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4 毫秒
1.
目的检测胃泌素释放肽(GRP)及其受体(GRPR)在结直肠癌、黏膜炎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0月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癌患者60例的病理标本为研究组,选取同期病理诊断为黏膜炎性改变患者60例的病理标本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黏膜炎性组织中GRP及GRPR的表达情况。结果研究组GRP及GRPR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结肠癌及直肠癌患者GRP及GRPR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Duks分期A、B期患者GRP及GRPR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C、D期患者(P<0.05);低分化癌患者GRP及GRPR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分化及高分化癌患者(P<0.05)。结论 GRP及GRPR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明显升高,并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增高,GRP及GRPR表达增加,可为临床结直肠癌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卵巢癌组织中胃泌素释放肽(GRP)和其受体(GRP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8例卵巢癌、49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和37例因子宫脱垂行子宫切除术要求切除一侧或双侧正常卵巢的卵巢组织中GRP和GRPR蛋白的表达,分析GRP和GRPR蛋白表达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在卵巢癌中表达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烧伤后不同时期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内皮素1(ET-1)表达以及新生血管形成和胶原纤维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烧伤创面愈合后不同时期瘢痕组织标本(发生早期、增生期、消退期、成熟期各8例)和正常皮肤组织标本(正常对照,n=8)作为研究对象.体外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RT-PCR半定量检测成纤维细胞中ET-1 mRNA的表达情况;新生血管标志物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瘢痕组织内新生血管形成(CD34阳性细胞面积百分率);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瘢痕组织胶原纤维分布.结果 瘢痕组织的发生早期,成纤维细胞ET-1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并于增生期达到高峰,消退期逐步降低,成熟期下降至最低水平.发生早期、增生期、消退期、成熟期瘢痕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织中CD34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961±0.159)%、(3.432±0.237)%、(0.412±0.026)%、(0.354±0.025)%和(0.1917±0.018)%,不同时期瘢痕组织间及其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发现,增生期瘢痕组织胶原纤维显著增加,排列致密.结论 烧伤后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ET-1表达水平呈现发生早期逐步升高、增生期达到高峰、消退期下降的变化,与不同时期瘢痕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成及胶原纤维分布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药异常胆质成熟剂(AbnormalSavdaMunziq,ASMq)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15只,将其随机分为异常胆质成熟剂组、硅酮霜(SiliconeCream,SC)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5只。于双耳腹侧制作创面,每只兔耳腹侧中线两侧分别做近、中、远各3个直径为1.0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深达软骨膜表面)。干预方法均为创面表皮化完成后局部涂抹给药,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药物。观察局部组织块的发生,增殖及消退过程。测定并比较各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的发生率及其增殖消退周期及其增生峰值。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SMq组和SC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儿发生率较低,瘢痕增生程度较轻,消退较快;与SC组相比,ASMq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儿发生率较低,瘢痕增生程度较轻,消退较快.结论:局部应用异常胆质成熟剂可以显著降低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块的发生率,减轻增生程度,缩短增生周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仙人掌提取物对兔耳腹侧创面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胶原Ⅰ、Ⅲ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随机分为仙人掌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10只。在每只兔耳腹侧中线两侧分别做近、中、远各3个直径约1.0cm、间隔约为1.0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深达软骨膜表面);每只兔左右耳各6个创面,每组120个创面,共240个创面。分别在仙人掌组创面上喷洒仙人掌提取物,空白对照组创面喷洒0.9%生理盐水。测定并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胶原Ⅰ、胶原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含量表达。结果:各组兔耳腹侧创面愈合后均不同程度出现类似人增生性瘢痕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仙人掌组术后22、54d时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胶原Ⅰ含量表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或0.05);仙人掌组术后22、39d时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胶原Ⅲ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或0.05),术后54d时则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仙人掌组术后22d时MMP-1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术后54d时则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仙人掌提取物具有降低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胶原Ⅰ表达,促进胶原Ⅲ表达,使MMP-1表达升高,从而减轻瘢痕增生,促使已形成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软化、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ⅠA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 采用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2 1d时瘢痕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ⅠA或生理盐水 ,2 8d时观察药物对瘢痕增生指数 (Hy pertrophicIndex ,HI)的影响。 结果 瘢痕增生指数 (HI)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结论 丹参酮ⅠA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7.
