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川乌、草乌相须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潜在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为川乌、草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中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类药性(Drug-likeness,DL)参数筛选川乌、草乌的成分,采用Pharm Mapper数据库寻找川乌、草乌的作用靶点,与疾病数据库Gene Cards及OMIM数据库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靶点取交集。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Metascap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类风湿性关节炎靶点-通路"网络。利用SYBY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出10个潜在活性成分(次乌头碱、滇乌头碱、草乌甲素等),23个对应治疗靶点(TGFB2、IL2、MMP3、MMP2等),涉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白细胞介素-17、MAPK、JAK-STAT等通路及炎症反应、防御反应等生物过程。结论川乌、草乌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且有多个成分表现出很强的活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川乌与草乌都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中药,其在临床治疗中都能够起到除湿、祛风、止痛与散寒的作用,然而这两种中药的饮片特征与中草药材植物基源没有明显的差异,导致在临床应用时常会出现两种药物混淆的情况,本文主要针对川乌与草乌如何鉴别与药理活性的分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叶明东  刘涛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2):143-144
目的:观察运用非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通督活血汤(黄芪、丹参、鹿角片、金毛狗、当归、地龙、泽兰叶等)与静脉营养神经、脱水,外用中药(伸筋草、陈艾叶、透骨草、花椒、生川乌、生草乌、细辛、威灵仙等)外敷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390例。结果:优良90%。结论:本方法有改善局部血循环、镇痛、滋养脊神经、增强腰背肌张力、调整脊柱失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草乌多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每因用量过大、煎煮不当或误服引起中毒.现将我科2005年-2011年救治成功的8例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 8例中4例因颈肩腰腿痛服含川乌(30g)、草乌(40g)的中药或药酒,2例因股骨颈骨折服用中药配伍草乌45g,2例因误服川乌自泡药酒24g.  相似文献   

5.
“乌头反半夏”属中药十八反范畴,中医界将其视为配伍禁忌。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就在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与附子条下均指出不宜与半夏同用[1]。但古今医家对此多有异议,用此对药配伍治病者也屡见不鲜,如《金匮要略》赤丸,《千金要方》乌头丸,《张氏医...  相似文献   

6.
乌头类中药的胚胎毒性及致畸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乌头类中药盐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的胚胎毒性及致畸性。方法:选用SD大鼠,实验分为5组:盐附子1.14g生药/kg,3.43g生药/kg;10.30g生药/kg,生川乌13.0g生药/kg;生草乌8.3g生药/kg,另设阴性对照(蒸馏水)组和阳性对照(维生素A)组,试验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于妊娠第7至16天,阳性对照组大鼠于妊娠第9至12天灌胃给药。结果:盐附子10.30g生药/kg剂量组和生川乌13.0g生药/kg剂量组、生草乌8.3g生药/kg剂量组对大鼠都出现了轻微母体毒性(孕鼠体重增加缓慢和摄食量减少);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生草乌8.3g生药/kg剂量组出现胎鼠身长减小,胸骨骨化数减少(P〈0.05);其余无异常。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乌头类中药盐附子、生川乌、生草乌对大鼠均无致畸作用;生草乌8.3g生药/kg有一定的胚胎毒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考察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生附子、黑顺片分别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的量,分析共煎液中乌头类生物碱之间的转化。方法 采用HPLC及电喷雾质谱技术,对川乌、草乌、生附子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在与浙贝母配伍时能够抑制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而与川贝母配伍对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则起到促进作用。结论 从化学成分量的变化方面分析,中药“十八反”之“乌头反贝母”并不是绝对的,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配伍“相反”,与川贝母配伍“不反”。  相似文献   

8.
<正> 长期以来,人们把中药视之为无付作用,作用温和之药物。使随着中药不良反应临床病例报道日渐增多,经探讨,已足以发现中药引起不良反应有以下原因所在。1.忽视药物固有毒性 其实许多中药具有强烈毒性成份,如川乌、草乌、白附子、南星、雄黄、红娘子等若不经炮制和不严格限  相似文献   

9.
白芨反乌头、也是中药十反的内容之一,许多医药书籍都有记载,如《蜀本草》及《本草纲目》均有白芨反乌头的记载。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载有白芨“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及川乌、草乌“不宜与白芨同用”。而《中药学》则言相反是“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付作用”。为探讨其实质,我们做了白芨与黑附片,炙川乌、炙草乌配伍后的急性毒性实验,镇痛实验,离体蛙心实验,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制川乌、制草乌、制附子中总生物碱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采用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制川乌、制草乌、制附子中总生物碱的含量。配制不同浓度梯度的乌头碱标准品溶液,采用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波长下吸光度值的变化,并制作标准曲线,再根据标准曲线方程求得待测制川乌、制草乌、制附子中总生物碱的含量。然后通过回收率实验验证采用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制川乌、制草乌、制附子中总生物碱含量的准确性。结果:总生物碱以乌头碱计,制川乌、制草乌、制附子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分别为0.367~0.382%,0.632~0.640%,0.273~0.286%。结论:采用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制川乌、制草乌、制附子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1.
介绍名老中医吴旭教授以通督温阳针法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证经验。吴教授以通督温阳理论,针对间质性膀胱炎的病因病机特点,提出通督谐振、鼓荡温阳,督任呼应、带脉促通,佐调肝经、行气活血的治则治法;同时御气调气,针刺穴位直达病所,产生针感;并强调舒畅情志,察神守机,在针刺过程中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从而疏通督脉及诸阳经经气,调和气血,缓解症状,恢复膀胱生理机能。   相似文献   

