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穴与脏腑有着良好的相关性,体穴通过经络与全身五脏六腑密切相连,脏腑的病变,可以反应到体表相应的经穴部位,从而出现特异的症状或体征,本实验根据中医“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的理论,认为心经心包经原穴体表病理反应可作为心脏疾病诊断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心经心包经原穴体表病理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穴与脏腑有着良好的相关性,体穴通过经络与全身五脏六腑密切相连,脏腑的病变,可以反应到体表相应的经穴部位,从而出现特异的症状戍体征。本实验根据中医“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的理论,认为心经心包经原穴体在病理反应可作为心脏疾病诊断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郑魁山教授家传针法之一的“二龙戏珠”针法的临床推广应用和理论研究提供思路。[方法]详细介绍郑老家传针法“二龙戏珠”的操作准备、消毒及进针操作、针法注意事项,并选取一则“二龙戏珠”针法临床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案例加以按评,以探讨“二龙戏珠”针法的中医针灸理论来源,即“气至病所”和“针至病所”。[结果]“二龙戏珠”在操作中强调上下眼睑的感传,因感传如两条龙包围眼珠而得名。该针法扩大针刺作用面,疏通眼周经气。通过“目-经络-脏腑”循行,调和机体阴阳,使阴平阳秘、正气自得,达到祛邪风止痒、通畅经络的目的,有效治疗了过敏性结膜炎患者。“二龙戏珠”针法融合了“气至病所”和“针至病所”两种中医针灸理念,于眼周穴位进行干预,有效刺激局部气血、缩短经络感传距离、增强针感。[结论]“二龙戏珠”针法善于畅经络、通气血,对反复过敏性结膜炎等气血不通的眼疾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以及进一步的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4.
经脉、穴位-脏腑相关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改变往往在体表相应经脉穴位上有所反应(即:脏腑-经穴相关);反之,刺激体表一定穴位也能引起相应内脏功能的改变,起到治疗和调整的作用(即:经穴-脏腑相关)。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这种特定联系,小仅是经络生理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医病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针灸临床治疗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元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根于肾,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通过分析元气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及元气的作用,认为元气运行至某一脏腑、经络,就属于那一脏腑、经络之气。养元的重点是养护各脏腑、经络之气。元气充沛、经络畅通是维持人体健康的根本保证,"养元通络"是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其核心是以脏腑为中心,辨证调养脏腑之元、疏通脏腑相关经络。  相似文献   

6.
肩周炎诊疗之三方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肩周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肩痹"、"冻结肩"、"漏肩风"。中医理论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停于肩部为肩痹。有不少学者通过病因辨证、八纲辨证讨论肩周炎,认为运用经络辨证为更好的方法。将压痛点、所属经络、受限功能这三要素综合分析,指导辨证分型,以便对证治疗,增强治疗的针对性,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药引经药作用初探青海省第四建筑公司职工医院张恩英在中药复方结构中。有君臣佐使之分,其中使药包括引经报使药(即引经药)。引经药在方剂中的作用与实质,不仅是“引诸药直达病所”。主要是调节有病脏腑阴阳,经络气机的功能,以利诸药更好发挥与增强疗效。1引经药...  相似文献   

8.
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但何为元气之使无文献记载。通过梳理文献并结合临床所思,提出督脉、任脉、冲脉(简称督任冲)为元气之使。元气为脏腑经络等升降出入之根,督任冲是元气升降出入之主干,经络脏腑四肢百骸是元气升降出入之支干,督任冲与三焦构建元气输布复杂网络,共同维持生命基本活动。基于督任冲为元气之使的思考,结合临床实践,治疗脊髓腔恶性肿瘤当调理督脉解表以调节气之出入,久病顽病应解表调出入以助气之升降,对于危急重症须补元气以助升降出入,故提出对脊髓腔恶性肿瘤要重视气的出入、久病顽病勿忘风药解表、危急重症重灸丹田穴位等观点。为临床工作者在久病顽病与危急重症的治疗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针刺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阳陵泉穴,观察激发感传前后B超下胆道系统的运动变化,证明循经感传越显著,胆囊收缩率越高,即使针刺未出现感传,其胆囊收缩率也极显著大于不加针刺者,说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中的“气至”应包括气至针下和气至病所两种含义,但有“若风之吹云”之良效当指气至病所而言。  相似文献   

10.
经络感传现象是古代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历代医家都很重视经络感传,元、明时代的许多针灸著作都强调针灸时要循经取穴,要气至病所,把掌握经络感传作为提高针刺疗效的积极手段。祖国医学认为:“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活”。这些论述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反复得到证实。一致认为经络感传与针刺镇痛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感传好者镇痛效果良好。然而,经络感传与针麻效果的关系也是否如此呢?通过近几年来的临床实践,多数单位认  相似文献   

