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顾明  何次  李运明  杜飞舟 《四川医学》2010,31(10):1412-1414
目的探讨不同支冠状动脉及同支不同段冠状动脉在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中最佳R-R显示时相。方法回顾分析112例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112例患者共1007段冠状动脉,每段冠状动脉均在5%~100%R-R间期内间隔5%预览20幅图像,对这20幅图像进行分析评分。结果右侧冠状动脉、左冠及左旋支具有不同的最佳重建时相,RCA1图像可评定主要位于30%~35%和70%~75%;RCA2图像可评定主要位于30%~35%和70%~75%;RCA3图像可评定主要位于35%~40%和70%~75%;LM图像可评定除5%、10%、100%外,其余图像质量均可;LAD1图像可评定主要位于15%~85%;LAD2图像可评定主要位于25%~35%和60%~75%;LAD3图像可评定主要位于70%~75%;LCX1图像可评定主要位于30%~35%和60%~70%;LCX2图像可评定主要位于60%~70%。结论双侧冠状动脉有不同的最佳R-R时相,即使是同一支冠状动脉不同节段时相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位置分布、性质及稳定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初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heart disease,CHD)患者157例,均接受64层螺旋CT检查,纳入观察组。另选同期157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扫描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由2名CT医生使用心脏标准算法对图像进行重建,选40%、46%、70%、75%收缩期,找出质量最佳、图片效果最好的图像进行处理,然后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测量斑块CT值。结果观察组共检出157个斑块,检出率100%。对照组患者中共检出124斑块,检出率78.98%,观察组冠状动脉软斑块、混合斑块检查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钙化斑块检出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共分析520段冠状动脉。观察组患者中动脉狭窄共175段,其中89段为重度狭窄,46段中度狭窄,40段轻度狭窄。对照组患者中动脉狭窄有201段,其中24段为重度狭窄,中度狭窄19段,轻度狭窄158段。观察组冠状动脉狭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率、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4层螺旋CT评价狭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灵敏性分别为73.24%、80.78%、87.54%,狭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特异性95.69%、96.54%、97.24%各项指标略有差异,但仍有较高的准确性及特异性。157枚斑块数量由多到少分布:LAD2、LAD1、RCA1/D1、LCX1、LM/LAD3、PLV/PDA/LCX2、RCA3、D2/OM、RCA2。斑块类型(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与管腔狭窄程度(轻、中、重度)有关(P0.05)。结论64层螺旋CT可有效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位置分布、性质及稳定性,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影响因素.方法 88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以10%间隔回顾性重建30%~70%时相的图像,根据患者心率分三组(组Ⅰ:<60次/分、组Ⅱ:60~70次,分、组Ⅲ:>70次份),由两名医师评价不同心率、不同时相的图像质量.结果 左侧冠状动脉组Ⅰ、组Ⅱ、组 Ⅲ最佳重建时相多位于60%~70%R-R间期;右侧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组Ⅰ多位于心率60%~70%R-R时相.组Ⅲ则多位于40%~50%R-R间期.LM、LAD近段在三组问可评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D中远段、LCX各段、RCA近段、远段在组Ⅰ与组Ⅱ间的可评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组Ⅲ的可评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CA中段在各组间的可评价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率和相位影响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对于心率高于70次/分的患者,左右冠脉分支需分别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4.
袁利  李建军 《中国热带医学》2008,8(7):1161-1162
目的评价屏气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在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受检者,采用外周门控屏气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3D-FIESTA),呼气末屏气扫描。对扫描所获图像按照0~Ⅳ级评分标准评价图像质量,以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的冠状动脉解剖分段标准作为参照。结果图像质量达Ⅱ级以上占98%。RCA近段和中段(AHA18、19段)、LCX近段(AHA10段)、LM全长(AHA1、2段)及LAD近段和中段(AHA3、5、7段)的显示率为100%,RCA远段(AHA21段)、LCX远段(AHA14段)及LAD远段(AHA9段)的显示率分别为97.6%、63.8%、95.2%。结论磁共振屏气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对冠状动脉的显示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64层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意义。方法156冽患者分别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经皮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G),由两位不知造影结果的医师进行阅片,并以CAG结果作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4层螺旋CT判断近段血管狭窄(管腔狭窄≥50%)的灵敏度是:左主干(LM)99%,右冠状动脉(RCA)93%,左前降支(LAD)89%,左回旋支(LCX)82%,判断远段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RCA56%,LAD45%,LCX43%(P〈0.05)。结论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其三维重建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通过经静脉增强造影,64层螺旋CT可以清楚显示冠状动脉并判断管腔的狭窄,尤其是近段的重度狭窄。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肘静脉注入对比剂碘帕醇100ml,速度3.5ml/s,延时27秒左右,扫描范围为气管隆突下15mm至膈下10mm,扫描后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的原始横断位图像及重建图像.结果35例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对近段均成功显示,显示率达100%,对中远段显示原始横断面图像要优于重建图像.整体图像评价2级2例(6%),3级10例(29%),4级15例(43%),5级8例(23%).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的筛选、普查和对病变血管的评价、粥样斑块的显示,以及冠脉搭桥、内支架术后的复查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显示的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和斑块形态特征.