隐丹参酮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志远  罗少军  江黎明 《广西医学》2008,30(7):1012-1013
目的观察隐丹参酮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采用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21 d时瘢痕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隐丹参酮或生理盐水,28 d时观察药物对瘢痕增生指数(HI)的影响。结果HI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减少,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结论隐丹参酮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8.
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外科感染常见致病细菌对兔耳腹侧创面愈合后增生组织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在兔耳腹侧制作72个直径为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待其愈合后形成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作为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另选同等大小兔耳腹侧240个创面,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大肠杆菌污染组、绿脓杆菌污染组,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情况与增生块发生等情况。结果:人为造成兔耳腹侧创面后可出现类似人增生性瘢痕的增生组织块,出现率为66.7%;4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13.367±1.025)d、(19.283±1.091)d、(13.967±0.948)d、(16.233±0.981)d,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增生块出现率分别为64%、90%、75%及80%。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增生块出现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创面愈合时间与增生块出现率呈正相关(r=0.169,P<0.01)。结论:增生性瘢痕兔耳动物模型制作简单,模型稳定,重复性强,可作为人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与防治研究的动物模型;外科感染常见致病细菌可延长兔耳创面愈合时间,增加兔耳创面愈合后增生块的出现率是促进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瘢痕组织中微血管数和TSP-1mRNA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mRNA的表达和微血管(MV)计数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研究TSP-1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MV的计数.结果TSP-1 mRNA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表达的阳性率低于在正常皮肤和外科瘢痕组织中的表达(P<0.05);TSP-1 mRNA表达阴性病例组的MVC显著高于TSP-1 mRNA阳性病例组的MCV(P<0.05);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微血管数多于正常皮肤和外科瘢痕组织的微血管.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分化而抑制不足可能是瘢痕过度增生的重要因素.抑血管生成疗法可能是防治病理性瘢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芪(Radix astragali)对日本大耳白兔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0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待创面上皮化(伤后21 d)将其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实验组A、B、C分别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黄芪注射液,对照组D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E为空白对照.分别在伤后32、43 d测量瘢痕厚度、硬度,并常规做HE染色,RT-PCR观察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mRNA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观察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组中瘢痕厚度、硬度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P<0.05),治疗组瘢痕组织中TGF-β1mRNA和其蛋白水平均明显减少,呈剂量效应关系;与生理盐水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伤后32、43 d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伤后32、43 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通过减少TGF-β1mRNA水平合成,减少TGF-β1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显示黄芪注射液可能是治疗增生性瘢痕较好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作用于兔耳增生性瘢痕后对瘢痕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6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瘢痕局部注射0.1 mL 5 mg/mL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隔日1次,共5次;对照组局部注射0.1 mL生理盐水,隔日1次,共5次。在药物干预30 d后观察瘢痕大体变化并留取标本,用RT-PCR方法检测VEGF和TIMP-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瘢痕组织中TIMP-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药物干预30 d后实验组兔耳瘢痕中VEGF和TIMP-1 mRNA表达量分别为0.279 0±0.030 7、0.244 4±0.057 4,对照组分别为0.657 0±0.161 1、0.730 2±0.103 8,实验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兔耳瘢痕中TIMP-1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能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和TIM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病理性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和趋化因子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微血管计数和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 mRNA,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 mRNA,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MIP-1)α mRNA的表达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正常皮肤和外科瘢痕标本经10%甲醛固定后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IL-8,MCP-1和MIP-1α mRNA的表达。