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究血浆抗凝血酶Ⅲ(AT3)、蛋白C(PC)、蛋白S(PS)水平与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100例健康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比分析两组血浆AT3、PC、PS水平及遗传性危险因素。结果:正常对照组未出现抗凝蛋白缺乏情况,研究组PS缺乏情况最多(20.00%),除AT3、PS同时缺乏项外,其余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浆AT3、PC、PS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性分析发现,血浆AT3、PS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呈负相关(P<0.01),血浆PC变化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无较大影响(P>0.05)。结论: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发病与血浆AT3、PC、PS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随着血浆AT3、PS下降其发生率会上升,因此临床积极监测血浆水平变化对预防、诊断及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及脑梗塞患者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AT)活性水平,分析这三种抗凝蛋白与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与静脉血栓患者的易栓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VTE及脑梗塞患者共168例,分析其年龄分布,血栓形成部位,并分别检测其PC、PS、AT活性水平;同时选择50名健康查体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其PC、PS、AT活性水平,与病例组作对照。结果 40~50岁是静脉血栓和脑梗塞的集中高发年龄,占23.2%。下肢静脉是VTE患者最易受累部位,下肢静脉血栓在每个年龄所占比例均超过50%。VTE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种抗凝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塞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S、PC两项活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活性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TE患者组与脑梗塞患者组比较,三种抗凝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PS、PC三种抗凝蛋白均是VTE的易感因素;PS、PC两种抗凝蛋白是脑梗塞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抗凝血酶(AT)、蛋白 S(PS)、蛋白 C(PC)及活化蛋白 C 抵抗(APC-R)在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与 DVT 的关系。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ELISA 法、免疫浊度法检测100例 DVT 患者和 100例健康人的 AT 活性及含量、总 PS 含量、PC 活性及 APC-R。结果 DVT 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T 活性及含量、总 PS 含量、PC 活性均明显降低,差异呈显著性(P<0.01~0.001);本组100例 DVT 患者中共有25例患者存在有抗凝蛋白缺陷,以 PS 缺陷的总发生率最高,为13%(13例),PC 缺陷为8%(8例),AT 缺陷占5%(5例),APC-R 的总发生率最小,为4%(4例)。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中国人 DVT 发病和复发的重要机制之一。中国人静脉血栓易栓症的病因组成比与西方国家不同,因此对每一 DVT 病人均应进行抗凝蛋白检测。  相似文献   

4.
对20例肝硬化和21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蛋白C(PC)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20例肝硬化患者PC:Aq、ATⅢAq和ATⅢ:C皆呈平行性降低,ATⅢ:C/ATⅢ:Ag比值正常。22例糖尿病患者的PC:Ag增高,8例糖尿病酮症和糖尿病有(或无)血管病变者的ATⅢ均正常,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的ATⅢ水平低下,ATⅢ:C/ATⅢ:Ag比值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 Ⅷ, FVⅢ)、蛋白C(protein C, PC)、蛋白S(protein S, PS)和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AT)在肝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6例,根据是否有肝衰竭分为肝衰竭组(38例)和非肝衰竭组(58例),分别采用凝固法和发色底物法测定和比较两组FVⅢ、PC、PS和AT。结果 96例患者中,男70例,女26例,年龄18~85岁,平均(53.3±13.0)岁。肝衰竭组的FVⅢ高于非肝衰竭组[(244.0±178.0)%比(148.0±68.3)%],AT、PC和PS均低于非肝衰竭组[(23.3±11.2)%比(61.9±24.4)%、(17.8±15.8)%比(54.5±31.7)%和(41.1±15.1)%比(60.2±2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肝衰竭患者抗凝和促凝因子的水平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阳  芦璐 《医学研究杂志》2005,34(11):20-23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探讨中国人群LDVT的主要发病机制。方法应用ACL Puturn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了100例LDVF患者(包括73例初发和27例复发病例)和100例健康人的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活性及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结果 LDV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VT复发组与初发组相比,AT、PS、PC活性明显降低,APCR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本组100例LDVT患者中共有25例患者存在有抗凝蛋白缺陷,以PS缺陷的总发生率最高,为13%(13例),其次是PC缺陷,为8%(8例),AT缺陷占5%(5例),APCR缺陷的总发生率最小,为4%(4例)。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中国人LDVT发病和复发的重要机制之一,中国人群LDVT患者PS、PC、AT缺陷发生率高于西方国家,中国人静脉血栓易栓症的病因与西方国家不同,因此有必要对LDVT病人进行抗凝蛋白水平的筛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凝血因子Ⅶ、Ⅷ、Ⅱ、Ⅰ的活性,研究其在急性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中的变化.方法分别采用凝血活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发色底物法及凝血酶时间法测定了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血浆FⅦC、FⅧC、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相对活性.结果AMI病人血浆FⅦC为98.3%±36.7%,与青年组的104.0%±29.4%和老年组的114.9%±23.6%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而AIS病人为152.9%±30.3%,较青年组和老年组显著升高(P值均<0.001).AMI病人血浆FⅧC为234.2%±57.9%,明显高出青年组的101.2%±32.6%和老年组的116.4%±35.7%(P值均<0.001).