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目的分析利拉鲁肽联合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接受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利拉鲁肽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两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FPG、HbA1c、2 h PG水平低于对照组,FINS、HOMA-β高于对照组,HOMA-I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利拉鲁肽联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甘精胰岛素联合预混胰岛素早餐前注射方案对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不良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予原预混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早餐前同时注射,晚餐前口服瑞格列奈片)和对照组(35例,继续原方案),各组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用量。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3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及低血糖事件。结果与治疗前比,两组FBG、3餐2hPG、HbA1C均下降(均<0.01);而试验组FBG、午餐2hPG、HbA1C、日胰岛素量及低血糖事件较对照组进一步下降(<0.01)。对照组胰岛素量和BMI增加(<0.01),试验组BMI无改变(>0.05)。结论用预混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患者,改为早餐前甘精和预混胰岛素注射并晚餐前瑞格列奈治疗,可进一步改善FBG、午餐2hPG和HbA1C,并减少低血糖及体质量增长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T2D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利拉鲁肽组应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40例)和甘精胰岛素组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40例)。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体质指数(BMI)和低血糖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BG、2 h PG和Hb A1c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OMA-β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HOMA-IR明显降低(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利拉鲁肽组的BMI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结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比甘精胰岛素更能有效地降低患者增加的体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肥胖患者糖脂代谢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血糖控制不佳T2DM合并肥胖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进行治疗,均持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糖、血脂和BMI。记录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FPG、2hPG、HbA1c、TC、TG、BMI、HOMA-IR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为1.28%,低于对照组10.26%(P<0.05)。结论利拉鲁肽可以改善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T2DM合并肥胖患者的糖脂代谢,降低BMI和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门冬胰岛素30用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根据患者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二甲双胍+人胰岛素30 R治疗,观察组采取二甲双胍+门冬胰岛素30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FBG、2 h PG和HbA1c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平均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例数。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BG、2 h PG和HbA1c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03、1.735、1.784,均P〈0.05);平均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发生低血糖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13、1.774和χ2=3.873,均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胰岛素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时,首选门冬胰岛素30可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王艳  管一平  蔡雪 《海南医学》2014,(11):1578-1581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多种口服降糖药物联用并和胰岛素联合治疗疗效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对多种口服降糖药物联用并和胰岛素联合治疗疗效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21例,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治疗12周。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血脂、血压、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HOMA-β)、胰岛素使用量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加用利拉鲁肽治疗12周后,患者的FBG、2 hPBG、HbA1c、TG、BMI、FIns、HOMA-IR、胰岛素用量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HOMA-β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及低血糖,但两者均较轻微且短暂。结论对多种口服降糖药物联用且和胰岛素联合治疗后血糖仍控制欠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利拉鲁肽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探讨二甲双胍及甘精胰岛素基础上联合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医院超重或肥胖,应用二甲双胍及甘精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利拉鲁肽,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联合用药影响、不良反应及低血糖发生事件。结果治疗后的FBG、2hPBG、HbA1C、BMI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于短期内完全缓解;无患者出现低血糖事件。结论利拉鲁肽可有效控制血糖,减轻体重,不良反应轻,极少发生低血糖事件,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T2DM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利拉鲁肽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加以探究。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所接收的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8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就诊单双数顺序法分为甲组与乙组,前者予以甘精胰岛素+阿卡波糖,后者予以甘精胰岛素+利拉鲁肽。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乙组患者治疗后的各血糖值(FPG、2hPG、HbA1c)对于本组治疗前及甲组治疗后,差异明显(P0.05);乙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次数少于甲组(P0.05)。结论:对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者实施甘精胰岛素与利拉鲁肽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且降低低血糖的发生次数,值得推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与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择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随机分为艾塞那肽加二甲双胍组(A组)70例、预混胰岛素加二甲双胍组(B组)78例,测治疗前后6个月体重、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结果两组FBG、P2hBG、HbA1c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体重、BMI较治疗前下降,而B组较治疗前上升(P<0.05)。两组TG、TC、HDL-C、LDL-C治疗前后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血糖发生较B组少(P<0.05)。结论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较好,低血糖少。  相似文献   

10.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以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门冬胰岛素30治疗,观察组在注射门冬胰岛素30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口服,观察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HbA1c、胰岛素用量、BMI(体重指数)、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均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糖和HbA1c;观察组胰岛素用量少、BMI无明显变化、低血糖发生次数较少。结论: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且胰岛素用量少,不增加体重,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每日2次注射预混门冬胰岛素30(诺和锐30)和预混人胰岛素30 R(诺和灵30R)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8例经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为诺和锐30治疗组和诺和灵30R治疗组,分别采用每日早,晚餐前注射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进行为期12周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e),7个时点血糖,低血糖发生频率等.结果:诺和锐30治疗组的早.晚餐后血糖明显低于诺和灵30R治疗组(P<0.01);诺和锐30治疗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低于诺和灵30R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诺和锐30治疗组无严重低血糖发生.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2次注射诺和锐30较诺和灵30R能更明显地降低餐后血糖及减少低血糖风险,同时更易于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2.
