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本文论述通识教育和中医传统文化的重要,指出中医院校学生难以领会中医理论精髓的原因是由于不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应将通识教育尤其是中医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2.
多年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发现,医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对中医理论体系的理解、接受、认可有不同程度的障碍,特别是理科生源的学生,多用分析思维、逻辑思维的方法学习中医理论,导致无法理解和接受中医的理论和知识;也有一些学生,认可中医理论,但缺乏真正的理解,难以分辨科学与文化.上述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考虑学生的学习困难是由于传统文化知识积淀不足,尤其是不了解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认识方法、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即缺乏历史的观点和方法.为此,本研究针对我院中医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调研,以了解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教育与高等中医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俊 《医学与社会》2008,21(12):58-6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衡量中医学术定位和科学价值的文化坐标。坚持传统文化特色才能体悟中医学说之真谛,把握中医理论之精髓。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致使中医学与其母体文化出现断裂,严重影响了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医教育必须立足中医特色,培植中医传统文化土壤,注重中医特色思维模式的养成,以培养真正具备传统医学理论和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为宗旨。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将关系到中医药长期发展的命运,中医药学的地位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名中医工作室模式显然是以中医药为主题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医疗体系,真正按照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实现传统传承模式的回归与超越历史的工作模式,名中医工作室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模式无论从中医的思维特质、中医理论表述的方式、中医实践的方法论还是中医与其他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上都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名中医工作室模式对促进中医药文化建设暨提升中医软实力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孙辅 《中外健康文摘》2009,6(26):277-277
第一部分传、学、验、研 一、突出传统中医是生存发展的必要性 认识理解中国传统固有文化,适应自已成长在文化环境内,学中医理解中医理论就接近了,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使自己能认识事物的正当性,中医理论在传统固有文化的环境中就自然而然了.只有这样中医才能站住脚,稳住步,中医理论在自身的理论框架内,才能得到真正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教育的发展史,中医学的属性形成基础及发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追根溯源,阐述中医教育须回归中国文化母体,卓越中医人才培养须返璞归真的缘由与思考,为当今高等中医教育走出困惑,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完整传承中医理论与技能,改革中医教育模式探索门径。  相似文献   

7.
文章总结了在中医妇科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充分重视中医经典理论知识的培养。从构建中医思维、中医理论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中医理论的应用与继承创新、中医理论与现代化接轨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医经典理论对中医妇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多元概化理论在中医院校学生临床技能考核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医临床实践是渗透文化思维、体现中医理论这一特点,以及中医院校学生在两种医学体系交叉、测评情景较为复杂的教育背景,需要探索适宜的评价体系,以客观测评学生的临床技能。多元概化理论适于多种情景下的临床技能考核,可以为客观评价中医院校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研究、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高等中医教育的神圣职责,这在中医教育界已经逐渐达成共识。据对中医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中医院校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课程的价值意义具有高度的期待、评价和认可。中国院校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现状整体上是令人乐观的,但如何使传统文化课堂实现真正的教育目标,达到更高的教学效,传统文化课程教师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浅析传统文化在中医现代发展瓶颈中的作用及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医发展瓶颈中的作用及问题.包括强调中医理论的难以掌握,中、西医对经脉与气血运行的认识差异,中、西医文化底蕴的差异,认为也许只有把西方医学和中医理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文化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敬畏自然、遵循规律的原则,又从“医”之独特视角将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嬗变出具有中医药特征的文化模式.在这种文化模式下,既有对自然生命之发展的透视,又有对生命价值和人性完美的引导.在中医药文化背景下开展生命伦理教育,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生命伦理教育资源,使中医药生命文化渗透于教学之中;将中医药文化纳入中医入学教育,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危机下的思考与中医教育变革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中医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反思,认为中医院校应当多元化培养中医学生,提出中医教育变革中的注意点:树立正确的中医学科学观,完整掌握中医学体系;遵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科学设置课程;尊重学术个性,采用多途径多方式多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推进高等中医教育的发展;完善对不同培养目标的配套管理。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医学基础课程设置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具有哲学属性和文化属性,理论上的社会性,应用上的自然性决定其学科的特性,根据其特殊的属性,构建中医学的基础和桥梁课程,就是要使学生首先了解中医学的各种属性,对中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形成和嬗变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因此,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思维方法的形成与拓展等方面的知识,应该是构成中医学基础和桥梁课程的核心,并应将这些基础和桥梁课程开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类学生应具有包括认知要素、道德要素、人文精神和行为要素在内的人文素养,但当前有部分中医药学生人文素养欠缺,要充分利用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视中医经典,用中医药精神文化感染中医药类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贯通一二课堂,用中医药物质文化丰富中医药类学生的认知文化素养;加强文化教育,用中医药制度文化熏陶中医药类学生的行为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5.
加强医德教育,提高中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2006年两会的召开,医德医风建设问题再次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医德建设应该从源头上就予以保证,那就是要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对于中医大学生的培养来说,无论从社会的期待、医德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还是从中医本身的学习特点来说,加强医德教育都十分必要.医德教育要力求将医学生培养成“医心慈、医风正、医貌端、医术精”的合格医生.而在培养方法上,要三管齐下,即:课程学习、实践体验、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16.
邓老认为:铁杆中医,不是中医与西医结合,而是中医与现代尖端科学结合。中医学就是尖端科学,两个尖端科学结合,那就是更高的医学。关于中医传承与创新,邓老说要学习好中医,就要从经典入手,因为经典是中医学之根,是后世各家学说之源头,必须下一番工夫才能学好。而要学习好经典,还必须注重临床实践。临床实践是中医的生命线,离开临床实践,中医就寸步难行。此外,中医也要与时俱进,西医的检查手段,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用‘拿来主义’的办法,补充中医的不足,中医也是这么发展过来的。要发展中医,就必须把中医教育办好,要抓紧抢救老中医学术经验,办学要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的来源与中医学的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和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太极拳是一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由于它f来源使其具有独特的健身、疗疾和延缓衰老之功效;可以通经活络、调节心理、增强免疫力,使身体各器官各系统机能得到提高和改善,获得根本性和整体性养身保健功效;中医学则也是调理身体机能、治疗身体疾病.他们基础理论的出处同出一辙,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也就有着共性,太极拳、中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安全角度探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安全对于国家安全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际文化环境、文化力状况、文化安全战略是影响和决定文化安全态势的三个重要变量.通过对中医药文化安全形势的评估,认为中医药文化面临诸多问题,必须强化中医药文化安全意识,提升中医药文化创新力和传播力,并优化中医药国际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医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为中医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CCSMHS对1409名中医学生施测。结果:中医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中国大学生常模差异显著;男女学生在性心理障碍维度、强迫维度、精神病倾向维度存在差异;在躯体化、抑郁、社交攻击、强迫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结论:中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中国大学生常模,随着年级增加,中医学生会遭遇更多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