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目的 比较单纯抗凝与联合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结局。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收治的39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纯抗凝治疗组(保守组)19例与抗凝联合血管内治疗组(手术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血管再通率、结局良好率、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改良 Rankin量表(mRS)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入院GCS评分 (P<0.05);手术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保守组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结局良好率显著高于保守组 (P<0.05);手术组出院时、出院3月、出院6月mRS评分显著低于单纯抗凝组 (P<0.05)。 结论 抗凝联合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出院后预后较好的可能性更大,可作为单纯治疗后效果不佳患者的备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7):642-645
目的初步观察机械取栓术联合抗凝治疗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合并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比较15例CVST合并出血的患者在联合静脉窦取栓术和抗凝治疗前后头痛程度、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的差异,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存在的手术并发症。结果 1例患者病情危重,术中因脑疝死亡。其余14例患者在联合静脉窦取栓术和抗凝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头痛的程度、GCS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后,14例患者改良Rankin评分0~2。结论对CVST合并有出血的患者,可考虑及早行机械取栓术联合抗凝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D-二聚体(D-D)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2例CVST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住院的32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D-D、平均红细胞体积、RDW、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进行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CVST发病的危险因素。应用改良Rankin量表将CVST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和转归不良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转归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VST组患者D-D(P=0.001)及RDW增高(P=0.002),MCV值降低(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D和RDW增高是发生CVST的危险因素。与转归不良组相比,转归良好组D-D(P=0.002)及RDW(P=0.001)均显著减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D和RDW增高是CVST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CVST患者D-D和RDW增高是CVST发生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凝和静脉窦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后随访1~3年?结果:本组患者中,16例只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8例为抗凝结合静脉窦局部溶栓治疗?入院时临床表现为单纯颅高压者8例,合并局灶症状体征者11例,合并脑病2例,昏迷3例?2种治疗方法均取得较好疗效?随访期末,17例(71%)患者完全恢复,3例(13%)遗留后遗症状,4例(17%)患者死亡?本研究显示,合并颅内出血并不是CVS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精神障碍?昏迷及多部位的静脉窦血栓仍是预后差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单发部位的CVST及溶栓合并抗凝治疗是短期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2种方法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静脉窦内溶栓治疗是积极?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出现颅内出血和昏迷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世维  王霞  张鹏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36-1138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影像学诊断为CVST的患者,行抗凝剂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结果 9例患者均有颅内压增高表现;3例癫痫发作,2例颅内出血,2例出现意识障碍,1例偏瘫。8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1例进行血管内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疗,同时进行肝素抗凝治疗。治疗后7例症状完全缓解,2例症状明显好转。6例患者随访半年至2年,疗效稳定,无一例复发。结论 CVST患者多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应及时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抗凝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协同抗凝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阿替普酶(alteplase)联合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7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半球梗死患者70例,根据溶栓后是否接受肝素治疗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7 d、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发病30 d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 d、14 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第30天对两组患者进行mRS评分,抗凝组34例患者中神经功能预后良好18例(52.9%),预后不良14例(41.2%),死亡2例(5.9%);非抗凝组36例患者中神经功能预后良好10例(27.8%),预后不良24例(66.7%),死亡2例(5.5%),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80.0,P<0.05).抗凝组患者死亡2例(5.9%),非抗凝组患者死亡2例(5.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05).抗凝组出现症状性脑出血2例(5.9%),非抗凝组出现症状性脑出血3例(8.3%),两组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8,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抗凝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不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康复后残余头痛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河北省霸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病历完整的CVST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VST患者残余头痛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11例CVST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8例(34.23%)存在残余头痛。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残余头痛组与无残余头痛组相比,其既往头痛病史(Z=-3.723,P=0.000)、抗凝延迟(Z=-3.519,P=0.000)及静脉窦血管未再通(Z=-3.071,P=0.002)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静脉窦未再通是残余头痛的危险因素(OR=6.419,95%CI=1.922~21.438,P=0.003),其次,抗凝延迟(延迟>7 d)增加了残余头痛的风险(OR=5.248,95%CI=1.710~16.105,P=0.004),既往头痛病史也是残余头痛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98,95%CI=2.451~5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疾病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急性起病,部分患者伴有脑梗死或颅内出血。抗凝治疗10例和阿司匹林治疗1例均有好转,1例遗留轻偏瘫后遗症,余均无明显后遗症;综合治疗1例,患者在3 d内恶化死亡。结论 CVST起病急,早期诊断困难。及时行头部CTV及MRV等检查可明确诊断,必要时脑静脉造影检查。肝素抗凝是一线治疗方案,部分重症患者需要联合降纤、溶栓等治疗,危重脑疝患者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影像学特点及预测脑实质病变。方法以25例CVST患者为对象,患者均接受磁共振(MRI)检查,分析CVST患者MRI临床特征。结果25例CVST中上矢状窦4例(16.00%)、横窦1例(4.00%)、乙状窦1例(4.00%)、2个或2个以上静脉窦受累19例(76.00%)。25例CVST患者中,出现脑实质病变16例(64.00%),其中出血性静脉梗死9例(56.25%)、非出血性静脉梗死5例(31.25%)、脑实质出血2例(12.50%)。脑实质病变组与非脑实质病变组在头痛、感觉变化、局灶神经功能缺失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MRI检查可准确显示CVST静脉窦血栓的直接征象及伴随的病变,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对CVST患者的临床及MRI特征分析可预测CVST患者发生脑实质病变。  相似文献   