雷晓燕  李丙蓉 《西部医学》2011,23(7):1239-1240,1243
目的比较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诺和锐30)和预混人胰岛素30R(诺和灵30R)治疗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诺和锐30组和诺和灵30R组各30例,两组分别采用每日早晚餐前注射诺和锐30和早晚餐前30分钟注射诺和灵30R,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FBG、2hPPG及HbA1c均明显降低(P〈0.01)。但诺和锐30组2hPPG、HbA1c控制好于诺和灵30R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于诺和灵30R组(P〈0.05)。血糖达标时间短于诺和灵30R组(P〈0.05),两组胰岛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诺和锐30在疗效及安全性更优于诺和灵30R,也更易于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河南地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析甘精胰岛素联合糖苷酶抑制剂与预混胰岛素治疗T2DM的疗效及低血糖发生率。方法:选取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诊治的应用口服药物3个月以上且患病低于5年的T2DM患者,抽取血糖控制欠佳且有完整资料的患者239例(男性156例,女性83例)纳入本次分析,随机分2组,分别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糖苷酶抑制剂与预混胰岛素,观察12周血糖水平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2组的HbA1c下降明显,下降幅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糖苷酶抑制剂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预混胰岛素治疗组(P<0.01)。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糖苷酶抑制剂治疗能够有效降糖,同时使低血糖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probability and risk of operations incr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For diabetic patients, blood glucose control is a key factor to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of surgery.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insulin therapy is usually advised to be used for surgical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However, the insulin regimen which one is better remains controversial. In this study, we estimated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advantage of different insulin therapy strategy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相似文献   

15.
杨滔  莫焕娇  邱莘 《吉林医学》2013,(28):5807-5808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后,加用预混胰岛素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及体重变化。方法:选择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50例,按体重指数分为A组(BMI<25 kg/m2)和B组(BMI≥25 kg/m2)各25例,停用口服药物,三餐前加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皮下注射(商品名:诺和锐30)治疗3个月后,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血脂变化。结果: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MI有轻度升高(P>0.05),而B组BMI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对于不同体质量指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后,加用新型预混胰岛素强化治疗,均有明确的疗效,且无明显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诺和灵30R与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80例初诊T2DM患者分为诺和灵30R组(A组,40例)和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B组,40例),疗程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及胰岛B细胞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显著下降(均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下降(P〈0.05),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升高(P〈0.01)。B组血糖达标更迅速。A组较B组低血糖发生率更高。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预混胰岛素30R每日3次注射与每日2次注射及胰岛素R加甘精胰岛素或预混门冬氨酸胰岛素每日3次等多次胰岛素注射方法治疗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低血糖风险.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236例,其中64例应用预混胰岛素30R每日3次注射(A组)、58例每日2次注射(B组)、51例应用胰岛素R每日3次加甘精胰岛素每日1次注射(C组)、63例应用预混门冬氨酸胰岛素每日3次注射(D组),为期8周,比较治疗后各组观察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餐前血糖、低血糖发生率及最高血糖与最低血糖差值等.A组中的14例、B组中13例在血糖稳定后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观测血糖的漂移变化.结果 A组与C组胰岛素用量无显著差异(P>0.05),B组用量少于A和C组,D组胰岛素用量少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P<0.01).