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南昌市大学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即捐献骨髓)的认知与态度,探讨影响大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原因,为推广大学生捐献骨髓提供帮助与参考。方法 根据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对南昌市4所大学的部分学生以匿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86份。结果 大学生对骨髓捐献的认知还存在很多不足,大学生对骨髓捐献所存在的诸多错误认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大学生很难得到专业人士的讲解,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骨髓捐献知识的了解途径是网络、电视、广播等。结论 应提高大学生对骨髓捐献的认知,加强捐献造血干细胞方面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医学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态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普及、志愿者招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湖北省485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8.40%的医学生听说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问卷得分为(7.53±2.43)分,67.63%的医学生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其中56.40%的人愿意捐献给大众,91.46%的人捐献时会参考家人意见。挽救他人生命是医学生首要捐献积极动机,消极动机主要是对捐献过程感到恐惧、害怕疼痛。捐献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了解情况、是否愿意捐献器官、自评健康状况、父亲文化程度。结论 医学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态度及意愿处于中等水平,医学院校及相关机构应采取合适的宣传方式,引导医学生积极参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造血干细胞的认知和捐献意愿.方法:采用自编问卷,以匿名方式对杭州市3所大学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认知平均得分为3.40分,捐献意愿偏低.影响捐献的因素主要是担心影响身体健康、对相关知识不够了解以及家人的反对等.通过新闻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学生最多.结论:应采取大学生群体更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以提高大学生造血干细胞的认知水平和捐献意愿.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东省大学生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安全性认知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大学生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安全性认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七所高校62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校大学生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安全性认知情况较差,总体认知率为41.5%。其中基本认知率为48.1%、安全认知率为32.0%。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年级、专业、自评安全性、技术和用药信赖度、对捐献流程的了解程度与捐献安全性认知现状有关联( P<0.05);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安全性认知越高,态度越积极。结论高校大学生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安全性的认知现状不容乐观,对其安全性存在较重的怀疑,应多途径加强认知教育,为以后提高大学生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率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ROC曲线分析方法探讨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筛选标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温州市2007年至2018年间共40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以及166名尚未完成捐献的入库志愿者信息,构建捐献认知、捐献意愿、捐献态度及三种得分联合检验的ROC曲线。结果:综合了捐献认知、捐献意愿及捐献态度的联合筛选方法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5%CI:0.81~0.93),灵敏度为70.00%,特异度为90.96%,一致率为86.89%,Youden指数为0.61。结论:增强入库志愿者对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程度,提高入库志愿者的捐献意愿与态度,有利于提高志愿者的捐献可能性,降低悔捐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的态度及制约器官捐献的因素。方法以调查问卷形式。对洛阳市3所高校500名在校本、专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的态度显示:愿意捐献器官的学生高于不愿意捐献学生的3倍。对捐献器官“需要进一步考虑”的学生占比例最大;影响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的因素有民族和专业分类。是否为亲属或亲友捐献器官、器官捐献的认知程度、亲属及家庭的意见及社会宣传和支持力度等。结论大学生对器官捐献持肯定、积极的态度。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的态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济宁在校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对此的态度意愿,探讨制约器官捐献的认知因素。方法:以调查问卷形式,对济宁医学院与山东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57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基本上所有学生(99.6%)听说过器官捐献,但在具体政策和捐献程序上,了解的人不到十分之一,关于器官捐献的常见知识的了解率基本上可迭50%;愿意捐献自己身体器官的也达到一半以上(53.3%),影响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的因素主要是家属的感情、个人信仰和传统观念等。在获得捐献知识教育意愿方面,大学生人群显现出强烈的愿望。结论:大学捐献知识课程亟待建立和加强,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非亲缘造血干细胞(PBSC)捐献者与入库志愿者家属的PBSC捐献认知、态度及其影响 因素,为降低悔捐率提供实证资料。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60 位PBSC捐献者家属以及240 位入库志愿者家属进行捐献认知、态度及其相关因素的系统分析。结果:与入库志愿者家属比较,成功捐献者家属在认知水平和支持捐献态度方面均较高。此外,是否知道中华骨髓库是捐献认知和捐献态度高低的重要评判指标,无偿献血经历等则是影响其捐献认知的重要因素。结论:提升入库志愿者家属的捐献知识水平、强化入库志愿者家属对捐献的积极态度、积极向入库志愿者家属宣传捐献相关政策信息,可能增强志愿者家属的支持,从而降低捐献志愿者的悔捐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四川省在校大学生对器官移植的态度及捐献意愿,探讨阻碍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可能原因。方法以问卷形式,对四川省内8所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从媒体宣传中获得器官移植相关知识的人数占39.16%;医学专业学生愿意捐献的人数占41.63%,非医学专业学生愿意捐献的人数占22.35%,医学专业学生的捐献意愿更高;影响大学生器官捐献态度的因素主要是家属意见(52.05%)和对相关机构的不信任(53.79%)。结论大学生器官捐献意愿度低;捐献意识有待提高;非医学院校有必要开展器官移植相关课程;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设立合理补偿机制,完善现有体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在校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的认知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偶遇抽样方法,对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279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器官捐献认知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器官捐献有所了解,但对具体知识、流程、用途及相关法规等知晓程度较低;有22.9%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捐献器官的意愿,且仍有66.9%的人还未做决定;大学生整体器官捐献态度呈正向态度,但不同年级、性别、科系类别、风俗习惯及献血习惯者的器官捐献认知水平存在差异.结论 政府、高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器官捐献知识和价值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器官捐献的知识水平,促进器官捐献态度的改善和器官捐献意愿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学生对遗体捐献的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在校学生共412人进行问卷式整群抽样调查。