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探索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于2009年7月起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进行目标性监测和干预。对CRBSI发生率进行前瞻性调查,并与前期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中心静脉置管CRBSI感染率监测:2007年7月~2009年6月监测为32.35‰;而2009年7月~2011年6月为18.89‰。结论建立专门的管理监控组织,开展目标性监测,建立监测系统,规范操作,现场干预,明显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苏卫红  吴晓琴 《吉林医学》2013,(30):6424-6425
目的:探讨有效可行的中心静脉置管的导管维护管理方法,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方法:选择目标性监测研究ICU中心静脉置管≥48 h的患者分为干预前组与干预后组,采用成人维护组合方案加以干预,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结果:干预前CRBSI发生13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千日感染率为9.53‰,干预后发生5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千日感染率为2.19‰,经统计检验,干预前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杆菌从28.56%上升至63.64%;革兰阳性球菌的构成比从57.16%下降至36.36%。结论:维护组合干预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central line bundle,CLB)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效果。方法:参照美国健康促进会(Institution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IHI)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制定CRBSI集束化干预办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常规护理的25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集束化干预策略的27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常规护理与集束化干预策略后的效果进行比较性分析。结果: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最高,达2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股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7.4‰,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的CRBSI发生率分别为13.5‰、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的CRBSI率(‰)、CRBSI起始时间、留置天数、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手消毒剂消耗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BSI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病原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监测的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于2O10年1月起对重症医学科CRBSI进行目标性监测和干预,共收集留置中心静脉导患者1028例,并与前期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比较感染率、护士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相关项目的差异。结果中心静脉置管CRBSI感染率监测:2008年1月~2009年12月监测为13.3‰;2010年1月~2012年12月为2.3‰,使用率从83%下降到64%,手卫生依从性及无菌敷料应用的正确率等提高。结论目标监测提高医护人员执行院感措施的依从性,有效控制CRBSI 。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ICU患者导管相关医院感染的情况开展目标性监测,分析危险因素,采取集束干预措施,降低ICU患者医院感染率。方法采用前瞻性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ICU的2334例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填写统一调查表;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11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干预前),未实施集束干预措施;将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119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干预后),采取导管相关感染集束干预措施,观察两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留置导管总天数为2871天,发生医院感染71例,感染率为24.73‰,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率为36.56‰,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发病率为32.70‰,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为6.09‰;观察组留置导管总天数为3075天,发生医院感染44例,感染率为14.31‰,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为26.06‰,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为13.96‰,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病率为3.97‰,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相关导管的使用是增加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一系列集束干预措施,可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影响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相关因素。方法:将本院ICU从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0日收治的313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RBSI分为CRBSI患者和非CRBSI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导管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对CRBSI发生的影响及CRBSI致病菌特异性。结果:在参与研究的313例患者中,有61例患CRBSI,感染率为19.49%。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对是否感染CRBSI有影响(P0.05)。锁骨下静脉CRBSI发病率低于颈内静脉和股静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留置时间7 d的CRBSI发病率高于导管留置时间3 d和3~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疗、合并糖尿病对感染CRBSI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锁骨下静脉置管是CRBSI的保护因素(P0.05),导管留置时间7 d、大量抗生素治疗、合并糖尿病是CRBSI的危险因素(P0.05)。61例CRBSI中检出病原菌72株,包括38株革兰阳性菌(G~+菌,占52.78%),32株革兰阴性菌(G~-菌,占44.44%),2株真菌(占2.78%)。结论: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合理利用抗生素,缩短置管时间,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均可降低ICU病房深静脉置管患者的CRB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干预效果。方法 2009年8月开始进行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以掌握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结果新生儿总体医院感染率、日感染发病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总体医院感染率由2011年的8.0%降至2013年的5.3%。