12.
1932年成都张氏义生堂刊刻的张骥所辑《雷公炮炙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雷公炮炙论》辑本。其选择底本不是宋代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而是清代的《修事指南》和《雷公炮制药性解》,距离《雷公炮炙论》原貌较远,且脱漏讹误较多,不是研究《雷公炮炙论》的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13.
肿瘤的发生、复发及转移是复杂的多因素系统作用结果,与六淫、情志、饮食、理化、痰饮、瘀血等病因,正虚邪恋、脏腑失调、气滞血瘀、痰饮内停、毒热瘀结等病机相关,但纵观脏腑功能活动的推动激发,气血精津的生成、运行、代谢,人类自然衰老进程,肿瘤病变演变、常见症及并发症表现等,均与三焦气化功能密切相关,三焦气化不利的程度及范围,既是病变程度及预后转归的主要判定依据,也是指导方剂、针灸、食疗、心理、气功等中医药防治手段实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规律。方法全面收集心力衰竭的中医古籍医案文献,分别建立症状、用药数据库,运用统计软件分别进行症状及用药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收集到符合标准的医案文献334篇。心衰患者临床常见中医症状:喘息不得卧、胸闷、气短、心悸等;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胖大、苔白腻等;脉象:脉沉细无力、脉迟缓、脉结代、脉涩等;症状因子分析得出心气亏虚、心阴不足、心阳不振等病机变化;心衰的症状聚类为心气亏虚、心阴不足、心阳不振等;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相符合。临床常用中药频次为人参、附子、茯苓、桂枝、生白术等;药物种类频次为补气药、温阳药、利水药等;通过对高频次用药的因子和聚类分析,可以得出与归类频数统计相同结论,心衰患者临床常用药物为补气药、温阳药、利水药、化痰药、养阴药、活血化瘀药。结论心阳不振、气阴两虚、痰浊水饮内停、瘀血内阻为心力衰竭的基本证型,温振心阳、益气养阴、化痰利水、活血化瘀为心力衰竭的基本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5.
"岐黄"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是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即以“岐黄”代称《黄帝内经》。由于《黄帝内经》为中医学奠基之作,至宋代,岐伯与黄帝首次被窦材《扁鹊心书》合称为“岐黄”,并被奉为医学正率之祖,被请进庙堂供奉起来,并开始注入新的含义,不仅仅是岐伯、黄帝二人的简称,而是由此引申为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当然更多的是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岐黄之术”、“岐黄之道”,分别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又“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由此可见,“岐黄”一词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始生考》又名《内经类考》,为明代阴秉所著。全书无篇名,以"始生"命名,意为"始生之端也",即探讨人之生长壮老已整个生命过程中的生理病理变化,人与天文、地理的关系等等,以《黄帝内经》有关条文为基础,加以注释、阐发,是学习、研究《内经》的较好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陆渊雷(1894--1955)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医科学化”的积极倡导者。日本汉方医对“中医科学化”思想的影响,是近代中国全方位学习日本在医疗领域的体现。陆渊雷在“诸病皆中毒说”、“科学阐述仲景学说”、“药不暝眩厥疾弗疗论”、“伤寒六经非经络说”、脉诊的价值、五运六气的意义等几个方面的观点,与日本汉方医存在着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思想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念,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的各个阶段。针对疫病防治的三个阶段,提出未病先防阶段需顾护肺肾养正气,可采用芳香辟秽的中药以防邪气;既病防变阶段应抓住湿毒证素的特点,防其化热、成瘀而为闭证、脱证;瘥后防复阶段建议遵循培土生金、形神共复的防复原则,采用合理饮食、养生功法、音乐、经穴按摩等方法,促进患者康复,截断复发源头,以期为本次疫情的防控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明代著名医家吴有性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细心观察、深入思考及严格实践,系统阐述了杂气的概念、性质与致病特点等,揭示了传染病的诸多规律,预测到了致病微生物的客观存在,对传染病病因的研究思路与现代实验医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由于杂气学说自身的缺陷、传统中医理论的排异、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固有治学方法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杂气学说并未发展为病原微生物学。总结历史,反思杂气病因说的沉浮,对于中医学的现代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肝主疏泄”理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主疏泄"是中医藏象学中的重要概念,最早出现于《内经》。其高度概括了肝的生理功能,包括调畅气机、促进全身气血水液运行等作用,对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有较大影响,对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概念源流、理论内涵及其具体的功能体现等方面,系统对"肝主疏泄"理论进行深入阐述,以期对临证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