1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是《金匮》第二篇,为全书的总纲,对学习以下各篇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现对其内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述要,以助理解并掌握之。1 了解篇名的深刻涵义 其‘篇名简释”前已述及。脏腑经络先后病的“先后”,是先病后病之意。如病由经络传人脏腑,系经络先病,脏腑后病;若由脏腑累及经络,是脏腑先病,经络后病,故名为“脏腑经络先后病”。因脏腑经络学说是仲景治疗杂病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首篇以此名篇,充分体现了它的这种学术思想,同时说明杂病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要辨证方法的。2 内容述要2.1 …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现代医学有关诊断急性脑血管病的理论和方法,从辨中风之病名,病因,发病,病位及其症状特点等几个方面予以阐述。认为祖国医学之“中风”病,是广义的“中风”。尚不能完全适应指导运用中医药理论治疗脑血管病及临床科研的需要。其病名应定为“脑中风”有别于广义中风;其经典的“中经络,中脏腑”只是标志脑中风发病所处于动态发展,浅深轻重的四个病机阶段,并不是病位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是动病”是指本经脉发生病理变动时所形成的病证。其中阳经的病理变动以外邪为主要原因,阴经的病理变动是在五脏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发生的。经脉变动是经气运行的异常,气机厥逆是其主要形式。经脉病候表现为循经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脏腑病候表现为气血阴阳失调,“是动病”与“是主某所生病”的症候、病机均不同,其作为经络辨证的诊断标准有待于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之气是一种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气的运动是人体乃至自然、宇宙的基本规律。气的物质属性、运动属性及感应性使其能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共振理论相暗合,故可以假设共振运动也是气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气之“共振”假说可以较合理地解释经络系统、物理疗法及“同气相求”理论,对进一步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气一元论”是中国传统科学的思想核心,在中医药学里,“气”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普遍存在于中医药学各个领域,阐释着医学界的基本规律。肺与脾的关系,在生理上脾肺相生,结构互为相连,经络同气相求,主要通过气以及由气所引出的各种关系来进行的;在病理上两者互传,其病机则由气以及由气所引出的各种功能的失调所致,在治疗上肺脾同治,总以调理气机为主。  相似文献   

16.
络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络病学说是伴随着经络学说的发展而逐步建立的,纵观二千余年络病学说发展史,共有三次大发展,一是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络”的概念,并奠定了络脉与络病的理论基础;二是中医学临床奠基之作《伤寒杂病论》,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作为外感热性病及内伤杂病的辨治总纲,  相似文献   

17.
上池之水论     
人体之中,首脑为“上”。脑为髓海,内寄元神,为诸阳脉之所汇,统揽全身之总司,故亦谓“上”。首脑之域,口腔乃“池”。口中经穴网布,管窍通津。口中穴位内连经络,窍道贯通脏腑,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口。故“上池”者,浑然兮一太极时空,形似中空存大有,其经络相连间,精津如泉涌,此乃“上池水”。得此水而复咽,擅注各脏腑经脉,充养精气神,沥润滋养肢体百骸。  “池”中之舌由心脉所系.以映气血之荣枯;旁系脏腑之经络,以观脏腑之盛衰;“池”中龈交穴,乃任督阴阳二脉之交会.阴槽阳气过度转化,维持着任督经脉的槽气…  相似文献   

18.
<正>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分部依线厘定了349穴,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其以四肢分经、躯干分部法排列穴位,今人很少应用,而以全部归经代之。本文将从头面躯干经脉循行特点,讨论《甲乙经》以部列穴的合理性。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直接归属经络。《素问·九针十二原》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灵枢·小针解》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素问·气府论》更明确指出了腧穴与经脉的关系.即为“脉  相似文献   

19.
中药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七情归经引经等。归经是指中药对人体某个部分的选择作用;引经是某药将其他药引入特定经脉。受体为首先与药物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胞浆内的大分子蛋白质。载体是选择性地与药物结合直接作用于靶细胞。现就二者的关系作一探讨。 归经理论与受体 中医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疾病状态下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可产生选择性影响,因此提出了归经的概念。《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阐明正清风痛宁治疗漏肩风病的机理及临床疗效,同时也为临床更好地应用正清风痛宁治疗漏肩风病提供可靠并且有效的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维普等全文数据库,以"正清风痛宁和漏肩风病/肩周炎/肩凝症/冻结肩"为检索式,以"篇名/主题词/关键词"为检索途径,检索了2007至2017年的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结果共检索到23篇文献,其中有关正清风痛宁的文献8篇,单独运用正清风痛宁治疗漏肩风病的文献6篇,正清风痛宁结合其他不同疗法治疗漏肩风病的文献9篇。结论正清风痛宁治疗漏肩风病是确实有效果的,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