日感染发病率由2011年最高的8.04‰降至2013年的5.74‰。出生体重(BW)〉2 500 g组下降较明显,由2010年的5.8%下降到2013年的1.9%。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由2009年的83.33‰逐步下降到2013年的8.04‰。在BW≤1 000 g体重组,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由2009年的40.0‰下降至2013年的14.6‰,CRBSI发病率由2010年的39.0‰下降至2013年的11.03‰;在BW≥1 001~1 500体重组,VAP发病率由2010年最高的37.0‰下降至2013年的9.2‰,CRBSI感染发病率由2010年的153.9‰下降至2013年的7.0‰。VAP、CRBSI感染发病率在BW≤1 500 g体重组均呈下降趋势。结论长期坚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新生儿医院感染率、CRBSI、VAP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表明综合干预措施在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方面有成效,但应长期坚持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重点环节依从性监测,能否降低CRBSI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13年1—10月56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A组),对预防CRBSI实施重点环节依从性监测,包括:使用抗菌药物包被导管、尽量使用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导管术时无菌屏障最大化、使用洗必泰乙醇溶液皮肤消毒、每天评估是否需要继续留置导管、严格执行定期更换穿刺点敷料要求、执行手卫生规范、使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常规冲管。观察CRBSI发生率,与2012年3—12月49例中心静脉患者(B组,常规处置,无监测)的CRBSI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的CRBSI发生率0.6‰,明显低于B组的发生率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2013年我院开展的预防CRBSI重点环节依从性监测,可进一步规范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要求,操作流程,以及护理方法等,监督医生,护士严格按要求完成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及护理,提高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管理水平,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ICU实施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通过目标性监测,同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观察综合性ICU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2013年、2014年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2.78%、13.51%(P<0.05),例次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4.81%、15.08%(P<0.05),日发病率分别为31.77‰、23.24‰(P<0.05),日例次发病率分别为34.60‰、25.94‰(P<0.05)。2013年和2014年VAP发病率分别为28.32‰、13.97‰(P<0.05),CA-UTI发病率为5.64‰、4.91‰(P=0.052),CRBSI发病率为0.38‰、0.29‰(P=0.345)。大肠杆菌为综合ICU主要的感染病原菌。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采取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能有效降低综合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发生率的作用和优势。方法对2011年1月~9月中心静脉置管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于2011年10月起实施集束化护理,对CRBSI发病率进行前瞻性调查。将200例置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按照护理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均采取严格手卫生消毒制度;做到最大化的无菌屏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导管和最佳的穿刺部位;每日评估导管保留的必要性;按照指南做好导管的维护和宣教等集束化护理措施。结果 2012年10月~2013年6月观察组病人CRBSI发生率为2.5‰;2012年1~9月中心静脉置管CRBSI发生率为7.24‰(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针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方面优于传统的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头孢唑林封管对尿毒症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作用,分析感染危险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 入选113例临时中心静脉置管行血透治疗患者,排除床旁治疗以及置管超过0.5 h者,随机分入干预组(60例,使用肝素 + 头孢唑林联合封管,浓度分别为45 mg/mL和10 mg/mL)与对照组(53例,使用肝素封管,浓度为50 mg/mL)。随访导管相关感染事件,比较两组发病率,进行多种感染相关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40.0 ± 51.5)d,干预组(39.0 ± 46.0)d,对照组(41.1 ± 57.5)d,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总体感染7例,其中6例为血行感染,1例为导管定植;总体感染率为6.19%(感染次数/总导管数)或1.55‰(感染次数/1 000导管日),其中干预组为6.67%或1.7‰,对照组为5.66%或1.4‰,两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体感染率与留置时间显著相关,留置越久,感染危险越大(P<0.05)。结论 加用头孢唑林封管未降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率,对革兰阳性球菌可能有预防作用;规范操作、缩短留置时间有利于减少感染;局部应用抗生素可能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脐静脉置管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UVC) 序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早产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入住笔者科室,在生后4天内置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早产儿共413例,UVC+PICC组为出生24小时内置入UVC,并在留置4~10天后拔除并序贯置入PICC的早产儿共120例,分析其置管使用情况(导管位置、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PICC组为同期出生后4天内单纯使用PICC置管的早产儿,与UVC+PICC组进行1∶1匹配,共120例,收集两组早产儿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导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体重增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等并发症的差别。结果 UVC+PICC组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明显高于PICC组(P<0.05),UVC+PICC组与PICC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VC+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PICC组(P<0.05)。两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UVC序贯PICC使用相较于仅使用PICC未增加导管相关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 且平均每日体重增长较好。  相似文献   

13.