方法 对2009年2月-2010年5月接受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共发现可分析斑块684段,其中非钙化斑块119段,以LAD 6段(41个)斑块数最多,其次为LAD 7段(20个),LCX 11段(13个)和RCA 1段(13个).狭窄程度≥50%的冠状动脉78段,累及范围以局限性狭窄(<10 mm)为主,其次为管状狭窄(10~20 mm)、弥漫性狭窄(>20 mm).78段部位的斑块经图像后处理在横断面上其位置的形态特征分为:73段呈偏心性狭窄,其中冠状动脉内侧壁斑块43段,外侧壁斑块30段;向心性狭窄仅占5段.结论 (1)粥样硬化斑块左冠状动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右冠状动脉,且各支近段的发生率高于其远段;斑块的分布范围多数呈局限性或管状狭窄,多数形态为偏心性,LAD支斑块在内、外侧壁的发生概率无差异,余三支冠状动脉内侧壁发生率高于外侧壁,向心性的斑块较少见.(2) MSCT冠状动脉造影能有效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范围和狭窄形态,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与预防提供良好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CT表现,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MCPR)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方法分析图像.结果:64排螺旋CT能清晰准确显示23例起源异常的冠状动脉,其中左前降支(LAD)和回旋支(LCX)分别独立起源于左冠状窦13例(56.5%),右冠状动脉(RCA)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6例(26.1%),RCA起源于升主动脉1例(4.3%),LCX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3例(13.0%).23例患者中有5例(21.7%)合并有冠状动脉狭窄外,其余18例患者未见冠状动脉狭窄.结论:64排螺旋CT在对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部分弥补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A 对冠状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49例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成像(CTA)的病例.结果 冠状动脉起源变异10例,发生率4.0%,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等重建方法 评价变异冠状动脉的行径及其与临近大血管的关系.结论 冠状动脉起源变异 10例中:右冠RCA开口于左冠窦3例、RCA和LAD开口高位3例、LAD与回旋支LCX分别开口于左冠窦1例、LCX开口于右冠窦2例、LCX开口于右冠主干1例.结论 CTA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开口及冠状动脉全貌,在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中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对3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按照心率不同分为Agt(≤65次/min)14例、B组(66-70次/min)12例和C组(71~75次/min)10例3组,前一组采用单扇区重建,后两组采用双扇区重建,重建时相预设为75%R-R间期,扫描完成后分别重建45%、55%、65%和 85%R-R间期图像.重建数据传至AW4.1工作站后处理成像.后处理方法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m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等模式,分别获取冠状动脉的各种重组图像并分析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显示率.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结果:A组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包括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和左旋支的显示率均为100%;B组其显示率分别为91.67%、100%、100%和91.67%;C组其显示率分别为80%、100%、90%和7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前降支在75%R-R间期显示最佳,左旋支在55%显示最佳,右冠状动脉在65%R-R间期显示最佳.各重建相位间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无创性的检查手段,16层螺旋CT能充分显示冠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正常解剖以及病变特征.随着CT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增多,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7例临床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同时行MSCTA和传统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DSA(CAG)检查,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将二者进行对照分析,了解MSCT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37例患者行CAG检查均能显示冠状动脉的各主支及其各段血管,与其相比,MSCTA检查可显示370段血管中的352段血管,显示率为95.2%.各节段冠脉重建图像中左主干、左前降支近中段和右冠近段显示率最高.经CAG证实,37例患者中确诊为冠心病者26例,冠脉未见明显病变者11例.行MSCTA检查有28例显示冠脉明显狭窄,9例未见冠脉明显病变.MSCTA判断冠状动脉狭窄假阳性者3例,假阴性者1例,敏感性96.2%,特异性72.7%,阳性预测值89.3%,阴性预测值88.9%,符合率91.7%.结论:MSCTA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可作为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有效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源CT 80 kV低管电压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CCTA检查、体质指数(BMI)≤30 kg/m2的56例患者,按检查顺序分成A组(100 kV、碘克沙醇320 mgI/mL)及B组(80 kV、碘克沙醇320 mgI/mL),每组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测量升主动脉(AO)根部的CT值及噪声(SD)、图像的信噪比(SNR);测量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近段、右冠状动脉(RCA)近段的CT值及邻近组织的CT值,计算LM、LAD、LCX、RCA近段的对比度噪声比(CNR).采用Likert4分法对每组患者容积重组(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图像进行双盲主观分级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辐射剂量(4.36 ±0.71) mSv高于B组(1.75 ±0.40)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O、RCA、LM、LAD、LCX近段的CT值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的噪声(47.17 ±7.76)HU较A组(29.73 ±4.21)HU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SNR、LM、LAD、LCX、RCA近段的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用于诊断的冠脉节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BMI≤30 kg/m2的患者,在80 kV低管电压条件下行CCTA,能明显降低患者X线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65~75 次/min心率下患者使用Force 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采集舒张期与收缩期不同时相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2016年9—12月于浙江医院行Force 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 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检查时预设触发采集时相的不同分为A组(30例,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舒张期时相采集模式)和B组(30例,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收缩期时相采集模式)。