微血管染色采用常规ABC免疫组化法,高倍镜下计数微血管。结果: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微血管计数及IL-8,MCP-1 和MIP-1α mRNA表达阳性率及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及外科瘢痕(均P<0.05);IL-8,MCP-1和MIP-1α mRNA表达阳性病例微血管计数明显高于阴性病例(P<0.05);微血管计数与IL-8,MCP-1和MIP-1α mRNA表达评分值呈正相关(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IL-8,MCP-1和MIP-1α mRNA表达评分值之间呈正相关;增生性瘢痕病程小于1年的病例其微血管计数,IL-8,MCP-1和MIP-1α mRNA表达评分值高于病程超过1年的病例。结论:IL-8,MCP-1和MIP-1 α3种趋化因子均有促进病理性瘢痕组织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研究部分医源性异物对兔耳腹侧创面愈合后增生组织块形成的影响,为临床防止瘢痕形成的医源性因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32只于其双耳腹侧制作创面,将其随机分成缝线组、滑石粉组、锯末组、对照组,分别用医用缝线、滑石粉、锯末沾染创面,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观察各组创面的愈合过程;于各组创面愈合后不同时问点切取标本镜检,测定不同时间点创面愈合后增生瘢痕组织块内组织成纤维细胞数、转化生长因子(TGF-β1)阳性表达.结果:放置常见医源性异物滑石粉、缝线于兔耳腹侧创面后,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组织块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组织学表现为增生块在术后30天时有大量成纤维细胞增殖、四组增生块组织成纤维细胞数、TCF-β1表达在术后30天较显著,随着时间推移增生性组织块在术后60天后逐渐减少;检测增生块中TGF-β1表达与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具有正性调控作用.结论:常见医源性异物滑石粉和缝线沾染兔耳创面可促进组织TGF-β1表达增强、促使组织成纤维细胞增多,进而促使增生瘢痕组织块形成过多.外伤中常见的异物锯末沾染兔耳腹侧创面后也可形成类似医源性异物的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块.提示在临床手术中尽可能少的遗留缝线线头于创口内,尽可能祛除手套表面黏附的滑石粉,外伤清创时尽量祛除创面内异物有助于预防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凋亡抑制蛋白Livin和促凋亡因子Smac的表达情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5例病理性瘢痕(25例瘢痕疙瘩、30例增生性瘢痕),24例非病理性瘢痕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Livin和Smac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以上4种组织中Livin和Smac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RNA:F=269.533和95.514,P<0.001;蛋白:χ2=36.611和26.320,P<0.001);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中LivinmRNA的表达水平和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非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SmacmRNA的表达水平和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低于非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P<0.05或0.008)。病理性瘢痕组织中Livin和Smac蛋白的表达呈负关联(rP=0.418,P<0.001)。结论:Livin和Smac可能在病理性瘢痕凋亡信号传导网络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学创新》2019,(17):158-161
目的: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1(TNF-αR1)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基因表达情况,为今后从基因方面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8例增生性瘢痕组织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瘢痕组织增生时间1~3、4~6、7~12个月及1年以上各12例),12例正常瘢痕组织患者为对照组,以RT-PCR法对瘢痕组织中TNF-αR1 mRNA表达进行检测,比较各组TNF-αR1 mRNA水平差异。结果:对照组TNF-αR1 mRNA表达均高于观察组不同时间点TNF-αR1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年以上组织TNF-αR1 mRNA表达量均高于1~3、4~6、7~12个月组织(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NF-αR1 mRNA表达低于正常瘢痕组织,同时随着时间增加增生性瘢痕中TNF-αR1 mRNA表达会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6.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NF-α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TNF-α在增生性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正常瘢痕组织为对照,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RT-PCR 技术检测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NF-α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各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NF-α、TNF-α mRNA的表达相对比值均较正常瘢痕明显为低(P<0.05).