蒋良芝 《吉林医学》2010,31(28):5031-503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的方法减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情况。方法:选择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护理干预,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拔除后,行相关检查并分析。结果:干预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8~14d患者,效果明显。结论: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行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别对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8~14d患者,更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14.
潘清亮  张容宇 《中外医疗》2013,(22):53-53,56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置管与静脉留置针的差异,使颈外静脉置管术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方法选择44例颈外静脉置管与52例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者,以相同的方法进行消毒,换药,并从导管回血、堵管、伤口渗液、伤口感染及疼痛等方面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52例静脉留置针患者中出现导管回血15例,堵管6例,伤口渗液11例,伤口感染8例,置管后上肢疼痛10例;44例颈外静脉置管44例,的有6例导管回血6例,2例出现伤口感染2例,6例诉胸部疼痛。经过统计学处理χ2=296.881,P<0.05。静脉留置针平均留置天数为7d,颈外静脉置管平均留管天数为76d。经过统计学处理χ2=5.49,P<0.05。上述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颈外静脉置管在导管回血、感染、堵管、感染,伤口渗液及疼痛等方面发生率均较低,留管时间长。结论颈外静脉置管较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操作风险小,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层级护理干预在重症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及上肢静脉血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重症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层级护理干预方案,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置管和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如VAP、CAUTI、CRBSI)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00%vs 26.00%)(χ2=4.336,P=0.037);干预后随访1个月,发现观察组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0%vs 14.00%)(χ2=4.8919,P=0.027);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6.00%vs 74.00%)(χ2=9.490,P=0.00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LT和aPTT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层级护理干预可有效的预防重症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改善其凝血功能,并降低其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缩短导管留置与住院时间,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情况、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CRBSI发生率为1. 47‰;对照组为6. 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267,P=0. 039)。观察组置管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减少CRBSI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陈燕春  王玺  陈倪  刘敏  田蓉 《四川医学》2013,(4):448-449
目的探讨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3月~2011年8月行中心静脉置管(CVC)常规护理的患者和2011年9月~2012年2月行CVC集束化护理的患者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进行比较,观察集束化护理策略的应用效果。结果集束化护理措施实施前,CRBSI平均发生率为5.8‰,集束化护理措施实施后CRBSI平均发生率为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留置CVC的患者,严格执行集束化护理的每一项措施,可以降低CRBSI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CVC)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4年2月本院1086例使用过CVC的患者资料,分析CVC留置1~7 d、7~14 d、14~21 d、21~28 d和≥28 d几个不同时间段CRBSI的发病率,并对CRBSI患者不同年龄段、性别、CVC留置时间和CVC置管处皮肤细菌数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086例使用过CVC的患者中共发生了352例CRBSI,CVC留置1~7 d、7~14 d、14~21 d、21~28 d和≥28 d CRBSI的发病数分别为65例(5.98%)、69例(8.84%)、143例(13.17%)、198例(18.23%)和352例(32.41%)。CVC留置≤3 d比3~7 d CRBSI发病率有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8 d比3~28 d CRBSI发病率也有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另外患者年龄≥60岁、CVC经皮穿刺置管和CVC置管处皮肤细菌数≥100 CFU/10 cm2也是导致CRBSI的重要因素。结论:CVC留置的前3天和后28天是CRBSI发生的高峰时间,CRBSI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大和置管处皮肤细菌数多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开展ICU目标性研究,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和原因,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监测2011年1-6月入住ICU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目标性监测24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5例,感染率为14.11%,日医院感染率为24.54‰,调整日感染率为9.40‰;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千日发病率为39.66‰,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千日发病率为1.46‰,留置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千日发病率为9.07‰。结论: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危险因素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有效干预,可降低ICU的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医学的发展,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在急重症抢救、内科治疗、外科手术、ICU中均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易引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不仅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增加医疗费用和延长治疗时间,严重的可引起全身感染,危及生命。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时间普遍较长,化疗后体质衰弱、抵抗力低下,故CRBSI发病率常较高。针对肿瘤化疗患者CRBSI发病率持续偏高的现状,制定目标性的干预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