各组患者治疗后FPG和餐后血糖均显著下降,FPG和午餐前血糖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B组2hPG和晚餐前血糖高于其他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A、C和D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低血糖发生率在A、C和D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B组明显高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P<0.01).最高血糖与最低血糖的差值在A、C和D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B组明显高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P<0.01).A组患者血糖漂移的最大幅度明显低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预混胰岛素30R每日3次注射比每日2次注射有更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与胰岛素R加甘精胰岛素或预混门冬氨酸胰岛素每日3次注射的疗效类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剂量与前期胰岛素输注治疗剂量的关系。方法选择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接诊的采用CSII(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强化治疗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出院时每日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次数分为两组,A组(2次)50例和B组(3次)50例,观察两组患者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使用剂量与CSII输注剂量的关系,比较两组之间胰岛素用量和临床指标。结果两组间临床指标、胰岛素用量比较,A组均低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SII剂量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剂量成正相关,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剂量=13.088+0.395×CSII治疗总量,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剂量=32.984+0.402×CSII治疗总量。结论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治疗剂量与CSII输注强化治疗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19.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6):64-67
目的:分析预混胰岛素方案和三加一联合强化降糖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对血糖波动水平及血糖达标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早、晚餐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50治疗,观察组给予三餐前皮下注射赖脯胰岛素联合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以及血糖达标两天后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变异系数(CV)、四分位血糖波动范围(IQR)、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等血糖波动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糖达标2 d后的SDBG、IQR、PPGE明显降低(P<0.05),CV明显升高(P<0.05);血糖达标2 d后,观察组血清SDBG、CV、IQR及PPG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预混胰岛素方案相比,三加一联合强化降糖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控制效果更好,且血糖达标时间相对较短,低血糖发生率相对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0.
Bu S  Guo XH  Yang WY  Lu GZ  Yang ZJ  Ren TT  G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4):3115-3118
目的 探讨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为每日一次基础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的血糖控制情况与人群特征的关系及基础胰岛素的使用剂量.方法 为随机、开放、两中心的平行对照研究,治疗期12周,选择每日注射两次预混胰岛素(加或不加口服降糖药治疗),空腹血糖(FBG)在7.8~16.7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7%~10%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至每日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加格列美脲3 mg或每日注射两次预混30 R(诺和灵)胰岛索加格列美脲3 mg治疗组,胰岛素剂量每3天调整1次,至目标FBG≤6.0 mmol/L.结果 治疗12周后,甘精胰岛素组和预混胰岛素组的HbA1c均较基线水平显著下降,两组HbA1c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8.0% vs 8.9%→7.8%,P>0.05).治疗期间,预混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频率均显著高于甘精胰岛素组,总低血糖事件分别为123次、57次,经证实的低血糖例次(94 vs 21,χ2=23.692 P=0),其中午餐前低血糖发生尤其显著(64 vs 17,χ2=7.762,P=0.005).甘精胰岛素治疗后HbA1c≤7.5%者达28.2%(11例),剂量为(0.58±0.29)U·kg-1·d-1;HbA1c>8.5%者占23.1%(9例),剂量为(0.66±0.30)U·kg-1·d-1.甘精胰岛素两亚组治疗前HbA1c、糖尿病病程、餐后2 h C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1±0.8)% vs (9.6%±1.2)%,10年(6.0~14.5年)vs 13年(8~19.5年),餐后C肽:2.5 nmol/L(1.4~3.3 nmol/L)vs 1.4 nmol/L(1.2~2.6 nmol/L),均P<0.05.结论 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为每日1次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治疗前HbA1c水平、糖尿病病程和餐后2 h C肽水平是影响一次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疗效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