结论:在正常创面愈合过程中TNF-α发挥重要作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可能与组织中TNF-α表达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核酶对其表达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切除的18例患者的病理性瘢痕组织(增生瘢痕9例、瘢痕疙瘩9例),同期收集的20例正常皮肤标本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对组织进行观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织标本的IGF-1 mRNA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取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进行细胞培养获得IGF-1及其受体核酶,取第2-4代生长状态良好的对数生长期细胞+核酶继续培养72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IGF-1 mRNA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皮肤组织、增生性瘢痕组织、瘢痕疙瘩组织中的IGF-1 mRNA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呈现正常皮肤组织<增生性瘢痕组织<瘢痕疙瘩组织的特点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皮肤组织、增生性瘢痕组织、瘢痕疙瘩组织中的IGF-1 mRNA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呈现正常皮肤组织<增生性瘢痕组织<瘢痕疙瘩组织的特点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组织中IGF-1 mRNA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核酶具有阻断IGF-1 mRNA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作用,可能在抑制瘢痕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烧伤后不同时期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内皮素1(ET-1)表达以及新生血管形成和胶原纤维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烧伤创面愈合后不同时期瘢痕组织标本(发生早期、增生期、消退期、成熟期各8例)和正常皮肤组织标本(正常对照,n=8)作为研究对象.体外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RT-PCR半定量检测成纤维细胞中ET-1 mRNA的表达情况;新生血管标志物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瘢痕组织内新生血管形成(CD34阳性细胞面积百分率);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瘢痕组织胶原纤维分布.结果 瘢痕组织的发生早期,成纤维细胞ET-1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并于增生期达到高峰,消退期逐步降低,成熟期下降至最低水平.发生早期、增生期、消退期、成熟期瘢痕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织中CD34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961±0.159)%、(3.432±0.237)%、(0.412±0.026)%、(0.354±0.025)%和(0.1917±0.018)%,不同时期瘢痕组织间及其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发现,增生期瘢痕组织胶原纤维显著增加,排列致密.结论 烧伤后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ET-1表达水平呈现发生早期逐步升高、增生期达到高峰、消退期下降的变化,与不同时期瘢痕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成及胶原纤维分布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9.
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的免疫组化定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比较转化生长因子(TGF)β1、β2、β3在瘢痕增生病理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了解它们在瘢痕中的组织学定位。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比较3型TGFβ在增生期和成熟期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GFβ1在增生期瘢痕大量的成纤维细胞、慢性炎症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中持续高水平表达,远远高于在成熟期瘢痕中的表达水平;另外,TGFβ2、TGFβ3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远远不如TGFβ1。结论:增生期瘢痕组织中大量的成纤维细胞、慢性炎症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持续高水平表达的TGFβ1可能是引起瘢痕持续增生的重要因素;TGFβ2、TGFβ3的作用则远逊于TGFβ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艾拉光动力治疗对兔耳增生性瘢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信使核糖核酸(MMP-2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9信使核糖核酸(MMP-9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13信使核糖核酸(MMP-13mRN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信使核糖核酸(TIMP-1mRNA)的变化,探讨艾拉光动力治疗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初步治疗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阴性对照组、高浓度艾拉光动力治疗组、低浓度艾拉光动力治疗组、光动力治疗组,对高浓度艾拉光动力治疗组、低浓度艾拉光动力治疗组、光动力治疗组分别进行干预治疗,1次/周,共3次,于治疗后1月、2月和3月采集样本,进行RT-PCR实验。结果:治疗组中MMP-2、MMP-9、MMP-13的mRNA表达水平在艾拉光动力治疗后1月、2月和3月的增生性瘢痕表达要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治疗组中TIMP-1的mRNA表达水平要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高浓度治疗组与低浓度治疗组之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艾拉光动力治疗可改变兔耳增生性瘢痕中的MMP-2mRNA、MMP-9mRNA、MMP-13mRNA和TIMP-1mRNA的表达,使MMPs/TIMP-1之间的比例上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