但AIS病人FⅧC±为85.5%±32.6%,低于老年组(P<0.05).AMI和AIS病人血浆凝血酶原活性分别为130.2%±¨.7%和128.0%±29.4%,高于青年组的108.0%±7.7%(P<0.001和0.01)和老年组的106.1%±19.4%(P值均<0.001).AMI和AIS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分别为207.2%±53.0%和174.3%±28.5%,二者均显著高于正常青年组的103.3%±¨.6%(P值均<0.001)和老年组的143.8%±16.8%(P<0.001和0.01).结论AMI病人FⅧC增高,AIS病人FⅧC增高;二者血浆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活性均高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的发病机制,研究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在LDVT患者中的变化。方法:用ACL Puturn 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LDVT患者100例(初发、复发患者各73、27例)和健康者100例的AT、PS、PC活性及APCR。结果:LDV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VT复发组与初发组相比,AT、PS、PC活性明显降低,APCR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100例LDVT患者中,25例有抗凝蛋白缺陷,以PS缺陷的总发生率最高,占13%(13例),其次是PC缺陷,占8%(8例),AT缺陷占5%(5例),APCR缺陷的总发生率最小,占4%(4例)。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LDVT发病和复发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0例(68例次)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和35名正常人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 Ⅱ)水平。结果表明,30例乙肝患者AT Ⅱ明显高于35名正常人;各型乙肝患者AT Ⅱ升高值与病情轻重一致,8例肝肾综合征(HRS)患者ATⅡ显著高于未并发HRS者。用巯甲丙脯酸(CPT)治疗后,ATⅡ明显下降,肾功能改善。提示AT Ⅱ升高可能是HRS发生的原因之一,CPT可能抑制了ATⅡ的产生,对HRS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d、3d、5d、7d与健康对照组静脉血中ET、CGRP水平。结果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发病后1、3、5、7d,患者血浆ET、CGRP含量发生明显变化。血浆ET含量分别为(125±30),(123±28),(130±33),(139±36)ng/L;ARDS3d、5d、7dCGRP水平分别为(167±30),(171±32),(183±37)ng/L。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浆ET、CGRP水平明显升高,ET和CGRP可能参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理生理过程,其含量的变化可能与疾病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和蛋白S(PS)的变化及其与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ELD)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住院肝硬化患者116例,检测AT-Ⅲ、D-二聚体(D-dimer)、PC和PS,同时检测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胆红素和血肌酐,计算MELD积分。结果 AT-Ⅲ和PC随MELD积分的增加而降低,D-dimer则随MELD积分的增加而升高,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和D-dime与MELD积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343和r=0.257(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AT-Ⅲ和D-dimer明显异常且和MELD积分相关,检测AT-Ⅲ和D-dimer有助于判断肝功能严重程度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栓调节蛋白、抗凝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血清白蛋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肝硬化患者106例,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M)、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和白蛋白(ALB)。结果:TM随肝功能恶化而逐渐升高,AT-Ⅲ、PC和PS均随肝功能恶化而逐渐减低。TM与ALB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607(P〈0.01)。AT-Ⅲ、PC和PS与ALB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48(P〈0.01)、0.363(P〈0.01)和0.321(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TM和抗凝系统指标明显异常并与ALB显著相关,检测TM和抗凝系统指标有助于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3.
AIHA患者外周血Th1/Th2、Tc1/Tc2亚群的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haemolyticanaemia,AIHA)患者外周血Th1/Th2、Tc1/Tc2亚群极化状态,分析AIHA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为AIHA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AIHA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抗凝静脉血,分离纯化T细胞。以Cy5标记的抗CD4、CD8单抗和PE标记的CD30单抗作双色流式细胞术,分析AIHA患者Th/Tc、Th1/Th2、Tc1/Tc2亚群的比例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IHA患者外周血CD4+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P<0.05),CD8+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P>0.05),CD4+/CD8+比例明显降低(P<0.05),CD4+CD30-T、CD4+CD30+T细胞百分率明显下降,CD4+CD30-T/CD4+CD30+T和CD8+CD30-T/CD8+CD30+T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而CD8+CD30-T及CD8+CD30+T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AIHA患者外周血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T细胞亚群极化状态发生改变,呈明显Th1/Tc1型细胞优势;Th1/Tc1型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可能与AIHA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血管病变对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311例,依据有无大血管并发症分为3组,即单纯糖尿病组13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151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30例,同时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水平评价凝血功能。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组AT-Ⅲ、PC、PS活性明显降低,凝血四项中APTT、PT降低、Fib升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PC、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Fib及PLT升高较单纯糖尿病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抗凝血功能紊乱,处于血栓前状态,合并心血管并发症患者尤为明显。AT-Ⅲ、PC、PS及凝血四项的测定可能有利于糖尿病患者凝血状态的评估,有利于血管并发症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5.