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CTA图像进行主观及客观图像质量评价,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共779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A组冠状动脉节段392个,图像质量最好的节段是第二钝缘支(OM2),图像质量最差的是右冠状动脉(RCA)中段;B组冠状动脉节段387个,图像质量最好的节段是OM2,图像质量最差的是回旋支(LCX)远段。A组第一对角支(D1)、LCX近段及中段、OM1图像质量优于B组(P<0.05)。两组RCA近端、左冠状动脉(LM)近端、前降支(LAD)近端、LCX近端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主动脉的CT值、SNR、CNR、图像噪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rce CT前瞻性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配合低管电压(100 kV)技术和ADMIRE迭代重建算法,所得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能够达到临床影像诊断的需要,且有效辐射剂量<1 mSv。当患者心率在65~75 次/min时建议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舒张期采集模式,其LCX的图像质量优于收缩期采集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武轶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0):1171-117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冻结技术(SSF)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行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图像均使用标准算法及SSF2种方法进行重建,评价SSF的应用价值.结果 使用标准算法左主干、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4±0.9、4.0±0.8、4.5±0.8、3.8±1.2)分,使用SSF左主干、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9±0.4、4.8±0.4、4.9±0.3、4.6±0.6)分,左主干、前降支、右冠状动脉评分在两种算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支评分在两种算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F与标准算法相比能够明显提高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64排128层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64排128层CT对212例有冠心病症状或心脏体检患者行冠状脉成像检查,分析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发生率、发生部位、长度、厚度、狭窄程度及心肌桥近端管壁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212例中CTA发现心肌桥55例(64处心肌桥),阳性率25.9%; 46例为单一心肌桥,9例为两处受累,同时累及前降支近段、钝缘支5例,同时累及前降支中段、后降支4例;其中前降支48处,第一对角支3处,第二对角支1处,左旋支1处,钝缘支5处,右冠状动脉4处,后降支2处,以前降支最多见,占75%.左前降支心肌桥组近端较无心肌桥组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结论 64排128层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准确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重建相位对64排螺旋CT(64MDCT)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56例拟诊冠心病患考行54MDCT扫描后,使用Philips独立工作站提供的冠状动脉分析软件,进行冠状动脉重建。重建的方法包括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曲面重组等。分析不同R—R时相各支冠状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右冠状动脉近段、远段及左前降支、左回旋支近段的最佳时相是70%和75%,右冠状动脉中段、后降支及左回旋支远段重建的最佳时相为70%,75%和40%.结论选择回顾程心电门控最佳R-R时相重建冠状动脉可最大限度减轻心脏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电子束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66例患者行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进行“容积再现”(VR)图像重建,比较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在不同相位的影像质量。结果14例因图像质量差不能用于冠状动脉评价,呼吸伪影为其主要影响因素。52例可评价的图像中,右冠状动脉(RCA)、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左冠状动脉旋支(LCX)最佳显示相位分别为32%-54%、32%-62%、32%-62%、32%-38%。结论呼吸伪影是影响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与相位有关,多相位成像可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不同部位冠状动脉阻塞的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标准心电图的对比,找出不同部位冠脉阻塞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对84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了冠脉造影及12导联心电图检查,将不同部位冠脉阻塞的造影结果与心电图作了对比。结果 左前降支阻塞时V2-4ST段抬高的发生率最高,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4%、85.7%、80.3%及86.6%。右冠脉阻塞时aVF的SF段抬高的发生率最高,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7%、96.3%、92.9%。右旋支阻塞时任何导联ST段抬高发生率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都<25.0%,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也<79.0%。结论 心电图指标对右冠脉及左前降支阻塞的诊断优于左旋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室壁运动正常的左室缺血心肌的纵向应变,探讨三维纵向应变对缺血心肌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心肌缺血患者40例和对照组30例,测定左室17个节段的纵向应变,获取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供血区各节段的收缩末期纵向应变(LSe)值。结果和对照组比较,LAD供血区除前间隔基底段外其余各节段LSe减低(P〈0.05),LCX供血区各节段LSe均减低(P〈0.05),RCA供血区除下间隔基底段外其余各节段LSe减低(P〈0.05),通过ROC曲线获得预测LAD供血区心肌缺血的平均纵向应变最佳截断值为-18.00%,敏感性73.7%,特异性73.3%,预测LCX供血区心肌缺血的平均纵向应变最佳截断值为-16.80%,敏感性81.8%,特异性76.7%,预测RCA供血区心肌缺血的平均纵向应变最佳截断值为-17.80%,敏感性85.0%,特异性76.7%。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时心肌的纵向应变减低,三维纵向应变可以对室壁运动正常的左室缺血心肌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