能的概念,区分性质与效能的依据和意义。提出中药性质是指药物的固有性质,是药物作用于机体感觉器官引起的各种感觉的综合,包括形、色、气、味及质地等,其实质是理化性质,是产生效能的物质基础。中药效能是药物作用于机体脏器组织或病原体、病理产物后产生的效应,包括四气、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首次提出了区分性质与效能的9项依据,其中主要是药物作用的部位、因果关系及有无理论依据三者。其意义在于从理论上解决了二者长期混淆不清的问题,为中西医药结合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药疗效和炮制的外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中药疗效的认定、社会用药风潮、中药炮制方法的历史演变事例,说明不同时代的社会思潮、习俗和经济因素无不影响到中药的方方面面.因此中药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性和人文特征.有记载的药物功效,并不全来自医生的经验.不同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决定了他们会接受什么样的药物.古代炮制法有3大类:有效的医疗炮制、虚玄的道家炮制、无效的商业炮制.在对中药功效和炮制进行外史研究的基础上,应把中医药历史文献研究提高到与临床、实验三足鼎立的地位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在人们探索21世纪科学发展与进步的时候,总是把生命科学放在首要的地位,医学是研究生命科学的,医学的进步理所当然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中药现代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的问题,但其确定一直没有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结合中药的用药特色和现代药学研究成果,从中药原形化学成分的肠内细菌生物转化,到原形化学成分及其肠内细菌生物转化产物的肠吸收和转化、肝脏代谢、肾脏排泄等串联的研究模式来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可能是一条适合中药特点的途径,亦是中药实验医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
通过梳理历代主流本草发现,中药掺伪古已有之.南北朝时期以造作为主,唐代始见伪充,明清以后掺伪现象泛滥.据统计,民国以前本草著作记载的掺伪品种达76味,主要集中在贵重药、动物药和人工制品.常用掺伪手法有造作、伪充2种方式.其中涉及造作的中药有11味,而以假乱真的伪充品种高达68味.掺伪现象泛滥,迫使藿香药用部位改变,盐附子、酒制当归和蜜炙黄芪等炮制品的出现均可能与之有关.中药掺伪的根本原因是医药分家,医不识药,而商家职业操守淡漠;另外,以药物产地论优劣而不仔细辨别真伪的做法亦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