朱锋  戈小虎 《医学综述》2013,(2):213-215
易栓症可定义为血栓形成的倾向性增高,主要由于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两方面因素造成。易栓症分为遗传性易栓症与获得性易栓症。现就遗传性易栓症的相关抗凝因子进行研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缺陷的病理机制、疾病的诊断及其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予以综述。同时,结合近年来相关国内外研究报道提出两个观点:①遗传性AT-Ⅲ、PC、PS缺陷在东西方人群的分布可能存在较大差异;②遗传性易栓症患者中存在联合缺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Ⅲ型前胶原(PCⅢ)质量浓度的变化及二者间的相关性。观察IPF患者BALF和血浆中蛋白C(PC)、蛋白S(PS)及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探讨PC系统内各成分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其对肺内凝血活性的升高及肺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正常对照16例,IPF患者16例。IPF患者及8例正常对照行支气管镜检查后取BALF并同时抽血留取血浆,其余8例对照仅留取血浆。采用ELISA法测定BALF及血浆TAT、PC、PS、TM质量浓度及BALF中PCⅢ质量浓度。结果IPF组BALF中PCⅢ和TM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PS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PF组血浆中TAT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C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PF组BALF中PCⅢ质量浓度与TAT质量浓度呈线性正相关(r=0.52,P<0.05)。结论IPF患者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IPF患者肺内凝血活性的升高,与肺内胶原代谢的活动性及肺纤维化的形成相关。IPF患者存在PC及PS质量浓度的下降及TM质量浓度的升高,提示PC途径作用的减弱与凝血活性的升高及肺纤维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浆蛋白C(PC)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在糖尿病肾病(DN)各期的水平,探讨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38例正常人和125例2型DM患者蛋白C活性(PC)、抗凝血酶Ⅲ(AT-Ⅲ)。根据24h尿蛋白排泄(UAE)将患者分为两组:无并发症组(UAE〈30mg/24h)45例;尿蛋白组(UAE〉30mmg/24h)80例。结果DM无蛋白尿和蛋白尿组血浆PC水平分别为124.1±10.7%和171.5±36.5%,与正常对照组血浆PC水平102.3±17.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DM无蛋白尿和蛋白尿组AT-Ⅲ活性分别为79.4±29.4%和40.6±13.2%,与正常对照组(95.4±6.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M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PC、AT-Ⅲ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DM凝血功能变化,并能反映DN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检测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意义。方法选取COPD患者共120例,其中Ⅰ级组30例,Ⅱ级组30例,Ⅲ级组32例,Ⅳ级组28例,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COPD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抽取外周静脉血3ml,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采用ELISA法检测FDP,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AT-Ⅲ。结果 COPDⅠ~Ⅳ级患者的TT、P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Ⅰ~Ⅳ级患者FD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T-Ⅲ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并且各级COPD患者AT-Ⅲ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PDⅠ~Ⅳ级患者FDP和AT-Ⅲ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954,P<0.01)。结论 FDP和AT-Ⅲ检测对于COPD患者有无凝血功能障碍的监测实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观察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变化,探讨肺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24例,并选3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入选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因子ⅹ(Factor ⅹ) 、血栓调节蛋白(TM )、蛋白C(PC )、蛋白S(PS),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Ⅲ(AT-Ⅲ)。并观察两组入选者的血气分析、血常规、C-反应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肺炎患者 vWF、 Factor ⅹ、 TF 及 TFPI 显著升高;TM 及 PC 显著下降。两组AT-Ⅲ 及 PS无显著差异。结论 肺炎患者存在显著凝血功能失衡状态,可能与炎症相关。注意监测相关凝血指标,对防治肺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肺炎 凝血 炎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不同储存时段血小板膜磷脂酰丝氨酸(PS)的表达变化,评价储存期间血小板的质量状况。方法: 以凋亡受体Fas(CD95)体外诱导血小板凋亡,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PS的实验方法。测定不同储存时段30份血小板PS的静止表达率,同时检测经CD95刺激的血小板PS的诱导表达率。结果: 在0、1、5、7和8 d储存时间,静止血小板膜PS表达持 续升高,表达率分别为2.03%±0.91%、3.26%±1.86%、8.98%±4.60%、26.68%±21.28%和38.85%±26.43%,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01)。在CD95诱导作用下,各储存时间组血小板膜PS诱导表达率明显高于新鲜血小板0 d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储存7 d静止血小板PS表达率与CD95诱导0 d组的诱导表达率比较(26.68%±21.28%和25.29%±18.9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膜凋亡蛋白PS的表达随储存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新鲜血小板有抗凋亡诱导作用。血小板储存至7 d,仍可能保持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