10.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7):620-622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确诊的CVST患者28例,所有患者给予抗凝治疗14 d,观察治疗前后血清D-D水平变化。结果 28例患者抗凝治疗14 d后,静脉窦完全再通6例(完全再通组),部分再通18例(部分再通组),未再通4例(未再通组),再通率为85.71%(24/28)。完全再通组、部分再通组患者抗凝治疗后血清D-D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而未再通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治疗第8、14天,完全再通组、部分再通组患者血清D-D水平显著低于未再通组(P<0.01)。结论CVST患者抗凝治疗后血清D-D水平显著降低提示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预后良好。D-D可作为CVST患者疗效评价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伴有颅内出血,尤其是出血较大或血肿位于颞叶的CVT病人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22例伴有颅内出血的CVT病人(其中肝素抗凝16例)的临床转归和血肿的变化。结果 肝素治疗组16例,无血肿再发和扩大,治疗达临床痊愈;非抗凝组死亡1例,新发血肿2例。结论 对于该类病人静脉肝素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早期诊断及早抗凝治疗以及适当的抗凝强度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12例(80.0%)患者临床表现以颅高压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为主,8例(53.3%)患者存在局灶性脑损伤症状。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形式多样的脑实质病灶,并可显示受累静脉窦。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治疗后临床显著改善率80.0%(12例),病死率6.7%(1例)。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结合MRV检查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抗凝治疗是CVST的主要治疗方法,该病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5年来收治32例CVST患者的临床诊治及转归资料.结果:32例均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早期诊断,有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经溶栓、抗凝治疗后1例死亡,余均好转.结论:CVST临床表现各异,首发症状多为头痛、癫痫、精神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误诊率高,对于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CT、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等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DSA是确诊的金标准.一旦确诊,应尽早选用抗凝药物治疗,并且要长时间足疗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CVST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早期表现以头痛为主15例(93.75%)、伴呕吐10例(62.5%),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8例(50%);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伴局限性脑梗死10例,其中伴出血4例;脑脊液压力增高15例(93.75%),蛋白增高6例,白细胞计数增高4例。16例中痊愈6例(37.5%),其中4例应用尿激酶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2例抗凝治疗,其余10例均给予抗凝等治疗后好转出院,有效率100%。结论:对于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CT、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等检查,必要时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一旦诊断明确,应给予尿激酶局部静脉窦溶栓或尽早选用抗凝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朱云飞  袁川  陆显祯  赵璧  何绍坤 《吉林医学》2014,(36):8071-8072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1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13例患者,1例死亡,12例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中9例3个月后DSA或MRV随访,皆完全或部分再通。结论:普通肝素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马可 《吉林医学》2012,33(19):4082-4083
目的:观察4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方法:选取收治的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以低分子肝素抗凝及对症治疗安全有效。结论:了解CVST的临床特征并能进行MRI+MRV检查来早诊断、早治疗最为关键,治疗主以抗凝、溶栓及对症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治疗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评估。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6月至2021年8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CVST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抗凝治疗(anticoagulation treatment,AT)组和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54例患者,其中AT组27例,EVT组27例。EVT组血栓累及上矢状窦和直窦的患者比例、累及静脉窦数量、入院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明显高于AT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较治疗前均明显延长,AT组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EVT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AT组(P<0.05),总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生存情况以及神经功能预后均与AT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早期癫痫发作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2010年11月至2021年3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脑血管病中心住院的CVST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CVST诊疗情况及相关血液学指标等资料。根据患者有无早期癫痫发作将其分为2组,对2组间指标进行差异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早期癫痫发作的影响因素;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分析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CVST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共纳入CVST患者60例,其中有癫痫发作组22例(36.7%),无癫痫发作组38例。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及血液学指标情况发现,有癫痫发作组mRS评分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癫痫发作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二聚体水平是CVST早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OR=1.513,95%CI=1.022~2.241,P=0.039);早期癫痫发作与CVST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建立上矢状窦(SSS)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并进行溶栓、抗凝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清洁级青紫蓝大白兔分三组:A组为对照组;B、C两组分别为经颈动脉、SSS溶栓治疗组。第一步用可吸收缝线结扎及用血管夹夹闭SSS制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动物模型,经两种途径溶栓治疗CVST,检测目标静脉窦血流速度、窦旁脑组织含水量、血流变,随后进行抗凝维持治疗。1个月后行DSA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新动物模型可重复、稳定建立。C组脑组织含水量、基底静脉血流速度与A、B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血流变均有变化,但差异不明显;C组远期静脉窦血流再通比例优于B组。结论:该动物模型模拟SSS血栓形成,可满足CVST实验研究的需要;直接静脉窦途径溶栓治疗CVST近、远期效果优于经颈动脉途径溶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34岁,病因多样。临床突出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意识障碍、视乳头水肿、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约50%患者可见静脉性梗死,出血性梗死常见。对因脱水基础上积极抗凝治疗。结论:以头痛起病,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局灶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应高度怀疑CVST,检查首选MRI和MRV,应尽早积极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