结果大多数学生对遗体捐献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程度不足,49.03%表示愿意捐献遗体。影响遗体捐献的主要因素是传统观念的影响。结论在遗体捐献工作中要把重心放在宣传教育上,让更多的公民了解遗体捐献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医学院校新生对尸体器官捐献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辽宁省某医学院校大一20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600份进行问卷调查。利用∥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564份。其中对尸体器官捐献持赞成态度的为60.64%,表示反对的为20.57%,回答“不知道”的为18.79%。医学院校新生对尸体器官捐献态度与家庭、相关利他行为、尸体器官接受意愿及尸体器官捐献相关教育等因素有关。结论大多数医学院校新生赞同尸体器官捐献。在器官捐献问题上增进与家人的交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有助于提高其尸体器官捐献意愿。此外,医学院校加强对尸体器官移植与尸体器官捐献、利他主义以及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对提高尸体器官捐献意愿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国内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意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北京、上海、重庆和广州4座城市900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自制的公众对人体器官捐献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国内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意愿率为16.57%,在性别方面,男性较女性捐献率高(P=0.032);同时,捐献意愿与年龄和学历有相关关系(P=0.047;P=0.029)。影响国内公民进行遗体捐献的最主要因素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其次不了解国内遗体捐献程序和法规制度。结论:发现公民捐献意愿较以往调查明显升高,可能与当前国内器官捐献工作的全面开展,人们的捐献态度改变有关。影响捐献主要因素有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不了解遗体捐献程序和法规制度,以及担心同意器官捐献后医院会因此而消极治疗等。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知识认知状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85份,收回798份,有效率为81.0%。结果:76.8%的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好的献血认知水平,但只有14.2%参加过自愿无偿献血。医学专业的学生认知水平高于其他学科的学生(X2=17.429,P=0.000),大学生献血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得荣誉和赞美(n=46,40.7%);而没有献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家人不支持(n=233,34.O%)。结论:大学生献血认知水平较高,但还缺乏对无偿献血深层次的认识。因此,采供血机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创新献血宣传模式,以及制定献血者招募策略,以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献血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蒙汉族中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K-A-P)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K-A-P问卷,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378名蒙汉族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总分值(满分为100分)分别为25.5±15.5、68.2±18.8、51.5±10.5;其中营养知识得分较低,汉族学生得分高于蒙族学生(P〈0.05);学生接受营养知识的态度较为积极,但存在某些不良的摄食行为。结论: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营养宣教工作,以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改变其不良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学生自杀态度和自我和谐水平,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SAQ)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554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多数医学生对自杀行为、自杀者、安乐死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医学生自我和谐总分大多处于中(77.08%)、高分组(12.45%)水平;医学生的自杀态度及自我和谐程度在人口学上存在差异(P〈0.05)。相关与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及自我的刻板性均对自杀态度有影响作用(P〈0.05)。结论:医学生对自杀的态度以中立为主,其自我和谐程度不高,自我和谐程度是影响自杀态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危机特征,有效开展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法: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得有效被试735例,对心理危机源及应对方式各因子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0ne-WayAVOVA方差分析对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年级、专业方面做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7个压力源因子平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前程压力(3.20±0.10)、自主与独立压力(2.27±0.75)、学习压力(2.25±0.66)、家庭与经济压力(1.91±0.86)、社交与人际关系压力(1.73±0.77)、异性关系压力(1.70±0.77)、重大与突发性压力(1.70±0.08)。心理危机应对方式各因子平均分依次为解决问题(2.17±0.65)、幻想(1.63±0.61)、白责(1.49±0.66)、合理化(1.35±0.69)和退避(1.07±0.70)。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危机源以前程压力居首,在前程压力、异性关系压力等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和生源地差异;学生心理危机应对方式以解决问题为主,在合理化、退避等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差异。结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危机源主要集中于前程压力、自主与独立压力和学习压力上,学生心理危机应对方式较为积极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选修性与生殖健康课的学生和未选修的学生进行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和态度的调查,了解教学效果,为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教学提供依据.方法:随机调查我校大学生780人,其中选修过性与生殖健康选修课的有368人(第1组),未选修的有412人(第2组).结果:上过选修课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认知水平、观念、态度等正确应答率均高于未选课的学生.结论:在大学开设性与生殖健康的相关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提高与加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大学生焦虑的原因,针对大学生焦虑现状提出消除大学生焦虑的举措。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山东省泰山医学院大学生进行焦虑自评量表测评,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焦虑的总检出率为23.48%。 SAS的平均得分为(42.58±11.286),焦虑自评量表20个条目可提取4个公共因子,分别为精神-情感障碍、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障碍和焦虑的心理障碍;其中以躯体性障碍和焦虑的心理障碍为主。结论:焦虑状况在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且不容忽视,对待焦虑的干预措施应以改变躯体性障碍和焦虑的心理障碍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医学生人际信任和交往焦虑的状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对399名医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不同性别、父母不同文化程度的医学生人际信任和交往焦虑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与否、不同生源地的医学生人际信任和交往焦虑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人际信任和交往焦虑程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医学生交往焦虑水平相对较高。人际信任与交往焦虑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