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平煤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82例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61例和预后不良组21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82例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预后不良21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5.6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Killip分级≥Ⅲ级、病变支数≥2支、前壁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4 mg/L、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3600 pmol/L患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尿酸血症、Killip分级≥Ⅲ级、病变支数≥2支、血清NT-proBNP水平>3600 pmol/L均为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合并高尿酸血症、Killip分级≥Ⅲ级、病变支数≥2支、血清NT-proBNP水平>3600 pmol/L,因此临床可据此对有以上特征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或干预,以降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再灌注后损伤(MIRI)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急诊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血流再灌注的51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51例患者中,有30例发生MIRI,发生率为58.8%。多因素分析显示:开通时间早、多支病变血管、再灌注前低血压与MIRI的发生有关(OR值分别=6.1、3.8、6.7)。结论再灌注时间、多支病变血管及再灌注前低血压是PCI术后MIRI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蒋翎 《医学综述》2012,(18):3134-3136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术后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184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且手术成功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IRI的危险因素。结果 MIRI出现的危险因素包括AMI发病时间≤6 h、下壁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其中发病时间≤6 h(P=0.021)、下壁梗死(P=0.007)是独立性危险因素,多支血管病变(P=0.056)是危险因素。梗死前的心绞痛(P=0.004)起到保护作用,是独立性保护因素。结论临床上发病时间短、下壁梗死、多支血管病变的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MIRI的危险性较高,而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对MIRI有保护作用,临床对该类患者应引起重视,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RA)和术后2小时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及预后分析.方法 收集164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就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术后2小时心律失常与罪犯血管、梗死面积、发病后至冠脉再通时间及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64例患者中76例发生RA(46.3%);年龄与出现RA的几率呈直线相关,年龄越大越易发生RA;梗死6小时内行直接PCI术者中RA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梗死后6~12小时行直接PCI术者;缓慢型RA好发于下壁和(或)后壁梗死患者,快速型RA好发于前壁梗死患者,差异均有显著性.2小时内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心电图ST-T改变并不明显,而以再发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多源及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纤维颤动为主.结论 急诊PCI术中RA发生率与罪犯血管的部位及AMI发生至冠脉再通时间有关.RA一般短期预后良好.术后2小时内再发恶性心律失常并发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几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9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PCI术后发生IRI情况,并对发生IRI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0例AMI患者PCI术后发生IRI 16例,发生率17.78%(16/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和未发生IRI患者的罪犯血管位置、梗死部位、术前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罪犯血管为右冠脉主干,心肌梗死部位为下壁、术前SBP<90 mmHg、DBP<60 mmHg均为影响AMI患者PCI术后发生IR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罪犯血管为右冠脉主干,梗死部位为下壁,术前SBP<90 mmHg,DBP<60 mmHg均为导致AMI患者PCI术后发生IR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盘锦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治疗的24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在PCI治疗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并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探讨.结果 240例患者中150例出现了RA,RA的发生率为62.5%.高侧壁梗死、前壁梗死患者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0.53%、24.56%明显低于心下后壁梗死患者发生率44.86%(P<0.05).而高侧壁梗死患者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5.79%显著低于前壁梗死患者发生率36.84% (P <0.05).前壁梗死患者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下后壁梗死患者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P<0.05).再灌注时间<6h者RA发生率为72.46%,而再灌注时间为6~12h的患者RA发生率为49.02%,即再灌注时间<6h者RA发生率明显高于再灌注时间为6~12 h患者RA发生率(P<0.05).单支血管病变患者、三支血管病变患者RA发生率分别为84.9%、70.7%显著高于两支血管病变患者52.1%(P<0.05).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RA患者和无RA患者再梗死、死亡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PCI治疗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不同心肌梗死部位、不同再灌注时间和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不同,及时发现RA并给予有效处理,可使相关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发病在6h以内,或12 h内仍有持续胸痛的843名AMI患者给予急诊PCI,收集患者的临床、造影和介入治疗资料。PCI术后,根据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显色分级两项结果将病人分为两组,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比较这两组病人基本临床资料、造影结果和手术相关资料的差异,分析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的原因。结果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率约为15.9%。通过单变量分析,既往MI病史、心梗Killip分级、症状至PCI时间、术前IABP应用、术前TIMl分级、病变长度、血栓负荷程度、再灌注方法与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有关(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认为,症状至PCI时间(OR:1.60;95%CI:1.02~2.73)、术前TIMI血流分级(OR:1.1;95%CI:1.04~1.16)、病变血管长度(OR:1.40;95%CI:1.19~1.69),血栓负荷程度(OR:2.02;95%CI:1.47~2.76)可作为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症状至PCI时间、术前TIMI血流分级、病变血管长度和血栓负荷程度可作为A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7,(10):1415-14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70例ACS患者按照PCI术后是否发生MVA分为病例组(n=45例)和对照组(n=125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MVA发生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在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冠脉三支病变、发病至PCI时间、PCI中置入支架个数、应用替罗非班、血浆cTnI、CK-MB、CRP、FPG、BNP、D-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糖尿病病史、冠脉三支病变、发病至PCI时间、cTnI、CRP、BNP是ACS患者PCI后发生MAV的独立危险因素,而PCI术中应用替罗非班为保护因素。结论:糖尿病病史、冠脉三支病变、发病至PCI时间、cTnI、CRP、BNP是ACS患者PCI术后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应当密切注意此类高危因素,积极采用针对性的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将我院125例AMI合并CS患者(2019年8月~2021年5月)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治疗方法、合并症等),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25例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存活75例,存活率为60.00%(75/120),死亡50例,死亡率为40.00%(50/125);存活组、病死组的年龄、吸烟、伴有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伴有脑梗死、前壁梗死、冠脉病变支数多、IABP治疗后并发心排量不足、IABP治疗后并发肺部感染、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Ⅱ级、平均动脉压、TC、FBG、BUN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发现,年龄≥75岁、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为Ⅱ级、IABP并发心排量不足为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因素较多,年龄、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IABP并发症等均可引起不良预后,对此,临床应针对高危因素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62例心肌梗死后行PCI治疗或静脉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找出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因素。结果对62例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压<90/60mmHg、<45岁、血糖>6mmol/L患者的RA发生率较高(P<0.05),动脉压力波形异常、手术时间>1h、多支血管病变、病变血管血流TIMI 0级患者的RA发生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前心绞痛为RA保护因子,病变血管血流分级、发病至手术时间为RA的危险因素。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其梗死前心绞痛为RA保护因子,病变血管血流分级与发病至手术时间为引发RA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